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 | 谭军 “东山·峒河 ”日常的痕迹
2024-04-15 11:23:14 裴刚
文 | 裴刚
谭军把画画看作生活的一部分,或通过绘画建立只属于个人的世界。
这些年谭军离开北京,回到湖南家乡生活创作。在他的屋后有山,叫做“东山”;屋前有河,叫做“峒河”。“诗意地想象一下,几乎可以是一幅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图景。而实际上,推窗望出去,层层叠叠的住宅楼、没有丝毫美感的建筑,满满地乱堆在视野里。”谭军的耳边不由得响起齐奥朗的声音,“有没有可能,存在是我们的流放地,而虚无是我们的家园?”
谭军工作室场景
谭军 半天堂 17_2016_纸本综合材料 200x215cm
他的个展“谭军:东山·峒河 ” 2024 年 4 月 11 日至 5 月 10 日在偏锋画廊展出,策展人阴澍雨。这次展览展出的仅仅是谭军多条创作路径的一部分,以走兽、花鸟关联起他对当代生活、情绪、思考的言说和传达。另一部分展出了他的一些摄影作品,是寻常景物,也是生活细节中“决定性瞬间”的图像。
“谭军:东山·峒河 ”场景
中央美术学院国画专业出身的谭军,在前几年水墨热潮落幕后离开了北京的喧嚣,这也是他的性情使然。在他的文章《薄物誌》里曾谈道:喜欢安静,可爱的、温柔的、轻盈的、暖人的、沉重的、压抑的、恐怖的、巨大到没有边界的静穆,无法逃遁,没有选择,我喜欢这样,只能面对。我喜欢消融在静谧中。这也许是因为生存的周遭太过聒噪和我的天性使然。安静的事物总给人一种永恒感,不受时间打扰,自顾自地存在,自然而然地存在。无论哪种主体、无论怎样的姿态,都可以被凝固,抹去时间流动的痕迹。”
“谭军:东山·峒河 ”场景
笔墨与影像并行的创作方法
“有难度地画画”是他给自己的设定,总让自己觉得不敢画,明明是一个很擅长的事情,放弃掉,去做对自己来说有难度的事情,挑战自己,总是挑战自己,无论是从语言方面还是内容的表达方面。
他的水墨作品中的绘画对象是极力撑满画面的状态,又往往以粗纤维的手工纸为媒介材质,粗颗粒的质感和黄褐色的大面积空余,形成与所绘花豹、飞鹤、鹰鸠等翎毛走兽物象之间的张力。虽然充满局部的细节,又以背透的方式,繁复墨、色覆盖刻意的隐去了传统笔、墨所执著的种种炫技式的精致,归于苍茫、质朴的意蕴。
谭军 东山.8 2022 手工纸、墨、丙烯 200x215cm
谭军的绘画并不刻意追逐传统水墨的趣味,而在浑然间,任笔、墨、材料自在的显现和体认。在他的世界里一切都与绘画关联,一切都只是关乎语言(形、色、比例、空间、节奏)、质感、肌理和时间的痕迹。“在食材、在观点和思索中、在字词和句子中,在声音和旋律中、在流动的影像中、在静止的影像中、在植物、在石头和流水中,在周遭的一切现实和虚拟世界当中,语言、质感、肌理和时间的痕迹等一再突现,以绘画的方式呈现给我。因为这样,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绘画有无限的可能,我也有无限的可能,虽然生命的时间最终会结束在半路上。”
他的摄影和绘画并行,留下或静止,或动态的生活细节,都融入观察、发现、对话的过程之中,形成他的工作方法。
绘画于他是个人的事情,并不是解决文化、社会问题的工具,而是他认识世界,与世界链接的、沟通的途径。
谭军 东山.41_2023_手工纸、墨、丙烯 200x215cm
日常的痕迹
谭军的绘画上,去除具体物象的叙事,留下的是他日复一日在粗粝的手工纸上留下的笔墨的痕迹,不同质感的材质拼贴覆盖的痕迹,是日复一日的行动凝固于平面的痕迹。
这些绘画绵延不断的与生命一起经历,亦是时间的痕迹、心理的痕迹、环境的痕迹等,是“日常”的痕迹。
正如禅宗公案中开示:“劈柴担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场”。“空”不是绝对的没有和不存在,而是无中“生”有,是正在转化中的状态。
艺术史学家高名潞谈到中国当代艺术方法论的形成中曾讲到,禅宗的“日常行为”,即无故事、无逻辑的劳作,替代了语言的逻辑中心,从而开启了中国当代艺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论——用行动颠覆理论逻辑。这个行动也不是一次性的行为(行为艺术),而是重复、耗时、低调、非表现的准日常的行动。
【部分参展作品】
谭军 东山.9_2022_手工纸、墨、丙烯 200x215cm
谭军 东山.37 2023 手工纸、墨、丙烯 215x200cm
谭军 东山.38 2023 手工纸、墨、丙烯 215x200cm
谭军 东山.26 2022 手工纸、墨、丙烯 200x215cm
【展览现场】
【展览信息】
谭军:东山·峒河
策展人:阴澍雨
时间:2024 年 4 月 11 日至 5 月 10 日
(开放时间为 10:00-18:00,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偏锋画廊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