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北京春拍 | 风起云涌:十件20世纪经典臻品
2024-04-19 16:23:28 未知
在二十世纪社会处于动荡和变革之际,东西方艺术思潮的碰撞也尤为激烈,风起云涌,英才辈出。大批引领浪潮的艺术先锋们走出国门,远赴重洋勤修技艺,在中西美学交融荟萃之下,创作者们在绘画语言与传统技法上反复钻研、精进,发展出崭新的艺术风貌。
二十世纪艺术是中国嘉德传统优势项目,我们将继续践行学术引领市场的理念,深耕细作。本季春拍我部门精选20余件现代主义绘画的名家之作,涵盖中国第一、二、三代油画家极具东方人文情怀的精品佳构,呈现大师前辈们的探索与创新。是次《乾象含章》重磅领衔吴大羽艺术专题,以多重角度诠释羽师 “势象”之美;亦隆重推出3件吴冠中“水墨兼程”时期风景佳作组成的吴冠中艺术专题,一览其踏足的妙津胜境。除此两组特设专题外,还有十数件经典臻品于此板块呈现,汇聚李铁夫、颜文樑、徐悲鸿、刘海粟、方君璧、林风眠、周碧初、关良、李瑞年、孙宗慰、沙耆、罗尔纯等艺术大师,且看诸家才情满怀,隽永流芳。
Lot 258
刘海粟(1896-1994)庐山含鄱口行云1956 年布面 油画60×90 cm. 著录《刘海粟油画国画展览会目录》,上海展览馆,上海,1957年,油画目录第101号展出“刘海粟油画国画展览会”,1957年3月,上海展览馆,上海来源徐志旧藏,原藏家直接得自艺术家说明
本作即将收录于由家属参与编纂的《刘海粟全集》
本场呈现的《庐山含鄱口行云》完成于1956年,正是刘海粟创造力旺盛期出类拔萃之作,更被他亲自选入1957年的回顾展,可见在其个人创作生涯中处于何等重要地位。1956年8月初,已过60岁生日的刘海粟与版画家吕蒙等人经由上海乘江轮赴庐山写生,创作了中国山水画和风景油画多幅佳作。《庐山含鄱口行云》所绘的含鄱口,东南面向鄱阳湖,二者之间并无山峦阻隔,山势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春夏之季含鄱口水气丰沛,山景云雾弥漫,变幻莫测,乃庐山一大名胜,画题“行云”则极生动地表明了此地风云变换、景色时时不同的特点。《庐山含鄱口行云》虽以西画油彩表现,但刘海粟俨然画出了一派中国山水气象,画面中处处不经意间流露出取自国画的皴法与线条,底层油彩若隐若现,山峰与郁郁葱葱的植被相互掩映,天空云卷云舒,较西画重写实再现的特点更偏重于意境营造。
Lot 258 局部图
看此画对色彩的运用,不可谓不大胆,很多时候直接采用未经调和的原色,赭石色的树木、靛蓝色线勾勒山峰与凉亭、刘海粟大胆粗旷地运笔铺色,苍松如龙飞舞其间,画家在此强调的是色彩的强烈对比、而非和谐与静穆。刘海粟以传统书法的“中锋用笔”来对山峰、云层、密林加以书写,用笔老辣,自然流畅,写意灵动,枯笔飞快地拖拽后所带出的飞白极富速度感与力量,所谓“笔所未到而气已吞”。
作为一位艺贯中西的大家,如今再回望刘海粟六十多年前在油画创作中进行的大胆革新,他无疑是超前于那个时代的一位先行者。他也如其笔下所绘这烟云缭绕下的庐山胜景一般,堪为“烟消雾散奇峰现,巍巍艺苑第一山”。
Lot 255
李铁夫(1869-1952)
南瓜与鱼1946 年至1948 年布面 油画裱于木板63.5×76.2 cm.
静物写生,特别是鱼和菜蔬是李铁夫最为喜爱的主题,《鱼与南瓜》即属其中的典型代表。鲜鱼向来因其滑润兼具弹性的质感,在描绘上难度相当高,然而在本作中,无论鱼的整体质感、晶亮的鱼眼、尾部在瓷盘外略略下垂的姿态、饱满厚实的鱼身,都传神达意并兼具体量感,显示出扎实的古典写实技巧。画家特地用较多的油将油彩调和成半透明,一如中国水墨的质感,在反复上色中表达出鱼肚之光亮圆润,又令鱼肚白中带着腥红,表现出湿润水气。盘子白中细腻的黄、蓝对比色,又轻描淡写地点出盘子的深浅变化。李铁夫对学生多次提到画鱼的“诀窍”,认为画鱼“不难于写形、写色,而难于写实,写出从水里捞出来般的新鲜感”,本作可谓是这一理念的最佳诠释。加上鱼四周点缀的丰腴南瓜,坚硬蚌壳,以及爽脆的辣椒、洋葱,组成质感、色彩、韵律交织起伏的厨房乐曲,仿佛让人能够闻到食材散发出的芳香,感受到食物的鲜活和生命的气息。
李铁夫的静物则透露出中国文人讲求的和谐与静谧,这来自于他旅居国外的40年间对传统诗文书法用功不辍,无形中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带入西方写实的静物描写。画家曾多次书写明末书法家傅山的书论“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率真勿安排”,这同时也是李铁夫艺术创作的写照。从单纯真挚的《鱼和南瓜》中,我们可以清楚体会李铁夫朴拙的审美观点。它不仅是一幅静物画,更是对生活、对自然、对美的诗意赞美。
Lot 261
关良(1900-1986)
德国魏玛风景 1957 年布面 油画68×54 cm.发表《中国名画家全集:关良》,河北教育出版社,石家庄,2003年,第116页《关良1900-1986》,华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4月,第140页展出“马蒂斯的马蒂斯”,2023年7月15日至10月15日,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马蒂斯的马蒂斯”,2023年11月4日至2024年2月18日,UCCA Edge,上海来源源自艺术家家属
本场《德国魏玛风景》创作于1957年,是关良与李可染因公访问东德时期对景写生而成。将及花甲之年的关良第一次有机会观摩和瞻仰诸如门采尔、丢勒等艺术大师们从事创作的故地。创作此幅作品时关良57岁,并已转向中国绘画多时。可以看到,关良在这幅画中以简单的线条来塑造房屋等体面的衔接和转折,几乎全用大笔平涂来交代街道、山体、天空的基本形色。但这种看似简拙的手法,却并未减损“田园式的宁静气氛”的传达。他将中国传统绘画中对于着色及构图的意味深长,运用于油彩画作之中,创造出极具关良个人风格的绘画风格。欧洲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风情带给关良的不仅是视觉感官的刺激和震撼,而是重归写生的本质,做到率真地再现所见,不吝展现自我心情和情绪的起伏,以求打破造型、置景等创作程式上的中西壁垒。油画《德国魏玛风景》可谓关良得“意”忘“形”之艺术品格的代表佳作。
Lot 254
吴大羽(1903-1988)
花枝粉韵
约1980 年代
布面 油画
35.6×30 cm.
发表
《吴大羽作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2015年,第169页
《飞羽掠天——吴大羽作品集》,商务印书馆,北京,2020年,第193页
《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海大学出版社,上海,2021年,第51页
《吴大羽文献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杭州,2022年,第164页
展出
“吴大羽文献展——被遗忘、被发现的星”,2015年5月5日至5月20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北京
1980年代完成的《花枝粉韵》同属吴大羽晚年的经典之作,却罕见地运用了大量鲜明的粉红色,据《吴大羽作品集》所载,在艺术家现存的150余幅油画中,以粉色作为主调的作品仅得2幅,均绘于1980年代。当时艺术家的人生和心理都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因此才出现了此幅这般亮丽饱满,充满欢愉之情,犹如一曲不息的生命之舞。
纵观全幅,整个画面主要由粉红、普蓝、白三色构成,再辅以孔雀绿、明黄、黑色、棕色等对比色。粉与蓝偃仰之间仿佛暗自角力,以对角线构图拉开对垒阵势,在“势”与“象”之间蕴藏响亮、激越的情感。粉色作为视觉牵引,在画面各处勾勒出组组放射性的线条,与蓝、白色块相互组合,粗略看来如同线条的随意勾画,却隐约能够从中寻迹到一些视觉线索:三色奇花,繁密色草、振翅欲飞的蝴蝶,拥吻的舞者……这种物象囊括了吴大羽一生热爱的种种主题,在时而遒劲,时而随意的线条组合之中,内藏一种视觉层面上的矛盾张力,色彩之间存在边界却又不断试图彼此打破。
吴大羽以纯熟且连续的垂直线段布局,笔势挟带书法的力道,构建出画面整体的态势,笔法间展现中国书法追求的“势”。“势象”概念在《花枝粉韵》中得到极致的表达。“基于现实物象的实在,却又迷离般地澄然出一种凌驾于客观物象之上的虚幻感。恰如吴大羽先生对于“势象”的生动解释一般,“这势象之美,冰清玉洁,含有不具形质的重感,比诸建筑的体式而抽象之,又像乐曲传影到眼前,荡漾着无音响的韵致,类乎舞蹈的留其姿动于静止,似佳句而不予其文字”。
Lot 253
吴大羽(1903-1988)
乾象含章
约1980 年代
布面 油画
52.7×37.7 cm.
发表
《吴大羽画展》,台北历史博物馆,台北,2001年,第59页
《吴大羽》,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2003年,第85页
《上海油画雕塑院吴大羽》,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71页
《吴大羽》,大未来画廊出版,台北,2006年,第111页
《海派百年代表画家系列作品集:吴大羽》,上海书画出版社,上海,2013年,第79页
《巴黎现代中国艺术的先锋》,德萨画廊,香港,2014年,第51页
《吴大羽作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2015年,第75页
《飞羽掠天——吴大羽作品集》,商务印书馆,北京,2020年,第110页
展出
“吴大羽画展”,2001年3月9日至4月8日,台北历史博物馆,台北油画院,北京
“巴黎现代中国艺术的先锋”,2014年5月14日至6月21日,德萨画廊,香港
1979年开始,饱经磨难的吴大羽迎来了其人生“辉煌十年”,艺术家终于能在自由的氛围与状态中随心创作。1980年,学生朱德群从法国寄来的满满一箱西式颜料,也极大解决了吴大羽当时颜料色彩不够好的燃眉之急。苦等半生的夙愿终在晚年得偿,他将一生所思悉数挥洒,凝结为画布上超凡脱俗的“势象”空间。
《乾象含章》便创作于这一时期,见证了艺术家晚年非凡的风格变化。画面乍看似是一幅黑、白为主的多彩布局,深读渐显其形,内里似藏着威风凛凛的龙头形象。左右两侧橘黄色块勾勒出龙头两侧的额腮,中下部横向排列白色的三角形暗示尖锐的龙牙,头顶两侧的龙角以强硬的黑色线条画出,龙头从层叠的色彩中化形,极具动势。吴大羽将“京韵”脸谱的浓重感,以及非洲原始面具对五官形态特征的呈现融入其中,幻化起一如舞龙表演时缤纷的视觉感受,迸发出巨大的舞台张力。
《乾象含章》的前后空间保持着色彩的“饱满”(塞尚常用此词)以及色彩的纯度,在避开那些因黑色或灰色的混合而偶然产生的色调同时,把结构显示出来,同时使层次在运笔的大小、颜色的冷暖中表现出来,这些都体现了吴大羽对塞尚的理解和实践。而干笔着色的方式,则彰显了吴大羽磨练多年的书法造诣,无论是线条抑或色块,均流露出类似中国书法的“飞白”效果,保留创作过程中的力量和速度感。画家以叛逆传统的方式将充满韵律感、变化着的线并置于造型、意境当中。正如吴冠中所说:“强劲的吴大羽的韵、中国的韵。中国的韵吞噬了西方的形和色,这是油画民族化千种道路中一条鲜明独特的新航道。”
Lot 264
方君璧(1898-1986)
仕女1961 年布面 油画127×91 cm.来源源自艺术家家属
1957年,方君璧随着儿子的工作,搬到美国波士顿定居。波士顿是美国文化古城,好几家著名大学设立在此,方君璧很快即结识了好几位中国教授及他们的家人,还特别爱去哈佛大学东方研究所的中文图书馆阅读。当时年满60的方君璧在海外漂泊已近十个年头,她更加想念故国,但时局所限,她无法回到祖国,只能在中国香港、日本等地寻找具有东方色彩的情景和人物。1960年代初,方君璧创作了一系列东方风情的人物画,比如《禅者初心》、《仕女》等、最后还以哈佛大学东方研究所所长的二女儿为模特创作了《兰泽多芳草》。完成这些大画之后,她就很少再创作油画了,反而常用中国纸笔和颜色,画外国仕女肖像。
完成于1961年《仕女》正是这一时期的油画巨作,描绘了一位女性独处研读静思瞬间。画中的女子是当时哈佛大学东方研究所的一位所员,由于其气质出众,艺术家特别邀请她出任模特,并穿上了朝鲜民族服装。女子手持经卷微微展开,神情专注,似注意到画家的目光,因而抬头来望。时间在此凝固静止,蕴含无限永恒,自有“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韵味。从人物脸部、手中的经卷到背景的明暗处理以及光影使用都体现着艺术家对西方造型技巧的精准把握,方君璧用油画施展而出的线条细腻有力,将朝鲜民族服饰的质感刻画以及手肘衣领处的褶皱处理得毫不拖泥带水。大色块笔触快速、流畅,这打破了肖像画的严肃性,将写生式的灵动赋予画中人。
Lot 270
罗尔纯(1930-2015)
九月1996 年布面 油画163×154 cm.发表《第三代油画家研究——罗尔纯》,广西美术出版社,南宁,2001年,第65页《罗尔纯》,上海美术馆,上海,2007年,第57页《罗尔纯人物画》,百雅轩文化艺术机构,北京,2008年,第143页《大彩至朴——罗尔纯艺术展》,广东美术馆,广州,2009年,第34页《回归沧浪——罗尔纯作品集》,河北教育出版社,石家庄,2012年,第198页展出“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1996年,中国美术馆,北京“罗尔纯油画展”,2007年3至4月,上海美术馆,上海“罗尔纯人物画展”,2008年3月22日至3月31日,桥艺术空间,北京“大彩至朴——罗尔纯油画展”,2008年7月17日至7月27日,广东美术馆,广州“回归沧浪——罗尔纯油画展”,2010年3月12日至4月18日,苏州博物馆,苏州“海上生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之源”,2012年年10月1日,上海中华艺术宫,上海
1996年的油画学会首展前夕,罗尔纯本已打算放弃参展,却在最后关头被创作的欲望所征服。在画布之上,他以画刀替代画笔,将易吸油的画布化作一片热情奔放的红土地,成就了这幅代表作。《九月》不仅成为他“急就章”系列的典范,更映射了他与故乡红土丘陵的深厚情感。这种以主观情绪驱动的表现色彩,展现了他生命的激情。他偏爱的红色,如同那片赋予灵感的红土地,成为他作品中最为耀眼的色彩。《九月》中背婴儿的妇女如同穿越时空的使者,肩负生活重担,却依然身姿挺拔。她与金色麦穗相映成趣,象征着生命力和坚韧精神。本作不仅是对丰收的赞美,更是对故乡红土地和勤劳人民的深情赞歌。炽热的色彩,正是源自于对湘乡浓烈的红土地的童年记忆。除了自然面貌的和风土人情,还有罗尔纯诚挚的感情脉络。这是中国油画里属于自己的民族情味,是在西方造型元素下对中国人最质朴的生存与精神状态的关注。
Lot 271
吴冠中(1919-2010)
雨后流泉(双画面)1978 年布面 油画45×47 cm.发表《吴冠中绘画展览目录》,中国美术馆,北京,1979年,第2页和第54页《吴冠中油画写生》,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1979年(图版)《吴冠中画集》,德艺艺术公司,北京,1987年,第149页《生命的风景——吴冠中艺术专集1》,三联书店,北京,2003年,图版172《吴冠中全集III》,湖南美术出版社,长沙,2007年,第127页《吴冠中画集——下卷》,江西美术出版社,南昌,2008年,第320页展出“吴冠中绘画展览”,1979年,中国美术馆,北京“百年异彩艺术陈列展”,2021年12月11日至2022年2月28日,势象艺术中心,北京
吴冠中写生行踪广阔,为了探索美之所在,一直不辞劳苦,而在其踏足的众多妙津胜境中,云南玉龙雪山又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其持续蕴酿、发酵、琢磨之过程长达二十五载,在研究艺术家的系列创作和形式演变过程中,都堪称经典案例。
1978年,59岁的吴冠中冒着暴雨前往玉龙,只为离雪山更近,此后又在林场工棚中一等数日,只为等云雨散去,一睹雪女神峰的容颜。《雨后流泉》正是此次玉龙山之行冒雨写生的佳作。吴冠中采用北宋山水经典的对称构图,以大山堂堂之势,表现云杉之的挺拔、高耸和深邃,玉带环绕的雪山则退居次席。树枝则激越地伸展,像热烈的舞蹈,像酣畅舒展的沐浴,充满了活力。
吴冠中70年代的油画,善于以复杂的颜料组合,表现眼前风景细腻的色彩变化。正如本作中杉树的姿态,树干的肌理尤其丰富,吴冠中在“浓厚的油画底色上用调色刀刮出底色的线,在很粗的线状素底上再镶以色彩,这色便不至和底色混成糊涂一团”。对于绿色的树叶,画面从正中央最深处层层向外增加明度,从墨绿、湖水绿、青绿到浅绿,有条不紊的组合成形。其间缀以吴冠中标志性的纷披色点,万物生机勃发之态,呼之欲出,可说是70年代吴冠中风景油画成熟阶段的典型面貌。
Lot 272
吴冠中(1919-2010)
雨后玉龙山1996 年布面 油画92×66 cm.发表《吴冠中全集第四卷》,湖南美术出版社,长沙,2007年,第131页《彩面朝天:吴冠中的世界》上海画报出版社,上海,2005年,第187页
90年代,吴冠中思索油画于中国艺术体系之前途,并致力通过中国画的创作思路汇通油画。他坚持半生的对景写生有利于捕捉灵感与激情,但中国画亦有饱览自然而孕育心中山水之传统。此时的吴冠中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反复淬炼,在调整细节中改变整体效果,琢磨其日渐完备的个性化语言。1996年所作的《雨后玉龙山》便是吴冠中以博采中、西之长,达成其“油画民族化”之目标的锐意之作,也是他当年冒着大雨“只为离雪山更近,一睹真形”的真切回忆。
《雨后玉龙山》既有中国传统诗画中的韵味,如远处朦胧的山峦和云雾弥漫的天空,又有油画擅长的对不同体量质感的刻画。尤其90年代吴冠中对于造型的掌握、构图的形式以及颜色的分配已臻至纯熟,将早年苦心孤诣的流泉、藤蔓等繁琐细节尽以大色块塑造,转而将大量笔墨放置在雨后树干、树枝,以笔锋层层绘出枝干形态与彼此之间界限模糊。树木的神韵中颇有师法北宋大师郭熙的笔意,又通过光与影、明与暗,并缀以花雨纷披的色点,塑造了空间感,将云南幽密丛林、深谷清溪的神秘与生机体现于画布之上。
Lot 273
吴冠中(1919-2010)
田园居舍1992 年布面 油画60×73 cm.发表《吴冠中水墨新作、油画及素描》,赛纽奇艺术博物馆、艺达作坊,巴黎、新加坡,1993年,第55页《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吴冠中》,锦绣文化企业、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1994年,第176页《天南地北风情》,艺达作坊,新加坡,1994年,第25页《寰宇觅知音:吴冠中九十年代作品选》,外文出版社,北京,1995年,第79页《吴冠中精品选集》,艺达作坊,1996 年,第132页至第133页《吴冠中作品收藏集I 》,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2003年,第168页《生命的风景:吴冠中艺术专集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2003年9月,第30页至第31页《吴冠中全集IV 》,湖南美术出版社,长沙,2007年8月,第38页至第39页《吴冠中画集下卷》,江西美术出版社,南昌,2008年3月,第366页《世界艺术大师·吴冠中(续) 》,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2010年,第92页《吴冠中油画风景范本》,湖南美术出版社,长沙,2019年,第121页展出“当代中国画家——吴冠中水墨新作、油画及素描展”,1993年,立塞纽奇艺术博物馆,巴黎,法国
1992年,大英博物馆为吴冠中举行个展“吴冠中─一个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博物馆打破只展览古文物的不成文惯例,首次展出在世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此次展览的地点放在了原本中国古画的展厅,吴冠中的一幅横卷《汉柏》展出于原《女史箴图》的地方,预示着吴冠中肩负着传承中国古代艺术命脉以及建立中西方现代艺术交流的重任,而他是那个摸着石头过河的先行者。
吴冠中曾在早年留法时期来伦敦参观学习,1992年是吴冠中第二次到访伦敦。在参访了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等地以后,他来到英国北部与南部乡村写生。5月回到北京后,吴冠中根据写生经验创作了7幅英国乡村主题的油画,《田园居舍》即为其中之一。
Lot 273 局部图
相比“英国乡村”主题其他作品的浓墨重彩,《田园居舍》在色彩和气氛表现上更具“中国味”,令人联想起吴冠中的著名的“江南水乡”系列。画作构图简洁,一栋高大的白色房舍占据主体,并对画面进行空间分割。天空冷灰,表现出了英国多雾阴冷的气候特点,同时也使画面更显沉稳、凝重与寂静。房舍前的道路蜿蜒远去,与房舍形成山与水般的动静呼应,加强了景深的三维效果,也将视线引向远方的塔楼和雪山。英国风景在吴冠中的创造下,呈现了东方式的水墨情韵与冲澹淡雅的诗意,传达出的宁静恬谧江南风味。吴冠中描绘的主体超越了建筑本身,这体现了他对这种“意象美”与“形式美”的解析。《田园居舍》唤起了艺术家跨文化的家乡记忆,也是吴冠中油画本土化探索的成功例证。
(责任编辑:罗书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