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长歌 时代华章 ——大型历史人文长卷《湾区颂》的艺术创造与文化价值
2024-04-28 17:52:04 未知
卜绍基
在华夏大地的南端,璀璨的粤港澳大湾区以其卓越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蓬勃的发展活力,正描绘着新时代的壮丽画卷。在这幅现实与理想交织的宏伟蓝图中,最近诞生了一幅名为《湾区颂》的大型中国画长卷,它以独特艺术魅力和深刻文化内涵,成为赞美湾区建设成就、弘扬岭南文化的一颗耀眼明珠。
创作背景与艺术视角
长卷《湾区颂》的诞生,正值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气势磅礴的历史时刻。这幅作品不仅是对湾区建设这一国家战略实施成果的艺术展现,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完美融合的生动诠释,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广东画院一级美术师黄唯理携手众多才华横溢的画家,包括张仓健、陈灼恺、郭林吉、胡新宇、王楠沂等,他们共同以艺术家的敏锐洞察力和饱满创作热情,倾注心血,将这幅春意盎然、既充满时代气象、又富有田园气息的鸿篇巨制展现在大众面前。
画卷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色彩,描绘了湾区建设的壮丽景象。从繁忙的港口到高耸的摩天大楼,从绿树成荫的公园到碧波荡漾的海湾,每一笔、每一划都凝聚着画家们对湾区经济繁荣、生态和谐与人文景观的深情厚意。他们将湾区的精髓与神韵浓缩于这幅长1586厘米、高96.5厘米的画卷之中,仿佛让人们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湾区世界。
《湾区颂》不仅是对湾区当下辉煌成就的一次全方位记录,更寄托了画家们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憧憬与期待。他们希望通过这幅作品,激发更多人对湾区建设的关注与参与,共同推动大湾区的发展繁荣,让这片热土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同时,《湾区颂》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设的完美结合。画家们深入挖掘了岭南文化的精髓,将其与现代建筑、科技、人文等元素相融合,呈现出一幅既传统又现代、既古朴又时尚的湾区画卷。这种融合不仅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展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面貌。
可以说,《湾区颂》是一幅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广泛社会意义的杰作。它不仅让人们领略到了湾区建设的辉煌成就和美好愿景,更激发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之情。这幅作品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推动大湾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画面内容与艺术表现
《湾区颂》的画面构图宏大,犹如一部湾区全景电影般徐徐展开。画卷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湾区中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九大城市以及香港、澳门等两个特别行政区中的标志性建筑,与连绵起伏的山川、碧波荡漾的江河湖海以及繁茂丰饶的田园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古今交融的诗意景象。画家们巧妙地运用中国画独特的色彩语言和线条节奏,将自然之美与人文精神浑然一体,既有传统山水画的意境深远,又有现代都市风貌的生机勃发。
画卷中,现代化城市景观的壮观景象与海洋文化的特色风貌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表现,充分展示了湾区制造业与城市建设的卓越成就。同时,通过对各具特色的地域景观的细腻刻画,展现出岭南文化包容并蓄、勇于创新的精神特质。长卷构图立意连绵跌宕,气脉贯通,别出机杼,展现画家们心灵深处的理想家园和精神乐土。与此同时,作为成长于斯的艺术家,更凭据与生俱来的乡土文脉和深厚学养,撷取了传统绘画的笔墨精华,将新时代中国山川巨变的风光之美娓娓道来,可以说在时代新风、山河新貌题材表现方面对中国画的笔墨符号及其当代性所进行的有益的探索与拓展。
艺术特色与技法创新
在艺术特色上,《湾区颂》展现了中国画深厚的传统底蕴与鲜明的时代气息。画家们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髓,又不拘泥于古法,在画面布局、笔墨运用、色彩搭配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通过“时空交叉”的艺术手法,将水乡、海滨、山林等多元地理元素跨越空间界限,共融于同一画面,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现实与想象的高度统一。此外,画家们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深刻理解也在《湾区颂》中得以极好的体现。画卷中,人迹所至之处,无不与大自然和谐共存,无论是巍峨的城市天际线还是宁静的田园风光,都呈现出一种尊崇自然、追求和谐的人文关怀。
作为长卷的主创,广东画院一级美术师黄唯理先生多年来,把描绘时代新象作为己任,坚持以各种方法对新山水画,特别是城市山水进行探索、创新。有别于传统中国山水画中的茅舍、渔船、岩穴等的符号语言及面貌,他在新时代作品中融汇传统中国山水画的技法与写生心得,将新时代的新事物融入绘画创作中,并传达出新时代的气息。长卷《湾区颂》就是他把对新时代的讴歌情怀,对城市山水的研究心得融会于笔端,将新时代的山川之美、风物之美、人文之美伴随点点滴滴的笔墨色彩跃然于纸上。黄宾虹曾说过:“天地之间阴阳刚柔,生长万物,均有不齐,常待人力补之。”对于胸中的湾区宏图的完美印象,一直萦绕在其内心深处,故而我们能看到,他们通过从各处汲取的艺术养分去不断充实,不断打磨,从而创造出这幅打动观者心弦的作品,营造出使人回味、赞叹的景象。
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
从文化价值角度看,《湾区颂》不仅是一幅视觉盛宴,更是一部解读岭南文化内涵的重要文本。《湾区颂》这件作品,从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两个维度来看,都展现出了其深厚的内涵与重要的价值。从文化价值的角度审视,《湾区颂》无疑是一部视觉与内涵兼具的艺术杰作。它深入挖掘了岭南文化的精髓,将这一地域文化的特色与内涵呈现得淋漓尽致。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海洋文化特征,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并重发展,形成了开放包容、敢于探索的文化精神。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将这些文化特点与湾区建设的现实情境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又一个生动而富有深意的画面。它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湾区建设的辉煌成就,展现了大湾区人民对家园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这不仅是对岭南文化的深度解读,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从社会意义的角度来看,《湾区颂》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仅是对湾区建设成就的艺术呈现,更是一部能够引发社会共鸣、激发人们爱国热情的作品。通过欣赏这部作品,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岭南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它也能够激励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湾区建设中来,共同推动大湾区的发展繁荣。此外,《湾区颂》还实现了历史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对话。它通过对岭南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呈现,让人们看到了历史与现代在湾区建设中的融合与共生;同时,它也通过艺术的形式,将大湾区的故事讲给世界听,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了解大湾区。
创作过程与匠心独运
《湾区颂》的创作过程充满了挑战与艰辛,背后凝聚的是艺术家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湾区深沉的热爱。“创作与生活中的真切感受和切身体验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次创作时间虽短,创作团队无法在湾区重走采风一遍,但幸运的是大湾区是大家成长的土地,是大家每天接触的环境,因此画家们对湾区地貌、风景、地标、特征再熟悉不过。加之以前在湾区也有进行多次的采风写生,而团队中的许多成员有长期阅读、收集创作素材的习惯,大湾区的建设发展素材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因此,在创作时,团队成员总是胸有成竹,信心满满。正是有了这些丰富的积淀,他们可以在画面构思、笔墨运用、色彩构成、技巧表现等多个环节上反复推敲打磨,最终成就了这件气韵生动且寓意丰富的艺术大作。
画卷《湾区颂》在创作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面世,可以说,其中蕴含着画家们别出心裁的巧思:其一,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这不仅体现在画面的内容上,更体现在画法上:长卷在囊括传统地标建筑的同时加入体现新时代气息的建筑群;在运用传统山水画散点透视的同时在构图上采用现代的构成方法,具体表现为平面化和图式化的融合统一——更简洁明了,巧妙地运用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以一当百”的艺术手法,并通过运用大片的颜色进行概括总结,更契合绿美湾区的艺术主题。
其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融会贯通。长卷的处处都着眼于湾区的真实样貌,但在表现形式上却采用“时空交叉”的方法,让城市、水乡、海滨、山林……尽融汇在一个画面中,使貌似“遥远”的地区于地区之间显得如此“紧密”。如此一来,画面既符合现实又不必受地理条件的约束,真正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真实和意象的完美结合。
其三,艺术个性与共性的完美统一。由于此次创作是由6位画家共同参与,每位画家在长期的创作积累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要把各画家的画风完全统一,完美体现画作的整体性与统一性,是具有一定的难度。创作团队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对长卷的构思进行展开,其中包括资料筛选梳理、草图完善,并进入到最后的创作环节。画家们随时沟通讨论、交错创作,对不协调的地方及时加以调整,令长卷的笔墨丰富程度以及整体色调的轻重浓淡,以及所表现的场景、画面衔接等得到很大的改善。尽管此幅作品由7名画家集体创作,他们的绘画风格各异,也有着很强的个人艺术面貌,但他们通力协作,以艺术共性为准则进行创作,使得画卷整体效果相当统一协调。
总结而言,长卷《湾区颂》既注重从传统绘画中汲取创作养分,也借鉴了各种跨媒介的现代元素,在艺术精神境界的开拓和艺术风格语言的探索以及真实客观表现等综合方面的兼顾统一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体现了当代大型都市山水长卷创作的高水平。这几位作者都是活跃在岭南画坛的画家,他们真切地表达了对湾区人文地理历史的特有观感和特殊情感。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参与此次长卷创作工程的艺术家们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投入创作,深入研究史实,反复锤炼,挖掘重大题材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以专业态度和探索精神开展的创作。
《湾区颂》以其高超的艺术造诣、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强烈的时代特征,成为一部反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果与展望未来发展愿景的里程碑式艺术作品;以其恢弘的叙事格局、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深厚的内涵底蕴,成功构建起一个兼具观赏性与思想性的艺术世界。它不仅仅是一个区域发展的见证,更是对岭南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记忆守护和弘扬传播,承载着传颂湾区建设功绩、传承岭南文化精粹的重要使命。在未来岁月中,《湾区颂》必将继续闪耀其独特的艺术光芒,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讲述湾区故事、展现中华文化生命力的独特载体。
(卜绍基,广东画院理论研究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王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