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南公馆|时光交错的文艺港湾
2024-04-24 16:37:49 未知
时间是最公正的刀笔,令这世上的一切,该告别的告别,该流传的流传。
1914年,法国人在上海租界修建了一条马路,并为了纪念音乐家如勒·马斯南,而将之命名为马斯南路(1946年改为思南路)。区域内成片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原汁原味的上海海派风情建筑,囊括了联排式花园住宅、独立式花园住宅、新式里弄住宅、花园里弄、现代公寓式住宅等各种住宅艺术精粹,处处透显着中西文化早期的亲密接触,使这里成为上海各居住建筑类型汇集和各种近代建筑风格荟萃之地。
宁静的思南路,就此成为了百年以来整个上海滩最具欧陆风情的一道风景线,在时间长河的流向里,熠熠生辉。
而在思南路上,有这样一座永不落幕,却又日日更新的免费露天博物馆。走在这里,所见皆景,所闻皆故事,它便是【思南公馆】。
思南公馆
作为上海市中心唯一一个成片花园洋房的保留保护项目,51栋花园洋房记录着上海海纳百川的人文沉淀和生活记忆,其中30幢被确定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这里曾是许多文人志士、近代革命家以及军政要员的居所。柳亚子、梅兰芳等名人,在此都留下了他们生活、工作的印迹,也见证了近代上海历史发展的轨迹。
当代艺术史家杰克逊曾说:“当我们想起任何一种重要的文明的时候,我们有一种习惯,就是用伟大的建筑来代表它。”
思南最贵重的,不是建筑本体的造型价值,而是被时光使用过的痕迹。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思南路见证了上海至今的历史演变。由于没有遭受到战争的摧残和拆迁,所以上世纪的建筑、店铺、文化很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没有高耸入云的大厦,泛黄的老围墙和精致的小洋楼一路贯穿到底。这些小洋楼多半是民国初年所建,满满的法式风格,仿佛邂逅上个世纪的温柔。
它们是上海新时代文化与旧时光的写照,也是上海历史演变的“见证者”。
游走其间,仿佛置身风情万种的历史建筑群,融汇中西的设计,现代的建筑风格,这一切都与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文化特质相得益彰。
“文化”是历史赋予思南公馆的特殊基因,也是在十年的更新过程中,始终不渝的坚持。这种坚持不止体现在对旧日肌理的固守、对过往传奇的拾遗,也体现在新的文化地标的打造、文化传承下的舒展新生,不只是文化寻根,还是文化创生。
思南公馆着力打造上海充满人文精神的城市公共空间,培育了思南读书会、思南纪实空间、思南赏艺会、思南城市空间艺术节、思南露天博物馆、思南街角之声、海上思南市集等一批品牌项目和活动,持续用创意点亮公共空间,用人文传递城市温度。
从思南读书会到思南赏艺会,从【思南书局】到【思南文学之家】。在这里,文化艺术的气氛不需要刻意寻找,就是生活本身。
书香城市,思南公馆为忙碌的都市人搭建起了一方精神家园,提供了不打烊的美好时光。思南公馆举办了一场场读书会和文艺活动,在思南公馆,你想要什么样的文艺生活,这里都能找到。
除此之外,思南公馆还有着不可复制的文化底蕴。
许多老上海背景的电影皆在此取景。在不少电影导演和观众们心中,思南公馆俨然是不可替代的那个“上海”。金色梧桐、花园住宅,这份独特的历史风格和底蕴为城市增添了一抹具有历史意义和艺术气息的色彩。
如今,这张饱含了浓重的人文历史底蕴,源远流长建筑文化的上海“新名片”已与北面的淮海路、东面的新天地、南面的田子坊相呼应,组成不同风格的压马路场所。
当和煦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梧桐叶,洒在花园洋房的鹅卵石的墙面上,思南公馆以其独有的个性和气质在这片静谧中彰显无遗。
从曾经的私人空间,变成了现在的公共空间。思南公馆面向在让大家饱览风格多样的近代建筑的同时,零距离感受海派文化的精髓和城市的历史文脉,生动演绎现代国际化大都市公共空间的生活方式。
人们可不仅以在思南公馆的小径漫步,领略“老上海”的多种风情;还可以在梧桐掩映下,享受悠闲的咖啡时光;亦或是在广场上往返于各种市集活动,享受美好生活,见证了东方与西方、历史与现代的和谐融汇。
(责任编辑:王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