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王青云:关于“时代”与“生力” ——观《中国艺术研究院青年艺术家推荐计划汇报展》随想

2024-01-19 19:38:10 未知

2023年岁末,“时代的生力——中国艺术研究院青年艺术家推荐计划汇报展”在京开幕。此展在各大博物馆、艺术高校、艺术机构林立的京城脱颖而出,无疑为北方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一抹亮色,而这一抹亮色就源自展览中洋溢的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与参展艺术家的青春朝气。

本次展览展出了中国艺术研究院41位80后青年艺术家与在校博士生的80多件作品,分“时代颂·青年之歌”“ 抒情曲·青年之诗”“ 青山客·青年之韵”三个部分呈现。由展览标题结合作品面貌,我将这三部分内容理解为是参展艺术家的“社会观照”“自我观照”与“自然观照”。但在中国艺术家对传统艺术哲学的无意识继承中,被表现对象也是艺术家的移情对象,“画者”与“被画者”从来都是你中有我,我中又有你,而不是主客体的简单二分。因此,即使在展览“时代颂”“青山客”部分,也能感受到这群青年艺术家强烈的主体意识与个体情感。如《春晖寸草心》《安得广厦》《城市》系列,以及《山隐》《北山》系列等作品中,看似对“他者”的关照,实则是内心的独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7c8f3ec3f97faa5d1b30845a29b4ec12.jpg

刘瑶《春晖寸草心》 165cm×140cm 绢本设色 2022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fcbe412e5855116ea3b78d63c8bfc928.jpg

韩昊《北山系列之一》180cm×97cm 国画宣纸 2023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536d4cd90ab144da44f54fe7cd136637.jpg

叶紫《她的叙事诗》系列 64cm×148cm 绢本设色  2023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37f0dc6a1fc74d1c612e2c2395ff6c1e.jpg

李振《观察者》122cm×56cm 绢本水墨 2023

我尤其感兴趣的是“抒情曲”部分,在这些几乎与我同龄的艺术家笔下,能亲切地感受到“我”的存在。如《她的叙事诗》《金色的梦——馨》《观察者》直接道出了当代青年的生活感受;或者如《幻影》《餐桌上的家》《暖阳》《场下》等,对生活中某个瞬间的捕捉,对其中那种细腻而隐匿情感的言说——这也不排除抽象的表达方式,如《未来·视界》系列、《坠梦甜梦》《浮生》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2b94f9d9777aac05a7fbc5ada595bb63.jpg

何梦琼《幻影》 125.5cm×40cm 泥板重彩 2023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985514ff58cc77da2193865205dc613a.jpg

尤勇《餐桌上的家 》160cm×280cm 布面油画  2023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b36205ed2ddf23a8350516092dd29c9c.jpg

尹思文《未来·视界系列》150cm×150cm 布面丙烯 2023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4127d3049675bbab033018f65a9a729f.jpg

徐端《坠梦甜梦》150cm×100cm×100cm 大漆 2019

从参展作品的题材、内容以及艺术水准来看,这41位80后艺术家非常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出当代青年艺术家对艺术语言的掌握与继承,并从中窥见他们的所思所想。从展品的媒介语言来说,三部分展览涉及了国(含书法篆刻)、油、版、雕、综合材料以及首饰设计等专业,比较集中地展现了艺术学门类中美术学甚至设计学中几个重要专业的研习成果。而从展览前后的一系列相关活动来看,本展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立足于自身平台建设,对创作储备力量的一次盘点与集体亮相。

展览中的亮点与成绩应该得到足够的肯定,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反思借此与同行交流。也许对于尚未进入40岁门槛的青年艺术家来说,这一点有些苛刻,但就展览中呈现的大部分作品来看还都尚存比较明显的“师承”痕迹。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在充满“实验性”的现代主义艺术语境下,我们的50后、60后、70后前辈以及80后,对造型艺术的形式语言与创作观念仿佛有一种特殊的“焦虑”:如不能在“否定之否定”的线性逻辑下推出具有“迭代性的2.0版本”的艺术作品,就难以摆脱“旧瓶装新酒”的嫌疑,更难以走出欧洲中心结构的阴影。“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叙事在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中是否成立,这是一个太大的话题,在此姑且不谈,但就艺术观念与形式的创新与传承来说,我们既不能回避,也不能偏执。

就在与此展同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推出了《为时代持笔——韦启美百年诞辰纪念展》。作为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他也同样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并在2000年之后都坚持创作不辍。如今,再回过头来审视40年前的这些创作,就如同打开了一个“真空包装”,那个时代中积极乐观的精神与人性的温情以他独有的“非典型性”的现实主义语言娓娓道来。韦先生一生没有走出现实主义的边界,他也没有为了“走出”而“走出”。他的所有突破和创新都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 我想,韦启美先生的案例是对我们青年艺术家有积极意义的:基于“自我”的视角与真实的情感的表达,即使是对既有形式语言的重新“排列组合”,也许也终将会形成与时代同步的、“新”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创作。

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中心副总编辑 王青云

(责任编辑:王丽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