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刚导师工作室 公共艺术高研班2023学年 教学总结
2024-07-13 22:13:29 未知
以学为用 公共艺术在此时此地
王永刚导师工作室 公共艺术高研班2023学年 教学总结
王永刚,高级工程师,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公共艺术委员会执行会长,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专业委员会特聘研究员。
规划设计公共艺术作品“751D•PARK中国老工业文化遗产再生规划及整体设计”荣获中国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原创作品展“设计影响中国”规划设计一等奖;设计作品751D•PARK老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改造入选“首届中国设计大展”,并被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永久收藏;以切太湖石为语言创作系列雕塑作品“太糊实”,其中北京坊公共艺术《祥云》获得国际园林建筑联合会亚太地区2021年度最佳环境艺术雕塑奖,中国国家画院装置艺术《坐看云起》被中国国家画院永久收藏,2023切太湖石《混沌》参加纽约联合国总部“何以文明”大展。
综述:
2023年是中国国家画院第一次举办公共艺术高研班,相对于传统的书画,“公共艺术”所涉及的领域有所不同,基于本科学的特点,和中国目前对公共艺术的学科范畴仍然有争议讨论的现状,从一开始,王永刚导师就给高研班定下了注重实践的学习路径。
公共艺术高研班的教学宗旨是:着重于公共艺术创研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拓宽学员的艺术创作视野和基础理论知识储备,培养能承担城乡公共艺术创作、进行重大课题研究、项目策划、组织、实施的能力,进行中国文化公共艺术创新转化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王永刚老师的学术主张:“公共艺术涉及的本质是此时此地。城市文化、规划、建筑、环境、雕塑等必需基于城市整体,是公共艺术一体化,将当下公共艺术视为城市文化、城市经济、城市建设的核心驱动力。”
公共艺术高研班的课程设置分为三种,一种由导师主讲,一种由外请的业内一线专家主讲,第三种是现场考察调研。
导师带路 打开视野
王永刚 教学-王永刚导师给学员们深入介绍高研班理念
在2023年9月的开学仪式及第一次线下课上,公共艺术高研班首先邀请了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谢小凡来跟学员们交流,谢院长首先介绍了公共艺术学科在公共画院的学科背景:“公共艺术的概念,或者说这个学科的边界原先不属于国家画院范畴,但在2009年以后,我们这里有了公共艺术的院,到2019年我们撤销了八大院,这块工作就纳入了雕塑所里边,我的分工是协调雕塑所,所以才有机会和同志们来交流这样的话题。”
王永刚 教学-谢小凡副院长给同学们新学期寄语
谢小凡继而提出:“国家画院是党的宣传思想战线、文艺战线上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党的宣传思想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国家画院的主责主业是创研、教育和交流。我们今天的教育,虽然不是学历教育,是专业提升的平台,但我们研究这些,探讨这些,是有指导思想的,有社会追求的。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公共艺术的中国式学科模式,并为之做出应有的贡献。”
邀请行业大咖来担任导师,是公共艺术高研班的一个特色。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翁剑青受邀以《公共艺术实践与社会文化培育》为题跟学员们分享了他研究公共艺术多年的概括性总结,提出了中国公共艺术面对的诸多问题。曾任汕头大学公共艺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系主任的资深公共艺术研究学者张宇教授,以《公共艺术大家谈》的题目分享了他的思考。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曹晓昕则谈到如何在不同平台继续为争取公共艺术在建设经费中占有法定比例而做努力。胡岩华、刘若望、王野、孙虎等多位到场的特邀导师都与学员们进行了分享。
11月,曾经担任北京市雕塑办主任的北京市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于化云老师作为特邀导师来现场跟学员们讲课《首都公共艺术发展与管理实践》,两个小时精彩的分享中,通过石景山雕塑公园、亚运村园区雕塑、北京地铁等案例,梳理了北京这一代表性都市中,从传统的城市雕塑到多元公共艺术,从官方定点组织创作到社会招标等概念、观念、路径的发展演变,和一些有趣的奇闻逸事。学员们纷纷表示很激动,了解了熟悉的城市背后有这么多故事。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居科学学院教授张路峰以《建筑学视角下的公共艺术》为题,进行了准备充分的课程。张老师不仅总结归纳了公共艺术的不同类型,经典案例,还从与建筑的关系这一特殊角度进行了分析点评,从另一个角度给予学员启发。
王永刚 教学-王永刚导师介绍原创作品百纳厢
王永刚导师的课从实践出发,第一阶段,主要围绕公共艺术项目创作的理论,作品评价;第二阶段,针对业务拓展中遇到的具体项目,研究如何规划、组织、建设和管理,也在具体项目的考察中组织学员们进行调研、讨论。作为典型案例,王永刚老师还就自己即将推出的“百纳厢”项目进行了专题讲解,从项目策划的时间背景、政策背景到学术思路、美学背景,以及实际应用的场景推演,将多年思考分享给大家,从案例中总结公共艺术的方法。
田野考察 案例学习
实地考察对公共艺术创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23年10月,高研班组织进行了两处乡村振兴考察。
第一站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大营盘村,典型的北方空心村代表,大家徒步考察了附近地貌,对如何进行改造提升,引入什么风貌,公共艺术在乡村振兴中可以有何作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第二站,来到北京延庆县百里画廊景区的百里乡居民宿,在北京自然风貌最美丽的著名景区的中心位置,以村集体为主体发起建成的百里乡居酒店,由美国建筑设计师规划设计,是景区内高档酒店。但运营情况却远远没有达到业主和运营方的要求,学员们以此为题,积极展开讨论,就如何从公共艺术角度制造热点,带动民宿价值,提出了几种可能的方案。
两站乡村,可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乡村面貌,面临的也是截然不同的问题。走出工作室,来到具体问题里,公共艺术有没有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钥匙,这是时代赋予艺术工作者的课题。
四月写生月,学员们组织来到福建三明的泰宁别院,这是导师王永刚参与设计的禅修场所,通过观察建筑、公共区域的设计建造,也通过体会人们使用书院时候的状态,以及与周边山水环境的关系,学员们对导师所倡导的“一体化”有了更深的体会。山水、人文、环境与人的情感,在公共艺术方法指导下的设计实践中,得到融汇,从而给使用者艺术享受。
知识共享 以用为学
作为首届公共艺术高研班,班中九位学员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政策研究和政策执行的资深管理人员、公共艺术建设联盟的发起人、投资基金合伙人、室内设计公司创始人和私营当代艺术画廊主、科技应用背景的博士、传统书画研究者、灯光艺术专业设计人员、景观设计师和企业所有人等等。
学员们在一起,不仅是从老师们身上学习,也给高研班这个团体的每一位成员带来互动、知识分享和启发,不同专业的学员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知识平台,学员们在自身领域多年积蓄的能量,成为高研班珍贵的资源之一。并且,因为大家来自不同专业,对同一个问题往往能提出不同的看法,形成了活跃的碰撞,部分学员还相约共同考察项目,约定在实践中结成更紧密的伙伴。
学员们的专业领域,也给导师们带来新的启发,教学相长,共同为探索适合中国的本土公共艺术的定义、运作机制、实践路径而努力。
王永刚 教学-王永刚导师授课讲述公共艺术概念
公共艺术的学习绝非课堂中完成的,在导师把握的方向下,同学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通过实际工作进行探索,完成了最后要求的作业,对一年的学习进行小结。
班长夏南是资深建筑师,也是公共艺术设计联盟“众规联盟”的发起人,夏南使用公共艺术的方法,对联盟的落地项目“峪口国际艺术小镇”进行了再分析,对公共艺术在乡村振兴中所起的驱动赋能作用有了更深的认知,限于作业篇幅,此处呈现的论文为大幅压缩的摘录。
学员姜汐从事工业投资,以前的工作经验中就包括数字艺术和城市更新的投资,这次作业,他用AI视觉来表达自己在工业设施公共艺术化方面的畅想,对如何用艺术启动新质生产力进行了独特的思考。
学员王莙曾任天津房管局领导多年,曾亲自主持过诸多大规模城市更新项目,在广泛搜集、深入思考的前提下,深入浅出地拿出了一份中国近年来城市更新不同时期特点的归纳,从公共艺术的角度加以分析,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她本人也会在这个领域继续开拓。
学员唐晓雪是水资源环境研究的博士,从事着尖端的数码科学数字孪生工作,在学习过程中给大家带来了全新的角度和观念,她认为艺术和科技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人感受到美好,她创作了一个电子图像作品,讲述环境与人居的理想。她提出的问题值得关注:公共艺术不仅指在公共空间发生的艺术,同样也是对公共议题加以关注的艺术。
学员吕毅和张翠翠,来自同一家企业,他们的职业是设计和实施城市灯光照明。这一次两位联名的作业是为导师设计创意的大型公共装置进行多媒体和灯光设计。他们超越了一般城市照明设计的目标,运用公共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使灯光设计不仅仅起到照明作用,还成为了艺术语言的一部分,挖掘在地文化,与装置造型进行互补,更形象地诠释了主题,最重要的是,呈现了强烈的公共性,对带动现场环境,营造空间表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是一个即将落地的作品成果。
结业作品展现场
从思想,到实践,从前沿,到历史,我们探索着公共艺术的定义和意义,践行用公共艺术服务人民,用公共艺术赋能城乡建设、科技创新,可能创作手法仍显稚嫩,理论建树不够系统,但已经走上了一条值得开拓的路。2023年是王永刚导师工作室第一次开设公共艺术高研班,架构了具备操作性的课程,展开了研究领域的蓝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这条理论结合实践的探索之路,我们还将继续走下去。
学员作品(部分):
(责任编辑:王丽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