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 | 广美和国美首次联合举办素描教学研究展:素描教育的百年之变
2024-05-09 13:37:22 江静
4月10日—5月5日,“多维观看: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绘画专业素描教学研究与对话”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1—6号厅展出。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两校共同策划举办,共展出500余件素描作品,以两种叙事并行的策展思路探讨“多维观看”主题下当代素描的多重身份,从多个维度充分展现两校素描教学的理念和教学特色,以及各自在中国美术教育历程中发挥的作用。
六大版块和三组对话
以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的两层空间为展厅,以中庭为轴,展览以六个展厅和三组对话的形式展开。
1号厅和2号厅分别展出了自来广州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早期的素描精品收藏。其中,1号厅“惟实励新”展出了1930年至1999年期间的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素描精品,展品包括李铁夫、胡一川、郭绍纲、冯健辛、刘其敏、陈晓南、汤小铭、陈衍宁、潘行健、陈建中、司徒绵、杨尧等艺术家的素描作品。这些作品呈现了学校基础教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深厚积淀,也构成了回看广州美术学院造型基础教育的关键性的节点。
李铁夫《夜战马超》 1930S-1940S 。1号展厅中的第一件作品,也是广美素描收藏中年代最早的一幅。
在该展厅的对面,2号厅“柢固根深”专题展出1928年国立艺术院西画系创建伊始至上世纪90年代末的油画系优秀学生作品,系统而直观地反映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素描教学的基本面貌及整体水平。展品不仅有国立艺专时期的学生作品,也包括苏天赐、刘文西、肖峰、全山石、胡振宇、章仁缘、徐芒耀、许江、成南炎、焦小健、杨参军、章晓明、孙景刚、王羽天、井士剑、何红舟、常青、崔小冬等油画家青年时代的优秀习作。黄永砯等多位当代艺术家的早期作品亦同时亮相,不少画作属首次面世。
路毓华《荷马》1928年 。这张学生习作是2号展厅中的第一幅作品,画面上除了签名,还有一个清晰的“留”字。表明这件作品是当年的留校作品。
黄永砯《头像》1978年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面对中外多种素描系统的选择、交汇以及美术体系建构背后的多种思想意识与机制形态,广州美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论:绘画专业的基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和表现物象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格物”获得真知,从而掌握艺术创作所需具备的方法与路径。3号厅“素描与格物精神”正是广州美术学院绘画专业素描教学20年的发展轨迹和成果展示。
唐毓斌《肖像》2000年
同时期的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正在推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所形成的当代绘画理论即创作体系——具象表现绘画。这种素描避免种种定见,直观事物本身。通过回到初始的观看观照及构成过程,反思并重新认知传统绘画的“写实”问题,以回归“真实”开展“素描新传统”。4号厅“素描即意图”以个案的方式呈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具表”三十年素描教学的基本成果,由教师及学生作品组成,布列松、阿利卡、雷蒙·马松、维亚尔、贾科梅蒂等艺术家的作品同时参展,并辅之以相关教学与学术研究的文献陈列。
4号展厅中的作品,贾克梅蒂《无尽的巴黎》1969年
4号展厅中的作品,布列松《原始动物博物馆》年代不详
4展厅中的作品,维亚尔《从阳台看广场》年代不详
司徒立《朱砂白描兰花》2003年
章晓明《印象西湖之八》2021年
在当代语境中,素描早已不是一种单纯的造型训练手段,而是多维度的艺术观察与思考方式。5号厅和6号厅分别展示两个美院一直以来在素描教学改革的成果。5号厅“多重视野”通过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素描教学改革成果的展示,呈现学院素描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气象。绘画艺术学院拓展多样化的素描教学课程,强调以开放的姿态对待素描,注重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从而获得一套观察事物的方法以及理解和感受事物的敏锐度。
范勃《复相·异变》手稿-4 2021年
宋光智《寻觅者》手稿 2014年
郭润文《老人像》2016年
胡赤骏《老人半身像》2000年
陈子君《老人坐像》2000年
与之相对应,在6号厅“绵延之维”中可以看到中国美院油画系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以素描为先导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改革与探索,包括上世纪60年代的罗马尼亚博巴训练班,80年代的赵无极训练班、尤恩·乌格罗短训班及新世纪以来油画系实行的工作室制度,油画系现任教师的日常素描创作也包含其间。从展出的作品可以清晰感受到,油画系在拓展素描思维、强化语言意识及观念变革上所作出的努力及探索。
来源《老毛》2007年
尹骅 《桌上的风景》2014年
结构清晰明了,六个展厅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正如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在开幕式致辞中所说,作为近年来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次素描教学研究展,此次展览是两所高等美术学府首次从更宏观整体的学术视角,对学院素描教学的学术文脉、历史现状进行线索追溯和全面结构梳理,从中可以看到20世纪以来素描如何因应时代,在绘画造型方式、风格流变中所起的作用。
共鸣与差异
此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和广州美术学院共同策划,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的青年教师付智明是本次展览的四位策展人之一。付智明介绍本次展览的缘起时表示,国美素描研究展已经在多个地方做过巡展,都引起了很大的关注。这次来到广州美术学院时,因为考虑到广美油画系也有一批素描收藏,就想着能不能做一种对照。
“国美这批素描收藏中,最早的时间追溯到了1928年;广州美院目前发现的最早、真正意义上的素描作品来自李铁夫先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在海外完成的人体写生,1932年首次刊登在《艺彀gou》杂志上,并在1935年李铁夫香港个展中展出,遗憾的是之后再无踪迹。从时间上来说,有一种对话关系。在后面的梳理中,我们发现,从素描教学的起源、发展到如今面临的问题,我们都有很多共鸣。这些共鸣呈现在展厅中,在各个阶段达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
付智明介绍,广美之前也有做过素描收藏的展览,但是这次的特殊意义在于有明确的指向性对比:把时间和范围确定下来,对话就会变得更加具体,也可以让我们深入探讨对比双方的共性和差异。
“就像贡布里希所说,当我们在讨论一幅作品的时候,绝对不是在讨论这张画本身,而在讨论一段历史。我们在讨论素描的同时,也是在讨论历史。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美院和广州美院的早期素描教学都遵循苏派这个统一范式,还可以看到中西融合的因素。到了七八十年代,新的范式和结构出现,更倾向于个性化的语言探索。尤其是从2000年以来的20多年,教学改革成为素描最核心的内容,呈现了很多新成果。我们也可以看到,在面对共同的问题时,我们产生了不同的解决策略,有时候也做出了不约而同的选择。正是这种同频与和而不同之间,形成了一种学术上的张力和一种对话的空间。”
多维观看
展览期间,广州美术学院还举行了系列学术讲座,发起了关于素描教学问题的深入讨论。作为两校素描教学的一次深度对话,面对当下这个新技术、新科技不断变革的时代,如何进一步释放素描在美术学院基础教学的作用和活力,也是这个展览想要讨论的问题之一。
素描作为美术教育的核心基础课程,是广州美术学院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的教学项目之一。学校在70余年的美术教育历程中,汇聚了数量众多的素描作品。而素描教学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涉及到中外多种素描系统的选择、交汇以及美术体系建构背后的一系列文化及思想形态的变迁。
付智明在求学、工作过程中亲身见证并经历了素描教学的种种改革:“随着信息和认识不断更新,素描教学一直在调整,而且能明显感觉到,现在调整的频率越来越高。以前还能以20年为单位,现在已经变成了10年甚至是5年。我们现在强调多元,其底层逻辑就是变化,要穿过某种既定的认识,让素描达到更多的可能性。”
本次展览以“多维观看”为主题,强调从历史、观念、认知等多个维度去看待素描。付智明表示,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素描的概念和功能指向性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的素描是一种朴素的手段,强调没有特别意义、也不指向特别的意义,只是在无意义的过程中反复地去追溯对象,在这个过程中去探索眼睛和思考的力量。而现在的素描更多是一个辅助工具:“目前美院的素描教学工作,首先从种模式化、单一维度中游离出来,重建对艺术的高品质和多维度的认识。所以,现阶段的一年级素描教学主要在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认识维度和水平展开。比如油画系的素描教学更多是以思维能力为导向,以展示出学生不拘一格的创作能力。”
展览已经结束,对话引发的关于素描的思考却没有终结。“关于素描这个话题是谈不尽的,常谈常新。”付智明如是说。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