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灿伟:气象峥嵘,五色绚烂
2024-01-08 22:29:41 未知
杨灿伟(《美术》杂志社事业发展部主任兼近现代美术栏目编辑)
关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实力之雄强、影响之广泛,业界早有共识。我曾就读于艺研院,对这里的艺术家与艺术创作不算陌生。但当我以学习心态观摩“时代的生力——中国艺术研究院青年艺术家推荐计划汇报展”的全部作品之后,还是不免惊叹于艺研院青年艺术创作水准之高,以及阵容的鼎盛。
展厅现场
该展于2023年12月20日在艺研院的艺术与文献馆举行,共展出41位青年艺术家的88件作品,包括中国画、油画、雕塑、书法、篆刻、首饰等多种艺术形式,“全面呈现了艺研院青年艺术家的创作风貌”——这是艺研院在“宣发”上的表述。但在我看来,这个展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全国最高水平青年美术家的一个缩影,具有“代表性”。最典型的莫过于展览中呈现出的“传承”与“接力”。如果说,青年艺术家“传承”的对象更多地指向于过去的“经典”,那么,“接力”的对象则更多地指向于具有领军性质与全国影响的老一辈画家(包括自己老师)。这一批艺研院青年艺术家均是学院派出身,在不同阶段的学习积累下曾对前人与传统进行过系统的研习,尽管在年龄上属于“青年”范畴,但其中不少人已取得丰硕的成绩,甚至已成博士生导师。他们多数人不仅是创作者,也是授课育人的播种者,因而具有一种承上启下的身份底色。
展厅现场
既具“代表性”,能以此一窥全国优秀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状态与精神追求,又见“个性”,能以此照见艺研院青年艺术力量具有的高度与独特的状态——这就是“时代的生力”展览的成功之处。关于艺研院青年艺术家的“个性”,或者说,这个群体的“特质”与最难得之处,在我看来,其实就是“松弛”。毫无疑问,在近些年“内卷”成为高频词的语境下,“松弛”已成为绝大多数人所奢望而不可得的状态。任何行业、任何时刻都在卷,我们很容易想象,创作主体一旦长期处于“紧绷”之中,那么其构思、情感、理念与创作的融合则很难走向水到渠成。而得益于艺研院令人艳羡的机制与氛围,这一批青年艺术家恰有着很多创作与教学单位所缺失的松弛感。重要的是,这种“松弛”随着时光的堆积而越加显现出对艺术家的深刻影响,如会助力他们在艺术构思上对灵活性与丰富性的养成,让他们无论在思考还是创作上都更加自由、活络、开放,同时更具挑战精神与先锋性,更看得见“自己”。因而我们能在这个展览中看到艺术创新的多样性,感慨于参展艺术家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展厅现场
当然,将不同艺术门类,共计41个青年艺术家的得意之作,统筹在一个契合主流话语表述的框架之中,难度不可谓不大。这个展览通过智慧的编排,以“时代颂·青年之歌”“抒情曲·青年之诗”“青山客·青年之韵”3大板块将88件作品组合在一起,呈现出一个完整而成体系的展览,同时使得观者可以直观地感知当下中国美术界最具代表性的新生力量的独特思考。他们各具特色、彰显自我的个性表达,展露出独属“青年”的峥嵘与绚烂,使这个展览具有多维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重要的是,展览还为当下ChatGPT大数据生成模型对造型艺术形成的挑战,给出了一个有力的回应。
展厅现场
显然,这一批青年艺术家的生长与主要创作历程,和智能图像浪潮的来袭是同频的。他们往往不惧挑战,积极拥抱新事物,他们的创作中最不缺少的就是强烈的个性,他们抵制一切艺术上的雷同与重复——不管比照对象是他人还是自己。而他们作为美术界的生力军与弄潮儿,在面临种种挑战时势必会贡献出自身的思考与智慧,他们各种探索路径与实际运用,很有可能就是整个美术界面对图像困境时所能给出的最优解答。他们的创作其实给予了我们这样的启示:真挚情感与独特个性,是美术界应对人工智能冲击乃至一切图像挑战的最有效的武器。
展厅现场
苏轼曾说:“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这一批艺术家,正是在艺术上最具雄心、理想、热情的大好阶段,通过此次展览呈现出的峥嵘与绚烂,既找寻到艺研院青年力量在全国范围的方位与坐标,又提示人们不要忘却生长的无限可能性。
青年的力量,总是引人深思,总是令人激动,总是让人畅想。
(责任编辑:王丽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