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独立电影导演张帆作品在北京放映活动后的讨论 ——艺术批评家林梓谈张帆作品中的乡愁、异化与亚裔女性

2024-03-10 22:09:12 未知

文:林梓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3/3554f243ba6468adc2a46a6d9ed7cb26.png

张帆导演在拍摄现场

2023年12月23日,位于北京七九八艺术园区的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举行了“异乡与他者——张帆电影放映及学术研讨”活动。主办方荣幸邀请艺术批评人林梓与就张帆电影中的“异乡”概念及镜头语言等问题展开了深度的讨论。

“异乡”的概念默认了作为中国人这个民族-文化身份下所产生的对于海外社会-文化环境的一种介于异化与接受之间的状态。这也是出生于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华人在非华人地区的一种生活常态。“他者”在中文中曾经的翻译是“异己”,这个词存在的时间很久,在近年有关女性的诸多议题中,这个词被重新提出,并被重新赋予了意义。基于诸多原因,近十年来,当人们谈论生活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社会中的亚洲女性身份时,“他者”的概念再次成为一个高频词。而导演张帆在其诸多的作品中聚焦的对象就是生活在美国的亚洲年轻女性这个群体,由此,我们想到了异乡和他者。

在本次活动中放映的影片有张帆的作品:《Un Exil》,《天堂营销》,《欢迎来到丛林》,《神器》以及《日日夜夜》。这几部电影中可以看到张帆导演所关注的议题:她使用特征化的形象,高度凝练的叙事,来讲述有关亚洲移民、海外旅居、女性身份等种种现状及境遇。这无疑与她的经历有关,在旅美的十余年间,她已经将自己感受到的种种亲身经历转化成了电影的母题。同时,在她的叙述中不难看出一种女性视角以及在父权制社会下的女性境遇,特别是在异国他乡下的语境下,这种境遇被加以放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3/813556285dd18b395f8506b7ecf31b59.png

影片《神器》海报

影片《神器》重新审视了在海外生活的女性的境遇,导演用极具凝练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女性为家庭牺牲的故事。影片开头导演使用大量的特写长镜头铺陈出一种宁静舒缓的氛围,并使用镜子这个元素在狭小空间内呈现复杂关系。而后导演用盆栽、茶、大米等符号快速构建了一个相对传统的日本家庭。当女主在偷听父亲打电话时,导演用前景框中女主,仿佛她以被爱所带来的压力困住。父亲本想去看刚出生的孙子,但还是放心不下还未出嫁的女儿。“如果她嫁个好男人我就放心了”这种话当然是非常男权的,但这也是爱,同时这种爱又裹挟压得人喘不过气的负担。随后女主吃起炸鸡,咀嚼着这个美国符号,来缓解压力,导演特意使用一个长镜头来让观众共同参与其中,感受这种被拉长的体验。翌日,女主毅然拉着行李箱离开了家,并把信物留在了父亲的盆栽上。这部短片探讨着父权制下的爱,它很复杂,它是爱但同时又夹杂着“为了你好”的重压。同时也展现出来女性的牺牲,这种牺牲虽然不是轰轰烈烈的,但却是更为日常的,身边随处可见的。导演能聚焦于此,并呈现出来就很难能可贵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3/b2b2ee7b99fb846ef36472395da06998.png

活动现场正在放映张帆导演的作品

影片《Un Exil》所讲述的是另外的一种状况:在美国留学的赵玥在毕业后面临着求职失利以及和男友分手的双重打击,在异国他乡独自承受着一切。开头导演用了一个焦点变化,把重点引导在了手机上,随后只用一个场景凝练地交代了女主并没有太好的融入环境,在其他同学都在使用苹果电脑记笔记的时候她仍在用纸笔记笔记。在女主面试的前一天,和她谈了3年的男朋友与她提出分手,而后对面的男性和她搭讪,并虚晃一枪。导演把契诃夫之枪拿起,而后又挂回墙上,这种反常规才是现实生活中更常见的情况,如果是从此展开那么剧情将会变得狗血不堪,同时,这也起到了调节节奏的作用。随后交代了女主的日常生活:跑步,在室外编程,吃着泡面追剧,以手持镜头来营造一种纪录片式的真实感,似乎在说这就是留学生最常见的真实生活。之后就是女主在认真准备面试,带上了浅草寺御守。但当面试官第一个问题问出是否需要公司担保时,其实面试就已经结束了,她还继续认真地回答问题并等待着答复。在确认面试被拒绝后她扔出了浅草寺御守,也扔出了寄托其上的希望。在梦中,她努力奔跑,追寻着她已经失去的东西,铃声响起,女主被拉回现实,在这个孤寂的夜里,也只有妈妈能帮她分担这份生活的重压,随着一声妈妈,影片结束。结尾的留白把叙事停留在一个恰到好处的位置,同时又体现出母亲这种强大的女性力量,这种情况下只有母亲才能安抚遍体鳞伤的孩子。从这个影片我能观察到女性留学生所面临的压力,感受到她们的艰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3/39388f6d977569c7a5dfc9966ac04df4.png

活动现场正在放映《天堂营销》

而《天堂营销》所讲述的则是另一个议题,我们如何接受亲人的离世。故事中女主的母亲已经离世,但她使用着以人工智能技术“复活”的母亲,并与之聊天。导演使用了两种色调来区分AI和人类的视角,蓝色用来凸显AI的冷静、理智甚至冰冷,而暖色则象征着现实世界的真实。女主像母亲生前一样和她聊着天,却总被植入广告推销。女友想邀请女主去她家过感恩节,但女主想和她妈妈过,女友激动地说她根本就不是真人,女主气愤的将她赶了出去。但当她想再跟妈妈聊会天的时候,又蹦出了付费升级提醒,这也击碎了女主最后的希望。随着镜头的推进,画面一点点由冷变暖,也预示着女主认清现实,接受了他妈妈去世了的现实。导演以我们如何接受亲人的离世这么一个很小的切口,精炼地讨论了在人工智能普及后什么才是真正的人,并伴随着对资本主义的辛辣讽刺:所有东西都是可以通过购买来实现的,甚至是亲情,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会更加的无孔不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3/e954632188f697f8456532e02f5cfe9f.png

活动现场正在放映《日日夜夜》

《日日夜夜》是一个成长故事。它讲述的是悲伤,讲述的是对远方家乡的思念,讲述的是老老少少的侨民所共有的难以言喻的孤独。以及它的确是基于导演个人的经历创作而成的。2012年春天,张帆来美国的第一年,她通过家里的一条简单短信得知了祖父去世的消息。她的日常生活似乎没有任何改变——没有中断地继续我的课程,学校活动和社交生活。直到那周晚些时候,我才突然感到恐惧,我意识到这可能会发生在我的父母身上,发生在家里我关心的每个人身上。他们的死亡是否会像我祖父的死亡一样遥远,一样抽象?这让我想到——当他们已经缺席时,我该如何哀悼他们的缺席?

对于生活在异乡的很多华人来说,生活是非常孤立的——不仅是自己与异乡环境的孤立,同时也是自己与过往家乡的孤立。这些生活在海外的华人错过了家人的出生、结婚、团聚和葬礼。即使他们回家了,情况也不会一样,他们记忆中的故乡已不复存在。与此同时,年轻一代的外籍人士被父母空降到美国,开始面临类似的问题。尽管他们的生活方式可能与老一辈人截然不同,但他们有着同样的怀旧、同样的恐惧和同样的放弃。《日日夜夜》讲述了这两代人走到一起,试图了解他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故事。最后,它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你的过去忘记你时,你会是谁?当你没有地方可以打电话回家时,你能去哪里。

作为年轻一代的在海外学习并成长起来的导演,张帆持续在探索电影的不同维度,并且持续关注着弱势群体,这其中包含着女性,少数族裔等等;同时她以细微处入手,能在短短几分钟里高效构建出环境氛围,并使用镜头语言来调度观者的情绪,使之与影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这让我期待她的长篇作品的面貌,我们拭目以待并会持续关注张帆导演之后的作品。

本次活动还邀请张帆导演与现场观众做了视频连线。在连线中,张帆回答了在场观众的问题。

观众:技术的进步对于电影的制作以及导演对电影的构思是否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张帆:从计算机专业转行到电影,实际上真正全心全意思考电影和创作满打满算也就五年时间,觉得要走的路还很长。现在,正处于了解得越多,越明白自己知识空白的阶段。刚入学的时候,我常常熬夜看电影到3、4点,花了很多时间去补全电影知识上的空白。虽然本科时也上过影史课,但接触到的电影还只算是最表层。只有坚持观影,才能真正地去了解一个体系,一个时期,和一个类型。而且如果不多看,多学习,就很难拓展自己的想象,或从大师们的作品中学到有效的叙事手法。渐渐地,我也从以一个普通观众身份观影,进步到能从创作者的角度去观影,分析叙事的结构,摄影手法,和对色彩和声音的运用,用客观的眼光去评估哪些技巧成功了,哪些并没有达到效果。我也渐渐地对摄影产生了兴趣。如果说导演是船长,指明方向并确保每个组员能发挥最大作用,那摄影就是掌舵手,真正操控这个船的走向。一部电影,美是必须的,但如果仅仅是美,并不能保证它的质量,而是这个美是否能服务于故事和角色的真相。如果有所脱节,那么美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把观众的注意力分割,减弱了他们对深层情感的体验。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李沧东,尽管他的作品,尤其是早起作品(密阳,薄荷糖)从客观角度上说不能算“美”的摄影。但这种写实,甚至偏向于纪录片形式的摄影手法,和故事本身关注于独特普通人物的视角,相辅相成,成功地让观众切肤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每当我拿到剧本,在准备拍摄前,这也是我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这个故事需要什么样的摄影视角?什么样的美学才能最贴切地展现这个故事的内核?

观众:作为一个创作者,你经常思考的是什么?你想做的电影是什么样的?你所感兴趣的题材又是什么?

张帆:在美国时,我会想我讲的故事是关于哪个人群的——是在美国的华人群体么,是流散人群么,还是生在长在美国的华人二代呢?我想,我体会过他们的艰辛,所以对我来说这个题材是最宜探究的。

美国媒体里依然是白人为主视角的倾向,我想看到以华人视角电影的同时,也想把他们从“背井离乡”和“苦大仇深”的传统移民故事里带出来。什么是更新颖的叙述去描绘他们的体验——而不是把他们局限于厨师,外卖小哥,或者按摩店员这些刻板印象里的角色。《瞬息全宇宙》和《怒呛人生》都给出了他们的答案,我想我也能找到我的声音。和我年纪相仿的一代流散人群,已经和上一代有所不同,大部分都是自愿离乡,也很少面临经济上的困境。

作为一名在美国生活了10年以上的中国青年,我们这代人的追求和目标又和上一代如何不同?如何去讲好这一代流散人群的故事呢——受两边文化影响,在夹缝中寻找身份的人群其实一直存在。那么为什么需要我们再去讨论这样的人群,讲他们的故事?什么变了,什么又没变?除此之外,我也一直想打破从自身经验出发的创作。我也面临些许年轻创作者可能会面临的挑战,对生活的方方面面体验有所局限。所以目前在通过丰富自身体验,多阅读和学习,来放宽自己。虽说想象不会被年龄局限,但电影终究是对人的探究,所以接触不一样的人群是作为电影人的根本。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3/6105b36dd53e228ff14ccbbbc5f7fcf6.png

张帆导演工作照

独立电影制片人张帆(Louise Zhang)生于上海,过去十二年一直在美国生活。 她目前居住在纽约市,担任作家、导演、摄影师和剪辑师。 张帆的工作重点是为美国社会中的少数弱势群体发出声音,涉及亚洲人群在美国生存现状,性别平等,治愈和赋权等主题。她的电影《日日夜夜》(2021 年,11 分钟)讲述了一位年轻的中国女性在祖父去世后无法回家的故事。 该片曾入围开罗国际电影节、棕榈泉电影节、HollyShorts 等众多国际电影节。她的制作和电影摄影作品均在世界各地的电影节以及各种在线流媒体平台上展示。

(责任编辑:陈耀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