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朱慧鹏书法《龙吟四海》亮相北京荣宝2024春拍

2024-06-17 16:57:41 未知

北京荣宝2024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于6月18至20日举行,近年来声誉日隆的琴人、书家朱慧鹏的大篆书作《龙吟四海》在“中国书画·当代”专场亮相。本幅在结字、用笔、章法等方面,体现了艺术家对传统大篆书法的继承与创新,以及“琴家书法”的当代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4cc6f0e9d5235e9416c52132a77cdf4b.png

朱慧鹏《龙吟四海》

尺寸:38 × 163.3 cm

钤印:朱慧鹏印、卧云

款识:慧鹏

琴书雅意 龙吟四海

朱慧鹏,琴学哲学体系的重要构建者。书法尤以篆书为世之所喜。因自幼习练太极,又精于琴学,而使书风以高古雅逸见长,行笔既刚柔并济,力透纸背,又不失朴拙自然。特别是其书作铭刻于琴上,弦音入笔、琴书合一,为文人所好。在古琴的哲学、美学思想上朱慧鹏成就不凡,所提出的古琴哲学思想,历史上亦少有人及,代表著作有《听琴经》、《斫琴法式》,并化剑为琴,创制了歌咏正气的“剑式”琴(又名“慧鹏”式古琴)。他以传统哲学为纲宗,在古琴哲学、美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升华,琴道、琴德、大音希声、境界、无弦、养生等论述,解决了很多历史性难题,并归纳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琴学哲学体系。这些不仅充实了古琴美学理论,还能够有效地指导抚琴和听琴实践。著作中所提出的将“静”分为先天与后天,“忘”分为自忘与化忘等观点,又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贡献与补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7059bf8bead8bdfb8c6f21e3e91aedfe.png

朱慧鹏《龙吟四海》(局部)

朱慧鹏的书法创作常以琴铭为题材,多用篆隶,充分挖掘古琴艺术与书法艺术在内容、 形式、表现功能等诸方面基于古典哲学理论的同构性,以创作实践探索艺术真谛,在吸收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师古出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1c27dc8f3d63974c06223938cc171b55.png

“无极”古琴篆书琴铭

琴乃“圣人之器”,在“琴、棋、书、画”古代文房活动中居首位,而书法则是文人活动的根本所在,所以几千年来,琴与书法的关系密不可分。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历代名琴中,有11床琴名的铭文为篆书体,隶书为5床,行书为4床。可见篆书与古琴文化结合之相得益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35e329d059171ca61ddd6fb03c3f32f4.png

朱慧鹏题写的篆书“无极”琴名

“龙吟”唐代《周易正义》载:“龙吟则景云出”,“四海”语出《尚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龙吟四海”指龙在四海中吟啸,象征着龙的力量和威严,也比喻有才华的人在各个领域都能大展身手,取得卓越的成就。

本次亮相北京荣宝2024春拍的《龙吟四海》形制恢弘,线条浑厚圆润,欹侧多姿,气息淳朴,意与古会。观之,厚重、古雅、雄浑的气息扑面而来,水墨相融中充满线势与线条的力量感,线条质柔而刚,刚中则蕴张力与弹性,堪称朱慧鹏大篆书法的代表作之一,亦传承了汉代以来蔡邕、苏轼、赵孟頫等名家赓续的“琴人善书”文化传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a00e3d8789a750d1a010cdf860cbf81c.png

朱慧鹏《龙吟四海》(局部)

▌汲古为新 求篆于琴

众所周知,篆书创作中有三难,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意,其中以形为首。赵孟頫在《松雪斋书论》中谈到:“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冯班在《钝吟书要》中说:“书法无它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

朱慧鹏大篆书法在结字上,以商周青铜器为蓝本,取上古篆法,汲古为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表达。以本幅《龙吟四海》的“龙”字为例,借鉴了殷墟甲骨文“龙”字及周·昶仲无龙匜铭文中“龙”字的篆法,取其意,化其行,融琴道正气于结字之法,并以涩劲苍茫的笔法和线条,追求大篆金石味的斑驳迟涩之态,创作了与历代书家笔下截然不同的“龙”字,独树一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6625e9117d4fb24077f5aa91e9714060.png

朱慧鹏《龙吟四海》(局部)

《易经·系辞》云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就整体形态而言,本幅之“龙”字,较之昶仲无龙匜之“龙”字更为宽博大气,体现了“既知平正,务追险绝”的创作理念。《听琴经》第三章云:“琴音中正平和,化万物以同和”,可见对“中正平和”的追求,亦是古琴艺术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与书法想通,本幅“龙”字的结体,在变化出新的基础上,融琴道于书道,体现了“琴家书法”的当代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f709a27fb72cba4cdb877df5f68b49a7.png

朱慧鹏《龙吟四海》(局部)

▌穷源极变 以琴驭书  

与甲骨刻辞相比,朱慧鹏的篆书在用笔上弱化了甲骨契刻的尖利痕迹,将碑学书风的迟涩运用于笔端,起笔方圆互用,不拘泥于甲骨刻辞的尖起与尖收,改变了甲骨文原有的较为均匀的纤细直画,所有字的结体处都做了与传统经典不同的调整,松紧适度,力度均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b6eec3001e8db88737c9b656fc965c82.png

朱慧鹏《龙吟四海》(局部)

在线条的笔法上,朱慧鹏对源自黄庭坚后被李瑞清、胡小石一脉继承的颤掣笔法进行了修正和衍化,保留了前辈名家线条中诘曲高古、沉郁顿挫的气韵,更加注重碑帖融合,摒弃了生硬之感,更加自然朴茂,更加浑厚流畅,同时也契合《听琴经》第一章中“详辨取精,以学致用”之琴学理论要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e96085e288a269f2435afbc5706cadca.png

朱慧鹏《龙吟四海》(局部)

李阳冰《论篆书》云:“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道形而上,艺成而下,艺虽万变而道不变,其以此也”,大篆书法的变化,往往是通过笔法和墨法来完成的,无所不用其“变”。观本幅《龙吟四海》朱慧鹏对“变”的追求,深谙虹叟“五笔七墨”之精髓,在“平、留、圆、重”的基础上,不刻意追求笔笔皆变,而是以琴驭书,随心而变,追求妙趣天然的自然感和如琴音般的流动感。这种笔法上的变,是朱慧鹏篆书生动的奥妙之处,是其一大特色,也是与一般意义上的书法家的不同之处。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朱慧鹏《龙吟四海》虽仅4字,但在书写时,根据它们的字形长短、大小、形体等特征,进行了精心布局,疏密得当,揖让呼应,浑然天成,一派生机,将大篆艺术的“秩序”之美尽情展现,这种秩序崇尚的审美呈现方式,是上古商周文化的当代折射,是朱慧鹏书法艺术的魅力之所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9882a3e4ed181d695d926e68d83c1d27.png

朱慧鹏题写的“凤鸣九霄”琴名拓片

▌琴书和鸣 得窥大道

与前人相比,当今书坛的大篆书法创作在章法形式、风格面貌、线条质感、笔墨语言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名家辈出。然而,朱慧鹏的篆书与当代其他书家的区别在于,他在对青铜器铭文线条古典形态与意态的领悟、借鉴的基础上,加以转换运用,并与琴道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琴人书法”。他以琴学思想贯穿大篆书法创作,尤其对线条的理解,在大篆书法古典本质属性的基础上,汲历代名家之所长,结合琴道中以虚灵的胸襟吐纳宇宙之气的做法,与书法创作雅韵和鸣,达到了苏轼所说的神、气、骨、肉、血五者合一的书法创作理论,由艺境而进大道。

本幅《龙吟四海》与另一幅大篆书作《对月》于6月18至20日在北京荣宝2024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中亮相。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4e7a5594464a87702115b986cd6cea44.png

朱慧鹏《对月》

尺寸:28.5 × 68 cm

钤印:朱慧鹏印、卧云

款识:慧鹏

 

 

(责任编辑:李保兴)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