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 | 周胤辰:“彼时那景”中的风景与不确定
2024-05-17 10:38:03 未知
在个展“彼时那景”的筹备期间,艺术家周胤辰有一天起了个大早,偶然间看了一眼窗外,路灯依然亮着,天将亮未亮,就像是一个临界点。她决定做点什么,于是用视频记录下这个场景,直到路灯熄灭,天色大亮。这段影像成为“周胤辰:彼时那景”展览中的最后一件作品展出,也是本次展览中唯一一件不是油画的作品,还有一段富有诗意的旁白:
有个四月,翻过一座山,去遇见一座塔。
在一个幽静的山谷中,四下无人,只有鸟鸣与风吹过芒草带来的沙沙声
塔静静的矗立,残破、壮丽、威严,像一曲慢歌撞入时空。
如这段影像和文字,记录这些片段发生的时刻,给予模棱两可的状态,也成为本次展览呈现出的周胤辰的创作状态和艺术表达。
4月20日至5月5日,展览“周胤辰:彼时那景”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一楼展厅展出,汇聚了周胤辰自2017年以来创作的近60件作品。展览特邀尚辉为策展人,展览主要分三个板块:“因物故有时”“重山之外” 和“时间瀑布”。其中,“因物故有时”延续了她的首次个展,体现其对时间与物质世界的观照;“重山之外”板块展示了她近期创作的新系列,相比之前的作品,脱离了对客观风景的具体描绘,而更为接近内心营造的心理图像,集中于个人意象化的情境与场域;“时间瀑布”板块则聚焦于艺术家生活中不同时间与片段中的景象。她的作品试图从视窗的画外进入画内,成为心物相应的内知觉演绎。
周胤辰毕业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2017年岁末,周胤辰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她的第一次个展“因物故有时”。用这句来自佛教经典《中论》的偈语作为主题,展览探讨了时间与物质世界的存在关系命题。
本次展览中的第一件作品便是周胤辰2017年个展“因物故有时”的同名作品。该系列源于周胤辰多年前在德国的一次旅行,描绘了火车车厢内外的画面。窗外因列车开动而模糊的风景与车厢内的桌椅、矿泉水瓶、旅行者形成了一动一静的关系。
“2017年做的展览是在学院系统中举办,呈现了我当时的一些工作过程,中间有一些被规划的过程。画面表现的景色是我的一个媒介,我想讨论的是绘画本身的一种处理,包括对传统油画的肌理语言的关注、对塑造性的关注,考虑更多的是直觉性的书写用笔以及对材料的处理。现在我的工作方法有了很大改变。”
2018年,周胤辰在路边看到了三块石头,看上去非常普通的组合意外地给了她一种很温暖的感觉。经过了多次起稿、修改,这件作品最终在2023年完成。
“我当时就想画这个系列。那里其实是一片野地,周边有山,还有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我想画的东西是非常明确的,就是那三块石头,但是如何对于如何表达不太确定。经过了三四次起稿,我决定将周围的所有东西都过滤掉,最后画面剩下了三块石头。画面看上去很薄,其实经过了很多次的修改,变数多了就形成了一种色层之间的关系。”
风景依然是周胤辰描绘的主题。与早期作品不同,她在新作中的风景变得不再具有指向性。大面积的色块之间形成了稳重平和的关系,并通过油料的厚薄、笔触的节奏与稀料色质的滴流、浸润,不断制造画面语言的戏剧性,凸显油画材质的美感。
“不确定性”成为周胤辰创作过程描述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对于画面的不确定,对于表达的不确定以及对于作品是否完成的不确定。因此她的作画速度很慢:“我画画比较慢的原因,不是画的过程慢,而是我的不确定。画面上的很多东西都是自然产生,而我需要有一个认定,需要时间去慢慢消化它,很多作品都经过了很多次的修改,最后呈现了一个看上去非常轻松的结果。”
此次个展是周胤辰近七年油画创作的一个小结,也是她对于意象与风景的深入思考与探索成果的展示。在展览空间上,周胤辰选择了以镀锌板铺地,同时利用展墙营造了一个类似于园林的空间,与她作品中出现的江南田园、丘陵、丛林形成了某种呼应。周胤辰直言,在展览之前,她其实对很多作品都不太确定。但是上墙之后,意外地又觉得很不错。这种开放式的结果给了她很多新想法,对她接下来的创作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周胤辰的作品让我能够感受到时代的脉动与图像的经验。”作为策展人,尚辉将这次展览视为他从艺术史、艺术批评的角度研究的一份个案。他表示,周胤辰的作品代表了一个国际化的城市文化发展在美术作品中审美的折射,含有特别多的图像经验,尤其是数字图像经验。其最重要的特点便是积极运用数字图像,她作品中所具有的一种快节奏所呈现的时间性,是我们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一种图像经验。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