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梵高多幅作品变色引关注 是什么让“鸢尾花”们走了样

2015-03-23 08:37:09 杰夕

小美人鱼雕像诞生以来命运曲折

杜尚与他碎掉的作品在一起

  连日来,荷兰画家梵高名作《鸢尾花盛开的原野》中的鸢尾花变色的消息在网上传开后,备受各方关注。一时间,名家名作的变色、变形问题成为各方热议的话题。艺术评论家乔纳森·琼斯在英国媒体上发表的文章中写道:艺术作品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发生变化,人们可以通过修复或提升收藏环境来维护这些作品,但无法冻结时间。与梵高的多幅作品一样,时间这个罪魁祸首已经让很多名作悄然变样了。

  鸢尾花、向日葵变色之谜

  近日,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发布消息称,文森特·梵高于法国普罗旺斯小城圣保罗精神病院居住期间创作的画作《鸢尾花盛开的原野》被查出有变色迹象——画作中紫色的鸢尾花开始变蓝了。梵高在圣保罗精神病院期间创作了130件画作,件件都是无价之宝。收藏梵高画作的博物馆对所藏画作关怀备至,但《鸢尾花盛开的原野》仍然出现了预料之外的变化。

  无独有偶,近日,阿姆斯特丹艺术品修复专家艾拉·亨德里克斯对外宣布,通过显微镜观察之后,梵高的另一代表作《卧室》也被检测出红色部分疑似出现褪色现象。在他看来,如果不立刻采取相关措施进行画作修复的话,人们很可能将无法欣赏到梵高的原作。

  此前,梵高的名画《向日葵》也出现了变色。画作褪色的原因及解决方案一直众说纷纭,并无最终结论。为了解真正的原因,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长年针对这一问题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对褪色梵高画作进行分析,并力争找到画作原始颜料的相关数据,从而了解画作颜色演变的缘由。

  近日,一篇发表于美国《每日科学》的文章揭示了画作褪色的“谜底”——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化学系教授汉森斯利用显微镜观察梵高使用的颜料样本时发现,梵高杰作《云空下的小麦堆》所用的深红色颜料内含有罕见的矿物水白铅矿,它与空气接触后会与二氧化碳产生化学作用,从而分解成内红外白的晶体。《云空下的小麦堆》中,池塘里的红叶已经因此变为了灰色和白色。

  被时间催化的“创意颜料”

  事实上,因为颜料问题而褪色的大师名作还有很多。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就是其中之一。

  自古以来,艺术家就热衷于运用各种创新手段进行艺术创作,达·芬奇也是如此。《最后的晚餐》原本是达·芬奇打稿很久的一幅油画,后来因为受邀参与圣玛利亚感恩修道院扩建工程,28岁的达·芬奇极具魄力地将油画搬到了修道院大厅的北墙上,并采用了一种油彩与蛋彩相混合的颜料来创作,而非中世纪时期普遍采用的湿壁画颜料。

  虽然达·芬奇本人对这种“创意颜料”很满意:画作细节部分鲜明透亮,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然而,颜料因混合了有机物而更易脱落,在达·芬奇完成画作仅50年后,《最后的晚餐》就因湿气出现了严重剥落。

  近百年来,为了让这幅经典画作得以传世,修补工作从未停止。修道院施行了人流限制政策,每15分钟只允许25名参观者进入院内观赏画作,游客还必须经过一些过滤装置,以防壁画受到粉尘和其他污染物的损害。然而,画作仍旧敌不过时间的侵蚀,现在,《最后的晚餐》壁画脱落严重,一些地方已经能够清晰地看到达·芬奇为画作上颜料前在墙壁打稿时留下的痕迹。

  屡次受伤的“小美人鱼”

  岁月催人老,在丹麦哥本哈根海港经受风吹雨打的小美人鱼雕像被认为是“受伤”最多的艺术品。

  小美人鱼雕像是丹麦哥本哈根最有名也最具吸引力的标志性雕塑,由丹麦著名雕塑家埃里克森于1910年完成,并于1913年被安放在哥本哈根郎格宁海湾的滨海公园。小美人鱼雕像落成后,国内外观光者络绎不绝,她不仅是青春、美丽、善良的象征,也是哥本哈根的城市标志;她不仅是一颗熠熠生辉的艺术明珠,更是丹麦的国之瑰宝,每个丹麦人都为这尊魅力四射的小美人鱼雕像而备感自豪。

  然而,这个4英尺高的小美人鱼雕像同小美人鱼的故事一样充满了悲凉。在历史上,它曾遭多次故意毁坏。轻者向小美人鱼雕像泼洒污水、涂抹油漆,给她戴上镣铐,重者将小美人鱼“砍头断臂”。她曾被“砍头”两次,“断臂”一次,还曾被人从岩石底座上抛入大海。这些破坏行径令人义愤填膺。幸好,雕刻家埃里克森家中还保存着原来的雕塑模具。经过精心修补,雕像得以复原。

  令人惋惜的当代艺术名作

  如果说古典名作因时间久远而遭到损毁是不可避免的,一些现当代杰出艺术作品的变样则让人更加为之惋惜。1991年,英国艺术家达明·赫斯特创作出了代表作《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一只保存在充满甲醛的玻璃柜中的鲨鱼。当这只鲨鱼出现在沙奇艺廊的展览“新一代英国艺术家”中时,给世界带来了极大的艺术震撼,赫斯特也因此被提名当年的透纳奖。时间过去20余年,这只鲨鱼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质迹象。显然,赫斯特太过于相信甲醛的“保鲜效果”了。这条历经岁月洗涤后的大白鲨如今也不再活灵活现,而是变得破旧不堪。

  纽约达达主义核心人物马塞尔·杜尚的大尺寸装置作品也没有逃过时间这把快刀。他的代表作之一《大玻璃》花费了11年才创作完成。1926年,这件作品在第一次与观众见面后运送的过程中遭到意外损坏。杜尚并没有企图隐藏其“瑕疵”,而是选择仔仔细细地将该物件重新组装好,但画在玻璃上的画作表面已是遍布裂痕。历经岁月的洗涤,杜尚笔下《大玻璃》中的主角——“新娘”脸上的伤痕日渐严重,令人揪心。

  德裔美国雕塑家伊娃·海瑟被誉为十大颠覆性女艺术家之一。她的作品多以树脂、乳胶以及粗细棉布等工业加工聚合物为原料创作。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创作的大部分乳胶制作品如今也已面目全非。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