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推荐 | 【周蓉毛笔签名钤印】《读画品录》
2024-01-14 19:17:05 未知
【周蓉毛笔签名钤印】读画品录
(河北教育2023年版·16开)
著作人 周蓉著
ISBN 978-7-5545-8102-5
出版人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 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09
印刷时间 2023-09
版次印次 1版1印
印数 1000 册
开本 16
页码 312 页
有插图否 有
装帧 平装
尺寸 26×18.5厘米,厚2.1厘米
自2016年到2023年,《读画品录》集腋成裘,终于完成。这本文集之中囊括了诸位名家,如齐白石、黄宾虹、林风眠、陈师曾、傅抱石、李可染、宋旭等人的作品,同时也论及林徽因、张爱玲艺术方面的成就,还有以牡丹、人间清欢、宣南画派为线索展开的文艺笔记……整本书似乎是一篇散文,虽然题材各异,介入角度不同,但是皆是以文艺为中心,不弃细流,百川归海。
书中文辞流畅自然,清隽透彻,将艺术与文化娓娓道来,让读者在愉悦的阅读之中获得新知、品评艺术、丰富感受。有心的收藏家也从中看到了新的机遇,书中涉及的许多小众收藏系列如今已经渐为人知,并得到珍重保存,或许这也是这本书功用的一种。
对于阅读者来说,更加广阔的视野更为明智。当您在艺术史和文艺录中漫步之时,这是一本理想的伴手之书。
——周蓉 2024年初
作者简介:
周蓉,北京画院研究员,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以中国近现代美术、中西美术交流、艺术博物馆学为主要研究方向,著作有《20世纪初欧美外侨与中国社会的艺术交汇:中国科学与艺术协会研究》《跟着齐白石去捕鱼虾》《读画品录》等。
林语堂说“社会哲学的最高目标,也无非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过着幸福的生活”,这一点上,齐白石似乎变成了一位哲学家,他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着自己对于幸福的独特理解。齐白石的一件作品《清平福来》中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手托一只青黛素色瓶子,他抬眼而望,一只蝙蝠从天而降。当然,齐白石是借用了中国民间对于蝙蝠为“福”、瓶为“平”的寓意,然而这种仰望的神态,却并不止是画中人,而是世间所有人的期待。“幸福”永远是艺术、哲学和人生最重要的命题之一。
“饮食是人生中难得的乐事之一。”如果说什么事情能让人一下子感到快乐,真的没有比吃一顿美味佳肴、品一杯陈年佳酿来得更加直接、更加感性了。
或许因为是湖南人的缘故,齐白石喜欢吃螃蟹,他画过许多盘中蟹题材的作品。而有盘蟹似乎就不能缺了酒,一手执酒杯,一手执蟹螯,便是文人认为的风雅事。齐白石也不例外,他以简率的笔墨画了螃蟹和酒壶以后,题写道:
老夫今日喜开颜,赊得霜螯大满盘。
强作长安吟咏客,闭门持盏把诗删。
并有小字:“余居燕年久,商家渐渐相识,能赊货物。齐璜白石山翁并题记。”湖南是水乡,水产丰富,吃螃蟹也是当地的习俗,因此在持螯吟诗的快乐中是否也夹杂着对于家乡风味的回忆,这就留待观画者体味了。有酒盈樽、一盘螃蟹已经能让齐白石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其中对于生活的小满足与寻常人并无二致。
“英国人用他们健康的皮肤去思想,正如中国人用他们伟大的肚肠去思想一样。”因此才会有“满腹经纶”“愁肠百结”“肝肠寸断”这样的词语。齐白石的思乡之情也融于他对故乡食物的怀念之中,例如他对家山的冬笋念念不忘,曾在《冬笋松菌》上题字“惟松山菌其风味甲天下,虽北地蘑菇不若也”。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对于家乡的风味只能遥想,但是齐白石却对此津津乐道,有许多作品都是在味觉中细细回味家乡风味。
一种口味、一种食物、一道菜肴,总是起于味觉,却不止于口腹。一种食物往往与一个态度、一段回忆、一种情感相联系,这让饮食在中华文明中总是与文化相关。
有趣得很,食物不仅分天南地北,而且也分三六九等。白菜这样的平民食材是齐白石蔬果题材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类,因为白菜的叶子是青的,而菜帮子是白色的,所以白菜“清清白白”,可以说是蔬果中的君子了。齐白石有一件作品《清白传家图》就是用了白菜的这份寓意。白菜是便宜、易得的食物,它常常出现在寻常百姓的餐桌上。齐白石对于具有贵族血统的满汉全席并不以为然,反而对于白菜这样的餐食十分留恋。《白菜冬笋》是齐白石蔬果作品中的一件佳作,其中白菜叶子笔墨舒展,而冬笋紧实敦厚,二者在长轴中形成一种对比,寥寥数笔就能得如此节奏,确实是妙思。在这件作品的题跋中,齐白石认为曾文正公所说的鸡汤、鸭汤煮萝卜白菜要远胜于满汉全席,还是太有富贵气,曾文正公毕竟是显贵和大人物,齐白石觉得冬笋炒白菜才是真的胜于满汉全席。至今,如果在早春的时候去南方,还能尝到白菜冬笋,若是白菜好,味道确实清淡回甘,确有初春之感。
饮食文化的积淀是丰富而深厚的,它既是世俗的,也是超脱的,它有时近人情,有时又远繁华,既有豪华宴饮,也有月下独酌。或许正是饮食在中华文化中的特殊位置,正是齐白石戏剧性的生活经历,才让他笔下的那些美食、那些蔬果、那些茶酒让观者回味无穷吧?
富贵吉禄富贵人生虽然是很多人的梦想,但是真的将这种俗愿表达于纸上的艺术家屈指可数。齐白石却对这一主题表现出惊人的坦率,不管是出于卖画的职业需求还是出于艺术家自身的体会,齐白石将这一普遍的人性的期望表达得热烈而沉稳,正如他写篆书“丰福吉禄,山寿天年”那样,笔画间是苍劲与肯定。然而所不同的是,从齐白石的作品中观者或多或少可以体会到“人生苦短,为欢几何”的悲天悯人。
这一题材中比较典型的是《发财图》。从《发财图》中可以看到齐白石对“财富”坦诚而深刻的理解,财富不仅是齐白石眼前这位求画者的期望,也是后来所有观画人的期望。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齐白石眼中的算盘就是“欲人钱财而不施危险”的“仁具”,这正好比生意人在提供商品或服务后收取费用一样。齐白石也觉得求画人的这个立意是“善哉”,但是在层次错落、墨黑如石的算盘珠中,也可以看到算盘背后是人们机关算尽、斤斤计较的苦心经营。
再如《升冠图》,画中男子并不年轻,因为齐白石用几笔特意将他眼角的皱纹勾勒出来,男子就要将乌纱帽搁置在自己的头上。齐白石在题款中写道:“万事青天都看见,早应看着戴乌纱。”这是一种旁观者的眼光,他的笔下既是对画中人得偿所愿的体谅,同时也是对于为了争得一顶乌纱而岁月空付、心为形役的冷眼旁观。
齐白石有一方印章是“老年肯如人意”,在这份理解和通融背后是一位老人对世事的通达,芸芸众生“草间偷活”会是怎样的辛苦、心酸,身为其中一份子的齐白石不会不知。当有这般阅历、有这般胸怀的齐白石写下“福寿康宁”四个字的时候是将俗愿化为情理,将企盼化为祝福。
太平安康生于乱世的齐白石对于安宁和安康极为看重。他曾经有一幅紫藤作品,其中题款颇有意味:“多难多忧尚惜生,草间一粥苦经营。诸君得画求低价,且待萍翁享太平。”齐白石是一位职业画家,鬻画于市是他赖以生存的途径,一家上下全都仰仗他的一支画笔,因此齐白石的“不教一日闲过也”不仅仅是对于艺术的自觉追求,也有几分生活所迫的因素。鬻画生涯在和平时期尚且不易,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更是难上加难。
齐白石曾经在《白石诗草八卷·自序》中对于自己在家乡躲避匪乱的经历有过细致的描述:
民国丁巳,湘中军乱。草木疑兵,复游京华,以避其乱。是冬兵退,乃复归来。明年戊午,民乱较兵尤胜,四围烟氛,无路逃窜。
幸有戚人居邑之紫荆山下,其地稍偏,招予分居。然风声鹤唳,魂梦时惊。遂吞声草莽之中,夜宿于露草之上,朝餐于苍松之间。时值严夏,浃背汗流,绿蚁苍蝇共食,野狐穴鼠为邻。殆及一年,骨如柴瘦,所稍胜于枯柴者,尚多两目而能四顾,目睛莹莹然而能动也。越己未,乱风稍息,及窜京华。临行时,家人外,为予垂泪者,尚有春雨梨花。
一时间,风雅客成了落难人,齐白石只能离开家乡,避乱于北京。
即使是在北京的时候,齐白石也遭遇过不少的动乱,这些或多或少地记载在他的诗文之中,如《十一月望后避乱于东交民巷·二首》:
湘乱求安作北游,稳携笔砚过芦沟。
也尝草莽吞声味,不独家山有此愁。
不教一物累阿吾,嗜好终难尽扫除。
一担移家人见笑,藤箱角破露残书。
然而终究在北京的世道要比湖南太平许多,虽然有着近十年的避世时期,但是大抵没有太大的危机。年事已高的齐白石所期盼的是能安享晚年,在老年时依然身强体壮,大约正是出于这样的愿望,齐白石围绕“老当益壮”题材一画再画。北京画院所藏的这一题材的作品就有两张,画稿更多,这张作品虽然不是齐白石的自画像,但是却像齐白石的风貌。
(责任编辑:王丽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