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唐辉吉 :在摄影中思考摄影--从胡武功合作拍摄《四方城》看“陕西摄影群体”的影响

2024-01-08 11:57:59 未知

      胡武功坚守社会纪实摄影,是一位无法绕开的重量级人物,也是“陕西摄影群体”最具影响人之一。20世纪70年代,中国摄影处在一种“特色摄影模式”的颠峰时期,胡武功先知先觉,远离“特色摄影与沙龙摄影”的表达方式。他与侯登科、邱晓明合作拍摄出版画册《四方城》,成为一部告别一个时期的代表作,体现了胡武功与各位成员,在特殊的年代里,具有在摄影中思考摄影的潜意识,对转变陈腐的摄影观念,促进国内的摄影进步带来很大的影响,值得当下摄影师敬仰和反思。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1/edb03e3b86d920749ddb44c76a263b7a.png

90年代的钟楼      胡武功 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1/d029f8f60f39dba707bdcf0bcd06f455.png

西安北城门      胡武功 摄           

摄影观看在智周万物之中聚焦民生

       胡武功作为“陕西摄影群体”的一员,对推动陕西及全国纪录摄影的进步,促进摄影人跳出“偏僻”而又“特别”的摄影模式,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他还撰文呼吁中国新闻摄影改革,倡导国内新闻摄影与世界文明接轨,主张摄影对准人与社会,运用客观的视觉语言,再现百姓生活与生存状况。胡武功,1949年7月出生于西安,青年时代应征入伍。1969年,在部队从事宣传报道工作。1975年,从部队转业到传媒,擅长拍摄新闻与社会纪实摄影。20世纪70年代末,胡武功与本土摄影师焦景泉、侯登科、石宝琇、潘科、李胜利、李少童、白涛等摄影师,率先从“中国特色摄影”中觉醒,对纪录摄影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知,自觉放弃“特色”和“沙龙摄影”,坚持新闻与社会纪实摄影,用客观的影像视觉拷问现实社会,拍出了不少优秀的摄影作品,成为一支最有影响力的民间摄影群体。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1/250c20c2b3d4ae3183717ae3dece8f02.png

洪水袭来之际(1983年7月31日)  胡武功 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1/3a1f75e315516027cd1a535359a3d5c8.png

1983年7月31日下午,安康市西关市民自救。  胡武功 摄

       胡武功实践社会纪实摄影,从当记者到担任陕西省文联第五届副主席兼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一直以来坚持“影像记录历史”的观看理念,为人们了解、研究和佐证一座城市、一个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百姓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客观有效的影像及真实的文字例证。半个世纪以来,胡武功一边实践摄影,一边研究摄影理论,他认为:“新闻与社会纪实摄影的真正内涵,是关注社会与民生,为解决一些存在的社会问题发声!”胡武功深刻地阐明了,新闻摄影的真实与传播力量,对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1983年7月31日,陕西省汉江暴发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致使90%的安康老城区变为汪洋泽国, 870人遇难。胡武功迅速赶赴灾区,拍摄了《洪水袭来之际》突发性新闻照片,形象生动地记录了两名警察,在洪水急流中奋力救援一名男子的精彩瞬间。这样极富人情味的感人画面,在媒体“为政治服务”的年代,是需要一种超越他人的胆识。

       胡武功抓拍这幅照片,在当时被视为有负面影响,地方媒体拒绝发表。新创刊的《中国日报》,将这幅作品刊发在头版的位置,在国内媒体与学术界引起强烈的反响,打破了国内主流媒体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为政治服务、正面报道的办报思路。后被评为首届中国最佳新闻摄影奖,中国新闻特别奖。胡武功这幅作品的传播,对推动中国新闻摄影与世界新闻摄影接轨,做出了榜样。1985年,胡武功为继续推动中国新闻摄影改革,在实际拍摄的同时,认真研究摄影理论。1986年他出版了《摄影家的眼睛》一书(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这本文集中,有一篇文章《改什么——论时代精神在摄影创作中的实践意义》,重点围绕摄影“坚决杜绝传声筒!”作了深入的剖析。该文曾入选1985年“全国第三届摄影理论年会” ,并且在大会上作了重点发言,引起与会者的共呜。            

摄影展现文明一石击起“千层浪”

       摄影观察,重在放眼世界,在智周万物中情系民生;在体验生活中,细心了解、思考、发现一些适合自己拍摄的题材,擅长用朴实而又独特的影像,表达拥有“世界文明”的视觉特点。理解“世界文明”这一概念,泰山管理学院院长马方认为:“世界文明的定义,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对弱者的同情,对诺言的遵守,对正义的捍卫,对是非的分明。”摄影观看与表达,只有培养具有“世界文明”的观看意识,才能将镜头对准百姓及其社会现实生活,客观记录人的生存状况。比如,1984年胡武功拍摄的作品《打秋千》,1989年拍摄的《买奖券》、《强拉行人买花的女孩》、《夜总会》等精彩的作品,都是以再现百姓生存的画面为主,有力地证实了上述摄影理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1/05699fe69713b5a80f3c8b92de986558.png

打秋千(1984年)   胡武功 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1/e26ff46967d0c9f1c5205b38bcd06cb6.png

买奖券(1989年)     胡武功  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1/5175b4f7567a16c8b93c8de580d2416f.png

买奖券(1989年)     胡武功  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1/6e4be31ffb2e981c629fcdf2c5dd6b6f.png

强拉行人买花的女孩(2002年)  胡武功  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1/cbc402f0279a4e4c4278883257363f7c.png

夜总会(2006年)  胡武功  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1/1416d90f02f71ec69d6a31fef6bd3fed.png

摇头舞( 2007年)  胡武功 摄

       20世纪80年代,胡武功开始重点拍摄西安市居民日常生活照片,通过媒体发表后,被日本佳能公司北京住在员事务所的张弘闻知,她与日方负责人木村纯子专程到西安,找到胡武功了解最近在拍摄什么题材? 胡武功说:“在拍摄四方城”。日本木村纯子听后,好奇地反问:“四方城,啥意思”? 胡武功回答:“四方城就是西安”。西安,史称长安。据资料记载,西安经历过13个朝代的风雨洗礼,成为中国最早的古都。为防御战争,王朝将长安建设的庄重古朴,四面八方均建有城墙,构成四方城建筑特征,自20世纪80、90年代至21世纪之交,西安古城面貌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形成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作为西安摄影师,胡武功们认为时不再来,决不能错过这天赐良机,于是,四方城就成为陕西摄影群体重点关注的对象。

       木村纯子与张弘和胡武功一拍即合,商定找几名同城摄影师与佳能公司合作同拍四方城。经过胡武功组织侯登科、邱晓明,用八个月完成《四方城》拍摄。           

三人合作献计献策共筑项目出精品

       摄影观看,既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又要有超越他人的拍摄技能,才能在拍好单幅照片和组照中,打下良好的摄影基础。便于自己在深入社会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摄影情感,在发现一个很有价值的题材上,锤炼完成一个项目中,展现自己的摄影智慧。

       胡武功主张在摄影中思考摄影,擅长聚焦自己身边别人不感兴趣的日常生活题材,经常深入社区、街道、农村体验生活,客观记录城市百姓生活及农村风土人情题材,成为他的拿手好戏。比如,前面笔者提到胡武功与侯登科、邱晓明三位陕西籍摄影师,共同拍摄《四方城》专题,各自围绕西安古代修建的城墙,作为表现“四方城”的主线,各自采取平和而又平视的视角,以“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不同年份的人们,在西安古都景观下生活的人文形象,既有凝视寻常百姓生活现状,也有反映现代都市百姓复杂的心态,还有大众生存、娱乐与被“拆旧换新”的真实面貌。这种特定时空的地域文化景观,展现了西安市民和游客,在不同时代的衣着装扮,在包含人间烟火中,展现出有着不同人生与命运的社会生活姿态和他们的精神面貌。这个项目拍摄完成后,1997年12月 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全国首部很有影响力的城市影像志。

       胡武功与侯登科、邱晓明拍摄《四方城》,恰似一个“没有围墙的影像历史博物馆”,为未来的学者研究西安的历史与发展,提供了很有研究价值的影像素材。笔者反复阅读胡武功与侯登科、邱晓明拍摄的《四方城》,看到各自站在不同的拍摄角度,运用朴素纯真的视觉语言,进行“三人合一”的智慧摄影,呈现一座城市的人文生活景象,再现了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位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友爱及城市改造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一种情投意合获共赢的摄影精神,让读者在阅读中留下对人与社会的思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1/8c7e7d8ae5e3fbfb8323ccac025a00f4.png

爬城墙的孩子们(1997)  胡武功 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1/d0a6a10d4dcde8833a52f9dcb7ee3448.png

古城迪斯科   胡武功 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1/9836a6147fdda679e2a096873485d9c0.png

回民小吃街  (西羊市)  胡武功 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1/5fbf3279f31f7680eb02d68fc4c49957.png

西安解放路民居(1984年)  胡武功 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1/e640880a0a8ef5fd2b7ad7fe82285c43.png

民国时建造的民居    胡武功 摄

摄影关注为本土历史留痕功在千秋

       著名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从事哲学研究留下一段很有意思的语录,他说:“我贴在地面步行 不在云端跳舞”。

       欣赏胡武功的社会纪实摄影作品,如果运用维特根斯坦上述的名言,去对照理解分析胡武功的作品,有着善于捕捉奇特影像,始终坚持拍摄以人为本,用摄影感悟人与社会,需要在抉择观看立场上,自觉养成诚实、隐重、脚踏实际的人生与摄影态度,避免出现蔑视、浮躁、轻率和追求镜花水月,毫无根据地主观摄影,才能远离拍摄虚无缥缈的空想人文摄影形象。拒绝摆弄姿态群体“舞蹈”的盲目摄影,杜绝为了名利弄虚作假。胡武功坚守社会纪实摄影,除了全面记录“四方城”,还精心拍摄《告别老西安》《老榆林》等专题,先后由出版社出版发行。胡武功拍摄出版的《藏着的关中》一套三册,分别为《秦地国风》《秦风秦韵》《秦人百相》,这是在数十年的拍摄当中,精心整理编辑出来的作品。胡武功为拍好这些影像,走遍关中大地,亲历千种风情、百种变化,成为他系列图文书的主要内容。为增强作品的可读性,他还撰写39万字的影像调查文章,客观、祥实、真诚地向读者介绍生活在关中地区的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及悠久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

       值得思考的是,胡武功从事纪实摄影50年,作为自己的人生事业追求,有着明确的摄影方向和追求目标,对记录人与社会的感触很深。他在出版的《相貌·胡武功影像50年》这本画册里,精辟地论述道:“我的摄影是以记录的方式呈现普通人的生活,我的照片见证了他们在这个时代的演变过程。”胡武功如此认知摄影,把自己视为影像记录时代脉搏的发现者,促使他一辈子善于用客观朴实的影像+文字文本+摄影理论相融合,在客观记录历史中,揭示了人与社会在发展中的演变。

       这本画册出版发行,艺术评论家王朝阳论道:“胡武功,是当下中国摄影界的重量级人物,他对纪实摄影创作和对中国纪实摄影学科的贡献不容忽视。《相貌》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的个人化的影像‘断代史’。它记录了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年中国人的影像风貌”。           

一叶知秋转变摄影观念群体红一片

       摄影观看,需要在摄影中思考摄影,而不是一蹴而就地照搬生活图像,更不能因陈守旧地观察拍摄同质画面。要善于正视自己,擅长眼观八方,切勿坐井观天,在一叶知秋中群策群力,在转变摄影观念中破除墨守成规,在观察分析国内外摄影走向中,寻找自我发展。否则,容易变成摄影中的“井底之蛙”。

       以往,在国内强调“突出政治”的年代,许多摄影师只热衷于“政治宣传摄影”和“沙龙艺术摄影”。对于真实客观的新闻及社会纪实摄影,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尽管饱含人间烟火,被视为“社会阴暗面”,既不准拍摄也不让传播。导致许多摄影师,面对所谓的“社会阴暗面”重大事件,将其看成是一只不可触碰的“烫手山芋”,只好视而不见,袖手旁观,免得“惹火烧身”,甚至殃及整个家庭。让许多具有时代节点符的重大事件及人文生活景观,从众多摄影师的眼皮子底下溜走。胡武功大胆捕捉《洪水袭来之际》这幅作品,是一幅千载难逢的精彩瞬间,成为胡武功转变新闻摄影观念的标志性作品,直接影响到众多摄影师即时改变摄影观念,将镜头对准人与社会,在聚集生活中关注人本,促进自己坚守纪实摄影的意义,回归到符合自身观看与表达的逻辑上。

      胡武功一边聚焦城市题材,也擅长拍摄农村题材。比如,他出版的画册《藏着的关中》题材,从关注生产到生活层面,挖掘出具有历史影像价值的内容。展现出一位摄影师,擅长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独特题材的洞察力。胡武功客观记录陕西关中一些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现象长达数十年,以厚重的影像视觉留住关中的历史及民风、民俗、民居及精彩的民生百态。他与志同道合的陕西摄影群体切磋和勉励,通过举办摄影研讨会、办影展,向媒体投稿或者让出版社出版画册,展现出他与群体对纪实摄影的思考。他参与石宝琇等摄影师合作拍摄的《渭河流域(1989-2019)》文化摄影考察30年画册,足以证明上述观点。           

情系摄影重在人本收获成就不忘根

       研究胡武功的社会纪实摄影,就会发现他拍摄的题材内容,绝大多数的作品都是反映陕西省境内,特别是西安及关中地区,留存的一些民间文化和百姓生存故事,以叙事的表达方式收集了大量的原生态影像档案,表现出摄影师对一些即将消失的现象,赋予敏锐的摄影洞察力。

       改革开放后,胡武功反思自己与陕西乃至全国摄影,特别是对新闻与社会纪实摄影,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并做改革的呐喊,一直没有间断。他一边拍摄实践,一边思考写作。先后出版了《中国影像革命》《影像的力量》等专著。这些专著,较完整的体现出他的摄影观、艺术观和价值观。2007年胡武功离开媒体,正式进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任教。直到2018年,最后一个博士生毕业,才最终退休赋闲。但是,他依然没有放弃对摄影的实践与研究。表面上已经退休,实际上退而不休,先后被西安美术学院、西安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雨果摄影学院聘为客座教授。几十年里,受许多省市摄协之邀为影友授课,传播摄影知识和理念。不仅没有放下相机继续摄影,而且还担起了摄影教育的重担。 陕西摄影群体里的一些成员如石宝琇、潘科也被西安美院、西安理工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大学里的影视摄影传媒教育教学发挥各自的作用。胡武功通过与上述几位群体成员,共同努力耕耘摄影教学实现了桃李遍天下,为陕西乃至中国摄影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1/bed164aaf44323b847a78c0221e3d174.png

朝圣教民(1996年)   胡武功 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1/f87ebd34ec2c4dcf5e0aca74d41fb1f5.png

表演行刑的耍猴人(2017年)  胡武功 摄

       笔者在写作《论摄影 | 纪实观看非懦夫》这本书中,看到胡武功的新闻与社会纪实摄影作品,以客观叙事的表达方式,朴素无华的影像视觉语言,形成自己的摄影风格,展现了一位摄影知识分子的特征。他在观察社会生活中,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用影像求证人与社会的关系,展现草根的生存环境与命运。他把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深层思考,与百姓的艰辛、贫困、求生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作为自己作品的灵魂。

       纵观胡武功的摄影作品,作为剖析现实生活的一个切面,给人一种看似日常,但又有一定特点、特性与奇特的情趣,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或人间真情,尽在其中。胡武功为陕西及国内摄影师改变摄影观念,迈上“世界文明”摄影之路,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受到国内外摄影界的尊重,成为国内坚守社会纪实摄影,具有里程碑摄影意识的重要人物之一。          

       2023年12月28日

参考文献

01.专访 | 胡武功:纪实摄影人的"润物细无声"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彦希 2016年4月12日。

02.胡武功影像五十年:一部中国断代史的“相貌”丨西安高大尚刘爽艺术专栏,2020年1月14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123b8506c26a17d4048e2559b8a6cd70.jpg

关于作者

唐辉吉,影像观察者。

许多摄影作品,在国展及全国摄影展获奖;多篇论文在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入选,另有许多论文发表在《中国摄影》《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中国摄影家》《南方文坛》《南方人物周刊》等专业刊物上。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刘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