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现场 | “影像层累”首届未来影像与数字人文学术论坛暨2023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发布会

2024-06-25 15:12:04 未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fd2308d9d57cb2bf48a45914a529a53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278f118b3ca0fa095bd895ebc72d00a7.jpg

2024 年6月15日,四川美术学院主办的首届影像艺术与数字人文学术论坛在重庆召开。邀请国内专家、学者、艺术家,以“影像层累”为主题,在理论碰撞与学院教育中形成持续的交流,积累一系列关于中国艺术创作、研究的影像数字资源、数据库,为未来开启数字人文研究做好必要的前期方法讨论与理论论证。同时,四川美术学院视觉艺术研究院联合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了“2023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发布会”,由川美发声为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累积数据资源库;与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联合持续推动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的学术数据资源库建设,并定期举办年度学术活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3a1780d51e8d6a6c3eec022a1aeb2623.png

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朝刚 致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8adab5c3fabf9d2a372e8f5670c73e64.png

四川美术学院视觉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正高级工程师李敏敏 主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34fde1330d7c746cdb414f82c9f5e7d7.png

四川美术学院视觉艺术研究院与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战略合作仪式 签约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9f7f8c70319cc108934f251bb4fc680b.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7f0969d8fa198924e856011f6d43b1c7.png

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朝刚 主持

议题由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王朝刚教授主持,就本次论坛的举办在数字时代下对于学院人才培养和学术科研创新的助力给予充分肯定。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8077b05858c0cf2a359bc719c4e47841.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e75372cd5ee6cf093de74c1bdc4704a1.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147895f14047eae1a9b074dedd0d9b29.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928faecf5a42d3a7b91df37632ab6f86.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9471fed12c2173f27edec8dcf2f6b4fb.png

嘉宾发言

艺术史学家鲁虹表示,数字化技术与当代艺术研究的双向互动,即在当代艺术的研究中合理借用数字化成果的实践远远落后于艺术创作,此问题亟待解决。知名学者杨小彦则提出媒介技术决定知识形态与艺术形式及技术是一种落实为载体并化身为工具的思想两个基本观点,并进一步指出在以互动为主要方式的展览现场,载体也不再是具体的单向传递,而呈现出虚拟化的特征。清华大学教授夏莹以其哲学学者的身份,认为伴随着自动生成视频模式sora的诞生,创意图像的自动生成“似乎”成为威胁人类创意的一个可能性的模式。此外,人类学学者任海在其发言中阐释如何把来源于艺术的可塑性运用于“大于人” (more-than-human)的多物种和器官学研究中,并进一步指出这样的艺术研究可以深化数字人文和视觉艺术领域的研究。最后,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院长周宗凯结合其自身在数字技术与艺术创作实践及教育活动中的经历,展开叙述了数字时代对艺术生态、价值体系都产生的诸多改变和影响。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d92dc2a8838a0d7673168ea77fd2e4a3.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054d7140c39d28d47a756c2996482f19.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5eb321a39449e8ca241d47bf4d36edc9.png

学术主持及评议

本次议题由“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项目发起单位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馆长曾玉兰主持。“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学术顾问顾铮教授担任议题的评议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3c2699daa69c739ffce8d63dc540349c.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c05af52a8344ca1d58804199dbb36f54.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c9bbd21f2f10289466cdc81ae8d78b55.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c52f13f23b36159bbf7cccae9f18dce6.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c93183ca09328d78fae0093aa072d359.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e760efcd99f0179ca49ea5a70807d9a3.png

嘉宾发言

“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执行总监施瀚涛在发言中首先介绍了“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的基本情况,其次紧扣胡伟、武子杨、黄立言、松郎等艺术家的作品讨论了2023年鉴主题“地方与讲述”。西南工作站负责人刘媛基于年鉴西南工作站的收集与整理,围绕地区艺术生态主题“边界与重合”延伸出后续工作需要挖掘和讨论的问题。北方工作站负责人朱炯认为,影像作品是一种能够反映当下情况的积累呈现,年鉴项目也是书写2023当代影像的历史。华南工作站负责人郑梓煜以研究者、策展人、批评家的角度讨论了年鉴工作,指出工作要在艺术实践的现场与历史材料和档案之间穿插。长三角工作站负责人祖宇基于长三角地区2023年当代影像艺术生态进行发言,提出了“穿梭”和“对抗”两个关键词。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副馆长顾佳君以影像艺术为线索,对上海艺术机构在2023年的工作做出报告,并提出许多机构的生存状态面临一定困境,这一现象还需要更多的讨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7e0a18b83f049d92cbd166ac97395cf0.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995f6e710a47169a3413cb84af410588.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cb3d3581331261b45a5cdd0d04758e64.png

学术主持及评议

本次议题由“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执行总监施瀚涛主持。“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学术顾问朱青生教授担任议题的评议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d39b02728249c4d5d7ed087baeaae3ce.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fc30bc24d79567c8e5dda564c686723a.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de73a9df7c35e1293606193e84e8c1d1.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e25f22082cb57b663700d688ee06347b.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1483fe6fe1ae53d9a1eeb28d85788be3.png

嘉宾发言

“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学术顾问张献民教授结合个人、企业以及公立机构财富增长引发的回购潮,指出这股潮流从古董开始,波及了图片和影像领域,并分享了影像机构对于中国历史集体记忆影像数据的收藏及体系的建构的思考。谢子龙影像艺术馆艺术总监董冰峰基于自2020年到2023年连续做的影像相关展览个案,指出展览或者一个学术研究并非孤立的行动,而是包含了与时代的紧密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分类和媒介重要性逐渐弱化。同济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赵千帆的发言围绕影像在生活中所处的位置进行,他指出,数字技术与网络的发展,使全球社会进入一个“宇宙化”的阶段,对此,要发展出一种新的技术美学来加以批判。四川美术学院视觉艺术研究院院长李敏敏讨论了数字技术极大地改变了影像艺术的创作和体验方式,严肃的影像艺术实践如何与媒体视频流争夺注意力、影像艺术如何生存应是需要讨论的问题。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杨北辰延续了自身近年在新物质主义框架下的媒介考古学方法论,讨论了作为媒介的温度与影像热病,数字技术也是一种热力学产物,以此重新理解影像、理解电影,也就是把理解影像的本体放置到一个新的媒介层面打开,挖掘新的知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95efd65e7a0646ec86e7c5824b6f8abd.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7b14d4d14059b7c2c63825d287c29161.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cad52600c61613b36038a6e8d02f2246.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d3e0caa21b94903521fb87ba4fae2ca5.png

学术主持及评议

本次议题由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宁佳主持。《艺术当代》《公共艺术》副主编吴蔚和“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项目组成员郑梓煜担任议题的评议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8098d07b8aee6432d7c39f14679d495d.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671d2074b80f66e9a363a64e64ef3b27.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ac34b08b9aa08d8ef8cd9ff53618e00b.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82675e917feb30df41028d3641105219.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c989973b8898e2804b86fd2b56e40fd8.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87b29c908d26939051bfd47202b891bd.png

嘉宾发言

艺术家胡介鸣认为在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中,影像的表现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以自身的艺术创作为例阐释多元的影像美学特征和体验感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缪晓春以自身作为艺术家的身份展开,分享在人工智能浪潮里个体的思考和创作方面的可能性。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费俊指出,由AI赋能的人机协同将成为未来艺术设计实践中的一种常态,研究如何与人工智能以及其它新兴技术的协同来延伸人类的创造力则是对当下以及未来有建构性的工作。艺术家李勇政讲到,当下对于影像的创作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复杂性,艺术家需要到现场寻找;二是逻辑性,艺术家要对技术保持一种警惕。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郑达讨论了机器艺术,指出面对数字时代的艺术作品,观看的维度包括技术哲学的维度与传统艺术史的维度,重要的是故事在怎样讲故事,重要的知识是知道知识的边缘。跨媒体艺术家吴珏辉分享了UFO媒体实验室的项目,并指出希望观者以“时空编辑”的概念看待UFO媒体实验室的创作,而不是以一种具体的绘画、雕塑、装置的概念,不受具体的媒介类型或者生命标签的限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8a002f17ac1ce12e21af3699d15bec94.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8fe832429fa33471bb6a9d03ba9fee53.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8dbea2c4385c8a06ee863eb6ec86bb6e.png

学术主持及评议

本次议题由四川美术学院视觉艺术研究院教授周彦华主持,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教授杨光影担任评议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b46fcb9b9d30d7397edfa7d921e44336.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82b497f8900134f4243cbd2e1920d84b.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613fc64841fe3d8d0b7bd0ce3c29cc1a.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2cd5149216d1206122d65531e1d45e37.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20b0f0e4aa7c2465487c65e72d28f12e.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a37b5326f5ece2cec1fcd6c373b072f6.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319fdfa6b81814cccbec1fd1b69e906e.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4f7fe4bcd95d61621a8dd71ae985ae7f.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97f77c468fc90ba4bfc1dcd03928b163.png

嘉宾发言

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跨媒体系主任张杨针对近期中国影像艺术发展中出现的山水影像创作,试图联系电影史的抒情影像脉络,尝试揭示中国当代艺术关于抒情影像的创新性实践与独特性探索。四川美术学院照明艺术设计教研室主任黄彦则探讨数字光影艺术作为艺术疗愈的主要研究手段的应用与发展,通过结合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光影艺术,展示如何创建具有疗愈效果的光影环境。四川美术学院青年教师姚鑫深入分析了电子游戏的媒介叙事特征及其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影响,通过探讨电子游戏如何在情感反应与现实生活中互动,引发关于情感和关系等社会议题的思考与探讨。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专业副主任张海超从个人视角出发对计算机视觉数字艺术创作演进进行简要梳理,并认为空间计算技术正在引发当下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新一轮热议,基于空间定位的计算机视觉技术迭代过程都带动了数字内容生产方式的变革。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教师宁佳伟通过详细分析影像叙事传达深刻的空间及生态信息的方式,以作品案例讨论实验影像研究如何提供新的视角,展示艺术创作在环境保护中的潜力及其在空间探索中的贡献,同时探讨数字人文在促进生态意识和社会反思中的重要作用。艺术家胡佳艺在其发言中,以个人近期作品《构筑物》为例,分析在面对不同的媒介同时出现在艺术家的创作中时,如何处理与选择。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研究专员符周阳则是基于美术史的研究和方法,探讨关于美术史的观念和方法的扩展。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部主任杨彪认为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与理念面临着一次新的重塑,因此,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史写作等都需要不断地重写当代性。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青年学者李扬帆以美术学院艺科融合的实践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文科理念提出相应的策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879ec852061ef614f9a55be8b8ffc414.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7a68802c6750348690d60a524ab0541e.png

论坛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6d4be4d3df1f4ccbc3df5b9ec7c0441d.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88f08bd3840ea439ae4d14042320f644.png

嘉宾合影

关于中国艺术创作数字影像中心

中国艺术创作数字影像中心——留影存史,以数字影像开启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全新视角;跨界融合,以数智为媒建构中国艺术创作路径与现场动态跟踪的学术平台。

(责任编辑:陈耀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