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爱好——孟昭俊先生书法浅谈
2024-04-26 15:57:19 未知
熟悉孟昭俊先生书法,是2023年秋天的一个下午,一次偶然的机会,随好友连喜弟一起到孟昭俊先生的书法工作室,到了先生的工作室,映入眼帘的就是先生创作的《大风歌》篆书,行书,隶书,石碑均在眼前,听朋友介绍孟昭俊先生,是汉高祖刘邦故里江苏徐州沛县的书法家,当时已经是八十高寿了,无疑是我的前辈,自然钦佩,我虽然与孟先生未曾谋面,但通过好朋友知道了孟先生的为人和孟先生的书法。孟先生的书法在此刻足以震撼到了我。
我本人自幼喜爱书画,深知其书法的历练和功夫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天两天一月俩月一年两年就能够练成的。当然也不能随意评价孟先生的书法艺术功底和书法艺术成就。从认真学习的角度和视角,谈及我自己的粗浅看法和感想。
听朋友介绍孟先生幼时就对书艺兴趣颇深,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大底是缘于兄伯们的影响,以及田园随处可见的残垣断壁上秀美或庄严的文字。那时只是觉得石碑上的字写的好看极了,便想着,若有一天他自己也能写出一手好字该有多好。听朋友介绍,孟先生学书时也就五六岁,没有老师,没有字帖,他就拿着纸笔去田间的石碑上遗址覆石临摹下碑上的文字的印子,带回家临摹。后来,他父亲拿给他一箱明清至民国时期家中老人书写的手稿。这便成了孟先生最初的字帖。多数时候是没有纸的,只能拿着树皮在地上试着练习,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孟先生却乐在其中。直到1962年孟先生才到县城里找书法老师请教。坚持习书多写多练,从不间断。孟先生一直坚持传统书法才是书法艺术的正统。孟先生的书法,毫无疑问是传统书法的继承与发扬,有传承也有个性,值得肯定发扬,传播传承。
孟先生恢复与修复了刘邦《大风歌》刻字残碑是从1982年开始的,先生历经三年,把汉代《大风歌》碑所缺的“歌、飞、扬、威、故、乡、安、四、方”这九个字的原碑字形全部查考出来,使得千年古石碑奇迹般“破镜重圆”,在当时书坛产生较大影响。这充分体现了孟先生的历史文化以及中国书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更是孟先生书法研究与展现的一次超越古今的卓越呈现。为中华文化和书法创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资料显示,朋友介绍,孟先生早年曾接受大家林散之先生的教导,1982年9月,孟昭俊先生到南京拜访林老,“一日三登其门”,得到书法“心经”:你要加强学楷书和行书,要规规矩矩地学,不能好奇。古代书家也只有写行书,写草书少。如苏东坡、黄山谷等人也都是写行书。草书千万不能学,把字写坏了。你不要看我写草书,我到七十岁才写草书。字写油滑了、无根了,因为楷书、行书未好好立下根本基础,一下骤然入到草书,非滑不可。你回去要立志学楷书,写十年二十年转入行书。千万不能学草书,草书是不容易的。要知道用笔用墨之道,“笔墨”二字古人千言万语谆谆言之,一离笔墨不知笔墨岂能写字,今人东涂西抹而已,谈不上笔墨。你托人买一本《黄宾虹画语录》,细细阅读,上面有些不懂之处拿来问我,写字画画皆重笔墨。黄先生论之详细……南京、上海各书店都有出售,每部一册几毛钱。楷书写汉碑、礼器、张迁、乙瑛、礼器后碑,行书释弘仁集、王羲之三藏碑、兴福寺碑,王羲之书。
林散之先生“不要轻易学草书、写草书”的观点,让孟先生坚持了多年。林先生要求写十年、二十年楷书再写行书。 我们从孟先生的书法里的确看到了他的楷书和行书功底,不仅功底扎实,而且相当深厚,他没有辜负林散之先生的嘱托和教导,孟先生的篆书、隶书、草书同样功底深厚。孟先生的书法作品赏心悦目、沁人心脾,件件作品,个性创造,内容广泛,相得益彰。每一件,每一幅都是难得的艺术精品。谈到书法个性,见仁见智,自成一家才是个性。孟先生终身认真书写书法、精炼书法、研究书法,非常了得。低调做人,高调研习,谦逊谨慎,人品书品均为精品。弘扬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书法,精进、传承、传播、发展、开拓是孟昭俊先生终生的追求。
学以谦为进,
术以技为熟,
功以持为巧,
利以尺为心,
德以爱为因,
艺以人为本。
黑子 2024年谷雨于北京居庸关长城脚下虎峪山草堂
作者黑子,开封人,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中央电视台高级记者,特别节目策划、项目总监,《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栏目制片主任。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美术家协会副会长,中国广播电视联合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纪录书画院副院长,美国纽约世界艺术中心研究员,美国纽约皇后画院美术家院士。
黑子擅长中西绘画,1985年进入电视台从事电视美术设计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多次获中国国内大奖、中国少林武术节吉祥物设计贡献奖。在中国画写意绘画及油画绘画和工艺美术设计等方面都有较深的研究。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多次获奖。
(责任编辑:王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