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字塔(杭州)2023秋季艺术品拍卖会启幕 精品速览
2023-12-19 10:41:49 未知
北京金字塔2023秋季拍卖会已于12月18日启幕,本场拍卖会共有“知藏一品——重要器物、精陶韫古——中国瓷器、佛缘与众——佛教艺术、博古赏今——中国杂项、怀珠韫玉——中国玉器、落纸烟云——中国书画” 等六个专场,皆为金字塔拍卖自成立至今常设专场。涵盖了书画、佛像、铜炉、瓷器、杂项、珠宝尚品、名酒茗品、邮品钱币等诸多品类,可说是良金美玉、楮墨灿然,望藏家朋友们不吝垂青。
金字塔(杭州)2023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预展时间】
2023年12月18日-12月19日
【拍卖时间】
2023年12月19日20:00-12月20日
【展拍地点】
杭州中科久泰饭店(原泛海钓鱼台酒店)
预展首日,虽然下着小雨,但是各位藏家的热情依然不减,现场精彩纷呈。此次预展,一千四百余件拍品,品类丰富。从步入展厅开始,玉器、瓷器、佛像、书画、杂项等依次排列,精美拍品铺展开来。同时,金字塔所有工作人员皆是以饱满向上的精神状态服务着各位师友。拍卖预展明天继续,期待您的莅临参观。
【预展现场】
中国书画
中国书画素为收藏的大项,四海之内名作如林,名家大师纷至沓来,本次金字塔秋拍共推出二百余件书画作品,古人字画,近现代名家的作品皆现其间:张大千、齐白石、启功、李鸿章、陆抑非等,字画双绝,等等诸多大师珍品,努力为藏家朋友们奉上一场艺术盛宴。今选粹一二,以飨藏家。
▲LOT6051弘一 劉質平信札
镜芯 水墨纸本
释文:质平居士澄览 : 惠书 , 诵悉,欢慰无量。承施资,至用感谢!拙书一幅又废稿四纸,并附奉上。谨复,不宣。农历四月二十一日,音启 。
钤印:名字性空(白)
鉴藏印:君匋心赏(朱)
出版:1.《弘一法师书信》P135,1990 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弘一大师全集·第八册 ( 杂着卷书信卷 )》P116,1992 年,福建人民出版社
3.《弘一大师文集·书信卷 ( 一 )》P105、106,1996 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3.5×12.5cm 约 0.3 平尺
RMB: 150,000-250,000
备注:钱君匋旧藏。
钱君匋 (1907-1998),号豫堂,又号午斋、抱华精舍主人。浙江桐乡人。工书画、篆刻、书籍装帧、音乐。 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市文联委员,中国美协常务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长。
刘质平(1894-1978),音乐艺术家 ,是中国著名艺术大师李叔同的高足之一,中国现代著名音乐教育家。原名刘毅, 字季武,浙江海宁盐官人。民国初年就读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受李叔同赏识,着意培养,并资助他东渡日本,入东京音乐学校深造。
弘一法师与弟子刘质平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颇为世人称颂。此件拍品为弘一法师与刘质平日常交往 的重要史料之一。依出版书目信息,为 1939 年弘一法师 60 岁时在福建永春期间所作,信中除感谢刘 质平施资之外,又附寄“拙书四纸”。虽寥寥数语,二人感情之深却可见一斑。此信后为海上著名书 画篆刻家钱君匋收藏 , 钤有“君匋心赏”的收藏印。刘质平为弘一法师弟子,而钱君匋就读上海师范 学校时,主持教务工作的正是刘质平,后来,钱君匋也有机会拜见过弘一法师。一封信札,承载了三位文化名人的往事,弥足珍贵。
▲LOT6052 張大千 執扇侍女
释文:明月王郎曲,竹杖湘女讴。秋风零露下,襟袖欲生愁。三十三年元月,似楷元老弟两教,大千张爱。
钤印:摩登戒体(朱)爰鉨(白)大千(朱)游戏神通(朱)
鉴藏印:杨启霖所藏书画(朱)
说明:“袖海楼”主人杨启霖为新加坡一代大收藏家,其“袖海楼”收藏自 50 年代开始集藏,迄今 近半世纪,古今兼备,数量规模为新加坡当前中国水墨画收藏重镇。
出版:1.《袖海楼藏画选》P182-183,2006 年,上海书画出版社
2. 《先生歸來·张宗祥和他的时代》P137,2020 年,西冷印社出版社
106×50cm 约 4.8 平尺
RMB: 3,500,000-4,500,000
佛教艺术及铜炉
艺术收藏品是华夏文明的缩影,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它以种类广泛和自身独具的魅力诠释着特写的历史。收藏和鉴赏不仅可以使人漫步于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之中,而且还能使人在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的同时,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宽泛的收藏领域中,佛教艺术品于历朝历代而言,都是一抹绚烂,她富有文化内涵,美学特征,更兼容精神属性,其蕴含的内容十分丰富,种类繁多,不一而足。
▲LOT2020B明宣德 宮廷禦制 銅鎏金摧破金剛坐像
款识:“大明宣德年施”、“一百九十一”
高:26cm
RMB: 4,000,000-6,000,000
参阅:1.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乐 铜鎏金摧破金刚像
2. 西藏拉萨大昭寺藏 明永乐铜鎏金摧破金刚 高 20.5cm
3. 西藏拉萨大昭寺藏 明永乐铜鎏金摧破金刚像 高 25.2cm
4. 首都博物馆藏 明永乐铜鎏金摧破金刚像
5.2003 年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出版《中国藏传佛教金 铜造像艺术选粹》编号 24 明宣德铜鎏金摧破金刚像
6.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德铜鎏金金刚萨埵像
7. 中国嘉德 2012 年秋拍明宣德铜鎏金金刚萨埵像
明代的宫廷造像开始于永乐时期,宣德时延续不断,但宣德以后便骤然 销声匿迹了,因此,明代宫廷造像实际上主要指永乐和宣德两朝宫廷制 作的藏式佛像,也就是我们习惯称之为「永宣宫廷造像」。据国内著名 佛造像研究专家黄春和先生研究结果推测,目前存世的永宣造像国内外 共有 400 余尊,分别供奉或收藏在喇嘛庙、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 尽管这些数量反映的并不是明朝宫廷造像的实际情况,但足以说明当时 宫廷造像具有一定的规模,也说明永宣造像在明代汉藏关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这是一尊明宣德宫廷御制铜鎏金摧破金刚像(“大明宣德年施”款), 造像的题材在明代永宣宫廷造像中是比较少见的。目前永宣宫廷造像存世的题材中佛、菩萨像较为多见,然摧破金刚像是比较少见的题材。我 们在喇嘛庙、博物馆、拍卖会和私人收藏家中也有零星发现,比如北京 故宫博物院藏明永乐铜鎏金摧破金刚像(参阅 1)以及西藏拉萨大昭寺藏明永乐铜鎏金摧破金刚像(参阅 2),这类造型整体柔美,尤其莲瓣风格鲜明,饱满修长,尺寸基本在 21 厘米左右;同时期也出现了另外一种风格,整体端庄大方,莲瓣饱满圆润,莲瓣尖端呈卷云纹状,尺寸普遍在 26 厘米左右,可参考西藏拉萨大昭寺藏明永乐铜鎏金摧破金刚像(参阅 3)以及首都博物馆藏明永乐铜鎏金摧破金刚像(参阅 4),这类艺术风格跟宣德时期宫廷造像颇为接近。宣德时期的摧破金刚像也有发现, 可参阅 2003 年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出版《中国藏传佛教金铜造像艺术选粹》 编号 24 明宣德铜鎏金摧破金刚像(参阅 5),整体风格与永乐第二种风 格如出一辙,应是永乐宫廷造像艺术的延续。宣德宫廷同时期的造像作品, 可对比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德铜鎏金金刚萨埵像(参阅 6)以及中国嘉德 2012 年秋拍明宣德铜鎏金金刚萨埵像(参阅 7)。除题材不同之外,整体艺术风格和工艺尺寸如出一辙,都是典型的宣德宫廷作品。金刚萨埵形象与摧破金刚造型极为相似,市场中常常被人混淆。区别身份的主要标识在于面部和手持法器,摧破金刚面生三目呈忿怒相,而金刚萨埵面生双目呈寂静相;摧破金刚右手持十字金刚杵,而金刚萨埵右手持一字金刚杵。
摧破金刚,或称摧坏金刚,梵文 bajra-vidarana,藏名是多杰南炯。多杰是金刚,南炯就是摧毁、破坏、毁灭之义,故称摧破金刚。修习摧破金刚法仪轨异常殊胜,摧破一切恶业、烦恼所造成的痛苦,净除众生的顽愚无明;摧破凶曜恶星流年不利之障碍;摧破一切衰损、衰败之害;摧破魔障,降服魔敌,摧灭一切恶魔、鬼神、怨敌、恶人所造成的恶障能使一切事业成功,圆满诸般愿求,获得健康、财富、平安。
本件摧破金刚像跏趺坐,躯干呈微妙的三折枝式,右手结期克印,托十字金刚杵于胸前,左手亦结期克印,握金刚铃于腰际。宽肩细腰,体态端庄优雅。头戴五叶宝冠,冠叶雕刻精致。紧贴肢体的天衣帛带,于双肩处飘逸缠绕,自然垂于莲台两侧。高大醒目的莲花座,由丰厚仰覆的莲瓣对称环绕,莲瓣宽大饱满,上下对称分布。莲瓣尖端呈卷云纹状,上下缘都环饰着两圈珠纹,精美细致,典型的明代宣德宫廷造像风格。莲座前台面阴刻“大明宣德年施”楷书款,与永乐楷书款一样,也是从左自右书写,与梵、藏文的阅读习惯相符,准确标明了造像制作年代,应出自明代宣德年间宫廷御用监“佛作”。内堂边缘刻款“一百九十一”,应为“一百九十一”号,造像整体造型完美,装饰繁缛,工艺上乘,充分展现了明代宫廷艺术的精致与典雅。
▲LOT7045清康熙 宮廷銅鎏白度母
高:47.5cm
RMB: 2,200,000-3,500,000
参阅:1.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8 世纪 鎏金铜白度母坐像
2 北京 .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铜鎏金绿救度佛母像
3. 俄罗斯埃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清铜鎏金绿度母
4.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二十五年 铜鎏金四臂观音菩萨
藏传佛教自十三世纪传入内地起,即受到元、明、清三代帝王 崇信。清代皇宫苑囿中遍布大小佛堂,为帝后做佛事的场所, 其内所供佛像众多,穷尽用料考究与工艺精湛之能事,以突显 皇家气派和至诚之心。康熙帝在宫廷设“中正殿念经处”,负 责宫中藏传佛教事务,并兼办造佛像。造像通常面型端庄俊秀, 造型比例精准,装饰繁缛华丽,莲座工整大气,反映出极高的 艺术水准,此尊白度母像便是一个精彩的典范。
白度母,蒙语称为“查罕多罗”,“查罕”即“白”意。白度 母的功德誓愿和心咒主要为息灭众生的病苦,帮修行者去除逆缘、增长寿量、解脱生死轮回。又称为救度母,为观音菩萨左眼滴落的眼泪所化,于面、手、足共具七目,亦称七眼佛母。其额头及双手手掌上多出的眼睛,意味着具有卓越的能力,可以看见世间每个角落所有受难众生的痛苦,因此广受崇奉。白度母、尊圣佛母及无量寿佛,并称长寿三尊。白度母性格温柔善良,容貌艳丽、肤色洁白、性格温厚,头脑聪颖,洞察人间一切,解救各种苦难, 所以被称为救度母。是美丽、聪慧、善良的象征。唐代下嫁吐蕃王朝松赞干布的文成公主,在西藏即被认为是白度母的化身。修白度母法者,一切罪业、魔障皆能消灭;而且求子求财,长寿富贵,皆能遂愿。
此尊白度母坐像装饰璎珞极为华丽,工艺精湛繁复,具有典型的清代康熙宫廷佛教造像特征。白度母面容俊秀优雅,丰乳细腰,身姿曼妙;左手施三宝严印,莲花立于肩侧,生动别致,右手施与愿印,全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台座之上;头戴五叶冠,冠叶为优美的花朵纹,发髻弧线优美,顶饰宝珠,与宝冠、胸前花朵式项链相呼应;身披飘带自双肩垂下,柔畅地绕过手臂向上飘扬,形成华丽柔美的线条;佩戴的项链、臂钏、脚镯以及莲座上沿的联珠纹精美均匀,自然垂下的发缕、飘带、衣纹、花叶生动流畅,瓣端有卷云纹,所有特点均展示出康熙官造佛像的艺术特点。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尊带有康熙明确纪年的铜鎏金四臂观音像,与本件拍品在衣纹、配饰、装饰风格上都极为相似,为同一时期所制,可做对比。整像高度高达47.5 厘米,体量之高,十分罕见,在皇家宫殿或内廷佛堂之中,必是作为主尊供奉。整像造型完美,用料讲究,做工精细,装饰繁缛,品相完好,充分体现了皇家的华贵气度和康熙时期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水平。
▲LOT7049明 銅鎏金绿度母
净高:16cm;底座高:32cm
RMB: 800,000-1,200,000
参阅:1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元大德九年 铜嵌宝石文殊菩萨坐像
2. 北京翰海 2017 春季拍卖会 LOT1827 元代 宫廷绿度母造像 成交价 RMB 3,220,000
3.《永乐之前 -13-14 世纪中原及藏汉风格佛造像》(Before Yongle-Chinese and Tibeto-Chinese Buddhist Sculpture of the 13th and 14th Centuries), Robert R. Bigler 著,苏黎世,2015 年,104 页,图 24。
4. 甘肃省榆林窟 第四窟 北壁 元代 绿度母
元代(1279-1368 年)金刚乘佛教造像为数不多,十分难得,而此尊罕见绿度母像堪称其典范。世祖中统元年(1260 年)忽必烈邀请西藏萨迦第五祖八思巴到大都,封他为国师,授以玉印,标志着藏传佛教正式传入大都。十三至十四世纪间,随着政权更迭以及藏传佛教、禅宗以及净土宗之并存,中国佛教艺术迎来重要转变。忽必烈便是一位十分虔诚的佛教徒,他戎马一生," 万机之暇,自持数珠,课诵、施食 "。其中萨迦派由于最早和蒙古皇家缔结供施关系,因此,佛教在元代有着十分特殊和崇高的地位,并高度重视。据《元史》宣政院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统计:“全国寺院有二万四千三百一十八所,僧尼合计二十一万三千一百四十八人。”元代皇家造像出于元上都,元大都、五台山等皇家直属寺院。造像由元代将作院,“诸色人匠总管府”下属多种提举司造办。专门负责塑造藏传佛教寺庙所需的各种神像。
在这个机构里,集中了当时汉藏塑造佛像的名家高手,西藏以及以著名艺术大师阿尼哥为代表的尼泊尔 工匠不远万里来到元代首都大都,与中原匠人一共于宫廷造像。在元廷供职期间,阿尼哥不仅将优秀的造像技艺带进中原,同时广收门徒传授技艺,《元史》有云 :“有刘元者,尝从阿尼哥学西天梵相,亦称绝艺。”西天梵相,并非单指尼泊尔风格佛像,而是指尼泊尔、克什米尔、印度等外域造像样式进入中国后,经与藏区造像、汉地造像的不断融合,新的艺术风格应运而生,对此后明永乐及宣德两朝影响深远。
由于元末明初义军对元朝排除异己性的毁灭,元代都城,皇权推崇的藏传寺院、佛造像等,经过战争兵燹,历史的遗弃毁坏后几乎毁之殆尽。这些带有“西天梵相”艺术特征的元代佛教艺术品,“也被称作“元大都风格造像”。
绿度母优雅而慈悲,对观者投以柔和目光。为西藏最受喜爱之神祇之一,而元代统治者崇信藏传佛教,令绿度母之信仰自元代起在中原地区变得愈加盛行。绿度母,梵语 Tara, 全称圣救度佛母,是二十一度母之一 , 也是所有度母之主尊。在西藏,绿度母被尊为文成公主的化身,同时也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据说供奉绿度母能够解除八种苦难,所以也称「救八难度母」。此尊绿度母头戴五叶冠,葫芦形发髻高束,双眸垂视,嘴角略含微笑。耳际处宝缯呈 U 形上扬,耳铛呈满月形,余发披肩。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尊刻有铭文之元元大德九年(1305 年)铜鎏金文殊菩萨像,为 1305 年而造。此尊绿度母像与故宫文殊菩萨像如出一辙,标志其年代亦应为十四世纪初。二者面容极为接近,脸型皆丰润且略显方形、与鼻同宽之纤薄嘴唇以及宝冠下短而简洁的额前发卷。二者身躯亦皆柔美而圆润,比例一致,四肢丰润,腰部纤细,髋部似乎微微摆动。二者对于珠宝之表现手法亦颇为相似,双层手镯之叶形装饰上所嵌宝石醒目华丽,耳环为连珠纹外缘包裹着一枚大型宝石。莲座及莲瓣的形制特别而突出,莲瓣内层皆为泪滴形且边缘刻线,外层莲瓣较为宽阔而末端略尖。此处与北京故宫所藏文殊菩萨像同样完全一致,在至今发现的元代宫廷造像中,这是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另外在 Robert R. Bigler 的《永乐之前》一书中,亦收录了一尊元代藏汉风格绿度母像,与本场这一尊颇为相似,可作参考。这尊元大都绿度母像,品相堪称完美,莲座下方罕见保存有须弥座,须弥座中间有宝瓶,两侧伴狮护法,典型借鉴了尼泊尔造像的装饰手法,后方带火焰形头光,台座左右两侧保存金翅鸟立柱,比例完美,造型巧妙,为难得一见的元代宫廷造像范例。
▲LOT7041明正德 “大明正德年制”款 铜阿拉伯文三足筒式炉
高:12.5cm;直径:16cm;重:2060g
RMB: 3,500,000-4,500,000
来源:中国嘉德 2015 年秋拍 lot4562,估价 RMB8,000,000-12,000,000
参阅:1. 甘肃省博物馆藏 铜阿文香炉
2.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明阿拉伯文带座铜炉
3. 故宫博物院藏 明天顺青花波斯文三足筒式炉
4. 北京东正 2011 年秋季拍卖会 LOT 0364 明正德阿文炉 成交价 218.5 万
5. 黄光男发行,《双清藏炉》,国立历史博物馆,2000 年,第 103 页。
6. 杨炳祯著,《金玉青烟:杨炳祯先生珍藏明清铜炉》,国立历史博物馆出版,1996 年, 第 195 页,图 118。
款识:“大明正德年制”款
此炉平口,直壁,云纹开光内镌鱼子纹为地衬托阿拉伯文,设云板足,炉底平滑,镌标准“大明正德年制” 六字楷书款。正德年间所铸阿拉伯文香炉,多数是皇宫御用或赏赐功臣。其次是安置在清真寺经堂陈设, 世代家族传承享用。器形端庄稳重,镌刻精细考究,持之压手,铜质精炼,久经承传,器身绿锈满布,朴茂肃穆,古意自来,仍可想象过去其精光内敛的盎然古韵。正德朝正处于明代中晚期交替的过渡时期,上乘成化、弘治朝,下启嘉靖、万历朝,器物逐渐改变了前朝的精致、纤细、小巧的风格,更多生产出造型凝重的大件器物。正德皇帝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所以装饰阿拉伯文字和吉祥图案作为主体纹饰的器物在正德时期大量集中出现,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的时代特征。
明武宗朱厚照曾对当时社会的各个宗教评述,认为:“儒者之学虽可以开物成物,而不足以穷神知化。佛老之学,似类穷神知化而不能复命归真。盖诸教之道各执一偏,唯清真认主之教,深源于正理,此所以乘万世与天壤久也。”可见其对伊斯兰教的推崇。他还亲自写了许多赞美伊斯兰教的诗,后来被编辑成了《御制尊真主事诗》。武宗还自名“妙吉·敖兰”此语为阿拉伯语(Mejid 一 Allah)的音译,意为“真主的荣耀。”在《明书·武宗本纪》载:“正德十四年九月,上次保定,禁民间畜猪,著为令”。武宗正德皇帝亲自推行伊斯兰教律,从侧面也反映出明代的伊斯兰教达信仰在正德年间达到鼎盛时期。此时内廷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继续保持着政治、贸易、文化上的关系与交流。信仰伊斯兰教的正德皇帝在全国赠款修建清真寺庙及不少穆斯林在朝内担任重臣。由此可见,正德时期出现此类阿拉伯文装饰的铜炉并非偶然,这些铜炉多是正德皇帝御用或赏赐铜器。这类铜器区别于宣德三年之炉型,款落“正德年制”篆书或“大明正德年制”楷书款。
从铜质上来说,明朝自宣德年间(1425 年 -1435 年),暹罗国国王剌加满霭晋献“风磨铜(天然黄铜)数万两,宣德三年下诏礼部依据博古、考古诸书及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定各窑器式,择其典雅端庄者,绘样仿制。如此宣炉之精致如项子京《宣德博论》所言:“铜质之精粹,如良金之百炼,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淡淡穆穆、而玉毫金粟、隐跃于肌理之间。”时至正德年间(1505 年 -1521),作为御用铜器,如宣炉一样,不惜工本,施以精炼,铸造出厚重胎体,形制稳重,以炉身带阿拉伯文纹饰为标志的正德炉,他们代表王室的伊斯兰教信仰及审美标准。
▲LOT7042清乾隆銅天下山川獸面蓋鈕鼎爐
高:65cm;耳距:59cm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估价:RMB: 4,000,000-6,000,000
来源:1、1983 年 12 月 16 曰伦敦佳士得 Lot335
2、国泰美术馆旧藏
参阅:
1.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西周 铜 虢文公鼎
2.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 竹根雕三足小鼎
青铜器的制造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古代“国之大事,在祭与戎”, 进行祭祀、征讨等国家大事需要大量的青铜器。此件铜炉体量硕大,制作规范严谨,各种纹饰密布,排列有致,大气雍容,为乾隆年间制造的祭祀用鼎彝精品。铜炉仿上古青铜样式,整器浑圆,有盖,盖面隆起,环形四系立于盖面,盖钮束颈盘口,其上作山形。子母口,朝天耳,腹圆鼓,下为三蹄足承托整器,饱满厚重,庄严肃穆。造型与《宣和鼎彝图谱》中所著勋名鼎相类似,可供参考。全器满布纹饰,朝天双耳、四系、盖钮颈部等小处亦皆饰绳纹、云气。纹饰极为繁复,然布局有度,繁而不乱。器盖以绳纹、回纹间隔为界,划为三层纹饰带,上两部分为云气,下部为各式变体龙纹,均以云雷纹铺地。腹身外壁以一道粗弦纹分为两层,均饰变形兽面兽面形似蝙蝠,繁复华丽,此为清代仿古铜器纹饰的典型特点。
此器大有别于其它铜炉之处,在于山形盖钮的独特造型。盖钮由盖面中心隆起而成,形似瓶之口颈,盘口中空,铜铸一山字形山峰矗立在盘口之上。细观此山,嶙峋峻逸,层峦叠嶂,山峰高耸,巍峨入云,虽刻划简洁,然线条苍劲有力,极为传神,神山壮美威仪之势扑面而来。铜炉作此种设计,迄今为止极为罕见,应为祭祀四望山川之鼎彝重器。
“四望”是望祭天下名山大川之神。同一山川,至其地而祭之,直呼为祭,远望而祭之,则名曰“望”。望祭也在国都四郊举行,四方各建一坛,以望祀一方的名山大川,祭品用牲要与各方之色相合。正祭之外,国家如有军事行动,也要预先进行望祭。称为“前祝”;战争获胜后,燔柴以望,称为“告成”。国家如果有凶灾变异,也要进行望祭,天子向受灾方向行礼祷告,祈求神祇的佑护。秦祭山川,设专祠祭名山大川。汉高祖分封建国,各诸侯国各自奉祠境内名山大川。到武帝时,将五岳之祭的权利,“收回”天子所有。魏、晋之际,山川祭祀时兴时废,南北割据后,名山大川各在一方,各国各奉其祀。隋开皇中,文帝诏令祭祀“四镇”;唐代五岳、四渎、四海、四镇,每年一祭,各自于五郊迎气之日祭祀。武则天时,封洛水之神为显圣侯,改嵩山为神岳,封山神为天中王太师、使持节大都督,山川之神而以人爵为封号,始于此时。宋代更为五岳加上帝号,并各配有帝后,也有封号。辽代祭祀木叶山与辽河神。金人则祭长白山,初封为兴国灵应王,继而加封为开国弘道圣帝。明代南京、北京皆有山川坛。嘉靖时,改山川坛为天地神祇坛,地分五坛:
五岳、五镇、五陵、四海、四渎,并以京畿及天下山川从祀。清初设山川海渎配享方泽之祭,又建有地坛,位于天坛之西,兼祀名山大川。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皆依时遣使前往祭祀。另外,又封努尔哈赤、皇太极等祖先陵墓所在之山及长白山等,按时祭祀。以此可见,祭祀山川历朝历代即为国家礼仪之重大事宜,此鼎独特的山形盖钮,正应为此而作,身份特殊,愈显贵重。
瓷器古董珍玩
瓷器的创造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瓷器是土与火的艺术,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瓷器的制作工艺、用料、窑工的技术、窑内温度的控制等诸多因素使得瓷器的烧造充满未知和挑战,明清瓷器作为制瓷史上的一抹亮色,是盛世气象的艺术体现,其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多样,风格多变,官窑瓷器更是精细华美,不惜工本,成就不凡,体现了同时代最高的审美需求和制作水平,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在国内外重要收藏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明清瓷玉杂项同样涉及门类众多,用料广泛,制作考究,与瓷器文化相辅相成,展现出中华民族伟大的艺术成就。
▲LOT7011清宣統 五彩龙凤呈祥宫碗一对
高:6.7cm; 直径:14.5cm
RMB: 180,000-250,000
来源:国内重要私人旧藏
参阅:北京文物公司库出、於北京翰海 2006 年秋季拍卖会 Lot2152, 成交价人民币 242,000
款识:“大清宣统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拍品侈口,弧腹较深,圈足。胎质细腻,釉质润泽,釉面匀净。碗内底以红彩绘出五爪龙戏宝珠图案,龙身周边青焰围绕,碗外部近口沿处以紫、黄、绿彩绘一周八宝纹,以青花五彩绘出双龙双凤,基本呈中心对称,双龙主体颜色分别以红、绿彩绘出,双凤振翅凤首朝下,龙凤身边装饰以缠枝花卉,精美绝伦。龙凤成双成对,寓意吉祥。此类碗始见自康熙朝,后成官窑经典器型,每朝必烧,两百年来造型、纹样基本保持不变。成对保存至今,殊为难得。
▲LOT7015清雍正 禦窯粉青釉小口尊
高:12cm;直径:12.5cm
RMB: 800,000-1,200,000
来源:1. 传仇炎之旧藏; 2. 香港老藏家户出
参阅:1.《明清瓷器鉴定》,紫禁城出版社,1993 年,页 240,图 407-6
2.《玫茵堂藏中国瓷器》,英国 Azimuth 出版,1994 年,页 204,图 857
3. 纽约苏富比,1987 年 6 月 3 日,编号 261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拍品小口,溜肩,鼓腹,圈足,造型小巧秀美。通身施粉青釉,釉面匀润肥腴,如一汪春水,赏心悦目,色泽亮丽。圈足露胎,土质缜密。底足内亦施釉,写款“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发色清晰,字体挺拔严谨。粉青釉是青釉的一种,呈粉润的青绿色,如半透明的青玉,首创于南宋龙泉窑,并风行一时。雍正一朝,单色釉的烧造技术趋于成熟,各类釉色日臻完备,而其中粉青釉色因其素雅,备受珍爱,多有作品流传于世。
▲LOT7016清乾隆 唐英风格炉钧釉宝鸭立像
高:26cm
RMB: 150,000-250,000
来源:北京藏家户出
参阅:1. 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宫旧藏 编号 : 故 00154829
2.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珐琅 彩·粉彩》,页 172,图 153。
3. 匡时香港 2017 春季拍卖会 lot.0122
4.《清宫瓷器档案全集》载,乾隆六年四月初一日唐英进贡瓷鸭 6 只。据《清宫瓷器档案全集》记载,乾隆六年四月 初一日,唐英进贡瓷鸭 6 只。
本品为通体炉钧釉鸭子立像,是极为罕见之品种。鸭的艺术形象在艺术品中出现较早,商周的青铜器中即可见仿鸭形的凫尊,亦常见于各个时期的陶瓷器、玉器及金属器之中。《西清古鉴·绍兴古器评》中记载:“凫之为物,出入于水而不溺。……饮酒者敬能以礼自防,岂有沈湎败德之患乎?凫尊之没,其意如此。”由此可见,鸭“出入于水而不溺”的自持之天性一直为古人所喜爱。唐代以后,鸭形器逐渐增多,至明时,鸭熏等文房器皿甚为流行。仿生瓷器很早以前就出现,最早是用于墓葬中,是墓主对在世的眷恋,但此种仿生瓷器往往制作简单造型不精致,直到乾隆时期,也正是唐英在职时,仿生瓷器达到陶瓷史上最高水平,最为人赞颂的正是唐英制作的仿生瓷器,因其具有极高的写实性,神情与姿态兼备,栩栩如生,格外招人喜爱。瓷器仿生鸭,久在东周曾侯乙墓中就已出现,一对鸭形香盒正是鸭形香熏的始祖,现在世界各大博物馆藏有我国瓷器、木质、铜胎的鸭形香熏,如美国芝加哥亚洲艺术馆藏有宋代影青鸭形香熏、日本德川美术馆藏有铜质鸭熏等,可见鸭形在我国古老之际便已流行。“鸭”在古代音同“甲”相似,故鸭与科举考试高中前三甲的“甲”相关联,“鸭”寓意科举之甲,民间对出远门考试的人赠送鸭子或螃蟹,祈福取得高第。本品造型别出心裁,所制鸭神态自然生动,描绘惟妙惟肖,实为乾隆仿生绝妙佳作。
▲LOT7061明 薩珊王朝纯金嵌宝宝冠
直径:20cm;重:333g
RMB: 800,000-1,200,000
参阅:1. 日本平山郁夫美术馆藏 公元前 2 世纪 -2 世纪 阿富汗 王冠
2. 希腊维尔吉纳博物馆藏 公元前 4 世纪 桃花娘金冠
3. 内蒙古博物院藏 汉代 镶宝石金冠饰
萨珊王朝,也称波斯第二帝国,在西边它伴随罗马和拜占庭,在东边伴随中国的魏晋南北朝直到唐初,一直与中国保持良好的贸易伙伴关系,共同享有丝绸之路带来的利益。《旧唐书》记载,公元 661 年阿拉伯人攻入萨珊波斯,萨珊王子錍路斯(PerozII) 逃往大唐长安避难,唐朝于公元 670 年派兵护送錍路斯返回波斯,意在恢复其旧土,并任命錍路斯为大唐波斯都督府总督。唐朝的援助最终没能挽救最后一个波斯王朝的命运,公元 8 世纪初,萨珊全境灭于穆斯林阿拉伯。
根据萨珊传统服饰习惯,多重花叶冠是中亚和巴克特里亚地区的典型高等级头饰。以希腊风格金属工艺制造,是欧亚大陆文明互鉴的产物,主体以“橄榄叶”编织而成。就像佛教神化了菩提树,道教神化了桃树,希腊神化了橄榄树,橄榄是希腊文明的象征,古希腊的神话与橄榄树息息相关,橄榄树是女神雅典娜赐予人们的圣物。此件金冠由叶片与花苞组成,金片模压剪切后,用金丝缠绕,整体静美端庄,浑然一体。
▲LOT7029清中期 剔红九龙纹大缸一对
高:68cm×2; 直径:100cm×2;口径:54cm×2
RMB: 5,000,000-8,000,000
来源:中国嘉德 2020 秋季拍卖会 LOT3795 清中期 剔红九龙纹大缸成
对
参阅:1.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款剔红九龙纹圆盒
2.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釉里红云龙纹缸
3.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青花云龙纹缸
4. 上海博物馆藏 清 九龙闹海宝座
5. 英国皇家收藏信托基金会收藏 清乾隆 剔红云龙纹圆盒
此对剔红缸形制硕大,铜胎,圆口丰肩,鼓腹下收,平底圈足。髹朱红漆,漆色饱满,鲜妍华丽。周身满雕寿山福海及九龙戏珠纹饰,其间每条五爪苍龙,或回首、或前行,盘绕火焰珠飞腾,须发张扬,龙爪粗壮,腾挪辗转,形象威武,气势磅礴,有翻江倒海之势。
古人称帝位为“九五之尊”。上至权贵,下及百姓,皆视龙为神物与吉兆。《周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唐孔颖达疏“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这种幻想出的神话巨兽,在中人心中,奉为“万灵之长”,亦为“四灵”之首,尤其是赤龙,《宋书·符瑞志》指“河图者,地之符也,王者德至深渊,则河出龙图”。由于赤红色更能彰显赤龙的形象,故御用精品中亦以红龙凸显尊贵。
此对龙缸为典型乾隆时期宫廷制,九龙寓意龙生九子,所雕龙纹皆为五爪,足见不平常用意,象征天子九五之尊,寓意至高皇权,威严正统,极具皇家气派龙首嘴部较明代明显缩小,龙眼炯炯有神。背景饱满不露底,空白衬以海水江崖寓意江山永固,如意高升。
剔红,髹漆工艺之一,又称“雕红漆”或“红雕漆”。明代黄成在《髹饰录》中有云:“剔红,即雕红漆也”。剔红工艺沿用历来繁复方法与程序,以大漆为原料,在胎体上髹饰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朱漆,累计到一定厚度,再描上画稿,用刀在堆起的漆胎上开始镂雕,将静态的大漆佐以妙手耐心并髹涂封存,古语云“滴漆入土,千年不坏”,世间百态就以永恒的方式成为器物之灵。从一开始天然大漆材料的获取难度,就注定了漆器的珍贵,八年以上的漆树方可产漆,且产量极少,行业常云“百里千刀一两漆”,这一抹“中国红”,成就漆器独一无二的奢侈。此件线条笔致秀丽而道劲,婉转虬曲,活灵活现;不但展示出装饰手法的精美华丽,更把赤龙之尊贵威严显现。
缸,古时称为“门海”,门前有海,海纳百川,除防火之余亦为镇火得水。古代风水讲究:藏风聚气,得水为上。意为,山主人丁水主财。现实生活中,在宅中添置一口缸,用以补位,可化地为宝。五行之中,水克火,水生财。缸,承载人们的祈愿,此时兼备吉祥的寓意,象征着聚财添福。
乾隆朝为清代漆器制作的鼎盛期,乾隆皇帝积极重视宫廷漆器的制作,早在乾隆三年就传旨织造处制作雕漆,刻乾隆年制款,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年左右,制作雕漆宝盒,并为漆盒命名、刻名。这促使雕漆工艺蓬勃发展,雕漆工艺达到了漆工艺史上最高水平。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上海博物馆及其他国内外博物馆中的数件雕有大面积的海水龙纹漆器可做参照。乾隆宫廷雕漆作品风格鲜明,通常外髹朱漆,内里、背面及底部髹黑漆。朱漆色泽明亮,黑漆则沉稳光滑。刀工纯熟精炼,细腻妍秀,以刻纹如丝、微如毫发的刀锋见其精湛的功力。往往髹漆多层,层层剔刻,于同一平面上呈现出层次错落的纹样。一是受明晚期嘉靖、万历雕漆刀不藏锋之风格的影响,二是雕漆制作使用了“牙作”匠人。据档案记载,乾隆初年造办处漆作尚无雕刻匠人,弘历命在造办处“牙作”当差的南方刻竹名匠从事雕漆,乾隆“三年十月十四日,传旨:‘雕漆盒若漆得时,交牙匠雕刻,钦此。’”因此,乾隆时期南方竹刻奇峭清新、精致纤密的风格很可能被带到雕漆中来,影响所及,使乾隆时期的雕漆呈现出刀锋犀利精密、棱线深峻有刃的特点,表现出锋棱之美的崭新风貌。其纹样常运用具有文学意涵的山水人物图案,以及代表宫廷皇权的龙纹和一些具有富贵寓意的花卉图案。 此对罕见的剔红龙缸彰显乾隆年间雕漆特点,造型浑厚,漆色沉穆,层次分明,雕琢繁缛细腻,工巧华丽,构图严谨抑敛。工艺之精几乎无懈可击,实为乾隆时期雕漆之精品。
▲LOT5169清 青白玉雙聯瓶
直径:18cm
RMB: 150,000-250,000
来源:嘉德 21 秋拍
此双联瓶为青白玉质,色泽温润典雅,玉料纯净无暇,整器 作宝瓶、竹形大小两瓶参差相偎,并肩直立相接。外壁采用 镂雕、浮雕技法,琢制宝瓶、竹、凤凰、山石、灵芝等,组成凤鸣在竹造型,竹石之间,凤鸟站立其中,回首而望,圆 眼尖喙,翎羽后卷。一爪抬起,双翼拢于身侧,正欲跃跃而起,周围竹叶环绕,生机盎然,造型别致,寓意平安康寿,
雕工精细,陈设美观大方。
整器设计巧妙,工艺精湛,底配有镂空竹石紫檀底座,与双联瓶纹饰上下呼应。此品于仿古中融入新意,是一件兼具历 史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宫廷陈设摆件。
▲LOT5170清乾隆 禦制碧玉“朝貢圖”筆筒
高:19.5cm;直径:17cm
RMB: 500,000-800,000
参阅:2011 年香港苏富比秋拍,LOT1910A 成交价 HKD 6,620,000 RMB 5,428,400
碧玉色浓,成色中路有墨点,细腻如墨,绿如凝脂,整器硕大,挖膛成器,作三如意形足。笔筒浮雕万 国来朝图,以鸟瞰的角度全景式构图,通过宏观和微观将场景尽量容纳其中,展示出宏伟壮观,兴盛之意。 外壁通景浮雕壑深林密,青嶂翠璧,寿石浮云,巅桥浅坡,飞亭檐柱,庭院深深。各国、各民族朝贺宾 客穿着的服装、外貌气质各自不同,带着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的贡品云集,场面十分熱闹。纵观整体面面, 层次丰富、准确传神地将各种元素巧妙地结合,刻画得细致入微,呈现出样和的景象,淋离尽致地营造 出朝贺庆典的热闹场面,给观者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留下深刻印象。全器构图繁密,层次清晰,雕刻生动,为乾隆朝碧玉笔筒之精品佳作。
乾隆朝玉器时代风格强烈而鲜明,左右着人们对于清代玉器的印象,而促成当时繁荣盛况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清高宗乾隆皇帝个人对于玉有其明显的偏好。此件碧玉笔筒通景浮雕,与同时期之竹雕、牙雕、木雕之工艺有异曲同工之处,层次之丰富,通景图案之连贯等诸多时代特征尽显无遗。而此类雕件终究离不开画本与画意,就如竹雕一般,必先有画,其后入刀。此件笔筒所表现之图案,也是尽现画意,而于乾隆玉器分类中,亦有“画意玉器”一类,乾隆帝也认为此类玉器有雅趣,可玩矣。这类玉器大多数以文人逸事或山水名胜为主题,表现于圆柱状的笔筒之上。不论宫廷造办处抑或是苏、扬玉作,制作玉器皆首重画样与选料工夫。画意玉器之稿样,往往取材自内府收藏之画作,或是由宫廷画家参与绘制。
此件笔筒从其实用功效上来讲当属文房用具。文房用具成熟于宋代,宋代国策重文抑武,文仕阶层地位提高,受到普遍的敬重。于是文人的生活美学影响愈巨,由此文房艺术油然而生。明代经济发展,民间富裕,于是文人与文化有了契机,蓬勃向上,文人品味也随之成为时尚。商人富贾、官僚帝王争相附庸风雅,文人之美普及于世。清朝以来,康乾盛世,三朝帝王皆具学养,喜好艺术,于是亲自参与了诸多任务艺美术器具的指导与设计,故出现于宫廷中之器具,必是符合帝王审美与需求的。帝王虽亦可称为文人,但贵为天子,深居内宫,宫廷的壮丽建筑及雕梁画栋的内部陈设,均是宣扬国威、粉饰增华的帝王气派与好尚。御用文房器具陈设于其间,无论从应景之道来讲,还是从理念上来说,亦必须突显其富贵豪华之致浓艳丽的风格。尤其当帝王重视艺事且文品甚高之时,往往利用充裕的国府资财,招揽各地能工巧匠,取用各处精美材质,倾力督造巨硕纤巧之作品,亦可令不同品类之工艺竞技交流,由此激荡出前无古人之作,蔚为民间不可想亦不可能之事。清高宗乾隆皇帝在其诸多诗文当中,屡屡流露出他对于王羲之、陶渊明、苏东坡等文士的追慕与敬仰,正因如此文人思想之熏受,他在对于玉器的品味方面也以传袭古典、表现画意为雅。此件笔筒,其通景图案的设计布局、刀法之刻划表现均是融以画意,正是乾隆帝所欣赏的画意玉器。笔筒选材精致,制作严谨,气韵恢弘,有富贵艳丽之皇家气息,又因碧玉色沉,故体度庄沈,具典型宫廷风格由此齐集文人品味与宫廷风格,后人无所企及。
▲LOT7078乾隆 白玉“读书依竹静”螭虎钮印章
印文:“读书依竹静”朱文方印
直径:3.5cm
RMB: 800,000-1,200,000
参阅:1、《清代帝后玺印谱》
2、国家博物馆藏 李唐 《雪窗读书图》
此方印章以上等和田白玉雕琢而成,玉色纯净洁白,油润光亮。印钮高浮雕一大一小两螭虎纹,大虎虎首上昂,瞪目张口,十分威武。虎身阴刻和浅浮雕的技法相结合,雕刻祥云纹样。小虎自大虎身侧探头而出,紧紧依偎在大虎身侧,侧目回首看向大虎,母子情深。章体方正,印文清晰,意境悠远。
印文“读书依竹静”取自“读书依竹静,送客出花深”,是宋代姚勉所做律诗《山斋》中的诗句。此诗句意境悠远清冷,体现读书之乐。
乾隆皇帝印章可以千数计,大致分为皇权象征、个人身份、鉴藏章、纪年纪事和个人情趣及艺术追求等。此方印章即是表达了乾隆皇帝对读书的情趣。此类印章印文皆是出自经史文字或是乾隆皇帝得意的自做诗句,涉及到文化艺术的各个方面,表达了乾隆皇帝对艺术的理解、热爱和追求。其用章也极有规律,在特定的场合下使用该种类型的章。例如鉴藏章就有我们熟知的“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等。在读书写字、或特定的场合下的时候,会用相对应的印章。
宋代画家李唐《雪窗读书图》(国家博物馆藏)上就有这方印章,该方印章位于题诗一开。
(责任编辑:孟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