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中禾拍卖(北京)大元遗珍 | 禾箴夜场之大元集韵

2024-03-13 20:01:51 未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3/823b1072e60cf5029ad3029f2f11383e.png

景德镇元代青花瓷的形成至成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高足杯是一种受蒙古族文化影响、极具时代特征的器物。高足杯下承以高足若把柄,故俗称“把杯”。其功用为盛装蒙古贵族喜爱的奶酪、马奶,甚至是“忽迷思”(用马乳制作的酒),即当奶杯、酒杯使用,元贵族使用的金银器也多以高足杯形式出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3/86264840d3a4d9d7d9c162e7816892aa.png

(图1)lot658元 青花人物龙纹高足杯

本场拍品夜场lot658元青花人物龙纹高足杯(图1、图2)。查阅公私典藏虽有同类青花龙纹高足杯,多见内壁或模印、或杯心花卉者,但如本品杯心绘人物图,目前仅见此一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3/5195dee21fdcff03ccb593526b33b87a.png

(图2)lot658元 青花人物龙纹高足杯内绘

且本 品在“武汉民间文物”一书中被评为“武汉十大民间宝物之一”(图3),由此可见本品不仅广受民间藏家认可,亦是难得一见珍罕之物。造型撇口、鼓腹、下承高足式把柄。碗外壁绘赶珠龙纹,龙身修长矫健,张嘴欲噬火珠,气势威猛,颇具动感,亦属同类品中精工佳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3/9ff24c9a9acc71f788220f1d3e7fc581.png

(图3)《武汉民间文物-藏品赏析》,武汉出版社,页15

陶瓷高足杯在中原文化中很早即已出现,目前所见最早实物为湖南长沙南朝墓出土的青釉高足杯,但大量出现应是元代,见有青花、卵白釉、釉里红等多个釉色和景德镇、龙泉等不同窯口所产,并且有杯口大小、撇口直口等不同样式的区别,可见当时社会对这一器形的需求还是非常大的,为生产量最大的一类。

此类龙纹高足杯多被内外博物馆及著名私人收藏,如参见一例,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图4)。二例,英国大英博物馆藏(图5)。三例,英国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藏(图6)。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3/f6607e16d782e1c294fdc2438355eb81.png

(图4)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元 青花龙赶珠暗刻高足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3/e8308bd75937e956583e612b08d2bea5.png

(图5)大英博物馆藏 元 青花龙纹高脚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3/356158450aa726275f5b2ead61644488.png

(图6)英国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元 青花暗花龙纹高足杯

在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曾出土过一件非常精致的黑陶高足杯(图7)。以后各朝各代也出现过一些造型不一的高足杯,其中造型最为奇妙的当数1984年江西省南昌县小兰乡南朝墓出土的一件青瓷高足转杯,该杯整体似高足盘托高足杯,杯直接套坐在盘中杯足上,杯体可左右转动,可谓构思奇巧,工艺精湛,为南朝青瓷中难得的珍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3/f63589bab14abdbbaee5aab3f7e49ef4.png

(图7)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黑陶高足杯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对这种上部为杯或碗形,下部为高柄当足的器物,早期的历史文献不见记载,直到五代十国的周羽冲《三楚新录》才出现"高足碗"的名称。清代朱琰《陶说》卷六《说器中·唐器》之"高足碗(原注:十国南平器)"条记:"周羽冲《三楚新录》:高从诲时,荆南瓷器皆高足,公私竞置用之,谓之高足碗。"《三楚新录》文中的"高足碗",并不是元明时期常见的那种高足杯,而是类似北宋青白瓷中常见的高圈足碗,这种碗的圈足通常高1厘米以上。有的高达1.8厘米左右,相对于唐、五代十国时期常见的矮圈足碗和玉璧底碗,这种高圈足碗确实可以称为"高足碗"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3/95b68ee491dd7e7b619724e2fadc0bae.png

(图8)六朝浔阳城遗址高足杯

(图8):六朝浔阳城遗址就是现在的七里湖,它随着长江的水位升降,春夏一湖水,秋冬露湖滩。遗址面积3平方公里,内有墙基房址、陶瓷窑址、砖瓦窑址、冶炼场址等。这只青瓷高足杯就来自这里。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云:"丰城窑历东晋、南朝,直到隋唐,是一处延续烧造时间较长的瓷窑之一。"此杯器型也接近《中国陶瓷》所说:"高足杯为浅碗式,下承以高喇叭形圈足,杯心印有兰花纹,具有隋瓷的特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3/cb6a0869ddd09a630a8ed865a02863b9.jpg

(图9)元 卵白釉印花荔枝纹高足杯

《中国陶瓷史》第八章第三节在论及元代瓷器的造型时,明确指出"高足杯是元代瓷器中最流行的器形。口微撇,近底处较丰满,承以上小下大的竹节式高足,是高足杯的典型式样。"有人对元代青花瓷的器形数量做过统计,得出"就国内所藏元青花总数说,高足杯约占22%"的结论。1999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景德镇湖田窑清理了一处元代"枢府窑"遗迹,"此次出土的枢府瓷,在器形上以高足杯最为常见。"

对元代瓷器中为什么会突然涌现出来大量的高足杯,著名陶瓷专家张浦生先生的解释也许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高足杯始于元代,它适用于蒙人善骑喜饮的习俗,最初为马上饮酒而制(所以高足杯又称马上杯),后来也称靶杯,可以摆放果实。"似乎高足杯最初是蒙古人的饮酒器具,高足杯出现的历史背景是随着蒙古族入主中原,从而在国内大量出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3/000a60778c9ace20f4439a613704fd2d.png

(图10)元代釉里红转轴高足杯

著名陶瓷专家刘新园先生称高足杯在"朝鲜称为马上杯"。由于资料的缺乏,尚不知朝鲜人为何要叫高足杯为"马上杯"。但知道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人外出时携带的酒具并不是高足杯,而是"革囊"。追随成吉思汗西征的耶律楚材曾写道:"天马西来酿玉浆,革囊倾处酒微香。"元代后期许有壬也有"悬鞍有马酒,香泻革囊香"之句。"革囊"又称"浑脱","北人杀小牛,自脊上开一孔,逐旋取去内头骨肉,外皮皆完,揉软以盛乳酪,谓之'浑脱'"。可以说,用"革囊"("浑脱")携酒外出狩猎或征战,才是蒙古人的特色。还有人称之为"靶杯",也需要进一步考证。

(责任编辑:孟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