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人民画报丨对话潘鲁生

2023-12-28 16:28:11 未知

本文刊于《人民画报》2023年10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1a7491720073190d4d67ca7cd85c387b.jpg

潘鲁生在中国民艺博物馆接受《人民画报》记者采访。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人民画报》:在您看来,如何在文艺创作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潘鲁生:一是在精神层面,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古往今来不断积淀发展的民族文化精神,包括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和而不同、以义为上等,这些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长期受到人们尊崇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文艺作品是民族文化精神最生动的载体,我们需要在创作中体现、阐释、弘扬这些文化精神。二是在文艺的形象、语言、形态等层面,要积极发掘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着集体记忆、包含有文化共识、具有文化凝聚力、彰显文化创造力的标识性内容,使之在传承中传播,在应用中发展。正如我们今天蔚然成风的国货、国潮、国风,其中鲜明的风格和内涵离不开对标识性传统文化元素的发掘与应用。从根本上说,在文艺创作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根本上坚定文化自信,要在实践中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而构建传统与当下、历史与未来创造性的联系。

《人民画报》:作为传统文化鲜活的物证,民间艺术需要被留存并不断被认识、理解和传承。民艺的新价值以及时代使命是什么?又面临着哪些挑战?

潘鲁生:民间艺术有历久弥新的魅力,它来自生活,源于乡土,埋藏在祖祖辈辈记忆的深处,其中承载着最深的乡愁,家乡的风物、儿时的物件,是人生来时路的一部分,是一种情感的维系;民间艺术中也包含人与自然的联系,循着四时的节气,顺着物候肌理,量材为用,并最终回归乡土。今天,民艺的价值也在于不断构建自然、传统、生活的和谐关系,通过来自生活、来自民众、来自美的追求,实现社会文化、文明意义上的提升和发展。由于民艺所依存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发生显著改变,传统民艺回归当代生活,需要在生态、社会、人生的关系构建中发挥价值。比如,传统手工艺之于低碳环保的意义、民间美术对于设计辨识度的价值等等,我们需要从今天的生活视野去发现、认识和汲取其中的智慧和精神,展开新的创意和设计。传统民间文艺如何适应生活之变,做到既有根脉、又有创新,是一个永恒的挑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fb21f8d82fc88934a58ea97b7679cd4d.jpg

近10米长,高2.4米的大幅纤维手绣作品《大匠丝路》

《人民画报》:文化艺术承载着社会责任,如何让大众更多地了解民艺的发展及其精神内涵,从中感受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汲取精神力量? 

潘鲁生:古往今来,中国的民间文艺传承与发展,与中国人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精神世界的传承与变迁密切相关。民艺来自民众,民艺的传承与发展也离不开万千民众的创造活力。一段时期以来,由于生产生活方式变化,传统民艺因缺乏生活的载体而不同程度面临传承发展的困境,因此更重要的是以文化生态的视野去认识和探索民艺发展的问题,从修复和培育民艺的生活生态出发,从培养欣赏民艺、热爱民艺、创造民艺的文化自信和审美意识出发,从构建民艺与当代创意设计、生活文化的深层联系出发,去建设民艺传承发展的深层基础、文化生态和动力机制。

《人民画报》:40多年里,您走访民间艺人、整理口述档案、记录工艺流程、收集民间文化艺术物件和作品、建立民间艺术博物馆,是什么样的使命感让您坚持了40多年?

潘鲁生:民艺资料收集最初是为了给艺术创作积累素材,后来,我注意到民艺的生存环境恶化,生存空间不断缩小,意识到要像保护自然生态一样保护民艺。2003年加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对民艺保护的这种紧迫感和责任感更加强烈,意识到不能停下民艺保护和研究的脚步。近年来,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更加完善,民艺保护也获得更多认可和支持,民艺博物馆影响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民艺展览也受到公众的欢迎,这些也更加坚定了我对民艺传承发展的使命和希望。

《人民画报》:您在中国画领域有丰富的为艺为学的经历,民间艺术为您进行中国画创作注入了哪些特别的意韵?

潘鲁生:国画创作要格外留心生活。百姓生活、自然环境、民间用具都带给我创作的启示和灵感。最初学画临摹的就是家里的年画,民间艺术直接影响了我的性格和创作。从年画到墨斗,民间艺术的秩序感与造物智慧融入创作,在绘画中表现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民间艺术中色彩观念富有特色,带有生活和信仰的寄托,这种色彩的运用也借鉴到绘画之中。

《人民画报》:中国国家公园标识由您担任项目设计总监,此次创作又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哪些灵感?

潘鲁生:国家公园的建设是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塑造国家生态品牌,传播国家生态形象,讲好新时代中国生态故事的重要载体。设计团队实地调研国家公园保护区的地理环境、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形成了地球、山、水、人和汉字书法等元素组成国家公园标识的创意。其中,连绵的山川构成汉字“众”,造型特征鲜明,寓意山连山、水连水、众人携手保护自然资源,是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的融合,表达国家公园的全球价值观和国家生态理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f1fd9171e6c8e245781de0b2ee47e15b.png

2016年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活动。

《人民画报》:民间艺术需要保护、传承和发展,在民间艺术人才培养方面,如何启发、唤醒、影响学生?

潘鲁生:民间艺术人才培养,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感的培养,让大家因为热爱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间艺术的文化精神和工艺技艺;要不断深入民间田野,在现实的生活中汲取养分;要关注社会文化的发展动态,以艺术创作回应时代文化需求;同时要培养扎根当代生活的艺术表现力,推进传统民间艺术资源的当代转化,整体上形成保护、传承、发展民间艺术的生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2c88ea8cc9f97c86c99530ae96c1f44f.jpg

2014年10月23日,“潘鲁生当代艺术巡回展暨学术研讨会”在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故乡西班牙马拉加拉开帷幕。

《人民画报》: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民间艺术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潘鲁生:民艺是民众的艺术,有着最广泛的生活基础,也具有最深沉、广大的作用,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能够激起情感共鸣。艺术是相通的,是一种开放的循环,各个国家都有经典的文化和艺术,其中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中国的民间艺术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中国民间艺术的传播有助于各国人民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精神生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每年都会参加很多国际上的博览会,在世界各地进行交流,会发现大家有共同的语言,因为人们对文化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一致的,这就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性。从民间艺术出发,回归生命本源,探寻艺术的表现空间,会为东西方艺术在精神层面上的对话提供更多可能。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