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仕女画配色之初探
2011-11-01 11:08:04 钟 华 刘 姝
[内容摘要]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色彩拥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仕女画,在中国绘画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兴盛时期,因此产生了诸多优秀的仕女画创作。其中具有代表性如《捣练图》与《簪花仕女图》等作品,均为中国人物画的经典之作。唐代仕女图中主要运用的是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这些颜色都能给人一种浓烈厚重的质感;画家采用衬托、渲染和层叠等技法,在颜料之间时而采用对比的方法产生冲击力,时而采用类比的方法使之和谐,并且善用补色—善于运用面积大小不同的色块来强调某一颜色以达到平衡。中国画用颜料创造了丰富的视觉空间,其中使用颜料的技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 唐代仕女画 艺术魅力 配色
唐代是封建中国国力富裕强盛的时代,其繁荣的经济和开明的社会风气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造就了诸多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中国工笔人物画特别是仕女画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唐代仕女画之人物形象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而著称,展示着“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美女众生像。那些逾时千年的古画成为经典,不仅仅因为画家精湛的画技,更在于画卷之后沉淀的我们先人的文化。
一、唐代仕女画的著名画家
仕女画是我国人物画的一部分,经过秦汉、魏、晋时期的发展,人物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画家采用圆润挺秀、细劲连绵的线条,把人物刻画得细致入微其绘画技法已逐渐趋于成熟。到了唐代,中国进入到了全面大发展的时期,这是中国仕女画的鼎盛时期。唐朝发达的经济、开放的观念以及中外活跃的文化交流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绘画工细而富有力度和变化,设色浓重华丽、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开放的风尚;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出色的画家,如阎立本、尉迟乙僧、吴道子等。其中张萱和周是唐代仕女图画家的杰出代表。
张萱,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享有盛名的杰出画家。他擅长捕捉人物细微的神态和动作,并适当地用小景烘托,生动描画出唐代贵族妇女的生活场景。张萱原作现都遗失,庆幸的是还留存《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和《捣练图》卷临摹本。
周,长安人,师承张萱,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周家样”,形成了丰硕肥体的唐代仕女的样式。《宣和画谱》说:“世谓画妇女,多为丰厚态度者,亦是一弊。”由于这个时代美学风格的变异,使得唐代女子形成崇尚以肥为美的风气。这种健康丰满的造型特点在张萱的代表作《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的代表作《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中尤为显著。
中国画把色彩作为它的基本元素词汇,“丹青”一词常被指代绘画艺术,表明了中国画是一个色彩丰富变幻的艺术世界。这其中用于绘制中国画的颜料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我国国画颜料的发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绘画中,色彩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传统的中国画颜料一般分成矿物颜料与植物颜料两大类,直到后来科学进步了之后才有了化学合成颜料。远古时期岩画上的颜色,色泽鲜艳,采用的是矿物颜料(如朱砂等)。矿物颜料色调厚重浓烈,饱和度高,这是仕女画拥有独特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知道,色彩是构建自然物象美感最基本的元素之一,而色彩的运用直接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历程。正如现在我们看到的唐代仕女画中那浓艳绚烂的色彩所表现出的独具神奇魅力,它再现出了大唐盛世的繁荣风貌和壮丽景象。其影响之深远,从中国的邻邦日本的浮世绘作品中于今天仍然可见。
二、《捣练图》与《簪花仕女图》的艺术成就
(一)《捣练图》的配色分析
唐代优秀的画作甚多,仕女画尤为令人惊叹。这个时期由于美学风格的演变,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意识。我们可以从多年来发掘的唐代墓室壁画中的宫女群像、宫廷妇女以及唐佣妇女群像中看出,唐代仕女画的特点是人物体态丰满圆润、色彩浓丽绚烂。张萱的《捣练图》原收藏于圆明园,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捣练图》卷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画面上共描绘了12个人物,按劳动程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景。在《捣练图》中,第一组捣练的四位宫女其服饰的色彩搭配为:一种是用蓝色与朱红相搭配,另一种是用草绿和橘黄相搭配,再一种是米色长裙和石青搭配,用橘黄风带点缀。这几种配色给人以很异样的感觉,蓝色与朱红相搭配给人以成熟浓艳之感;红与蓝在色相环中属于分离补色,这种颜色搭配不仅具有类似色的低对比度的美感,还具有补色的力量感,形成了一种既和谐又有层次的色彩关系;鲜艳的红色在蓝色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醒目,这不同于对比色的锐利感,而是一种稳定的配色效果;草绿和橘黄相搭配则给人以年轻活泼之感,并增添春的气息,这两者属于类似色,类似色有着共同的颜色。这种颜色搭配产生了一种令人愉悦、低对比度的和谐美感,是一个让人感觉很舒适的可以构成和谐稳定但又富于变化的色彩画面。
然而画家大胆地进行了色彩组合,把第三组熨烫组中的石青与橙色搭配,产生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格外醒目。石青与橙色两者互为补色,而互为补色的对抗性最强,因此也最响亮刺目。橙色及蓝色形成强列的对比效果,能传达出活力、能量、兴奋等意义。补色要达到最佳的效果,最好是扩大一种对比色的面积,使它成为画面的主调,也能使画面产生协调的美感,我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这个道理。另一套橘黄与白相比之下就没有那么强烈的对比,而显示出清淡素雅之感。加之长裙上的装饰花纹图案,更凸显了色彩柔丽、晕染柔和的层次变化,从而达到绚丽华美的色彩装饰效果。
《捣练图》中涉及的颜色大致有朱红、橘黄、花青、蓝色、白色等明亮的色彩,颜色虽不多,但配色得当后显得人物很是迷人,有其独特的感觉;另外在原色的应用以及色彩纯度、明度等配置上都具有其独特的方式,从而使人物画达到绚丽、华美而雅致的色彩装饰效果。
总之,张萱的工笔重彩人物形象逼真,刻画惟妙惟肖,线条流畅秀劲,设色艳而不俗,不仅反映出了唐代崇尚健康、赞美丰腴的审美情趣,也代表了那个年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二)《簪花仕女图》的配色分析
我国传统绘画在色彩运用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从对象的固有色出发,走的是与西方绘画完全相反的道路。“中国画用色主要以原色和间色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强调随类赋彩,在固有色的基础上形成带一定装饰的色彩程式。”[1] 因此配色是工笔重彩人物画的重要环节。唐代人物画的配色特征以及对其色彩的观念,是在一个空前繁荣的唐代文化潮流中产生的,丰富大胆的色彩体现出了唐人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人生观。在色彩的搭配中,以红色为主要色调,而这种色调同时又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周的《簪花仕女图》中,画家就运用了大红、大绿等强烈的对比色,使色彩的搭配显得格外的鲜明绚烂。如右起用拂尘引逗小狗的贵妇身着朱色长裙,外披紫色纱罩衫,搭着朱色帔子,饱和度高的类似色相配,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紫色给人以高贵优雅之感,朱红色显出富贵,这两者共同达到了雍容华贵的极致。在周的笔下,贵妇人身着暖红色的衣裳,不仅显示了贵妇们高贵典雅的精神面貌,同时,紫色与朱红的搭配更增添了优雅富贵、潇洒飘逸的风采。第二位观赏的贵妇披浅色透明纱衫,着红绿团花的朱红色长裙,搭着云凤纹样的紫色帔帛。但由于紫色用色面积的不同而产生了不一样的感受,大面积的绿色和朱红使华贵体现到极致。红绿团花图案的朱红长裙成为焦点,浅色罩衫薄似蝉翼,整体给人青春热烈之感。由于画家在红绿团花图案下设置了淡黄色的底色,这样就减弱了红与绿的对比强度,而且使红色显得既鲜艳又若隐若现。
整幅画用色不多,有朱红、紫色、绿色、白色等。图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不仅其线条圆润精巧,重要的是敷色层次明晰,华丽而雅致。通过渲染、敷色使人物的肌肤的光润细嫩和服饰上轻纱的飘逸透明效果充分体现,出色地表现了唐代贵妇们“绮罗纤缕见肌肤”的效果。从周的作品中,从那些如花似玉的美人容颜上,你可以领略到唐代仕女画的优雅妩媚、高贵富丽、姿态美艳;另外,从描绘头部发式上的插玉饰、鲜花等,到面部的施粉唇涂胭脂的刻画,无不体现出画家细致入微的艺术技巧。
古人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配色技巧,古代画论中有“红间黄,秋叶坠;红间绿,花簇簇;青间紫,不如死;粉笼黄,胜增光”[2] 的经验之谈,形象地描述了一些颜色相配带给人的视觉观感;同时还有“红绿相对,力相强”之论,反映出古人也有了朴素的对比色的概念。
总而言之,“从技法上看唐代仕女画设色浓重艳丽而不失古朴协调,紫(胭脂加墨)朱相间增加了画面的厚重之感。薄而透明的轻纱透出里面的肌肤,是唐代仕女画技法的一绝。这种‘罗薄透凝脂’的高超技法一直沿用至今。”[3]
三、结语
唐朝是中国封建统治最为辉煌的年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的阶段。在色彩与造型上,中国仕女画的艺术形象具有柔美恬静的特征,与日本美人画科浮世绘的艳俗浮华则显然不同。从唐代画家如张萱、周各自的作品中可以领略到唐朝仕女雍容华贵的仪态风姿。时序相隔千余载,许多古代人物画不同程度地出现破损,然而画面的色泽却依旧十分亮丽,甚至连服装上花纹的细腻变化都清晰可辨,充分体现出唐代工笔重彩风格的高度成就。虽然说唐代仕女画中配色用色不多,但它的艺术魅力与影响力巨大,不仅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还对指导我们现代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年的红色已被现在广泛应用,如奥运会火炬以及鸟巢的内部设计、上海世博会,也都是运用了中国红。另外它的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是无法估量的。当今的中国画,尤其在仕女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从事现代仕女画创作的画家队伍正不断壮大,如何家英、刘建平、项维仁、赵国经等,他们正用自己的智慧书写着中国仕女画美好的未来。工笔重彩人物画后继有人,加之科技的发达以及中国画颜料品种的丰盛,使得现代中国仕女画创作在继承与发展前人优秀技法的基础上,不仅能表现出设色典雅富丽、格调活泼明快,还能体现出雍容、自信、乐观的时代风貌以及强烈的时代感。
(钟华/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姝/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艺术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黄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