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 | “独持偏见:翁吼吼艺术研究展”研讨会回顾

2024-05-24 10:09:18 王丽静 

文 | 王丽静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5/71a82d3ffff5588c46fe16cc5820ca2e.jpg

4月29日至5月17日,“独持偏见:翁吼吼艺术研究展”在北京悦·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展现了艺术家翁吼吼四十余件作品,是艺术家不同时期作品的集中呈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5/a58391d970173d00c53d4aaa1098ac31.jpg

展览现场

艺术家翁吼吼将他的态度呈现在作品中,通过生活场景的提取和融合组织画面,还通过穿越式的古代人物来表现当代社会现象,以魔幻现实的组合布局,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歇斯底里的搏击,将社会现实和人性投射到历史的屏幕上,以便人们在那里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并由此反躬自问,他赋予了架上绘画在这个时代更多的精神阐释价值和延展空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5/5115e80ab7c819837a2cd1dd29128fd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5/4fe667d1445b2d9086f2dff540ecb4a7.jpg

展览现场

“独持偏见:翁吼吼艺术研究展”研讨会也在此期间圆满召开。研讨会由本次展览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范晓楠主持。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有:艺术批评家、策展人贾方舟;艺术批评家、原中国美术馆学术部主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艺术总监徐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批评家、策展人夏可君;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秘书长、艺术批评家、策展人杨卫;北京锦都艺术中心董事长、艺术总监荣剑;独立策展人、青年理论学者李裕君;独立策展人、梦边文化创始人张维娜。与会嘉宾针对艺术家翁吼吼的艺术经历、绘画作品中的表现性语境展开研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5/da61c47bba631cb9075560cdc943d4ab.jpg

本次展览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范晓楠

本次展览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范晓楠介绍到,翁吼吼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毕业后,他并没有专门从事绘画创作,而是涉足商业和企业管理领域。尽管如此,他对艺术的热爱始终如一,从未放弃。他在业余时间里画画,并逐渐积累了大量作品。直到50岁时,福建师范大学院长李豫闽注意到了他的作品,并在学校为他举办了个展。李院长希望通过翁吼吼的个展,鼓励在校的教师和艺术家们要多创作,像翁吼吼一样即使在毕业后从事其他职业,也应继续坚持艺术创作。之后,翁吼吼参加了很多国展以及画廊的展览。

翁吼吼对艺术很执着,心态平和。这种沉静的心态更有利于艺术创作的深入和纯粹,有助于艺术家保持长期的创作热情和灵感的持续涌现。他的艺术生涯和作品,为那些非艺术领域工作也能持续追求艺术梦想的人提供了鼓舞和启示。

翁吼吼的作品表现力强,显示出他个人独特的艺术特质。尽管我们可能会将这种表现力与德国表现主义相联系,但他的作品实际上也融合了抽象艺术绘画。德国表现主义在美术史的100年当中没有断裂,对现当代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翁吼吼的作品无疑也受到了这一传统的启发。他的艺术不仅限于表现主义,抽象艺术作品同样值得关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5/7e1599c0f226903d7cf889eff729fe7d.jpg

艺术批评家、策展人贾方舟

艺术批评家、策展人贾方舟认为翁吼吼不仅具有一种造型的力度,作品完成度高,是一位具有水准的画家。

在贾方舟看来,在当代艺术领域中,绘画可以留存的理由就是其独有的绘画性。这种绘画性是其他任何材料、方法、工具或媒介不可取代的。绘画性主要体现在绘画的笔触、线条、力度上。绘画性越纯粹、越高,其他媒介越不可取代。翁吼吼的作品证明了纯粹绘画在当代艺术中存在的理由,绘画性也可理解为表现性,而这种表现性正是他绘画重要的特色。

贾方舟还指出,在欧洲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历程中,虽然涌现了众多艺术流派,但唯一能够贯穿整个世纪并持续传承下来的是表现性绘画。表现主义绘画不仅作为一种艺术流派存在,更作为一种艺术方法和表达手段得以延续。发端于世纪初的表现主义,到五、六十年代又有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兴起,七、八十年代又有德国的新表现,这些都证明了表现性绘画在整个世纪中的持续存在,与那些仅作为一时流行而未能持续发展的流派不同,表现性绘画能够深刻地表现艺术家内心的情感、情绪、观念和思想,包括内心的痛苦和纠结等。这种与艺术家内心世界紧密相连的表达方式,赋予了表现性绘画持久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正如一些哲学家所指出的,在大工业文明后人类经历了三重疏离: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上帝的疏离。这三重疏离使人类陷入了精神困境,而这种困境似乎是难以解脱的。因此,表现性绘画便由此产生。翁吼吼的作品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绘画的力量,以及在当代条件下绘画存在的理由。

在参观展览前,贾方舟阅读了范晓楠为翁吼吼撰写的文章。他认为,这个展览实际上也是策展人的作品,展览中展示的是艺术家的作品,而展览本身则是策展人的创作。在群展中,策展人选择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在个展中,策展人选择独立的艺术家。通常,策展被视为一种被动的工作,往往是艺术家找到策展人,请求帮助策划展览。然而,当策展人主动选择艺术家并为其策划展览时,这种策展才更具意义,它体现了批评家的视角和理念。艺术家通过色彩和线条的叙事来表达,而策展人则通过文字来解读艺术家的作品。范晓楠和翁吼吼的合作,展现了策展人在理论研究和批评方面的优势,艺术家的价值也得到了确认和解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5/8627878e234a637c765fa2e87b9105f1.jpg

艺术批评家、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艺术顾问徐虹

艺术批评家、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艺术顾问徐虹,初次接触到翁吼吼先生的作品时,曾误以为他是一位三十多岁的青年艺术家。然而,当她得知翁先生实际上已年过五旬,她感到十分惊讶。徐虹指出,翁吼吼作品中所蕴含的激情能够持续如此之久,并且至今仍在作品中洋溢,这在表现主义艺术中是至关重要的。表现主义艺术本质上是反理性的,它旨在激发人的潜意识、感官和潜能,因此必须依赖激情。没有激情的支撑,作品便失去了生命力。

翁吼吼的作品充满了激情,这种激情不仅在画布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还在向画外不断扩散。画中形象之间相互纠缠、拉扯。在中国的表现主义画家群体中,实际上许多人还是比较理性的。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将表现主义与中国传统写意画相结合,寻求社会认同。表现主义的优点在于,艺术家不受外界评价的影响,不关心作品是否达到了某种标准,而是坚持将内心的情感,无论是邪恶、愤怒还是欲望,都通过画作表达出来。

与西方新表现主义相比,翁吼吼作品辨识度比较高。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人体形象,观众都能一目了然地识别出画中的内容。西方表现主义是从弗洛伊德的梦境中探索潜意识空间,寻找对现实的批判。对于中国人而言,表现主义的辨识度并没有达到潜意识完全释放的程度。西方艺术家,如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大师们,他们竭尽全力将画作中的可辨识元素转变为难以理解的和不可辨识性的符号,他们通过扭曲正常的视觉和共同的心理想象,达到一种难以被接受的境地。在这方面,翁吼吼的作品仍然体现了中国表现主义的特点,在激情的表现上可以与西方的表现主义相媲美。但在形象的辨识度和超现实主义手法上,显然与西方不同。

到了后现代主义和结构主义,形象世界又回来了,是挪用和混置的性质。这种辨识度被运用在了非场景结构的场景之中。既体现了中国写意的诗意和抒情,又展现了中国人对世界的爱,是完全基于内心所喜爱的方式,自己的欲望和激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在画作之中。

观看翁吼吼的作品,有舒适感。他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更加随心所欲地创作,但同时,内在情感也在控制着他作品的走向,引领他达到真正的中国式表现主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5/5760f6490d1f45fdce03f0e5a5ea1329.jpg

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秘书长、艺术批评家、策展人杨卫

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秘书长、艺术批评家、策展人杨卫在谈及翁吼吼的艺术创作时,首先强调了挖掘其创作源头。由于翁吼吼平时写诗,他诗歌与绘画之间存在某种联系。通过他的作品,我们能够洞察到他的内在品质。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和表现性,这种率真和直接性在当代艺术界很可贵。与许多以理性方式创作的表现主义画家不同,翁吼吼的创作更依赖于本能,更加真实、纯真。他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但最终选择放弃商业,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中。这种选择反映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而非市场或他人的期望。

其次,艺术创作如何延展。原始的激情是暂时的,想要将其延续就必须进行转换。可能正是因为他写诗,我们了解到写诗的人通常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创作者,诗人往往需要更全面的知识结构。翁吼吼是一个综合性人才。尽管他的作品可能看起来很本能、直接,但实际上他也在不断吸收其他人文学科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内涵。因此,他的激情是有人文做支撑,使得他的精神世界饱满,而不是原始的、短暂的激情。具体到翁吼吼的作品,就是一系列作品的连续展开,这虽然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很有意义。这有点像我们进行一个课题研究,写完一本书后,下一本书的构思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延展。这样一来,他就建立了一种逻辑链条,在这条逻辑链中,他的表现主义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

我们见过许多表现主义的艺术家,有的会持续使用一个特定的符号或主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创作方法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翁吼吼并非如此,他的作品是阶段性推进的逐步推进,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解决,因此他总能有新的创作激情推动自己前进。这种工作方法对他来说非常有意义,也反映了他的人文背景,因为他有能力通过自我反思和不断的自我审视来改变自己,推动自己的艺术创作,这是他创作的一条逻辑线索。

最后,是翁吼吼画作的特点。他的风景并非简单的外在描绘,而是通过内省和隐喻来表达更深层的意义。这种创作手法与他写诗密切相关,他不是直接观察世界,而是将内在情感转化为艺术语言,再以此去映射和解读外部世界。因此,他的风景、人物以及日常生活的叙事,都与他内在的精神世界和情绪变化相关联。

杨卫认为,翁吼吼的艺术创作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并期待他未来能够举办更多展览来展示自己的作品,以此来检验和推进自己的艺术实践。他认为翁吼吼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在于通过自己的逻辑链条构建的艺术风格,而非依赖于重复使用某个符号或简单模仿西方艺术形式。翁吼吼通过内化体验和逻辑上的不断延展,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表现主义风格。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5/d4b5144196849bc2e5d583b8eff00cac.jpg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批评家、策展人夏可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批评家、策展人夏可君在欣赏翁吼吼的作品时,感受到了时间的重叠,仿佛不同时代的特征在其中交织。他的作品将现实与梦想,生命与技术,等元素的思考融为一体,与当代形成了呼应。

夏可君指出,翁吼吼的作品具有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翁吼吼的作品带有1980年代超现实主义的特征,具有超现实的梦幻感。他在作品中探讨了人性与自然、人与动物、生命体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这种探讨传达出一种反常的感受。这种梦幻感的反常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1980年代特有的青春反抗气质,这种气质在他的艺术实践中得以保留。其次,他的作品展现了很强的行动性。他有一双超现实的手在外面,不是以常规的方式呈现,而是以一种反转的姿态出现,这种反转带来了行动性和反常感。反抗和反常是1980年代中国现实及其青春运动的延续,同时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对当时的一代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使得翁吼吼的作品不仅保持了活力,而且让他总是能够回归到艺术的本质上来。

第二,与1980年代相关,那个时期是存在主义的时代,强调对个体自我的不断探索和寻找。这种寻找并非是对表面身份的确认,而是对一个更内在、更真实的自我的追求。在翁吼吼的作品系列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对自我的探索体现为面孔与面具的描绘。尽管画面呈现的是一张面孔,实则是在寻求更深层的自我,重构一个面孔,重构一个视觉,重构一个内在的自我。他作品中的焦虑感也非常真实,这种焦虑感是表现主义特有的,它通过鲜明的形式语言表达出来,不是封闭的个体,而是一个不断自我寻找、开启内在本真自我的过程。

尤其是“隐”系列作品中的线条和数字元素,让我们感觉到一种数字化、科技化的趋势。这似乎是对大脑神经重新编码的视觉感,反映了AI时代人性面孔的一种探索。通过这样的创作,翁吼吼不仅能够展现从1980年代的存在主义自我到当代数字化自我的转变,还能够探讨在AI时代人性的新面孔,以及这种转变对个体自我认同的影响。这样的作品与科技感紧密相连,为观者提供对当代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第三,关于宇宙感的表达。在翁吼吼的作品中,有一幅画名为《倾听宇宙的声音》,这表明他的艺术创作与海边生活有着深度的融合。这种融合不仅限于个体的肉体,而是扩展到了与宇宙和大海的连结。在身体感受的扩展中,个体与整个生态系统成为了一个整体,这种生态感的重要性体现在生命的生长感和生态共生的概念上。特别是过去这几年的特殊时期,人们对生命的保护意识增强,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愿望变得更加迫切。在生物学的语境中,这种愿望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共生感,即不同生命形式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融合。

此次展出的三幅山水画作品,朴素、天真让人联想到魏晋时期的壁画,展现了一种古老而纯粹的艺术感受,体现了翁吼吼在创作这些作品时的天真和愉悦。

夏可君认为,翁吼吼可以在生物性的表现上进一步加强,在作品中将生命的自我与生态感进一步融合。生态与科技作为时代重要的两个议题,它们之间的融合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5/75651903539fe7059ee94c4081fc3d73.jpg

北京锦都艺术中心董事长、艺术总监荣剑

北京锦都艺术中心董事长、艺术总监荣剑在谈及翁吼吼的艺术创作时,指出其与个人生活经历的紧密联系。翁吼吼在经历了生意上的起伏、家庭变故等一系列生活挑战后,他的艺术创作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这些个人经历的起伏和痛苦深刻影响了他的艺术表达。2017年到2018年,是翁吼吼艺术风格转变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他的作品更多地采用了表现主义手法。在2024年,翁吼吼又展现出了一种全新的精神状态。他保持了非常积极的态度,能够安静下来更深入地探索和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转变在他的山水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透露出一种禅意。翁吼吼的艺术创作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变化达到了一种高度的结合。当他的生活情绪发生变化时,他能够非常自然地将这些变化通过艺术表达出来。

翁吼吼虽然没有海外留学背景,却准确把握了德国抽象表现主义的精神。在理解德国表现主义时,我们不仅从语言和方法上进行理解,更重要的是理解其背后的精神状态。表现主义在哲学上属于非理性主义,这是其最显著的哲学价值观。

表现主义绘画需要具有表达这种精神状态的特定艺术语言。因此,当我们评价表现主义艺术在艺术史中的地位时,需要考虑德国思想史的宏大背景。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作品,他们在表达人生、人与上帝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时,所使用的独特的艺术语言。在讨论写实绘画与抽象主义绘画的区别时,我们可以看到写实绘画依赖于具体的形象和情节来传达观念,而抽象主义绘画则不依赖于具体图像,更多地通过色彩、造型和构图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与情感。

比较于写实性语言和抽象性语言,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是一个非常合适的选择,因为它能够真实地呈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当然,关键在于艺术家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以及他们如何使用这种普世性的绘画语言。重要的是保持表现主义语言的共性,而不是过分强调民族特色等。

翁吼吼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坚持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的传统和精髓是值得称赞的。从具体的绘画效果来看,除了山水之外,他在2017至2018年间创作的系列作品在色彩和构图上也表现得非常成熟。我们在阅读他的作品时,是基于艺术史的上下文,既要参考中国的背景,也应该看到世界艺术发展的全局。这对于艺术家来说无疑是一个高要求,但也是必要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5/9c5b894efb25ebc4ce90c95abc1d15da.jpg

独立策展人、青年理论学者李裕君

独立策展人、青年理论学者李裕君从两条线索分享了对翁吼吼作品的感受:

第一条线索是从表现性的角度,针对绘画的材料。翁吼吼的作品在绘画语言上非常意义。在他的画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强烈的表现力,无论是笔触、色彩还是材料的使用,都显示出在创作过程中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作品中的一些偶然效果,如冰裂般的纹理,以及特殊材料等,都极大地丰富了绘画语言,赋予了作品一种力量感和隐性表达。

第二条线索是从艺术家个人身份和成长经历的角度来思考。在中国的地域文化中,表现主义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家群体。翁吼吼的作品无疑体现了这种地域性。此外,从职业身份的角度来看,一个艺术家是否是职业艺术家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通过艺术表现力和绘画语言所传递的真诚和真实情感。这种情感无论是激情还是理性的,都反映了艺术家个人成长经历和生命经验的综合人文反应。

在翁吼吼的作品中,我们特别能感受到80年代的反抗和愤怒的气质,这与那个时代的美术思潮、文学、诗歌、音乐等领域的表现力有着共鸣。而在近几年特殊时期的作品,更多地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近期他创作的中国风山水画系列作品又展现了明显不同的风格,也反映了翁吼吼在艺术表现力的理性与感性交织的探索后,回归到更自我的状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5/6618315a7b1771b42690dcff7052edb3.jpg

独立策展人、梦边文化创始人张维娜

独立策展人、梦边文化创始人张维娜在谈及翁吼吼的作品时,表达了她感受到的强烈的刺激感,这种感觉在当前流行的艺术作品中并不常见。她认为,除了德国表现主义的精神气质,翁吼吼的作品还看到了文学的色彩,这可能与艺术家从事多元艺术尝试和他写诗的背景有关。

张维娜认为,艺术的最终表达形式应该是直觉的培养。在翁吼吼的作品里,可以看到了艺术家思想与身体保持的一致性,以及在现代时空背景下的个体性。在德国表现主义的疯狂外在形式下,其实潜藏着一种现代性的无力感。德国表现主义不仅是一种艺术风格,它更是一种文化运动,涉及绘画、电影、诗歌等多个领域。

在翁吼吼的作品中,张维娜还感受到了艺术家传达的痛感,她认为痛感是艺术家表达欲望的源泉。这种个体的主体性和个体经验,能够让观众触及艺术家的情感本质。同时,翁吼吼作品中对边界的全新感受和生活的真实触觉,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与欧洲表现主义作品相比,翁吼吼的作品展现了非常鲜明和强烈的情感,手法简练而有力。在翁吼吼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艺术家在绘画时所强调的表达是自发的,是难以抑制的内在本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5/6e050d6d64aa652dcb2048b52cc09b4f.jpg

艺术家翁吼吼

艺术家翁吼吼对所有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他表示,专家们的到来不仅拓宽了他的思路,也开阔了他的视野,为他未来的创作方向提供了新的见解。翁吼吼回顾了自己的艺术历程,他过去的作品大多是随性而为,没有事先的规划,而此次展览为他提供了机会,将这些作品整理成一个系列。他强调,这些系列作品是自然形成的,并非刻意为之,因为他认为创作系列可能会限制艺术家的自由发挥。

对于他的作品所获得的评价,翁吼吼感到非常惊讶,他从未预料到自己的作品会受到如此的认可和评价。他绘画的初衷源于内心的习惯。在他看来,绘画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可以让人更接近自己的情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5/3cd1a794dbf5a63906492d6822c19d2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5/4796267ec303bdeba6bb638534c87af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5/34d7e9255468b388f0ed6d19753f3ee8.jpg

展览现场

(责任编辑:王丽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