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中国哲学”与“文艺复兴”的邂逅——徐青峰油画展登陆意大利佛罗伦萨

2023-12-18 14:18:03 未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0e91aae0c169111d6ec178e352270eb7.png

意大利当地时间2023年12月1日下午5点,徐青峰佛罗伦萨油画个展“Presenza ed Assenza——有与无”在意大利艺术研究院美术馆开幕。展览由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院长克里斯蒂娜·阿奇迪尼、意大利艺术研究院秘书长乔治·邦桑蒂、意大利艺术研究院绘画院院长安德莱·格兰克以及意大利艺术研究院美术馆馆长多梅尼科·维贾诺担任学术主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担任策展人,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院士邱艺担任展览总策划。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bfe6b94cd90e18bf1b74f7117f906722.png

开幕式上,意大利佛罗伦萨副市长贝蒂尼、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院长阿奇迪尼、中国驻意大利佛罗伦萨总领馆副总领事馆仲奇、意大利艺术研究院绘画院院长格兰克、展览总策划邱艺以及艺术家徐青峰分别做了精彩致辞。

本次展览共展出徐青峰创作的两幅巨幅油画作品《空》与《在》,分别矗立于两面相对的墙面上,以其震撼人心的艺术表达引起了广泛关注。两件作品不仅仅是绘画,更是深思熟虑的哲学探讨;不仅融入了中国哲学的深度思考,涉及了存在、虚无、超越等复杂层面的哲学主题,还将中国哲学思想与西方绘画表达方式相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场“中国哲学”与“文艺复兴”引人入胜的碰撞。这不仅是对中国哲学的致敬,也是一场中西方文化对话的开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56d666ea5b4e9f633b0afbd903a11809.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dffa370242598ef8421a8ea242f0c875.png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还包括佛罗伦萨市议员鲁菲利博士、意大利艺术研究院秘书长邦桑蒂、意大利艺术研究院艺术史学院副院长佩德鲁西、意大利艺术研究院建筑院副院长帕特勒、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雕塑院院长迪托马索、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副院长根西尼、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原院长罗卡、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拉戈涅里、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塞梅拉罗、菲耶索莱市博物馆总馆长博尔索蒂、国际Lyceum佛罗伦萨音乐协会主席内格里、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博物馆收藏部主任费拉迪、意大利埃莱特文化艺术协会主席迪菲奥莱等,以及多位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院士、艺术史学家、艺术策展人、评论家、教授以及来自文化艺术媒体各界人士及观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cf9983b4fa5a74ebed57c2f5c375241c.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b369cbcf5e8ce6ea98cd1b0475951d90.png

本次展览由意大利艺术研究院主办,意大利中意当代艺术协会承办,是意大利艺术研究院的年度重要国际当代艺术项目,得到了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府、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佛罗伦萨总领事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美术家协会荣誉支持。展览现场引起强烈反响,取得巨大成功。截至目前,意大利最重要的报纸晚邮报、民族报、TVR电视台、Toscana3电视台、Artribune艺术杂志、佛罗伦萨市政府官网等超过20家重要报纸、电视台、艺术文化杂志、网络新闻对展览进行了报道;众多意大利艺术史学家、当代艺术评论家、记者围绕展览作品撰写了多篇评论文章和媒体报道。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f5723e5886c3639df5768be4c97ae762.png

据悉,此次展览将在意大利艺术研究院美术馆(Via Ricasoli, 68 - Firenze, ITALIA)展至2023年12月30日。

媒体报道

展览现场引起强烈反响,取得巨⼤成功。到目前为⽌意⼤利最重要的报纸晚邮报、民族报、TVR电视台、Toscana3电视台、Artribune艺术杂志、佛罗伦萨市政府官网等超过20家重要报纸、电视台、艺术⽂化杂志、网络新闻对展览进⾏了报道;众多意⼤利艺术史学家、当代艺术评论家、记者对展览作品撰写⽂章评论和报道。

艺术家徐⻘峰佛罗伦萨个展开幕式当天,意⼤利最有影响⼒的两份报纸意⼤利民族报、意⼤利晚邮报分别整版新闻报道。

意⼤利民族报是意⼤利最古⽼的报纸之⼀,意⼤利晚邮报是意⼤利最著名的全国性⽇报,也是最早成⽴的⽇报之⼀。

意⼤利重要的艺术⽂化杂志:la Toscana nuova, Cultura Commestibile⽂化杂志、意⼤利最重要的电⼦艺术杂志Artribune、佛罗伦萨市政府官⽅网站、意⼤利艺术研究院网站、意⼤利中意当代艺术协会网站等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bfd449fca1ddd3e40a857dbe3cc5e8b2.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a8aa71e6712cb538db44ec71e7b1a8fb.png

意⼤利重要的艺术⽂化杂志la Toscana nuova, Cultura Commestibile⽂化杂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17496b5937482785a2bf92fffbb84e9b.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5d7f7fda7a9be51514a9efeda70247ff.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ee5128ed424aa8427bfe8ef00fc9fd4e.png

Cultura Commestibile⽂化杂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0446342198c1c8d4bd7272b16a7c492a.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d3cb4a17a63fa0eabd9f5efd8a746284.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2894c63f04bb705a61d3afa0f5a85a68.png

意⼤利最重要的电⼦艺术杂志Artribune,Artribune是意⼤利最⼤、覆盖范围最广的⽂化编辑集团(在全球拥有250名合作机构),也是意⼤利关于艺术、⽂化及其相关话题最受欢迎的信息、更新和深⼊⼯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78424c199d48d277d283a90e5199ff38.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324e76c486490dce43e6158083aefc32.png

佛罗伦萨市政府官⽅网站: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c214e86f20511dd3a8c1af51bdb748a8.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3ef498bf9400fa62c83f22adecd0abf4.png

意⼤利艺术研究院网站: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e43b9e9e1390a4583351a46c924a69cb.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6a63bab2952c3f17034967793085ac47.png

意⼤利中意当代艺术协会网站: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772659fc23d1d34a3787b5f393801569.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edd51ef8e67b1abb5b688cf40090249b.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8e6f14d1995672cb76b50bc5e454aa5f.png

exibart是意⼤利重要的杂志,致⼒于艺术及相关领域的信息、分析和更新,提供一系列国际全景、市场新闻和对最重要领域的⻅解的窗⼝,涵盖时事、时尚、建筑、设计、 电⼦⾳乐、实验戏剧、漫画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0ad1bb0da28fb465ef9a3284ebf0bb32.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203de6b8c3f83e497df8b8cba747b93f.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8d90aa98671f94ff2dba05ad474647a4.png

意⼤利晚邮报网站: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cf8644120b6617148c9cc8e7b53618e9.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d2d80b82dfc2640361857367f0fd1cd8.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fdf5afccaefc312abbb6589e02fb81e2.png

有与无(Presence and Absence)

彭锋

“有”与“无”是中国哲学的根本问题。“有”与“无”不同,但不是截然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可以转化为“无”,“无”可以转化为“有”。“有”与“无”之间的相互转化,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宇宙观。因此,尽管世界在根本上被区分为“有”与“无”,但中国哲学不是静止的二元论,而是动态的一元论。在这种动态的一元论中,“有”中包含着“无”,“无”中包含着“有”。

对于这种动态的一元宇宙论的视觉表达,我们在古老的太极图中可以找到。但是,很少有人将太极图当作绘画来看。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颜延之(384—456)就区分了三种形式的图像。他说:“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像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太极图属于图理的卦象,不属于图形的绘画。太极图不是绘画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作为哲学概念的“有”与“无”本身是有理而无形的,我们只能有图其理的卦象,而不能有图其形的绘画。

然而,难道绘画就与哲学绝缘了吗?徐青峰在创作《空》和《在》这两幅作品的时候,我不相信他只是在思考绘画的问题。我的哲学研究的职业告诉我,这两幅作品在对“有”与“无”做视觉表达。而且,在我看来,它们的表达是成功的,尤其是我们将这两幅作品放在一起来看的时候就更是如此。

当我们将这两幅作品联系起来看时,我们会看到形象与词语之间的冲突,就像我们在玛格利特(Rene Magritte)的《这不是一支烟斗》(The Treachery of Images [This is not a pipe])中所看到的情形那样。《空》中的“空”其实是“不空”,《在》中的“在”其实是“不在”。

也许徐青峰在创作《空》的时候,就想用它来表达“不空”。如果《空》成功地表达了“不空”,那么它就对“有”和“无”做出了视觉化的表达,就用不着再画一幅《在》了。然而,单独一幅《空》,容易引发歧义:它容易让我们想到沙滩、大海和天空的“空旷”,而不去思考具有哲学意味的“空无”。

同样,《在》单独也无法完成“有”与“无”的视觉表达,我们甚至会将它视为一幅炫耀写实技巧的照相写实主义作品。

只有将两幅作品联系起来的时候,它们才完成了作为中国哲学根本问题的“有”与“无”的视觉表达。《空》中的人体,在《在》中消失了,它们强制我们将《空》视为“有”,将《在》视为“无”。这种被强制的视觉经验,回过头来又遭到标题中的“空”与“在”的强烈抵制。我们究竟该将《空》看作“空”还是“不空”?究竟应该将《在》看作“在”还是“不在”?

“空”与“不空”,“在”与“不在”在两幅绘画之间形成视觉和思想的激荡和切换。这种视觉经验和思想历程告诉我们,或许这就是对中国哲学中的“有无相生”的最佳的视觉表达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3a0ad861ab75aa71f6d1e6136ea286fc.png

徐青峰的两件单件作品《空》和《在》在展厅沉静温馨的空间中并置,令人印象深刻,它们将贯穿中国哲学的二元对立展现出来,并在两个概念的和谐互惠中找到了和解。因此,在《空》中,凸出的体积与《在》中的凹陷印记相对应,后者在生命的厚度中印证了缺失。这是一种富有成效的对比,自古以来在西方艺术和文化中也能找到共鸣:例如,在罗马丰富而迷人的石刻艺术中,浮雕人物和场景的浮雕与在半透明的宝石中以空腔形式精雕细琢的雕刻同样受到推崇。此外,调和对立面、消解存在的和谐完整性中的每一个对比的愿望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的一个特征元素,其中最富灵感和远见的思想家们引入了“不一致中的和谐”概念。

对我们来说,徐青峰提出的人物姿势,在一件作品中是突出的,而在另一件作品中则是凹陷的,这不可避免地让人想起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一个在西方视觉遗产中扎根了几个世纪的牺牲和救赎的象征。此外,列奥纳多·达·芬奇的“Homo ad circulum”或“Homo vitruvianus”《维特鲁威人》也让人联想到那个骄傲而坚定的形象——人文主义文化的杰出代表。”

——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院长克里斯蒂娜·阿奇迪尼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f086cd1595400a471915dcd42c0b305a.png

一直以来佛罗伦萨都是多元文化的交汇地,我们乐于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表达形式,我也很支持这个国际艺术文化项目。徐青峰先生的展览为我们提供了一次独特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促进了中意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这不仅是一次艺术展览,更是一场跨越文化边界的对话,为我们打开了欣赏和理解不同文化的视野。这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能够超越语言和国界,将人们紧密连接在一起。在这座充满着文艺复兴时期遗产的城市里,艺术家徐青峰的作品以其独特的东方审美观点为我们展开了一扇窗口,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深邃内涵。

——佛罗伦萨副市长贝蒂尼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f37c7430f698dba8337a2a27ee10ebab.png

今天非常高兴迎来徐青峰先生个人展览“有与无”,徐青峰先生是中国杰出艺术家的代表人物。此次带来《空》和《在》两幅作品,与个展主题“有与无”密切呼应。“有与无”“空和在”都是中国文化中的哲学命题,希望大家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触发更多深度的思考,并以此促进中意两国更多的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两国的艺术家在交流互鉴中启发灵感,得到提升。

——中国驻意大利佛罗伦萨总领馆副总领事管仲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22aa10839dcc0dda8d90deb6dda4767e.png

我相信,在我生命中的这个时刻,没有人比我更能理解和欣赏这一围绕“在场”与“缺席”术语的非凡概念的价值。就我而言,我可以肯定并向你们确认“缺席包含在场”的概念,因为亲爱的朋友们,虽然我不在场,但我感觉在你们中间。这次展览是由邱艺总策划的,他曾是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我亲爱的学生,如今在雕塑院院士团队中名列前茅。

值此艺术家徐青峰画展之际,我非常高兴地带来这所古老而辉煌的意大利艺术研究院绘画院的问候。艺术家徐青峰在这两个关键概念中巧妙地为我们带来了他的绘画作品,其中蕴含的中国哲学思想由策展人彭锋做了很好地阐释。事实上,艺术家通过一种由两幅大型镜像绘画作品组成的“双联画”向我们展示了这两个概念,并完美地插入了我们长期以来作为学院原址的展厅。通过这些作品,徐青峰涵盖了两个相反的极端,但又相互补充和必不可少的哲学概念的思想和内容,这种概念也广泛存在于西方文化中,特别是,正如克里斯蒂娜·阿奇迪尼院长所强调的那样,人文主义文化,使佛罗伦萨成为一场非凡革命的中心,这场革命后来变得普遍。因此,我作为绘画院院长,向艺术家徐青峰,向策展人彭锋,向组织这次展览的意大利中意当代艺术协会致以诚挚的问候。雕塑家邱艺是这次活动的创作者和组织者,这确认并加强了我们学院现在的国际使命。

——意大利艺术研究院绘画院院长安德莱·格兰克

19年前,我就读于山东艺术学院雕塑系。为了探寻西方艺术和介绍自己的作品,毕业后与爱人来到艺术之城佛罗伦萨,就读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佛美毕业后我不断探索当代艺术,当选为意大利艺术研究院的院士。在座的很多都是我的美院教授、院士朋友们,都与我的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我把母校徐青峰院长带到我们意大利艺术研究院,举办一场意义深远的展览,让我们共同见证这段跨越两种文化的精彩旅程。

——展览总策划邱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fd14b22ff23115d9ccd73bd6be4a2716.png

​徐青峰的“中国哲学”遇“文艺复兴”

邱艺

由意大利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徐青峰教授个展“Presenza ed Assenza——有与无”,是“中国哲学”与“文艺复兴”的相遇,是一次激发思考与促进对话的文化交流之旅。

意大利艺术研究院的丰富历史及其承载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神为这次相遇提供了独特的背景。意大利艺术研究院起源于1339年,由绘画和建筑大师瓦萨里向科西莫一世·德·美第奇提出,并于1563年成立于佛罗伦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院,也是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的前身。研究院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见证并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艺术的重新繁荣;艺术家们开始对古典艺术进行研究,追求更为科学和规范的艺术表达方式。研究院的三环标志由米开朗基罗设计,分别代表绘画、雕塑和建筑。研究院承载着文艺复兴时期的辉煌历史,同时也持续对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展现着文艺复兴精神的永恒魅力。意大利艺术研究院现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史、人文与科学、音乐与表演六大学院,汇聚了来自意大利及世界各地的艺术大师和学者。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丁托列托、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等均为该院院士。

徐青峰教授是中国杰出的艺术家,通过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深入研究,为观众呈现出富有思辨性和超越性的艺术作品。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作品《空》和《在》不仅仅是绘画,也融汇了中国哲学的深度思考,涉及到对存在、虚无、当下和超越的复杂哲学层面的探讨,将中西两大文化传统融合在一起。作品《空》和《在》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呈现出生命的起伏、循环和变化。正如策展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教授的评论:“只有将两幅作品联系起来的时候,它们才完成了作为中国哲学根本问题的“有”与“无”的视觉表达。”作品融汇了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的艺术理念,体现了其对中西方不同文化的思考和对话,这种哲学性的作品也呈现了一种超越语言的表达方式。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院长克里斯蒂娜·阿奇迪尼评价其作品“徐青峰笔下的人物从身体中伸出双臂,这一基本姿态使他自己成为罗马城的铰链和道路,十字架的杆和臂,风帆的桅杆和桁端:这些方向相互交叉,共同构成一个永恒的标志,将不同文明凝聚在一起。”

徐青峰教授作品的呈现不仅仅是一场艺术展览,更是一场不同寻常的艺术之旅;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都有机会在跨文化的艺术语境中找到共鸣。他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觉和思考空间,在这里,中西方的不同文化得以融合,相互理解和认同。徐青峰教授的作品犹如一束光,穿越文化的边界,将观众引领至一场超越语言和地域的奇妙舞台。透过他的画布,世界在观者眼中变得无限辽阔。每一笔勾勒都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也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和思想的纽带,留给观众深刻的震撼和回味,为艺术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责任编辑:王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