雅昌快讯 | 朵云轩2023秋季艺术品拍卖会将于12月16日举槌
2023-12-15 16:38:02 未知
预 展
12月14日 - 15日 9:30-18:00
拍 卖
12月16日 20:00 A厅
地 点
上海明天广场JW万豪酒店
(南京西路399号五楼)
朵云轩2023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云集——中国近现代书画夜场
悲欣交集,悲伤与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众所周知,这句出自《宋书·萧思话传》的成语是弘一法师的绝笔。单纯的字面意思固然明了,可为何弘一法师会用这四字作为了他的绝笔,又有谁又能真正的明白弘一法师书写时内心的深意呢?
弘一(1880-1942)
俗名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我们都知道,弘一法师在出家之前是一位相貌俊秀的旷世奇才。在当时,年轻的李叔同将文人雅士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吟诗、作画、文赋、曲乐无不通达。他曾经斥资巨款30余万购买钢琴,学艺钢琴和作曲,又在纸醉金迷的上海滩演出京剧。他喜欢话剧,《茶花女》《新蝶梦》等话剧的成功演出,硬是让李叔同从一位爱好者变成为中国话剧艺术的奠基人。
早年在上海梨园登台的李叔同
而他的书法更是世人手中的瑰宝。39岁的那年李叔同在虎跑寺度过,他拜了悟和尚,取名演音,号弘一,正式出家。从此他严守律宗戒律,悲天悯人,不畏艰难,振兴律学。遁入空门的弘一法师一生惟书法不辍,他将他对世人的慈悲都写进了他的书法里,清凉超尘。在朵云轩过往的拍卖中,弘一法师的墨宝总能叫人记忆深刻。今天,朵云轩秋拍将继续为各位藏家带来数件朵云轩旧藏弘一法师书法作品。
朵云轩2023秋拍弘一作品
LOT 816
弘一 行书“大音希声”
纸本 立轴
132×45 cm
款识:大音希声。慈藏院如理。
印鉴:大明沙门
出版:
一、《弘一法师》,图版11,文物出版社,1984。
二、《弘一大师遗墨》,第63页,华夏出版社,1987年。
三、《弘一大师全集》第九册,书法卷第283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四、《弘一法师书法集》,第83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2月。
五、《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 弘一》第20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六、《弘一大师全集 修订版》第九册,书法卷第285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七、《历代名家书法经典 李叔同》,第48页,中国书店,2013。
著录:
一、《温州日报》,1946年4月19日,第一、三版。
二、“弘一上人遗墨特辑”,《浙瓯日报》1946年4月21-22日连载。
三、《弘一法师的遗墨》,《东南日报》(上海版)1948年4月11日。
四、《弘一法师的遗墨》,《学僧天地》1948年第一卷第四期,上海静安寺出版。
五、《弘一大师全集》,第8册,第103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
六、《弘一法师的遗墨及其生活回忆》,刘质平。
七、《弘一大师全集 修订版》,第8册,第288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八、《民国时期弘一法师墨迹展勘补辑佚》,王维军,平湖李叔同纪念馆,2011年。
九、《李叔同全集04》第7章 致刘质平,哈尔滨出版社,2014年。
十、《平湖李叔同纪念馆藏 李叔同——弘一大师手札墨宝识注考勘》,第126-127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17年。
展览:
一、弘一大师墨宝展览会,浙江省温州师范学校,1944年秋。
二、弘一上人遗墨展览会,温州五马街国货公司,1946年4月20-21日。
三、弘一大师遗墨展览会,上海西藏路宁波同乡会会馆 ,1947年2月6-11日。
四、音乐家李叔同先生遗墨展览,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1948年4月3日-5日。
说明:朵云轩旧藏。
是件朵云轩旧藏作品所书是明代莲池大师在《山房杂录》中写下的四颂之一《大音希声》。“空谷幽然也,一呼而响应十方。雷霆寂然也,一鼓而震惊百里。若夫春禽昼啼,秋虫夜鸣,繁其声者,小音而已矣。故世尊默然良久,而外道谓开我迷云。空生宴坐不言,而帝释云善说般若。大音希声,非此之谓乎!颂曰:不音之音,名曰至音。沉沉寂寂,吼动乾坤。无叩而鸣,古人所箴。学道之士,默以养真。”
传统的大德高僧对儒、道、释三家不仅精通,更能够圆融无碍,而这大音希声便是源自道家。莲池大师用最简洁明了的词句将《道德经》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道理做出了解释,他用更直白的话语来教化世人。想必弘一法师亦是如次,学识广博的他不仅能融汇儒、释、道的精髓,亦能结合中西文化之经典,以深入浅出的话语来劝谏世人,每一句话语,每一个词句都充满了他的爱。
款识“慈藏院如理”,据考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天津市宗教志编纂委员会,1988年编《李叔同——弘一法师》,第100-101页,其中“弘一上人史略(刘质平撰写)”一节,言及弘一法师作品“所写地名、山名、寺名、院名,有曾住者,有未曾住者,有寺名院名意造者,有全部意造者,均与笔名同时决定。计山名地名30,寺名20,院名80”。
LOT 817
弘一 楷书七言
纸本 对联心
92×17 cm×2
丙子(1936 年)作
释文:满足一切大愿力,速成无上佛菩提。
款识:大方广佛华严经偈集句。丙子,璎珞院。
印鉴:弘一、佛(肖形)
说明:朵云轩旧藏。
对联“满足一切大愿力,速成无上佛菩提。”录自《华严经》偈句,这可以称得上是弘一法师最为经典的作品。在弘一法师的墨宝中有许许多多录自《华严经》的词句,而这些话语在写给世人的同时,亦是写给他自己的。弘一法师终其一生所追寻的信仰,便是愿自己能满足、普度一切众生的广大誓愿,这是能速成无上佛菩提的大誓愿。
LOT 818
弘一 楷书
纸本 立轴
78×35 cm
释文: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茫茫苦海,言之痛心。
款识:月臂。
印鉴:辟
出版:《弘一法师书法集》,第22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2月。
说明:朵云轩旧藏。
佛家深性因果,讲究福慧双修,这件弘一大师的警训“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茫茫苦海,言之痛心。”是大师对因果修身的箴言,亦是对世人修身养心的祈愿。我们不难从《龙舒净土文》找到其中的诠释“昼必有夜,必为夜备。暑必有寒,必为寒备。存必有去,必为去备。何为夜备,灯烛床褥。何为寒备,衿裘炭薪。何为去备,福慧净土。”是作便是一生严守戒律的弘一法师对世人的劝谏。
LOT 828
吴昌硕 曼倩移来
设色纸本 立轴
148.5×79 cm
乙丑(1925 年)作
款识:曼倩移来。仲祜仁兄雅属,为拟元人法。乙丑夏,吴昌硕年八十二。
印鉴:吴俊之印、吴昌石、老夫无味已多时
鉴藏印:祖云过目
张珩题签:吴昌硕画桃精品。张珩书签。
出版:
一、《嘉德二十年精品录》,第18页,故宫出版社,2014年5月。
二、《竞秀藏云》,第18页,北京出版社,2015年6月。
著录:《吴昌硕年谱长编》,第740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8月。
说明:
一、上款“仲祜”为丁福保 (1874-1952),字仲祜,亦作仲诂,又作中祜,又字梅轩,亦署锡元,号畴隐、畴隐居士。江苏无锡人。编有《佛学大辞典》《古泉大辞典》等多部工具书及《清诗话》《说文解字诂林》等类书。
二、题签者张珩(1915-1963),古书画鉴定专家。字葱玉,别署希逸。祖父张均衡、伯父张乃熊,均为著名藏书家。1934-1946年间,曾两度被聘为故宫博物院鉴定委员。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部组织以张珩为首的书画鉴定小组,到全国各地巡回鉴定书画有近10万件之多,发现了一批湮没已久的书画珍品。
三、此幅曾为谭祖云收藏。谭祖云,江苏海安人,名德锺,字祖云,号高谭居士,工画及书法,画风近吴昌硕,与其子谭少云、谭小云称“三谭”。
《曼倩移来》吴昌硕作于1925年,款署“仲祜仁兄雅属,为拟元人法。乙丑夏,吴昌硕年八十二。”,印钤“老夫无味已多时”(朱文方印),曾经谭祖云旧藏,葱玉题签,上款“仲祜”为丁福保。
LOT 828 落款
这幅作品颇具传奇色彩,原因在于数美共存。在收藏界,有种种褒贬艺术品的讲法,大抵不外乎几种,比如名头、来源(又涉及上款、递藏、题跋)、实物信息(包括尺幅、题材、年份)、保存状况(包括品相、装裱)、出版著录、稀缺性、水平优劣等,这些颇与相亲、购房类似,以具备以上条件多寡分出三六九等,所以在艺术品市场我们常常会听到有趣的议论,比如“这张怎么这么贵……”、“我也有某某某的,比他这个好多了……”、“这张东西不行,哪哪哪都有问题,没有这个,也没有那个……”,总的来说,“还是我的最好”。这样打嘴上官司,虽然听多了难免觉得可笑无聊,不过也恰恰反映了收藏圈努力追逐的东西,通过比较获得标准,进而掌握最优资源。
虽然说“各人各看”,但是每个人的标准还是说的清楚的,比如画家看重画功、古董商看重包浆、裱画师看重材料,如果统一一下,这些因素在同一件作品上都具备,那么定性也就无可厚非。唯一难掰扯的是“我没觉得画的多好”,一个中性而无法反驳的妙句。
说《曼倩移来》这幅画传奇是因为它恰恰可以作为这样一个百般挑剔的案例供大家赏鉴,顺便可以供初学者掌握一些基础鉴定技巧。
吴昌硕(1844—1927)
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厉良玉、赵之谦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首先是名头。吴昌硕不必多说,“海派”的领袖、“西泠印社”的第一任社长、王一亭(人称“王菩萨”,民国上海滩巨富)力推的通才(诗、书、画、印)式人物,影响了齐白石、陈师曾、潘天寿、刘海粟等南北大家,对近代中国、日本画坛影响巨大,印学成就日人折服到与王羲之并称,誉为“印圣”。
上款人丁福保
来源,这件曾是谭祖云的收藏。谭是江苏籍(海安)画家,画风本就学吴昌硕,子少云、小云亦工画。上款是在版本学界、医学界鼎鼎大名的学者丁福保,丁也是江苏人(无锡),不知这与这件作品的流转有无关系?
LOT 828 张珩题签条
题跋是这件作品的稀奇处,这幅画是宣和裱,这种裱法绫边很窄,不易题跋。但题签者却着实让人意外,是著名的鉴藏家、巨眼张葱玉,他的《木雁斋书画鉴定笔记》我们都有所耳闻,专业者更是奉为法宝,捧读再三。这个人在生活上虽然有一些癖好,嗜赌成性,但在治学上却十分严谨,从其墨迹中我们就可感受到他扎实的书学功底,一丝不苟,笔笔有出处。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几乎是不题近代作品的,当时为故宫做充实馆藏的工作时,从古至近代的收藏,人名就是到吴昌硕为止的。艺术品拍卖几十年,所见吴昌硕作品不可谓少,近代作品更是海量,就没有再见过他题的签条(或许是孤陋寡闻,欢迎有识者指教)。
那么这张签条意味几何?在从业经历中,我常常听到类似这样的话,“你看张大千、齐白石多贵多贵,海派不行,吴昌硕才值多少钱……”,所言不假,但为何如此?当然这里有许多复杂的原因,不过私以为最主要的还是因为量。海量的仿品与代笔,吴昌硕名声太大,又不避代笔(甚至是自己疲于应酬,很需要代笔),给后人留下的真伪难题着实不小,贾人牟利更是肆无忌惮,粗枝烂叶只要材料过关,亦可远销海外,真伪具冠之以名,无法正身者、毁坏声名者交织错杂,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假如没有这些问题,吴昌硕价值比“某某某”还低吗?而这件《曼倩移来》经张葱玉审定,无疑是帮心存疑窦者下了定心丸,可谓一字千金。
LOT 828 局部裱边实拍
若说尺幅,这件是五尺整纸,目前市面上出现的单幅最大是六尺整纸,同样名列前茅;题材是他最擅长也最常画的寿桃,属市场大热门;年份是吴昌硕晚期(八十二岁),目前市场最为追捧仍是他的晚期作品(八十岁以后),这一点与黄宾虹、齐白石类似。品相完好,保存至今仍无折痕、黄旧,这点要求倒很像钱币圈,在书画圈十之八九是做不到的,毕竟是百年之物;装裱是高档的宣和裱(民国原裱),这种裱法比较费工,有特定的规制,民国好的裱画师做的考究,后来许多所谓的宣和裱都不合规制,审美差了许多。
LOT 828 出版著录
出版则有两次,著录一次。可能张葱玉的一张题签已胜过无数出版,不过有出版总是它的一份传承履历。这里要说明一下的是著录,《曼倩移来》著录于朱关田先生编着的《吴昌硕年谱长编》。据文,这则文字摘自《缶庐近墨》,名《缶庐近墨》的出版物有数种,比如西泠版、高岛屋版,多为民国出版,惜个人资源有限,尚未找到图版出处。文献类书籍审稿甚严,想必编着时定不会无中生有,望能者助之,更添新材料。
以上种种,无不构成这件作品的稀缺性,稀缺性是决定艺术品市场的关键因素,往往奇价多缘于此。至于水平优劣,正是前文中所说的“唯一难掰扯之事”,不过这个行业的“好玩”处也在此,一体两面,所以这里还是勉力谈一谈。
吴昌硕画寿桃的案例是比较多的,其中佼佼者大多落于公藏。我们朵云轩就曾有一幅,在2020年朵云轩成立120周年之际拍出,当时这件作品以1600多万成交,成绩喜人。朵云藏件是一幅1917年(吴七十四岁)的作品,年份略早,好在尺幅大,是少见的六尺整纸。这张作品说是寿桃,其实主体多在树石,桃子多被枝叶所掩,气势颇为雄强,著录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说明早在八九十年代就得到了专家鉴定组的认可,背书可与张葱玉题签媲美,不过从年份、画面来看,《曼倩移来》更具市场魅力。
吴昌硕 《千年桃实》,朵云轩120周年庆典拍卖会1667.5万元成交
另一幅佳作也与朵云轩有关,原件现藏上海博物馆。朵云轩至今保留着传统的木板水印技艺,我们就曾依照这幅作品制版,印制成画,逼真程度下真迹一等。
吴昌硕 桃实图 (朵云轩木版水印)纵139厘米 横33.9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吴昌硕桃实图局部
这幅作品非常经典,在朵云轩木板水印中也是十分畅销的一件。四尺对开长条,构图做桃枝下垂状,桃形硕大,用色饱满,娇鲜欲滴。落双款,左上即与拍品一样落有“曼倩移来”四字,右下落年款“乙卯(1915年,吴七十二岁)”,与拍品相差恰好十年。王个簃曾有专文写此作,因是吴昌硕弟子,历史的亲历者、绘画的继承者,其见识颇为独到,发人思考。兹摘录于下:
记得六十年前,我从昌硕先生学画,尝闻其言曰,画桃子大为不易,要画得好,更须功力。他画过不少桃实图。在六十岁时他有一幅自寿的桃实图,后来我捐赠给杭州西泠印社。而这幅七十二岁(乙卯)之作,更见浑厚老到,精气逼人。这幅画经营布局极见匠心,疏密虚实恰到好处。叶之偃仰向背,桃之掩映单双,枝干之穿插伸展,极为生动多姿。色彩以浓墨重红,单纯中见华滋。桃之果实累累,如见其果汁盈盈,如闻其馨香扑鼻,表现得生动逼真。画上之题款,更见匠心,特别是左上角“曼倩移来”四字,用东方朔偷食西王母仙桃而长寿的典故,益增添内容之充实。与一行题诗“灼灼桃之华,赪颜如中酒,一开三千年,结实大于斗”,交互辉映,实为大手笔。
这段话写于1985年3月,文中说“六十年前”也正是1925年,创作《曼倩移来》(秋拍件)的时间。他陈述了吴昌硕关于画桃的创作经验,认为“大不易”、画好“更须功力”,这里说的功力可能许多没有绘画经验的人不好理解,以为桃没什么复杂结构,圆而已;实际吴昌硕所指并非形的问题,我们知道吴有一句名言叫“画气不画形”,听起来很玄,其实就是在说运笔,需要到达一种气韵贯通、古拙浑厚的视效。下面王个簃又说,吴昌硕六十岁时画过一张为自己贺寿的桃实图,七十二岁时画了上博藏的桃实图,应该说都是重要的作品,但比较而言,上博件更见老到浑厚,精力弥漫,时隔一旬,艺术造诣毕竟不同矣!而秋拍件与上博件不仅同题同名,在各方面视之,又优于后者,尺幅胜一倍之巨,画功更显苍劲,桃实鲜红欲滴,布局生动多姿,奇巧天然;石之停当,枝之纵横,极见经营与功力,已远非盈尺小幅谋趣之作可比,诚之谓匠心独运。
LOT 828 局部
到此,《曼倩移来》这件作品为何传奇也就讲完了。在本季拍卖会中,我们还有一些不同时期、不同题材、形式的吴昌硕作品。比如,他为人津津乐道的石鼓文、篆文书法,就有出自库藏的《篆书七言联》(著名的印学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吴隐上款)、香港著名收藏家刘少旅收藏的《石鼓文八言联》、宣统年款的《临石鼓文四屏》;还有陶庵(日本著名政治家西园寺公望)上款的《六三园和笙伯诗》行书作品;横幅的《秋菊图》(乙卯,七十二岁作);吴长邺(吴昌硕孙)题盒的《墨梅图》等,不一而足。欢迎大家亲临现场品鉴。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家喻户晓的《送别》不仅是一曲脍炙人口、传唱至今的学堂乐歌,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送别诗之一。它的作者李叔同,因与挚友许幻园分别而创作此诗,情感深邃、韵味悠远,每每读来总令人心潮起伏、荡气回肠。
青年李叔同与许幻园
1899年,从天津携母亲、妻子来到上海的李叔同时年二十岁,与袁希濂、许幻园、蔡小香、张小楼结识于“城南文社”集会,活动场所即为许幻园家的“城南草堂”,五人意气相投,结金兰之谊,号称“天涯五友”,其中李叔同与许幻园相交至笃、情同管鲍。
天涯五友合影
许幻园(1878-1929),中国近代诗人,小说家。思想新进,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沪上新派诗文界的领袖人物之一,其妻宋梦仙(?-1902),亦是能诗善画的大家闺秀,时人誉其伉俪为“沪上双壁”。许幻园家境殷实,为人慷慨,喜好结交名流才士,李叔同诗文俱佳,被许幻园视为奇才,两人相见恨晚。许幻园于第二年开春即邀请李叔同一家搬入城南草堂,并以 “李庐”题其居所。李叔同遂自号“李庐主人”,并于兹先后生育二子。其间付梓之《李庐诗钟》、《李庐印谱》,皆以此居所冠名,足证因缘之深。
许幻园之妻宋梦仙
两家人因同住在城南草堂,不仅李、许二君情同手足,亲人之间亦过从甚密,成通家之好。李母将宋梦仙视如己出,常一起说诗评画,宋氏多病,李母常为之煎药。宋梦仙曾分别为五友作画拟句,合刊为《天涯五友图诗》,其中赠给李叔同的诗句云:“李也文名大如斗,等身著作脍人口。酒酣诗思涌如泉,直把杜陵呼小友。”将其狂放不羁、才华横溢之特质,刻画得淋漓尽致。叔同亦作诗和之,曰:“门外风花各自春,空中楼阁画中身。而今得结烟霞客,休管人生幻与真。”
对于这段时光,李叔同一直极为留恋,曾言:“我自20岁到26岁之间的五六年,是平生最幸福的时候。此后就是不断的悲哀与忧愁,直到出家。”
清王朝倾覆后,因上海经济繁荣发达,文化开放包容,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重镇,大批前朝遗老涌入此地。海上文艺社团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海上题襟馆”是当时影响力较大的书画艺社,汪洵、吴昌硕等先后担任会长。海上题襟馆先后云集了上百名书画金石家,如李叔同、李瑞清、朱孝臧、盛宣怀、何维朴、郑文焯、冯煦等等。
1902年宋梦仙去世,许幻园悲痛不已。在1914年出版的《游戏》杂志上,许幻园发表宋梦仙画《倚阑听风图》,并手写一则短文《征诗启》:“诗文余暇,喜作丹青……人物绝似改派……稿散落,无从收拾。偶检敝匣,得此一帧……积有成轶,当付石印,以光泉壤。”以此遍求以上诸名家巨子题咏。诸家纷纷应允,陆续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诗词翰墨于《倚阑听风图》之上,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举,初步集成一小部分题咏后,《倚阑听风图》率先刊登在了当年风靡一时的《妇女》杂志上。而随着名家题咏越来越多,许幻园便将各名家题跋陆续连载于《香艳》杂志之上,还在1915年印行作品珂罗版单行本,可谓沧海遗珠,网外珊瑚。
LOT 821
宋梦仙 画 倚阑听风图
弘一、吴昌硕、陈三立 等跋
设色纸本 立轴
画芯55×27cm 全幅168.5×61.5cm
庚子(1900 年)作
款识:庚子秋,宋贞作于天籁阁,时病起也。
印鉴:苍梧翠竹
鉴藏印:吴瑔、金匮廉泉桐城吴芝瑛夫妇共欣赏之印
说明:
一、宋梦仙丈夫许幻园上款。
严修题签。
廉泉、吴芝瑛等鉴赏。
陆润庠题诗堂。
弘一、吴昌硕、李瑞清、郑孝胥、叶昌炽、郑文焯、盛宣怀、梁鼎芬、樊增祥、伊立勋、何维朴、陈曾寿、陈三立、雷补同、何芷舫、严修、蒋智由、朱孝臧、高邕、潘飞声、徐曼仙、华璂、许禧身、邹福保、陈夔龙、陈明远、姚文栋、黄树仁、吴荫培、张柟、恽毓嘉、杨德鑅、吕景端、黄书霖、刘世珩、吴昌言、袁希濂、刘传福、汪洵、冯煦题跋。其中弘一于西湖边书写之长跋,是近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著录于弘一几乎所有的诗文集。
二、附原装木盒。盒盖刻字为李瑞清书。
已知出版:
一、《幻园许君德配宋梦仙女史遗墨》珂罗版单行本,民国四年(1915年)。
二、《妇女杂志(上海)》,第1页,《幻园室人宋梦仙女史之遗墨》,商务印书馆,民国四年(1915年)第1卷第10期。
三、《小说世界》第16卷第2期,图画部分,胡寄尘主编,1927年。
四、《小说世界》第16卷第3期,图画部分,胡寄尘主编,1927年。
五、《弘一大师遗墨》,第7页,夏宗禹编,华夏出版社,1987年。
六、《弘一大师年谱与遗墨》,第57页,林子青著,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
七、《宋梦仙女史遗墨》单行本,安徽美术出版社,2013年。
八、《李叔同-弘一大师年谱长编》,第202页,上海三联书店,2021年。
九、《李叔同当湖书印文辑》下,第262-265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15年。
十、《莲馆弘谭》第十二期,第79页,平湖李叔同纪念馆,2016年。
已知著录:
一、《香艳杂志》闺雅栏目,第12页,中华图书馆,民国三年(1914年)第4期。(华璂跋文)
二、《香艳杂志》艳丛栏目,第4-5页,中华图书馆,民国三年(1914年)第5期。(吴昌硕、弘一跋文)
三、《香艳杂志》艳丛栏目,第4页,中华图书馆,民国四年(1915年)第7期。(何维朴跋文)
四、《香艳杂志》艳丛栏目,第6-7页,中华图书馆,民国四年(1915年)第8期。(陈曾寿、叶昌炽、吴荫培、邹福保跋文)
五、《弘一法师》,第45页,中国佛教协会编,文物出版社,1984年。
六、《弘一大师全集》七 佛学卷,第454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七、《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第4集第15卷 诗词集二,第326页,钱仲联主编,上海书店,1991年。
八、《弘一大师新谱》,第122页,林子青编著,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
九、《李叔同》,第193页,钱君匋主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
十、《弘一法师年谱》,第72、75页,林子青编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
十一、《弘一大师文集》文学佛学作品卷,第30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
十二、《禅灯梦影》,第41页,东方出版社,1998年。
十三、《释演音评传·作品选》,第60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
十四、《中国现代名家经典文库 李叔同卷》,第181页,姜德铭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
十五、《现代名家名作 李叔同作品选》,第28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
十六、《送别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第73页,陈子善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十七、《花雨满天悟禅机:李叔同的佛心禅韵》,第262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十八、《李叔同集 佛门三子文集》,第164页,东方出版社,2008年。
十旧、《中国近现代名人文库 李叔同文集》,第35页,线装书局,2009年。
二十、《禅灯梦影》,第136页,武汉出版社,2009年。
二十一、《李叔同经典作品》,第173页,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年。
二十二、《李叔同讲佛学》,第172页,葛剑雄主编,凤凰出版社,2010年。
二十三、《悲欣交集》,第3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二十四、《华枝春满 李叔同精选集》,第221页,李叔同著,崇文书局,2013年。
二十五、《心与禅》,第87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二十六、《李叔同全集》第六卷,第177页,哈尔滨出版社,2014年。
二十七、《芳草碧连天:弘一法师诗词鉴赏》,第104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
二十八、《弘一大师文集 诗词·杂记》,第37页,中国画报出版社,2017年。
二十九、《新译弘一大师诗词全编》,第240页,三民书局,2017年。
三十、《姚鵷雏文集》杂著卷,赭玉尺楼诗话,第80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三十一、《弘一大师全集》第八册,第36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19年。
三十二、《弘一大师文钞》,李芳远编(1976年台北天华再次出版),北风书屋,1946年。
(出版物)
《倚阑听风图》刻画的是亭台楼阁内一位女子凭栏依坐,玉手托腮远眺前方柳荫下的白驹,柳枝随风飘动;画作中还有两座假山掩映,此情此景描绘的大概是宋梦仙本人及城南草堂的内景,颇有改琦之风,展现出女画家独有的细腻笔趣。
LOT 821 宋梦仙所绘《倚阑听风图》
陆润庠于画面上方题写诗堂“幻园室人宋梦仙女史之遗画”,顶部为晚清翰林邹福保长题、陈曾寿题句,左为吴昌硕、伊立勋、盛宣怀、陈三立等人题跋,右为何维朴、郑孝胥、吕景端等人题咏,下方为李瑞清、汪洵、郑文焯、李叔同等人题字,整个画面庄重肃然,名家题跋累累,总数达四十一处之多,严修题签,记录下了民国海上文艺界共同缅怀宋梦仙的才华以及许、宋二人伉俪佳话的这段感人历史。
LOT 821 陆润庠题诗堂
李叔同的题跋写于甲寅(1914)年秋七月。这篇题咏和诸位名家亲临现场作题不同,是他在杭州精心结撰费时约三个月才写成,单独交给许幻园的。故不在第一次发表范围内。他称宋梦仙为梦仙大姊,先记述了宋梦仙幼年的聪慧天赋和学习文章诗画的师承,然后记录了这幅作品作于李叔同全家刚搬入城南草堂这一年,并回忆了母亲与大姊之间感情之亲密,欢乐祥和的氛围跃然纸上。写到“母亲”二字时,都低去半格,以示敬意。而后话锋突转,壬寅(1902)年宋梦仙病故,乙巳(1905)年李母亦过世,自己“亡命海外、放浪无赖”,回忆往日岁月“恍惚殆若隔世”,悲惋交加,遂作短诗一首:人生如梦耳,哀乐到心头。洒剩两行泪,吟成一曦秋。慈云渺天末,明月下南楼。寿世无长物,丹青片羽留。他同时记道:“今春余遇城南草堂旧址,楼台杨柳大半荒芜矣。”一篇题跋之中,包含了对于宋梦仙、自己母亲以及城南草堂的咏怀,真情流露,伤怀之意溢于言表,感人至深。
这个故事源于1922年的那个冬天。自光绪龙驭宾天,三岁的溥仪被慈禧捧上了王位,成为了中国千年封建帝制时期里最后的一位皇帝。他经历了辛亥革命、洪宪帝制、丁巳复辟、日军侵华与新中国的建立,做了民国第一优待公民,又做了日军伪满洲傀儡皇帝,从旧时代到了新社会,最终在新中国的特赦、改造下,成为了新中国政协的一员。他是中国近代史的见证者、亲历者、书写者,他的一生留下了太多故事。结过四次婚,娶过五个女人,一个皇后、一个皇妃、两个贵人以及一个妻子。
今年朵云轩秋季拍卖会,在藏家的鼎力支持下为大家带来了这件宣统御笔,绘于壬戌(1922年)的《清节为秋》,这件作品将为我们揭开溥仪与婉容那段尘封已久的爱情故事。
LOT 827
宣统 清节为秋
设色纸本 镜片
132×65 cm
壬戌(1922年)作
款识:壬戌孟冬中澣,御笔。
印鉴:宣统
诗堂:清节为秋。钤印:宣统御笔
说明:王廷桢、陈宝琛、凌福彭、贺培桐、郭曾炘、万绳栻、言敦源、蔡成勋、李厚基、林锡光、周登皞、杨昭儁、方若、丁传靖、罗振玉、樊德光、齐耀珊、郑孝胥、高凌霨、孙洪伊、萧丙炎、张志潭、王人文、康有为、胡嗣瑗、李兆珍、张广建、吕调元、徐世昌、温肃、朱汝珍、郭则澐、景方昶、吕海寰、杨钟义、吴籛孙、严修、赵尔巽、齐耀琳、华世奎、刘春霖、李准、刘文馥、徐沅题跋。
溥仪与婉容有着许多的故事,皇帝的八卦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会激起大众的好奇心。随着清朝的灭亡,第一优待公民的溥仪则继续在他的小朝廷里过着生活,庄师傅的到来也让溥仪更多的接触到了外界,开始看到这个真正的世界,而这院内生活的一举一动也通过报纸舆论越来越多的被世人所看到。溥仪与婉容的爱情究竟如何?如今我们几乎看不到婉容的自述,更多信息的则是来自溥仪的自传。有时候,人们总是纠结于婉容的结局,但不可否认的是,婉容作为末代皇后,是和溥仪生活在一起时间最长,也是地位最为尊贵的女人。
婉容的皇后像
龙凤呈祥是天经地义的事,十五岁那年溥仪就在王公大臣和太妃们的提议下接受了这件事。“我是凭相片挑选皇后的,先挑中的是文绣,可是四位太妃里有人嫌他家太穷又不美,于是又拿出一批相片来,我这次就挑了婉容。她跟我同岁,这样婉容就成为了皇后,十七岁那年我们结的婚。”(摘自潘际垌对溥仪的采访)1922年12月1日,爱新觉罗溥仪与郭布罗婉容结婚了,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皇帝大婚。
从溥仪的自传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溥仪其实对结婚毫无热情。太妃们心中对未来的皇后人选,各有各的算盘,而在最终定下了之后,王公们还去找到了徐世昌,这位一度想当“国丈”的大总统在这时也表示了同意。可随后直奉战争打响,6月,徐世昌被曹锟逼宫辞职,退隐到了天津租界。赞成婚礼的徐世昌总统已然下台,而大规模的婚礼筹备工作已经收不住辔头,遗老遗少们对于二次上台的黎元洪总统也并不信任,好在婚礼还是大办起来了。
大婚那天婉容的轿子
由于婉容从小是在宫外长大,当时还在天津美国学校读书的婉容需在婚礼前先学习宫廷礼仪,就这样婉容全家在大婚筹备期间被接到了北京,而从婉容入京的那天,内务府大臣、宫女侍从甚至是国民政府派来的仪仗队、军队和警察就始终伴随左右。从淑妃妆奁入宫,到拜祭列祖列宗,最后于干清宫受贺,婚礼的全部议程是五天,在这期间除去宪兵、警察、保安队、消防队,大约出动了陆军官兵二千四百九十八人次,婚礼期间“满清禁卫军”自然是全程参与其中。
紫禁城里的溥仪和婉容
在满清的八旗中,镶黄、正黄、正白三个满旗系皇帝亲自率领的所谓亲军。镶黄旗汉军都统桢威将军王廷桢曾担任过禁卫军协统与天津镇守使等职,其手中掌握的北洋陆军十六师的前身正是清朝的禁卫军。十六师师长王廷桢手中的这支部队也是当时中国最为精锐的部队之一。此时的桢威将军同时兼任着长江巡阅使与外蒙边疆的守备工作,但他对于溥仪的保护始终如一,他平衡着民国政府与满清小朝廷之间的微妙关系,直到1924年紫禁城的末日到来。如今的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当时的宣统整日在宫廷中过着怎样的生活,城墙外军阀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歇,廷院内太监、遗老的偷盗始终不止,一场大火烧也让这年幼的皇帝必须在自己的床榻上放着一根木棍才敢入睡,每个人都打着自己的算盘。1922年大婚礼成,这一天“如果不是革命,我就要开始亲政了……我自己亲手要恢复我的祖业!”溥仪的理想终究没能实现,大婚礼成后他是怀揣着怎样的心情画下了这张画又赐给了王廷桢,如今已无从得知,想必其中会带有一种感激之情吧。桂花、菊花、芙蓉花,它们代表着荣誉、清雅、富贵繁荣与正直不屈。除此之外他还亲笔御书“清节为秋”。
LOT 827 溥仪题诗堂
而桢威将军也同样没有辜负皇帝对他的信赖,他对于皇帝的感情更是不言而喻,从1922年礼成至1939年(王廷桢由于坚决不做汉奸,于1940年遭日军下毒暗害而亡)的这些年里前后四十余人为这件作品题诗。其中不乏太傅陈宝琛、末代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郑孝胥、罗振玉、万绳式、胡嗣瑗等始终心系复辟的满清遗老、重臣,其中维新、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康有为所题更是豪迈“冷艳寒香五色斑,遥从天上下人间。百经风露犹开放,玉宇琼楼不复还。”除此之外,大总统徐世昌,天津四大家华世奎与严修,从政坛到商界,从督军到学堂,这件作品上涵盖了当时社会各个领域的名流。
LOT 827 王廷桢题跋:壬戌孟冬,大婚礼成。廷桢备员襄办,渥锡以银瓶及福寿字,并宠之御缋,敬谨叩领,纪五律一章。“丹陛下宸章,龙銮日月光。上林荣国色,采笔蔼天香。金琖三秋丽,银瓶七宝装。万方皆有喜,五族共无疆。”桢威将军镶黄旗汉军都统王廷桢。钤印:桢威将军、镶黄旗汉军都统印。
明中期书坛以吴门四家祝允明(1460-1526)、文徵明(1470-1559)、陈淳(1483-1544)、王宠(1494-1533)最为名世,在书法艺术方面成就斐然,影响深远,为书史上一奇观。此四人中,文徵明、王宠书风偏于劲健工稳。所谓“劲健”,即用笔讲求力度,结体尚端正,特别是王宠用心魏晋,唐宋以降习气稍少,韵致极高。及至晚明,书坛又有“邢张米董”之称,即松江董其昌、临邑邢侗、晋江张瑞图、宛平米万锺四家齐名。
朵云轩2023秋拍,在朵云轩旧藏精品中有一批前辈名家旧藏文、王、董、张四家剧迹,笔精墨妙,荟聚于斯,非止本场最强组合,亦实属历年拍场所见明人墨迹之甲观,缙绅翰墨,触目琳琅,不揣谫陋,略发其覆。
LOT 1728
文徵明 四体千字文卷
纸本 手卷
27×317 cm
丁未(1547 年)、戊申(1548 年)、庚戌(1550 年)作
款识:
一、嘉靖丁未春三月九日,徵明书。
二、徵明。
三、越明年戊申春正月既望,徵明书。
四、嘉靖庚戌秋七月既望,徵明书。
印鉴:停云、徵明、悟言室印、徵仲、文徵明印
鉴藏印:黄积有、怡年室珍赏书画印、寂庵秘籍、黄家庆印、嗜古轩主人黄氏家庆收藏书画印
王己千题引首:文徵明四体千字文。王己千题时年八十八。钤印:王己千印、补拙山房
题签:明文待诏书四体千字文真迹上品。戊子正月得,孟春重装。嗜古轩主人黄家庆秘籍。钤印:黄家庆
出版:
一、《书法》杂志,第25-40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五期。
二、《朵云轩藏品第六集》,第2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6月。
说明:朵云轩旧藏。
此次上拍者,为朵云轩旧藏,其中真、隶、篆三段,末有“嘉靖丁未”、“戊申”、“庚戌”年款,是为嘉靖二十六年至二十九年(1547-1550)四年间所书,晚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嘉靖乙未至庚申(1535-1536)、嘉靖壬寅至戊申(1542-1548)本,其用笔更为老辣,结体亦更萧散,正所谓“愈老愈妙”。
其中,台北故宫“嘉靖壬寅至戊申本”,末有文徵明之子文嘉题跋,云“虽或得真草,或篆,或隶,未有得其全者”,可见,此件文徵明所书四体千字文手卷何等难得,明时已难集齐文氏四体千文,遑论四百年后之今日!
LOT 1728 王己千(季迁)题引首
此册内所钤文氏自用印“停云”圆形朱文印,“徵明”白文长印,“徵明”连珠朱文印等,皆可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两本对勘。通卷墨笔绘乌丝栏纵横界格,行款、章法与台北藏本如出一辙,故此手卷为文氏晚年真迹无疑。引首有吴湖帆先生弟子、著名书画鉴定家王己千(季迁)所题“文徵明四体千字文”,款署“王己千时年八十八”,钤“王己千印”、“补拙山房”二印。
LOT 1728 黄家庆题签条
此手卷装治极为考究,香色仿宋格锦包首,粘旧藏家黄家庆先生旧纸所书签条一枚,民国三十七年戊子(1948),黄先生重加装池,文氏原迹依真、草隶、篆次第接裱,接缝处钤盖黄家庆先生藏印,略无拆装痕迹,上下赭色旧纸镶边,与帖心尚留一线,裱工极其经意细腻。
关于项圣谟
项圣谟,是明末清初一个重要的画家。他生于明代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卒于清代顺治十五年(1658年),初字逸,后字孔彰,号易庵,别号甚多,已知者有子璋、子毗、胥山樵、胥樵、古胥山樵人、兔鸣叟、莲塘居士、松涛散仙、大酉山人、存存居士、烟波钓徒、狂吟客、鸳湖钓叟、逸叟、不夜楼中士、烟雨楼边钓鳌客等,浙江嘉兴人。
项圣谟项圣谟出生于收藏世家,祖父项元汴,为明末著名书画收藏家和画家。伯父项德新也善画。项圣谟幼承庭训,精研古代书画名作,虽然曾由秀才举荐为国子监太学生,但不求仕进,而把兴趣投入到书画中,从而在绘画创作上,他很早就显现出了多方面的才能,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曾得到明末两位最为著名的鉴赏家:董其昌和李日华的高度评价。董其昌在他的画册上题跋,称"古人论画,以取物无疑为一合,非十三科全备,未能至此。范宽山水神品,犹借名手为人物,故知兼长之难。项孔彰此册,乃众美毕臻,树石屋宇,皆与宋人血战,就中山水,又兼元人气韵,虽其天骨自合,要亦工力至深,所谓士气、作家俱备。项子京有此文孙,不负好古鉴赏百年食报之胜事矣",李日华称赞他的画风"英思神悟,超然独得",是"崛起之豪"。
项圣谟的传世作品,以山水为多,也是他绘画成就的主要方面。他早年从学习文徵明入手,但很快就跳出了文徵明画风的局限,而直接向古人学习。这主要是受益于其家族富甲天下的历代名画收藏,从而可以使他很快改学宋人用笔的周密严谨、兼取了元人的韵致。除了宗乳于祖辈的丰富家藏,亦得力其自身的观察自然、远游写生的经验,使其画面布局大开大合,意境明净清雅,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笔法简洁秀逸,气韵高雅,极富书卷气,具有很高的品格和思想内涵。
他的画有两点最值得称道,也是当时其他画家所不及的。
其一是强烈的政治色彩,他用画反映民间疾苦,寄托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明王朝的忠贞。在先后经历了"甲申"和"乙酉"之变,满清入主中原后,项圣谟在画上就不再题写朝代的纪年,仅用干支,并钤盖"江南在野臣"、"大宋南渡以来辽西郡人"、"皇明世胄之中嘉禾处士"等印,以彰其明代遗民的志节。
其二是极其严谨的画风和写实态度。项圣谟善于从生活中摄取素材,他的画贴近现实,造型准确,严肃不苟,一反当时潦草粗疏,追求"逸笔草草"的写意画风。
吴山涛在题项圣谟《秋声图轴》曾说到:"孔彰先生为予老友,作画必凝神定志,一笔不苟,予常嗤其太劳。君曰:我辈笔墨,欲流传千百世,岂可草草乎?旨哉其言也。"可见项圣谟这种严肃认真的创作作风,直接影响到他的画风,使他的绘画在当时的画坛上别树一帜,而赢得了"士气作家俱备"的称誉。
朵云轩2023秋拍项圣谟长卷
这次朵云轩秋拍推出的一件项圣谟山水手卷《江山无尽图》为朵云轩库藏,和其《招隐图卷》、《闽游图卷》一样为其山水长卷中的精品。
LOT 1733
项圣谟 江山无尽图卷
水墨纸本 手卷
21×658cm
款识:江山无尽图。易庵。
印鉴:项、孔彰、携李、圣谟、易庵
沈景修题引首:江山无尽图。项圣谟真迹神品,为选青仁兄属题。光绪十二年,岁丙戌(1886年)立夏前二日,寒柯沈景修。钤印:蒙道士、沈景修、秀水
出版:
一、《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十二,第55-57、316页,沪7-0161,文物出版社,1993年3月。
二、《朵云轩藏书画精品集》,第409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12月。
三、《朵云集珍》,第 6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12月。
著录:
一、《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肆,第1725页,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1月。
二、《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叁),第1438页,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
说明:朵云轩旧藏。
此卷纯以水墨作画,不设一色,全卷首尾长达六米有余,宽不盈尺,经营位置的节奏在平缓中却不乏跌宕起伏之韵律,把江山万里之势尽现于一卷之中。
画面欣赏
此卷起首一段以湖村闲居开局,远帆近岸,格局开阔。其后有一座山头突起,孤峰独峙,上有林木葱茏,烟云缭绕。后段是溪亭客话,石壁远村,江渚小岛。然后江面陡然开阔,水天一色,舟楫往来。而后画面又从疏变密,层峦叠嶂,迤逦而来,中间夹杂诸多点景之物,柴门茅舍,客舟靠岸,飞瀑悬空而下,渔人鼓棹而歌、高士斋中闲话,一派山村生活的闲适场景。后面是一段江上生活的场景,鸥鸟飞翔,舟子鼓帆,高士垂钓。之后是一段山景,以云头形状的山石布置经营,动感十足。又以坡桥作为过渡,承接以巨岩石洞。最后一段山势终结,复归于平和幽远的浅渚陂陀。全卷经营布局虽繁复,却以披麻皴作为唯一皴法体系统领全卷,兼之以荷叶、卷云诸皴,皆隶属于线性皴法系统的江南画派山水画风,属于南宗山水的典范之作。
款识印鉴
此卷题字不多,仅在卷首题以画名,卷尾落以易庵的穷款,以印章点缀全卷各处,贯穿连接全局。此卷山深水长,奇景叠现,而项氏以文秀之笔出之,风格特立,体现出不同凡响的艺术识见。画中点景人物安插很多,篙师、纤夫、渔人,赶驴的脚夫,闲居的高士,树下的息者,均各有情态,充满生活气息,显示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爱。沈景修题引首。沈景修,字蒙叔,一作梦粟,号蒙庐、汲民,又号蒲寮子,晚号寒柯,别署颇罗居士、阿蒙、蒙老等。秀水(今嘉兴)人,居闻湖,兵乱后卜居江苏盛泽。顾佩英夫。咸丰十一年(1861)拔贡。乡闱屡荐不售,援例为教谕,历署宁波、萧山、分水、寿昌等地。善诗词杂文,尤工书,俯仰古法,从衡正曹,真行入古,得杨少师韭花帖真传,偶写花卉,效法悲盦。有声于时,当时与海上画派任伯年、舒浩等关系密切,合作较多。著有《蒙庐诗存》《井华词》《闻湖诗三钞续编》等。项圣谟的生活年代距今已有400多年,随着时代的变迁,流传至今项氏的画作已属珍罕之物。所以此卷有多次出版的朵云轩库藏的项圣谟《江山无尽图卷》的面世,当是藏家应该珍惜的一大福祉。出版物
(责任编辑:罗书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