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十位备受关注的中青年艺术家丨中国嘉德2024春拍
2024-04-24 14:34:58 未知
千禧年后,随着新思潮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全媒体科技与图像信息构成了中国当代美术发展的新语境,一大批70、80后艺术家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图像时代的全面到来为新世纪成长起来的中青年艺术群体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觉经验,从社会学、历史文脉、当代现场、网络、动漫、卡通、流行文化等方面延伸,绘画的边界在打破,中国当代绘画日渐呈现出多元纷呈的崭新面貌与前景。中国嘉德一直保持着对当代新力量的持续关注,经过十年沉淀,稳定性渐增,且成为近年来吸纳新生收藏力量密度最高的板块。基于此种背景,本季将继续深化、细分市场,精心择选创作生涯进入成熟期与稳定期的中青年艺术家名单,是次集结王兴伟、欧阳春、王光乐、黄宇兴、仇晓飞、宋琨、陈飞、韦嘉、闫冰、高瑀、康海涛等艺术家不同创作阶段的标志性作品,深入梳理每位艺术家不断演进的创作面貌和理念。
01
王兴伟
Lot 327
王兴伟(b.1969)
悔恨的泪
2001 年
布面 油画
295×198 cm.
发表
《“二踢脚”中国当代艺术展》,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06年,第142页
《王兴伟》,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2013年,第115页
展出
“‘二踢脚’中国当代艺术展”,2006年11月11日至12月15日,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06年
“王兴伟”,2013年5月19日至8月18日,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千禧年后,王兴伟的创作逐渐脱离了针对艺术史的游戏与对话,转而通过弱化、剥离传统形式语言,以探求绘画语言内部更多的实验性与可能性。巨型油画作品《悔恨的泪》即是王兴伟这一转型时期的代表性力作之一。
此画创作于2001年,描绘了一个极具舞台感与戏剧性的场景。画面中,一个近乎赤身、披头散发的女子正双膝跪地,她双手极力掩面,不让任何人看到她的面目与表情,引人猜想这哭泣的原因,是否来自一场感情的挫折,抑或更具现实意义的不测。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浓黑的夜空中一道巨大的闪电在高达3米的画布上,由上至下,骤然撕裂了女子所处的漆黑的空间,这一常常出现在类似电影中的宏大场面,与女人私密化情绪并置,使画面显示出某种荒诞感。
王兴伟在处理女子形象以及整个背景环境的方式介于轻松随意与刻意庸俗化之间,绘画语言统一在一种低完成度的、不加修饰的“简易画法”中,又略带夸张风格。这种松散的新语言象征着王兴伟创作的一个新阶段:他跳出了对美术史的挪用,转而频繁变换和拆解构成画面的方法,试图将绘画语言媒介和形式上的价值和意义独立出来,即通过简化形式,以塑造形象,以此作为新的创作出发点。转型时期的王兴伟开始不再依赖传统范式,而试图使媒介语言获得主动和独立的价值,并让它们在他个人化的意义范畴中自动生成。《悔恨的泪》无疑即是王兴伟开启其此后观念性绘画创作的历史起点和重要见证。
02
欧阳春
Lot 321
欧阳春(b.1974)
天使
2011 年
布面 油画
170×170 cm.
发表
《孩童》,今日美术馆出版社,香港,2012年,第120页
《70s菁锐进行式》,大未来林舍画廊,台北,2011年,图版第32页至第33页
展出
“孩童——欧阳春个展”,2012年9月15日至9月29日,今日美术馆,北京
“70s菁锐进行式”,2011年11月19日至12月18日,大未来林舍画廊,台北
2012年,欧阳春做了一场跨度近十五年的展览“孩童”,对他而言,这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展示了绘画如何让人享受到孩童般的简单和快乐。《天使》便是其中的一件重要作品,展示了欧阳春创作的重要基础和来源——即绘画让他享受到孩童般的简单和快乐。
与欧阳春多数作品所展现的奔放色彩以及张扬情感迥异,本作所描绘的房间和夜空,流露出一种少见的平和与宁静氛围,因此尤显特别。静谧的夏夜,男孩已经沉沉睡去,但从摆满一整桌的物件中,一个爱玩、爱闹、爱画画、爱读书的小淘气包形象跃然画上。深蓝夜空中漫天繁星闪耀,高饱和度的明黄色勾勒出的五角星灿烂而不夺目,就如梵高《罗纳河上的星夜》一般,静静地照亮了这个小小角落。
描绘曾经的生活片段,给欧阳春带来了短暂的温存与快乐,这些图像背后的目的不是呈现,或是简单地叙述个人经历,而是欧阳春对旧日情绪的升华。各种物件看似随意地呈现于画面之上,寓情的微小细节,充满了钟情于绘画本身的朴素魅力,也凸现了欧阳春绘画语言的质感。
Lot 322
欧阳春(b.1974)
捕鲸船队 No.3
2006 年
布面 油画
200×280 cm.
发表
《捕鲸记》,韩之演当代空间、Timezone 8,北京、香港,2008年,第50页
展出
“捕鲸记——欧阳春个展”,2008年5月24日至6月15日,韩之演当代空间,北京
欧阳春对“鲸”的情感是特殊的,他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捕鲸的过程。他在2006年以“鲸”为灵感,创作了一组震撼人心的“捕鲸记”系列作品。这一系列画作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精彩的章节,以童话般的色彩生动地描绘了捕鲸的残忍与壮美,但绚烂的表象之下,又隐藏着对人性、社会现实的深刻诘问。正因如此,“捕鲸记”系列作品成为了欧阳春最受欢迎的创作之一,深受藏家的喜爱与追捧。
《捕鲸船队No.3》以特写式的近景镜头呈现了一艘飞驰在海中的捕鲸船,五只在欧阳春看来是“美好的天使,永远在浩瀚的大海中游弋”的鲸鱼,此刻如同殉道者一样被高挂在桅杆和船体上,身上还残留着触目惊心的伤痕,再现了捕获过程的残酷。作品风格简洁强烈,厚涂、粗犷的笔触,加重了画面肌理和潜藏的暴力感,而画布上直接涂抹的鲜艳纯色,又释放了最纯粹、直接的情绪。欧阳春早期的艰难经历,塑造了其独特的人生观和艺术风格,令他常会站在批判的角度上来审视都市的生活,并通过绚丽的色彩来表现都市人内心世界的孤寂。在残破的风景中,欧阳春看到了光明和诗意,这或许就是他作品中蕴含的哲学内涵。
Lot 181
欧阳春(b.1974)
旗帜
2005 年
布面 油画
180×230 cm.
发表
《璀璨——欧阳春》,Timezone 8,香港,2006年,图版
展出
“璀璨——欧阳春作品展”,2006年11月18日至2017年1月5日,星空间,北京
03
黄宇兴
Lot 323
黄宇兴(b.1975)
圣山有泽
2017 年至2019 年
布面 油画
200×300 cm.
在藏传佛教传统中,香巴拉(Shambhala)是一个精神王国。香巴拉的秘学被称为时轮教法,香巴拉被尊为诗人梦幻追寻的世外桃源、众生的极乐世界。在传承千百年的佛教文化中先后有800多部经书记载着有关香巴拉的美好传说。2017年,黄宇兴开启了一幅全新作品——《圣山有泽》,这件直至2019年才完成的巨幅绘画,灵感正是来自于藏传佛教中对香巴拉的描写。
在画面中,艺术家沿袭了自己从2011年起所大量使用的荧光色,叠加勾勒的线条堆积成无限绵延的群山,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总结的中国山水画特殊的“高远”、“深远”、“平远”三远法仍有迹可循,但黄宇兴并未陷入传统的束缚,多样的苔点与皴法都不在他的画面中,甚至远山那平滑的波澜更似海的面貌。在山川间的无数光束仿佛暗示着有祥瑞宝物向上散发着灵气,又与流淌的颜料冲泻而下的痕迹交融,难以说清那圣山的奇景是真是幻。如同摄影底片上的松影以通体白色伫立山间,愈加进入画面,可以观看到的细节越多,藏区的风马旗、一些寺庙或经幡的局部、宝珠等也隐约浮现。“寺庙、经幡在藏族地区是常见的一种符号,这样处理类似于齐白石作品中写实昆虫在大写意背景中的运用方式。”黄宇兴说在这件作品中,相较于以往增加了很多写实的元素,就像齐白石诸多作品中那样,想传达一种“小中见大、大中见小,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时空交叠的感受。
黄宇兴在《圣山有泽》中没有给出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关系。一切都是打散的,时间和空间可以根据主题进行重组。他从拉萨一路行至尼泊尔加德满都,所见地貌景观有瀑布、溪流、雪山、草甸、高山湖泊等,丰富的自然奇观给他带来无尽的想象空间。画面元素的疏密处置和情节起伏在《圣山有泽》中或许有所体现,但黄宇兴从未想过去再次演绎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经典,他所表达的正是属于当下的认知与经历。年少时曾想过成为考古学家、地质学家的黄宇兴曾收集过很多化石标本,而他画中的线条像页岩般层层分布,矿脉、地幔以及被切成两半的山体截面,都如玛瑙一般。那些持续的兴趣,最终化为“山水”体现出来。就像人们将对西藏的桃花源式的人间天堂想象成了另一重叙事,对理想的追求再次回归到现实,重新展开新的篇章,圣山有泽,艺术润物亦无声。
Lot 185
黄宇兴(b.1975)
不和你玩
2005 年
布面 油画
150×230 cm.
发表
《下一站,卡通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北京, 2005年,第52页至第53页
《新界面3:搜索未来》,红桥画廊,上海,2007年,第136页
《红石基金会收藏展•关注新艺术的诞生》,红石基金会,上海,2008年,第30页至第31页
展出
“下一站,卡通吗?”,2005年4月1日至12日,世纪翰墨画廊、星空间,798艺术区3818库,北京
“新界面3——搜索未来”,2007年9月6日至16日,红桥画廊,刘海粟美术馆,上海
“红石基金会收藏展”,2008年9月10日至10月6日,红石基金会,上海
Lot 186
黄宇兴(b.1975)
肖邦
2006 年
布面 油画
340×250 cm.
发表
《洞:黄宇兴》,星空间,北京,2007年,图版
展出
“洞——黄宇兴个展”,2007年4月21日至5月20日,星空间,北京
“黄宇兴:穹宇之下”,2023年10月26日至2024年1月1日,龙美术馆,上海
04
韦嘉
Lot 190
韦嘉(b.1975)
告诉你
2010 年
布面 丙烯
90×120 cm.
发表
《幽明微岸》,Blue Kingfisher Limited,2011年,第66页至第69页
展出
“幽明微岸——韦嘉个展”,2011年4月18至5月18日,星空间,北京
《告诉你》创作于2010年,这个时期的韦嘉正在经历一些生活上的变故,对于这种变故带来的深切怀疑与思索,开始出现在他的画中,并且这种情绪越走越深。之前那种近乎“完美”的画面被狠狠击碎,《告诉你》隐含的是迷茫、游离、混乱与忧伤。他的表达是赤裸裸的,毫无遮掩,直至内心。韦嘉每一个阶段表达的都是与其生存状态息息相关,来自他最真实的生存境遇。
Lot 191
韦嘉(b.1975)
泛泛之辈
2006 年
布面 丙烯
150×120 cm.
发表
《韦嘉2004-2008》,星空间,北京,2008年,第06+2页
展出
“韦嘉2004-2008”,2008年11月15日至12月15日,星空间
2003年的时候,为了追求更自由的绘画方式,韦嘉从版画转向了平面绘画。他最初创作的丙烯画带有少年轻愁的微微苦涩和微微甜美,充斥着青涩而烂漫的情怀。《泛泛之辈》饱含了残酷而漂亮的特质,男孩赤脚踩在玻璃上,鲜红的血在水里迷弥漫开,隐隐表露出一种青春压抑和灵魂漂浮的意味。
05
王光乐
Lot 330
王光乐(b.1976)
水磨石 2006.8-9
2006 年
布面 丙烯
180×160 cm.
发表
《Wang Guangle》,Hatje Cantz Verlag,北京公社,奥斯特菲尔登,北京,2014年,第37页
始于2002年的“水磨石”系列是其王光乐作为职业艺术家的开端,该系列不仅奠定了他早期创作的语言风格,也为后续“寿漆”、“无题”等系列埋下了创作伏笔。
《水磨石 2006.8.9》创作于2006年,这是艺术家创作此系列的第五个年头,相较于此系列之前的作品,那年的王光乐继续在画面中做减法——原先画中常常出现、并引导视觉走向的光晕式表达在此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对水磨石这一主题进行更纯粹的提炼。由此,水磨石成为画中最主要、直观的描述对象,也进一步成为这一系列的点题索引。与此同时,艺术家在这一年暂别以往对黑色、深灰色与蓝色的用色表达,他将实践的目光转向更为轻盈的白色与浅灰色调,这一探索也一直延续至今。由于白色系本身自带的视觉属性,令《水磨石 2006.8.9》褪去了原先饱满、斑斓的视觉张力,转为更舒展、静谧与诗性的氛围。对于以上两点转向,王光乐曾在访谈中表示,其自2004年后试图在画中进一步“隐藏情感”,以此创作出在有形与无形之间的、令人反复流连的作品。
《水磨石 2006.8.9》是观念的艺术,更是时间的艺术。相比完成作品,王光乐更在意的是创作的过程,水磨石这样需要无数叠加和覆盖的创作工序,正好契合了艺术家最想要表达的观念:将时间的流逝视觉化。
Lot 189
王光乐(b.1976)
寿漆150529
2015 年
布面 丙烯
90.5×138 cm.
寿漆系列的灵感始于2004年,王光乐提取出一份在福建乡村的童年回忆:当地老人亲自油漆自己的棺材木料,并且在余生的每一年都再次重刷,正如《礼记·檀弓》记载的生漆工艺,“岁一漆之,藏焉”,以层层漆皮减缓木材的腐蚀。年复一年,生命继续,漆层便如树木的年轮增长。通过积累油漆的迭代过程,漆的厚度记录着生命时间的长度,亦是无声无形中对死亡的反抗。这令幼年的王光乐印象深刻,带着故乡记忆中的民间风俗,他开始寻找西方绘画媒介与本土文化传统的结合方式。
在《寿漆150529》中,画布上被水平涂抹细长的波浪状线条,形似电视彩条信号或木头纹理。白色和高饱和度的蓝色之间的反差对比,为画作注入了引人入胜的视觉力量,同时也象征着生命与死亡、形式与过程的融合。
大多数“寿漆”的创作过程都需要涂刷约二百次,耗时近四个月。每幅作品都注明了其完成的日期,本身也起到了私人日记档案的性质,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物质存在,更是一条借创作追寻生命意义的线索,通过时间中自然生成的创造力,从而肯定了生命本身的价值。画面中被缓慢拉长的时间色带,作为对特定一段时间的指向性记录,映射出王光乐对于存在主义哲学的沉思。
06
仇晓飞
Lot 328
仇晓飞(b.1977)
弹钢琴
2005 年
布面 油画
140×100 cm.
与同时期“黑龙江盒”泛黄磨损的伤怀有所不同,《弹钢琴》在怀旧的底色上意趣更明媚,尤其是轻盈澄明的色彩透出一种抒情性的记忆,象形和写意互渗的表现性大笔触则是安静中有动态的舒展,鲜活可爱。《弹钢琴》创作于2005年,是仇晓飞早期对于旧日记忆的典型表达。从贵族乐器到中产阶级的”社交锚”,近百年的文学艺术及影视造就了一种“弹钢琴”的集体审美,“弹钢琴”也成为人们神往已久的情景记忆。
本作就描绘了这样一种理想化的日常瞬间:窗明几净的空间绿色环绕,洒满明媚的阳光,内景中既有传统古典的宫灯和山水书画,也有精致洋气的钢琴和花瓶摆设。如果说快门、感光和色料的化学反映封冻和谋杀了我们的记忆的话,那么仇晓飞则是用笔触,色彩和光解救了这些往日的风景,场景和人。他的工作不是要使昨日复活,而是要使它们获得了新的生命。动态的舒展,鲜活可爱。
Lot 329
仇晓飞(b.1977)
陈迹
2010 年
布面 油画
200×310 cm.
发表
《仇晓飞》,博而励画廊,北京,2010年,第36页
展出
“登楼已去梯——仇晓飞个展”,2010年9月4日至10月10日,博而励画廊,北京
2005年至2006年间,大约在“黑龙江盒”个展举办的同期,饱受精神问题困扰的家人使仇晓飞开始关注到人的精神状态,以及造成这种精神疾病背后的政治境况和 “意识形态”语境。在大量阅读了家人所写的笔记与文字后,仇晓飞开始尝试用视觉的方式来转译那些感受,进而在创作中探索意识与潜在心理活动。
完成于2009年《陈迹》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创作的重要作品。通过改写文学插画的方式,本作表达了对当时中国人精神意识的复杂性的关照——这种复杂性在于它是理想主义、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奇特混合。既有怀旧的感觉,也有直觉性的问题感,《陈迹》在迎来早期成熟高峰的同时,开始摆脱怀旧的负重,反映了艺术家迈向新阶段的关键转折。
透过冬日的雪色朦胧,马车运木,建房造屋,灰度的表层把场景的一切都扼要简化,仅速写捕捉和构建折射一种“感觉”,《陈迹》的图像来源于文学插图——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时期东北林业伐木建设。3米的大尺寸,厚涂的技法和旧照片的内容可以看到早期的痕迹,记忆弥漫的静谧伤怀也延续了艺术家的个性表达。将现实与记忆、历史与文献、文字与图像特征及其彼此之间恒定的关系打乱,重新组合,通过艺术家的抽离和改造,折射出历史在造就个人意识过程中的“疯狂”,同时折射出的还有看似明确的个人意志中的羸弱的实际存在。
07
宋琨
Lot 332
宋琨(b.1977)
浪潮(一组2件)
2017 年
布面 油画
110×145 cm.×2
发表
《宋琨2001-2024》,一千遍工作室,北京,2024年,第249页至第250页
展出
“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2017年11月8日至12日,上海展览中心,上海
“Art Chengdu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2018年4月25日至29日,春熙路太古里广场,成都
围绕海洋、变种人展开的“浪潮”是贯穿宋琨创作脉络的重要主题。一方面,大海的无边无际和浪潮的永不止歇,让孤独折射于“海浪”这一意象之上,并因潮汐的永不停息,延展出佛教里“六道轮回”的意象。完成于2017年《浪潮》就深刻地呼应了这些理念,最基础的生物体水母与和赛博格躯体的画幅并置观照,便构成了栩栩如生的“后人类”社会的想象景观。无机的造型,透明的特质,柔中带狠的水母是宋琨偏爱的图像母题之一。没有肌肉骨骼的水母看似柔弱,其实它细柔的触手上布满了毒丝,既美丽,又致命。同时水母的寿命短则几周,长不过数月,单体寿命短,族群繁衍却绵延数亿年,这种古老的史前生物,不仅契合艺术家自身心理机制的微妙暗示,同时也是生灵存在本真状态的最直观样本。
《浪潮》的另一联中,以“赛博格躯体”为对象的女子隐约有艺术家自己的影子。宋琨的视觉设定是极高科技水平的“后人类”,当肉体被不断技术化,精神也可以电子化,灵肉分离,人类的灵魂与肉身该如何走向未来?异化的赛博格躯体和本真繁衍的水母,在这两者的互观中,无解的问题引出了有益的思考。
Lot 333
宋琨(b.1977)
泛灵族
2018 年
布面 油画
110×145 cm.
展出
“相向而行——艺术里的精神”,2023年6月7日至7月21日,悠艺术中心,北京
2018年的《泛灵族》中,宋琨描绘了自己的女儿,流畅小巧的精致面容,白皙细腻的皮肤,躯体却是几何化的,嵌入身体的机械部件及机械化错位提示当下人类被秩序控制、进而赛博格化的生存现状。神圣的蓝色调和白色高光线条为画面增添了清透感,这种透明的属性源于佛法中“东方琉璃净土”的概念,指涉灵与肉的互为因果。
如此高科技的机械未来人,却带有“神性”的缥缈,不禁让人联想到博伊斯(Boris Groys)曾指出:数字化时代,互联网成为宗教信仰和传播的新途径,同时,互联网本身也成为一种信仰。诡谲又空灵、炫酷又本真,《泛灵族》将东方美学、异次元以及具有未来感的科幻元素相融合,泛文化的身份和造型回应了当下社会对人类自身与潜意识存在的提问,自然与文化间的复杂关系,像是一次文化生命的转化与变革,为探索未来的美学观念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08
闫冰
Lot 318
闫冰(b.1980)
蘑菇No.15
2019 年
布面 油画
150×220 cm.
展出
“闫冰——起初天气很好”,2019年9月14日至11月10日,香格纳,北京
闫冰的绘画以聚焦日常平凡之物为人熟知,“蘑菇”系列始于2018年,与充满乡土温暖的“土豆”系列呈现出明显地反差。闫冰认为蘑菇的形态和属性抽象,更‘冷’一些,其幽暗,扁平,神秘的特质能够助其建构更纯粹的精神性场域。
艺术家选择将蘑菇作为单一主体置于画面中心,幽暗而辽阔的背景衬托出蘑菇的分量与质感,展现出更加宏大的精神叙事,仿佛是将时间、空间、生命之维联系在一起,展现出如蒙太奇般单纯又复杂的情感。闫冰的描绘使蘑菇脱离了“物”的范畴,不再是廉价的、平凡、卑微的象征,而融入了艺术家了生活阅历、个体记忆与情感体验,塑造出一个立体鲜活的艺术形象,具有了某种肖像的意味。
闫冰从平凡之处入手,通过触摸和凝视激发想象,去体验更为深远的力量。画家虽然采用了写实的绘画语言,却将日常之物赋予了精神的力量。
09
高瑀
Lot 319
高瑀(b.1981)
为落选者干杯(双联)
2010 年
木板 油画
208×132.6 cm.×2
发表
《为落选者干杯》,星空间,北京,2010年,第75页至第84页
展出
“为落选者干杯!——高瑀个展”,2010年11月13日至12月20日,星空间,北京
至2006年,高瑀从早期的熊猫GG形象中剥离出两个新的形象:彼得潘和达达,这是他所设计的一个文字游戏:“如果把panda(熊猫)分开,它就可以被写成Peter Pan和Dada。从这两个词组中不难看出,它们都是反正统世界,反成人秩序的代名词。”新形象的出现也将高瑀带入了更广泛的视觉文化领域中,他的作品也由此呈现出多重的视觉寓意与文化内涵。创作于2010年的《为落选者干杯》便是此阶段最重要的标志性创作, 本作在图式上戏仿了印象派奠基人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的名作《草地上的午餐》,1863年,时年30岁的马奈将《草地上的午餐》送展至官方沙龙却遭遇拒绝,后来一群失意的落选者集合到一起,开启了“落选者的沙龙”——一个被官方拒绝作品的展览。
2010年,同样快30岁的高瑀以明亮的色彩、活泼的造型与夸张的情态充满智慧地重新演绎了美术史经典。从形象设计上,头戴白礼帽、身穿牛仔裤,酒不离手的达达最像高瑀本人,令这幅画带上了一些个人况味。达达本就有“达达主义”之意,是以空破有,用极端的虚无论来否定所有现存价值的激进派。但在这幅画里,激进的达达也被封了口,不能附和,不能反驳,不能虚无,甚至连喝醉逃避也做不到,很讽刺。
高瑀用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玩世不恭态度,揭示了一个年轻艺术家在成熟和适应社会过程中的心态转变。作为市场的弄潮儿,高瑀经历了2008年后市场的大起大落,从弄潮儿到溺水者,被“选中”的人不一定都能走到最后。就像《草地上的午餐》演绎的故事一样,或许最后,历史仍可能为落选者干杯。
Lot 306
高瑀(b.1981)
艺术不是济世良方
2005 年
布面 丙烯
199×261.5 cm.
创作于2005年的《艺术不是济世良方》有着高瑀早期创作的典型风格,借鉴漫画夸张的表现手法,对主体动态、色彩以及对称构图形式进行探索。画面一颗巨大的人参立于中央,两只高瑀标志性的熊猫却对它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绿色熊猫张大嘴巴疯狂啃噬着人参,而另只蓝色熊猫则高举起人参,企图将它抛弃。人参在中医里是一味重要的药材,有大补之效,但在高瑀笔下中,人参却呈现衰败之迹,像一种腐朽的文化糟粕。高瑀以高超的绘画技巧塑造出色彩鲜明、飞溅流体般的鲜明背景,制造出强烈的视觉吸引力。随后他亮出自己旗帜鲜明的态度:“ART IS NOT ELIXLR”(艺术不是济世良方),戳破人们对艺术的美好想象,充满叛逆、荒诞的意味。
10
陈飞
Lot 320
陈飞(b.1983)
荒山
2010 年
布面 丙烯
240×150 cm.
发表
《陌生人:陈飞》,中国今日美术馆出版有限公司,香港,2011年,第46页至第47页
展出
“陌生人——陈飞个展”,2011年11月19日至30日,今日美术馆,北京
2011年在今日美术馆举办个展“陌生人”时,陈飞28岁。当时的媒体将这次重要个展总结为艺术家“艺术生涯的首次阶段性回顾”,展出作品共计17件,均以“超平”的表现手法,动漫般的视觉张力和影视化的场景切入呈现。本季的《荒山》即是2011年陈飞“陌生人”个展作品的其中之一,画面精细入微到极处,陈飞戏称这种刻画为“丙烯工笔”。
《荒山》主题来自于《格林童话》中的经典故事“小红帽”,植根于欧洲民间传说,带有与纯真、欺骗和生存主题相关的文化象征,绝不仅仅是一则简单的童话。它在不同文化中的变体凸显了人类经验的普遍主题,这与陈飞一贯迷恋的“邪典”文化完美契合。尺幅达240x150cm的《荒山》中,森林毫无争议地占据了最大面积的画面,由翠绿欲滴转为几近于黑的墨绿的,与女孩的红色帽子相互映衬并彼此压制。两位主人公“小红帽”与狼被强而有力的树干所隔开,强势将画面叙事分为两个独立空间,高更亦常在创作中使用这样的构图,借此为画面创造人物冲突以及铺设情节转折。小红帽的面孔来自于那一时期陈飞常用的女性主角脸庞,他刻画的是小红帽与狼彼此四目交汇的时刻,一明一暗,一完全暴露一捉摸不定。而当潜伏者被发现,往往意味着潜伏的终结和伤害的开始。
《荒山》的场面,即是最后一刹的静态,所有的动势拉满,下一秒的情节将在每一位观众的脑海中上演。陈飞以沉静将《荒山》中所有的意味压制于画面之下,毫无风吹草动的林间,小红帽与狼尚在僵持,强弱对错暂且难以分辨的时刻,这是艺术家抛出的没有问号的提问。
中国嘉德2024春季拍卖会
上海精品展
4月27日-4月29日
上海中心大厦•二层大宴会厅
(上海市浦东新区银城中路501号)
拍卖会第一阶段
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瓷器及古董珍玩
古典家具及工艺品、珠宝翡翠钟表
预展:5月7日-5月10日
拍卖:5月11日-5月12日
展拍地点:嘉德艺术中心
拍卖会第二阶段
中国书画、古籍善本
邮品钱币、佳酿臻茗
预展:5月18日-5月21日
拍卖:5月22日-5月25日
展拍地点:嘉德艺术中心
(责任编辑:罗书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