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昌专稿 | 李鹏:《四时》流变 重构时空
2024-06-23 12:07:59 陈耀杰
2024年6月15日,艺术家李鹏的装置作品《四时》在川里美术馆揭幕,这是一次由你颜艺术收藏与川里美术馆共同呈现的艺术盛事。《四时》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将美术馆户外的自然场域与作品本身融为一体,通过“门”的意象,建立起时空之间的潜在联系。同时,《四时》的创作不仅标志着他艺术生涯的一个新里程碑,更是他将绘画艺术的思考延续至装置艺术的再次尝试。
现场合影
李鹏的创作灵感源自于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的思考,他将绘画色彩与空间表达的关系,以及自然环境中艺术表达的可能性,融入到《四时》的创作之中。作品采用亚克力材质,映射并捕捉了周围环境的光影变化,色彩流转,展现了他对材料、视觉效果、空间关系的深入探究。
艺术家李鹏
在艺术创作方面,李鹏表示,自己坚持绘画创作已有近30年,他认为绘画是一个广阔的领域,自己虽无法触及其全部,但始终致力于深入探索。作为湖北美术学院数字媒体系主任,他见证了数字媒体的兴起,但同时也认识到个体的渺小和专注于自己力所能及之事的重要性。
李鹏的《四时》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对时间、空间和光影的深刻思考。这件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邀请观众在自然和艺术之间,体验时间的流转与空间的变化。
雅昌艺术网:首先请您谈谈此次与川里美术馆合作的背景?
李鹏:与毛赟馆长的结识是在2022年,当时我在宁波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毛馆长对我的作品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毛馆长创建了川里美术馆,这是一个致力于激励艺术家创作新颖且引人入胜作品的艺术平台。在这个平台的支持下,我们展开了合作。
雅昌艺术网:此次创作的作品《四时》,您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哪里?
李鹏:在2003至2004年的德国留学期间,我参与了慕尼黑花园博览会,并思考创作一件作品,探索绘画色彩与空间表达的关系,以及在自然环境中艺术表达的可能性。
这次创作,访问川里美术馆并考察了其环境之后,我首先想到的是将当年的想法在这里进一步完善和实现。尽管这里的自然环境与德国有所不同,但我的创作理念仍延续了当时的思考,注重周围环境、光线、色彩与空间的相互关系。
在此,我要对毛馆长表示感谢,他们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给予了我极大的自由度。
雅昌艺术网:作品的名字叫做《四时》,这个名字有哪些含义?
李鹏:看到这个主题,人们可能会自然地将“四时”与“四季”概念联系起来。然而,在我的理解中,“四季”主要描述自然界的变化,而非时间的流逝。在我的创作中,我更侧重于强调时间的概念,特别是光线的角度、强度以及空间方位的变化,这些元素在我的作品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基于这种思考,我选择采用“四时”的概念。这一选择更准确地反映了我在特定空间中的创作思考和表达。通过“四时”的概念,我能够更精确地捕捉和表达光线与空间变化对作品的影响,从而在艺术创作中突出时间观念的重要性。
雅昌艺术网:您为何对“时间”这一主题感兴趣?
李鹏:在绘画中,特别是在抽象绘画中,表达时间概念是一项挑战。具象绘画可以通过构图、图像蒙太奇或观看顺序来展示时间的流逝。然而,在抽象绘画领域,我们只能依赖色彩和空间的布置来传达视觉感受和时间的变迁。
在我的新作品中,我致力于融入时间的维度。作品需要在自然环境中适应不同的时间段,展现出随着光线和自然景观变化而产生的色彩变化和和谐状态。因此,我更强调时间的流逝,而不是季节的更替。我认为季节变化主要反映的是自然环境的变化,而不是作品本身的变化。
“四时”这一概念在我的作品中并没有具体的指示意义,它更多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这里,“四”不仅仅表示数字上的量词,更象征着全方位的感受,指向方位或角度空间的变化。
雅昌艺术网:在作品的具体呈现中,您选用了“门”这样一种形式,这方面是如何思考的?
李鹏:门是连接不同空间的中介。当我首次进入这个空间时,开始思考如何通过作品表达空间概念。作为空间的分界线,门提供了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过渡。在与毛馆长的项目讨论中,我们探讨了如何在这个没有围墙的开放空间中确定作品的范围。周围环境包括草坪、道路、高架桥、汽车、高铁、乡间小道和河流,形成了一个广阔的开放环境。我决定采用门的概念来明确作品与周围空间的关系,而不是通过墙壁限制视野。在这里,门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分隔,也象征着观众感知空间变化的过程。
雅昌艺术网:作品的色彩也是一大亮点,谈谈在色彩运用方面您的思考?
李鹏:在创作这件作品时,最初我考虑使用单一色彩来定义其在空间中的关系。然而,通过对场域的细致考察,我意识到环境的多变性,不同视角带来不同的视觉体验。几个月前,这里是一片油菜花田,但自然景观在不断变化。考虑到季节更替,这片土地可能转变为草地、菜地,或在冬季种植稻谷,收割后呈现出荒凉景象。
因此,我决定采用更为灵活且明确的色彩方案。有机玻璃是我熟悉的材料,它具有鲜明的色彩特性,非常适合我的实验需求。我选择了圆棒作为材料,因为它在不同角度下的视觉变化较小,同时具有一定的导光性,色彩在空间中的表现应该是协调且稳定的。
雅昌艺术网:作品在晚上会发光吗?
李鹏:很多人都问过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未来的创作中探索更多可能性,比如门的开启角度以及光线变化对作品互动性的影响。虽然这个作品目前还有待完善,但我认为它已经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如果有新的想法,我希望通过新的作品来实现。总体而言,目前这个作品已经充分表达了我的观念。
雅昌艺术网:可以看到,作品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处在大地环境之中,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影响到观看的体验,在作品尺幅上面,您是如何思考的?
李鹏:朋友们曾建议我将作品做得更大,但我认为现有尺寸已经足够。我的目标是让观众专注于作品的视觉和绘画元素,而非其在空间中的体积和体系。我考虑了作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希望它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与公共艺术雕塑注重空间塑造不同,我更倾向于从绘画的视觉角度出发。我追求的是作品与空间的和谐交流及其在空间中的变化,而非对环境的干预。
雅昌艺术网:您希望观众在观看或者介入作品时,能从其中获得什么?
李鹏:我希望观众从视觉和空间的角度体验作品随时间的变化,并从多个视角感受其魅力。这是作品设计的初衷。这些作品位于田野中,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背景也随之改变。它们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视觉距离,提供符合正常人视角的体验。我希望作品以平等和平实的方式呈现,既不给人压迫感,也不显得突兀,让观众在自然和舒适中欣赏艺术。
雅昌艺术网:这是您的第一件公共艺术或装置艺术作品,未来会创作更多这一类型的作品吗?
李鹏:大学毕业时,我创作过一些装置作品,这源于我对木工和金工的热爱,并在学校建立了木作实验室。这些作品反映了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状态,通常我不会将我的想法和方案展示出来。
能够在川里美术馆展示我的想法是一种幸运。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在展示时对环境有不同要求,我不会强求举办类似展览。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我相信最恰当的方式是与表达相契合。
我平时会做草稿或积累观念,这与我的绘画创作并无冲突,而是对新旧想法的延续。我依然热爱绘画,专业并始终聚焦于这一领域。我相信,专业领域的深度和个人兴趣的广度并不冲突,两者都同样有趣。专业方向需要专注,而兴趣则丰富了我的生活。
雅昌艺术网:在艺术创作方面,您目前思考最多或者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李鹏:自1996年进入大学学习绘画以来,我在这一领域已经探索了将近30年。绘画是一个广阔的领域,我无法触及其全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时间有限。因此,近年来,我专注于在艺术生涯中寻找并深入探索有趣的领域,以期走得更远,使过程更加丰富有趣。
作为湖北美术学院数字媒体系主任,我见证了数字媒体是如何成为最热门的艺术领域,涌现出许多新的艺术观念和技术。这些经历让我认识到个体的渺小,以及在有限的生命中专注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的重要性。
雅昌艺术网:在绘画上您一直从事抽象艺术的创作,在您看来,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还有哪些可能性?
李鹏:抽象绘画在全球艺术领域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拥有丰富的学术结构和研究方向。然而,在中国,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人们往往忽视了抽象绘画对具象绘画的影响。例如,艺术家弗洛伊德曾临摹夏尔丹的作品,这一点鲜为人知。许多人认为他在临摹时关注的是具象绘画的问题,但我认为他同时也在考虑抽象绘画的问题。从弗洛伊德早期的轻薄作品到晚年的厚重作品,反映了绘画史上从具象到抽象的视觉变化。
夏尔丹是法国具象绘画静物画家,早期关注自然光线和空间结构变化,重视画面表面色彩结构和颜料物理结构对视觉空间的影响。弗洛伊德在临摹夏尔丹作品时,加深了对这些方面的理解,这反映在他晚年作品中对油画颜料在画面空间表达的探索。弗洛伊德晚年的作品画得非常厚重,他不再从光线和色彩空间角度考虑模特的结构,而是从作品本身出发,增强画面空间的变化,从具象绘画的向内推演变为向外拉伸。
在中国,艺术理论和艺术家更多地关注具象绘画的叙事性和剧情表达,对抽象绘画在画面空间表达的研究相对较少。抽象绘画的信息传达较少,仅通过印刷品或其他方式很难完全表达其内涵。例如,蒙德里安的作品常被认为是平面的,但实际上具有很强的绘画性,其细节、笔触和颜料堆积变化在普通印刷品上难以体现。
我曾参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亲眼见到了许多作品的细节,这些细节在印刷品上是看不到的。要真正理解这些作品,需要系统地比较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然而,中国缺乏类似的展览和足够的研究资料,使得深入研究抽象绘画变得更加困难。
雅昌艺术网:您有西方和国内双重的教育背景和创作背景,您如何看待当下绘画艺术的生态?
李鹏:2002年,我与同学们访问德国清骑士画派博物馆,管理员对我们对绘画的兴趣感到惊讶,他认为绘画已死。然而,当前的展览和艺术活动表明,绘画不仅未消亡,反而在不断发展。
我在湖北美术学院任教,所在的新媒体系开设有数字绘画专业,也在探索绘画新的研究方向。
与我大学时代相比,如今的艺术形式和技术更加成熟,信息交流手段也更为丰富。然而,视觉问题仍不可避免。我认为,视觉感受和表现是绘画永恒的主题。绘画始终面临一些基本命题:如何回归视觉本身,关注所见,并将其表达出来。当视觉经验足够丰富时,作品是否仍然具有价值,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即便未来科技发展到可以放弃视觉感受,绘画的独特价值在目前看来仍不可替代。
(责任编辑:陈耀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