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单凡:在东西文化交汇点 探索“竹”的当代艺术语言

2024-04-07 21:55:40 未知

  1984年8月6日,在梅西冀(Siegfried Meyer)的资助下,24岁的单凡从德国汉堡机场降落,前往汉堡大学攻读艺术史,之后进入汉堡美院学习自由艺术(即当代艺术),那一天阳光明媚,天空是中国少见的钴蓝色。但当他乘车前往梅西冀位于巴斯白科·欧斯顿(Basbeck Osten)的家时,德国的真实景观才在他面前展开——如舞台布景般的城市景观中,无家可归的游子在街上流浪。在这种错愕的心情中,单凡开始了自己在德国的新生活。

  走向抽象

  入读汉堡大学后,单凡一有空便去Großer Freiheit音乐俱乐部——著名摇滚乐甲壳虫乐队起家的地方——去蹦迪,在那里他认识了各种肤色的朋友,也很快便融入了德国社会。但也正是因为这种融入,使得他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身份和思考触角消失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4/01a223527b7f763517f52d2476448518.jpg

艺术家单凡

  “我在国内学习的是传统山水(其中学老师郑德涵是章太炎在苏州国学讲学会的学生,和黄宾虹是至交,单凡也曾师从浙江美术学院山水系潘韵教授学习国画),尽管对国外现实有所关注,但渠道很少。因此,德国的视觉习惯和审美标准给予我很大冲击,在四到五年的时间内,我始终处在文化身份的消失中,所有价值观都在发生变化,爱好和批评标准也变得模糊。于是我不断调整,重新寻找自己新的文化身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df5ea36cfc5570689d260c48e823aeb7.png

《金与灰》 骨灰、金铂、油画布 115x230cm 1985年

  1980年代,新表现主义正从德国诞生并蔓延开来。作为对波普艺术和极少艺术的反叛,该主义多以华丽的笔触和扭曲的人物为标志,主题多与文化的神话叙事、民族主义历史和原始主义相关。聪慧和极具创作才华的单凡很快在其中确立了创作锚点——以不确定为确定的艺术理念,通过抽象表现形式表达自我,并在到达德国的第二年,即1985年创作出了《金与灰》。在该作品中,他将富豪赠送的300克黄金研磨成粉制成金箔,贴在一张长宽均为115厘米的油画布上。在另一幅等比的油画布上,他以贫穷而终的逝者的骨灰同样涂满了画布,两者并置起来,以政治化的手法表达对贫富差距的批判。这件作品被瑞士收藏家乌利·希克(Uli Sigg)收藏,现藏于M+博物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672c6af8dc75605336f0677a4499408c.png

《问答》 布面综合材料 180x100cm 1992年

  凭借着这样的艺术才华,单凡在1985年就赢得了德国的重要艺廊汉堡豪伯纳画廊 (Galerie Hans Hoeppner)的合作,与西班牙艺术家安东尼·塔皮埃斯 (Antoni Tàpies) 为同一位经纪人代理。由于这层关系,单凡结识了塔皮埃斯,他对后者作品中的东方精神感到惊讶,“我的学习背景让我对笔墨有天然的理解,但塔皮埃斯作为一个纯西方背景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线条能够让我有与观看东方艺术时同样的感触,这让我有些意外。那么,作为一个纯东方背景的艺术家,我是否可以在西方的艺术语境中获得同样的效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c92076e208a8d3227fcc3caeaf3dafa1.png

《十字》 布上混合材料 160cm×100cm 1995年

  抱着这样的念头,单凡转向了非形式和抽象表现的创作。这一时期,他的创作明显受到塔皮埃斯的影响,常常大胆使用混合材料,各式的材质和油画颜料匪夷所思地出现在同一画面之中。画布通常是大幅且视觉效果十分斑驳,抽象的符号,简洁的线条和平实的图像,以及极速的用笔,都使得画作呈现出荒凉和不安定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3ddf09c011f466abee0efd439d31aeb2.png

《白色》 布上混合材料 120cm×100cm 1995年

  他成功了。凭借着对西方文化艺术的深入表达,单凡在艺术市场上获得了旅德东方艺术家难以企及的成功。1992年他在法兰克福做展览,当晚就售罄。但与画廊的紧密合作最终引发了艺术市场对其创作的反噬。经纪人常常指着其中一种风格的绘画对单凡说,“这样的蓝色再画上十几幅”。“画吐了”,单凡笑着回忆,“抽象表现主义阶段10多年间的作品变化并不很大,当然画得也不错,就是自己不满意。对我来说艺术家的生命在于不破不立,后一件和前一件要不一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7060f852292f707ce7ed1113d25f78f3.png

《无题》 布面油画 300x150cm 1998

  艺术家最好不要以销售作品为生,这是单凡自小就持有的念头,设计有目标受众,实用性强,把个人艺术上获得的经济收益投入设计教育中,可以更好地培养年轻人。于是,1998年,他购得汉堡国际传媒艺术与互动媒体学院出任院长,彻底远离了抽象表现主义的创作。

  ∞的连结

  从抽象表现主义中抽离后,单凡一边兴办大学,一边思考自己的创作。慢慢的,他意识到这样的成长背景使得其始终处在东西文化之间的不确定之中,他要做的是从中间地域尽可能向东西两边扩展文化界域。而要把这种东西融合落实到创作中,就需要一种比较确定的、象征性的载体来规范它。于是,符号“∞”诞生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e44731f02c3640c2c74fa3f61bf04dbe.png

《躺着的8》 布上油画 100cm×100cm 2002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1d5bf769f5c10ba17692f8fca2584ec8.png

《躺着的8,》 布面油画 150x180cm 2004年

  ∞在视觉上是无限、无穷大,也是流变形的,它是代表单凡身份的典型符号——在东西方文化间反复游走。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常常和精神性的书法线条同时出现,宽大的笔刷在画面中缓慢而坚定地刷过,共同构成单纯的绘画。这样的画面一直持续到2003年,直到一些事情悄然发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bccb0885140aed84cb72c78aac926268.png

《春》 布上油画 450cm×150cm 2005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7676b130ca98436ed2bf5b1ce7905698.png

《秋风簌簌1》 布上油画 150cm×150cm 2005年

  偶然间,他和朋友前去参观位于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废墟,高大而锈迹斑斑的厂房内,机械的功能性被抽离后反而具有历史的美感,这让他大为震撼。此后,单凡乘坐直升机俯瞰工业区,所拍摄的图片在电脑放映意外地与当代芯片电路图不谋而合。他不禁思考:人类用了百年时间,将如此庞大的工业布局缩小成芯片,依凭的便是理性。而百年前的工业时代,生活在厂房内的工人却身处激情社会之中。拥有怀旧情趣的单凡既想生活在理性社会,享受理性社会给人类带来的红利,又不想失去激情,这导致他个人乌托邦思想的出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8526dc5e6a15696c47512420d625531a.png

《晨》布面油画 120x100cm 2005

  为了构建这一乌托邦社会,单凡在这一工业革命时期的废墟里种了80多棵桃树,在鲁尔工业区再现了自东晋起便令人神往的桃花源。然后开始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没有任何人文气息的工业风景绘画。在这批作品中,他剔除不必要的细节,复杂的厂房结构被概括为简洁的块面,笔直的线条呈现出工业园区坚硬的特性,较近的景深使画面呈现出设计的冷静质感。他也探索出独属自己的技法——用橡皮刮刀将颜料从画面中快速刮擦,通过对画布的破坏表现工业区随季节变化呈现出的不同样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cf563679509e76f8859f7139ac01b113.png

《黑金山》 布面油画 150x150cm 2005年

  尽管这一系列的作品实现了其“后一件和前一件要不一样”的创作理念,但在这过程中,单凡始终感受着身份的异化。“1984年后的20多年间,我像德国人一样生活,吃德国菜,和德国妻子住在德国乡下,那里的风景优美又单调。那时候我已经感到自己不是中国人了,但事实是我恰恰又是一个中国人。文化身份的摇摆不定夹击着我,迫使我做出一些改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4fb41ef2234b90fe72710b72b7bd5d1e.png

《水墨人生漂不白》 行为 2006年

  于是,2006年,单凡创作了行为艺术作品《水墨人生漂不白》,对自己的文化身份进行无声的呐喊。他身穿253厘米长的中式传统白袍站立着,墨汁不断从他头顶上方倾倒下来,把他染成墨人后,再由清水继续把他由黑色漂回原色。但清水并没有将袍子漂成白色,那些渗透在褶皱深处的墨汁已经洗不掉了。

  回到竹林

  那些洗不掉的墨汁,如同记忆深处抹不去的痕迹,构成着单凡作为中国人的那一部分。那么,在德国已经生活许多年的他,应当如何在艺术上表达自己的东方身份?这时候,单凡想到了儿时在窗外摇动的竹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537db01237cbdc775fadac50fa7766d3.png

1980年,单凡在浙江写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a00fcc373f750cc472450572d1f3ff75.png

1981年,单凡在安吉博物馆写生

  单凡是在出生一年后被抱到浙江安吉竹林的一座土地庙里的。那时,父亲正身处政治漩涡之中,他不得不和奶奶一起生活。竹林在狭窄的土地庙外摇曳,他看竹听竹食竹,在竹林中奔跑,簌簌的竹声是单凡童年的背景音乐。随后,他入读浙江省安吉县第三中学,拜在启蒙老师郑德涵门下学习金石篆刻、书法和山水。郑德涵是章太炎在苏州讲学堂的学生,也是书画巨擘黄宾虹的好友,由于这层关系,单凡得以见识诸多传统书画精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56026579ec19d409b239cdf31daddb98.png

《塔皮埃斯的大线条》 金箔 油画布 200x100cm 2013

  尽管此后因为家庭政治背景,他没有资格上大学,但也在命运的安排下迎来了又一次转机——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系潘韵教授看了他的画后便收他为学生,允许他在学校旁听。“我对竹子的记忆是无法抹去的。竹子作为‘四君子’之一是中华文化的图腾,是我成长过程中的记忆,也是我可以带走的精神家园。在德国生活几十年后,我选择画竹子,是在跨文化的身份中寻找位置,也是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捍卫自己的文化身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3487b8e49bf09ffb755fdc3f05eeabf8.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51fd94ec88b6c4c8e64b77ffbbc0ff7f.png

《我的翅膀我的沉重》 雕塑 159cm 2014

  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每30年挑选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将其书写在150个年轮的树木之上,以此暗喻中国文化对自我创作的滋养和束缚。

  单凡用“一米宽,百米深”形容自己选择的这条创作道路。策展人杜曦云在谈及这条道路时不无感慨,他表示“这好像一个人拥有10000个词汇,但却只选择30个词汇来说话一样”。单凡用这仅有的意象来组织自己的创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9f575f5e15e7ab9fe8b6164d8c6d2bf1.png

《瞬时之作》结构方案图

  在他以竹为母题的创作系统中,有两个极端相反的、与时间有关的子系统,那便是“瞬间之作”和“缓慢之作”。“瞬间之作”中,他保留了毛笔、宣纸和水墨三种传统的媒介,以中国传统的“胸有成竹,一气呵成”的创作方法,将所有情感浓缩,并在一瞬间展现在纸面上。而在构图上,单凡却对传统墨竹进行了系统性的革命——他融合中西,用六年时间(2006-2012)以包豪斯的对称性构图开发了284种不同构图,并称之为“单式竹谱”。而在“缓慢之作”中,他用西方的油画媒介替代了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并通过缓慢精细的创作方式,把一张“瞬间之作”的水墨作品复制到油画布上,通过油彩把水墨的效果缓慢地描绘出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2f424bada42c427175e5c9202ead57e5.png

《瞬间之作·一日一枝竹 No.79》 78 x 48 cm 2021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a3995f4c28f08575f59b521c05cdeed4.png

《瞬间之作》水墨、棉布200x160cm 2022

  “‘瞬间之作’可能三四分钟就完成了,但是转化成油彩可能需要300个小时。艺术家原本浓缩的感受被拉长了,就像处在禅宗念珠的境界,毫无企图、万念皆空、心地透明;媒介改变之后,绘画状态和感受也改变了,时间性、时间感在‘缓慢之作’的创作过程中变得非常重要,现在已精确到秒。我用秒表来计时,把每幅作品所花的时间用秒表记录下来作为作品的标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fc2cb63407fb0fa51195c6f9a9f5b8b8.png

《缓慢之作-你那里为什么总是这样冷?!》 布面油画 115×150cm 2020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caf1086b0d96595f134573f2b404615e.png

《缓慢之作》 布面油画 160×100cm 2021

  在“缓慢之作”中有一件作品十分引人注意,那是一件2007年的作品。偶然间,单凡将墨水竹叶放在显微镜下放大到1000倍后,竹叶突然出现了许多黑色圆圈,于是,他便用圆圈作为造型,在纯黑的房间里花费了几百个小时,第一次将竹子纳入到西方抽象的理性表达之中。在单凡看来,黑色是最好的养生,在这种虚无主义之间,人失去所有企图,不停地绘制圆圈,那完全是另外一种绘画感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2a460685954f4b87b7cfa5a591855a67.png

《填空》 耗时280小时 2017年

  2017年,单凡花了整整280小时,用细小的毛笔,沾着调了胶水的纯白色粉,填满了一幅画在丝绢上的、大幅墨竹作品的空白部分,母本是北宋文人画竹大师文与可的作品。他给这件作品取名为“填空”。“我想通过这一简单的艺术行为,表达我常年游走于东西方两大板块之间所感受到的思想与现实中的种种差异。但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对于艺术来说最终还是殊途同归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968346646bf61fd6bcadeb308a6d6457.png

《听音》 行为 2018年

  相同的创作理念始终在单凡的作品中延续。2018年,他用不同媒介间的交叉与互动,创作了《听音》。这件作品共使用了10只拾音麦克风:其中4只装在200x120cm的丝布画框背面,1只绑在毛笔的竹竿和羊毛交界处,鼻孔和心脏处各贴1只,拿笔的右手脉搏部位贴了1只,在笔洗和擦笔的纸上也各安装了1只,然后把这些麦克风串联到一个混音装置上。最后,他在15分钟的时间内将几枝风竹一气呵成地画在丝布上,绘画过程中所发出的所有声音,都被这些安装在不同部位的麦克风清晰地记录下来。于是,绘画笔触(干湿、浓淡、快慢等)、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感波动(激动、安静、烦躁等)、生理变化(呼吸,脉搏等)和环境(洗笔,擦笔的过程等)等融为一体,让观众通过倾听这些现代音乐般的声音,在脑海中勾画出风竹的动态形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55f3e7ef82c8237bef28a62c35a02db8.png

《连根拔起》 中国红油漆、透明塑料布 500x200cm 2022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3baa49c5327c83e730c35911ff9eb39f.png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96a2725ad6433cd75815ac86ccf3bb12.png

《连根拔起》 局部

  2022年下半年,战争的爆发推动单凡完成了巨幅绘画《连根拔起》。在这幅高2米、宽5米的大画中,单凡用画笔蘸着中国生产的殷红色油漆,在透明塑料布上一气呵成,透明塑料布,是无色但有形的隔膜。殷红色油漆,稠厚而黏性十足。和中国传统竹画脉脉含情的墨汁、宣纸相比照时,油漆、塑料布的无机、无情更加明显。“这是和文人雅士的竹子完全无关的形象,它带有一种悲哀和对这个时代的批判”,批评人栗宪庭如此说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d56af7c90fa117019fc0412480a7d0a9.png

《大风起兮》(投影屏和屏前黑色作品)装置 竹叶、水墨、塑料线、热胶 2023

  2023年,单凡在德国艺术院用9999片染墨的竹叶做了一件“龙卷风”的大型装置作品《大风起兮》。他委托朋友录下家乡安吉秋天竹林里的风声,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这件装置作品用汉代刘邦在西汉动荡时期写下的一句诗句作为标题,用暗喻的方式关心当下世界百年不遇的动荡格局。

  可以看出,在讲求“心性”的传统墨竹之外,单凡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他以科学分析式的研究方法,而非“逸笔草草”,构建自己的艺术创作。别具一格的创作视角,深厚的文人修养,以及他扎实的笔墨功夫,使他完成了传统之竹的当代转化,也使他成为以世界文化格局探讨传统当代性中不可绕过的个案。

  对话单凡:将答案变成谜语

  2024年3月23日至6月23日,单凡最新个展“竹动·心动”在苏州博物馆展出。展览由杜曦云策展,选取了艺术家的近年创作中在美学语言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一个间断性的报告”(策展人语)。作品涉及其“瞬时之作”和“缓慢之作”,以及上文提到的多个装置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2682a1bdb73126065630225ec163cf34.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4222eccfa535131eb205d6a119c9037c.png

“竹动 心动”展览现场 苏州博物馆 2024

  对于此次展览主题,杜曦云如此说道:“竹动·心动取自于著名的禅宗公案——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展览主题中没有风,但风却存在于每个观者心中。单凡从2006年起就将创作锚定在竹上,并由此出发衍生出如此丰富的美学样态和情感理念,这在当代艺术中十分独特。他通过竹表现自己的直觉体验、理性思辨和超验的信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60a903b4af8d4604def78dea1354ca05.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b5fa5c626520bc3d59931b15e840855b.png

“竹动 心动”展览现场 苏州博物馆 2024

  也是在展览之中,我们有了契机与艺术家单凡展开对话。

  雅昌艺术网:竹子在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气节和虚心等品格的象征。您如何理解当代文化语境中的“竹”?“竹”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单凡:我是德国自由艺术院的院士,里面也有来自其他国家的艺术家,很少有其他族裔的却没有文化符号的艺术家。我处在德国这种文化圈中,重要的问题是身份的异化,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一种能够捍卫文化身份异化的武器。我选择了最擅长、感受最深的东西。对我来说,我从小生活在竹林中间,竹子不仅是小时候生活的窗景,更是我在漂泊生涯中的一个可以带着走的精神家园。我有一幅墨竹的画,放在行李箱里,到酒店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挂起来。我住的地方都有竹子,我在院子里、家里面也种植竹子,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我才会感到安全舒适。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是很大的文化图腾,但也慢慢被西方人所接受,现在它在西方知识分子、文化人中间的精神地位越来越高,大家能够看得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628d6793dad92f1aaf906f1fa73e024d.png

《缓慢之作-彩色竹子》 布面油画 200×200cm 2021

  雅昌艺术网:您曾跟随启蒙老师郑德涵学习书画,这对您于“竹”的选择也有一些影响吧。

  单凡:这是当然。郑德涵老师是章太炎在苏州讲学堂的学生,修养很高,家藏也很丰富,其中尤以黄宾虹为盛。这让我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让我对竹产生了异于常人的文化认同。我从小跟着郑德涵老师看到过很多国画,也一直认为中国画不需要变革。当代艺术的标准是改革,是不断的否定历史。而中国画一旦改革,语境必然会脱离中国的哲学文化,自然也无法再称之为中国画。那么,中国画的出路在哪里?我认为是坚持自己的艺术,亦即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整体。中国画便是这整体的外化,也是中国画需要坚持的部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4bfcbed40ce3f30e0d780acf196f61f3.png

《缓慢之作-彩色竹子》 布面油画 200×200cm 2021

  雅昌艺术网:所以您坚持的道路是对“竹”的当代性转化。

  单凡:对的。我始终认为,当代性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艺术基础和观念。将观念转化为作品时,中间需要一些手法,我称之为艺术家的工具箱(工具箱里是自我独立拥有的工具),这三者联合起来,才能转化为作品。作品最终还需要具有社会效应,只有如此,艺术家的能量才能体现出来。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性,艺术应当体现出创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特性,这是我始终坚持的。也就是说,艺术家只有掌握了艺术的基础性,再体现出当代性,才可以称作一位当代艺术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b52a842066469a382bbe9efa5e6a4ed5.png

《缓慢之作-你那里为什么总是这样冷?!》 布面油画 115×150cm 2020

  雅昌艺术网:您的工具箱是什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工具箱?

  单凡:我的工具箱是借喻、暗喻、夸张和象征等。材料我常常用具有表征意味的现成品,并在其中安置一些转换机制。比如,《水墨人生漂不白》就是通过不可逆现象表达精神家园不可抹去的特性。我看竹听竹用竹食竹,即便在旅途中我也始终携带一幅《墨竹》,这是长期经受西方文化异化的一种心理需求,它时刻提醒我自己的中国文化身份。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工具箱,是因为我在作品中非常强调诗性。暗喻、反讽、夸张可以以含蓄的方式表现诗性。我一直认为,当代艺术最关键的是转换机制,通过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互相转换,表达自己的理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c445192da5d8ee9838d7f5b041d91c9e.png

《缓慢之作》 布面油画 160x100cm 2020

  雅昌艺术网:不同于传统书画的随性笔墨,您是在用研究分析式的科学方法进行创作。不管是用显微镜放大墨竹,还是用280小时以纯白色粉慢慢填满文与可的墨竹,都从创作路径上与中国传统手法隔开距离,也非常明显地流露出德国文化对您的影响。这样的创作理念和脉络,如何一步一步缓慢形成?

  单凡:我是德国的教授,这要求我必须科研和教学并重,我把艺术研究作为自己的科研课题。我从来不看绘画理论方面的书。地缘、文化冲突,甚至科学,我都非常感兴趣,这是我创作的源泉。“功夫在画外”,这是我从事艺术创作几十年很大的感受。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开放。我会用西方的方法和材料,对中国传统媒介和意象进行表达,是因为我的文化属性和精神家园都是始终保持开放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b9341f46a9c10b34a9a78b745740430a.png

《瞬间之作》中国红油漆,塑料布 181x130cm 2024

  雅昌艺术网:这样开放的心态和您在德国的教育经历也有关系吧?

  单凡:这要追溯到我小时候了。那时候我的父亲有很多西方文化的藏书,因为一些政治原因,他把这些书放在我小时候住的土地庙里,我也因此遍览了许多西方著作。卞之琳译本的《哈姆雷特》被我读的滚瓜烂熟,所有歌德的中文著作我都读过。那时候就对西方,当时叫“远西”十分向往。到了德国后,我也一直开放地拥抱及内化这一新文化。

  在德国生活有很多趣事。1985年,也就是我到汉堡美术学院的第二年,当时我和七八个国家的国际生住在一起。因为喜欢吃鱼,经济又比较拮据,所以我常常一大早就到汉堡港口旁边的鱼市买鱼头,两三个马克可以买一堆。

  有一天,我照例买了一堆鱼头,回来准备做鱼头豆腐。买完回来后,我就把鱼头放到公共的洗手池里,然后去宿舍做其他事情。突然间一个女同学尖叫“Oh My God”,我跑出来却没了人影,不知过了多长时间,police就来了。在得知鱼头是我的后,以“损害公共视觉”的名义罚了我30马克。无奈之下,我缴纳了罚款,把鱼头洗干净,用衣架挂在公共阳台上晾干。但又被人举报了。在中国,一个血淋淋的鱼头在水池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在德国却可以被判决处罚。这对当时的我是一个很大的冲击。我不禁去想,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反映出两个文化怎样不同的视角。在这一过程中,我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既然出了国,我必须努力,去接纳和融入西方文化,而不是固步自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82278c1b346bf4bbed4331b12e1bce48.png

《瞬间之作》在展览现场 中国红油漆,塑料布 110x103cm 2024

  雅昌艺术网:您凭借艺术家身份已经成功融入了西方主流社会。为什么还要创办德国品牌应用科学大学?

  单凡:那是在2009年的时候。我创立了以品牌学科建设为核心的德国品牌应用科学大学,涵盖从本科到博士阶段的完整教育。创建品牌大学的动机与我如何理解艺术家这种称呼的关系很密切,品牌课题不仅仅对艺术家来说重要(虽然很多人不愿听),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更重要。我在品牌大学框架内提出了品牌思维的学说。

  什么是品牌思维?这是以价值观为导向的做人的态度和准则。中国传统艺术中特别重视人格和人格在作品中的外化。我个人理解人格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性格,天生和后天教育的结合;个性,人在大千世界里的唯一性;第三个必需的元素是“修养”,有修养的高低,就有人格的高低的区分。如果艺术家的人格通过具体的战略、措施,自我管理和努力后产生了社会效应,就是艺术家在社会上的品牌。好的艺术家是一个品牌,经济效益并不是品牌的初衷,而品牌效应在经济层面的外溢,初衷是艺术家之间的差异化、唯一性和独立性,经济附加值是后来产生的。我认为无论是产品、艺术家甚至国家,品牌思维对于他们来说都很重要,如果品牌思维用来取代意识形态的话,民众也更容易接受。同时创建以品牌为核心学科的大学当时是一个大胆的举措,因为品牌学科在当今的学术界也是存在争议的,研究和创建品牌学科必须关心该学科的基础性。

  但这个学科在学界还是有争议的,德国品牌应用科学大学是欧洲第一所品牌科学大学,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研究、教学、实践和继续教育这四大板块,对品牌科学进行系统性的建设和培育。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e8fb0bb906c4e7141612f7141b28f148.png

《缓慢之作-雪压朱竹-42小时35分21秒》 意大利木板、油画 80x60cm 2024

  雅昌艺术网: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您现在如何看待艺术创作?

  单凡:我对艺术创作的看法从来没有变过。它是对混乱生活的一种主观表现形式。我一直认为,一个出色的艺术家是把答案变成谜语,剩下的交给观众来感受。

  雅昌艺术网:您现在每天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单凡:我的生活很简单。我现在跟国内一些大学有合作,也有很多国外的学生,所以我现一般是6点起床,跟国际学生通电话,解决时差问题,8点起床,然后开始自己一天的事务。我每天都有一个时间表,记录在每个时刻做什么事。但无论时间表如何变化,我始终会坚持健身和画画,我至少每两天健身一次,画画一般是晚上,每天至少要画3-4个小时。我的时间意识很强,因为我认为信誉是最重要的。

  雅昌艺术网:谢谢。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