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灿拍卖 | 浙江四大家: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陆俨少
2024-07-19 15:14:59 未知
“龙灿拍卖”本期推出“浙江四大家”——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陆俨少,他们是近代以来浙江地区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不仅在艺术创作上成就卓然,在艺术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拍在即,敬请期待。
浙江地区自古人文荟萃,名家辈出,画坛亦不乏大家。近代以降,吴昌硕被公推为艺坛泰斗,黄宾虹、潘天寿继之,一扫旧习,开创文人画新境界,陆俨少紧随其后,在山水画领域卓有建树。他们不独以画品为世所重,其人品、学养也为时人所推,他们被誉为“浙江四大家”。
▌画坛泰斗佳话传——吴昌硕
吴昌硕(1844-1927年),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吴昌硕在艺术领域贵于创造,最擅长写意花卉。清道光二十四年,吴昌硕出生在一个读书家庭。从小随父读书,后上了邻村私塾。十余岁时就喜欢篆刻,在父亲的指导下,初入门径。他17岁时,因战乱全家避于荒野中,弟妹和未婚的原配章氏先后病饿而死,仅有他和父亲逃出,战乱平息后,又与父亲失散,在外流浪历尽千辛万苦,在他21岁时终于与父亲团聚,并定居于吴城芜园。
他喜欢读书,由于家里藏书不多,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不远千里去借书,之后废寝忘食,不分昼夜苦读,也特别珍惜书籍。一直到晚年,他都有修补残书旧拓的习惯,这得益于他早年爱书惜纸的旧情。
题识:洞口移来。安吉,吴俊卿。
签印:昌硕(白文)、一月安东令(朱文)
吴昌硕艺术成就卓越,就连潘天寿对他也仰慕不已。一天,在友人陪同下,潘前来拜访80岁的吴昌硕。见吴翁很是认真谦虚,潘让吴看自己的画,吴翁看完后眼前一亮,以少有的赞扬语气说:“你画得好,落笔不凡,格调不低,有自己的面目。阿寿,你要好好努力。”潘听着亲切的“阿寿”,从此潘天授改名“潘天寿”,画画也多以“阿寿”“寿者”题款,两人结下了“忘年交”,情谊甚笃,对于绘事,常有交流。
1913年,“西泠印社”的建立是中国印学界发生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从此,中国印学界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学术组织。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建社宗旨,凝聚了众多人的努力。浙江篆刻家叶品山、丁辅之、吴石潜、王福庵、吴昌硕等人通过十年努力,印社同仁集资购地,修造亭堂,发展社友,最终成立。其后,作为第一任社长的吴昌硕为印社亲题社额,并撰一长联:
印岂无源?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
仔细品读上下联,联语无不表现着吴昌硕襟怀坦荡、虚怀若谷的高尚情操。
题识:数竿寒绿影婆娑,雪后萧萧近水坡。倘遇伶伦制为笛,春风吹出太平歌。戊午新秋安吉吴昌硕年七十五。
签印:吴俊之印(白)、吴昌硕(朱)、鹤寿(朱)
出版:《浙江四大家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陆俨少作品四集》P21-22,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 年。
在近百年的发展史中,西泠印社全体成员为“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抢救国宝《汉三老碑》一事。
于清咸丰初年余姚客星山董氏墓地出土的《汉三老碑》,该碑收藏辗转多人,开始由金石嗜好的周姓人所藏,后又落入陈姓人手中。1921年陈为牟取暴利企图将该碑高价卖给日本人,消息传出,印社同仁即与社长吴昌硕义愤填膺,立即以抢救“三老石”为己任,奔走呼吁,邀集浙江同乡及印社社友数十人之多,昼夜奋笔作画写书,发起书画义卖,筹措资金。经几月努力,筹集八千银元,将该碑赎回,后在孤山之巅建室永存,挽救了国家文化遗产。
▌黑墨团中天地宽——黄宾虹
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黄宾虹是与齐白石齐名的艺术大家,美术界评论他们为“南黄北齐”。黄宾虹是近代山水画界的一代宗师,不仅在艺术实践上独树一帜,在绘画理论上也卓有贡献,对当代国画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黄宾虹(1865—1955年),中国近现代画家、学者。名质,字朴存,别署予向、虹叟。擅画山水,中年后改名宾虹。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山水册,曾师从郑珊、陈崇光等学花鸟。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晚年笔墨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他的山水画受李流芳、程邃、程正揆等影响较深,兼法宋、元,屡经变革,自成一家。
题识:联吟江上雁行秋,擘纸抽毫兴倍遒。汐社高风人未远,林云深处客同游。记曾岚影樽前落,挽住韶光画里收。最喜桐君山色好,碧浔红叶此停舟。裴子先生属粲,黄宾虹诗画。
签印:黄宾公(白文)、虹若(朱文)、片石居(白文)
出版:《虹叟书画集——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P146,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
黄宾虹注重对传统书画的临摹,并在鉴赏方面下足了功夫,他倡导北宋画学正轨,创“黑、密、厚、重”的独特山水画风,孜孜追求“浑厚华滋”的山水画“内美”,在山水画领域贡献卓著,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画法要旨》等。
黄宾虹是个典型的学者型画家,他有强烈的社会荣辱感和民族正义感,他无时无刻不关心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处境和民族的兴衰。中日甲午战争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要求变法图存,黄宾虹与友人经常讨论维新活动,研读康、梁著作,并致信康梁表述自己的政见,认为“政事不图革新,国家将有灭亡之祸”。
题识:秋山晚眺。元人陈秋水有此本,兹背拟之,颂平尊兄先生属,宾虹。
签印:黄质私印(白)
后来经朋友牵线搭桥,在上海,黄宾虹见到了谭嗣同,与谭嗣同交谈甚欢,不谋而合。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遇害,年底时,黄宾虹才知道谭遇害的消息。当时,他正在家乡,噩耗传来,宾虹悲痛至极,不禁感慨万分,他一直认为谭嗣同虽与他同岁,但是他一生学习的榜样。他以“千年蒿里颂,不愧道中人”之句,以示对谭嗣同人格尊严的敬佩。他经常对他身边的人说:“谭嗣同是一位豪侠之士,不怕天,不怕地,见义勇为,维新爱国,可敬可佩啊!”
抗日战争期间,因为国内局势的混乱,黄宾虹一直居住在北平,基本与外界失去联系,外界对他的绘画与画理几乎毫无知晓。无独有偶,他却又傅雷这个知音一直关注着他。傅雷是现代作家、美术鉴赏家,他与黄宾虹交往密切,成为忘年交。作为美术评论家的傅雷,向来对艺术品味要求严苛,却唯独对黄宾虹的山水画推崇备至。
题识:百尺云帆挂海霞,记曾相送到天涯。重来应恐清秋晚,落尽清香桂子花。觉伊先生鉴。黄宾虹画。
签印:宾虹(朱)
鉴藏印:陈柱审定(朱)、柱尊所藏(朱)
出版:《山高水长—黄宾虹山水画艺术论》P92,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1943年,傅雷始与黄宾虹通信交流,他们时常谈论绘画创作心得和理念,并深刻地谈及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方向和其象征的民族命运。黄宾虹经常对很多人说当今上海地区研究绘画理论的只有傅雷一个人,他总是以新的观察角度引人关注。而傅雷也极力称赞黄宾虹的中国画创作,认为他是中国现代画坛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1954年,已步入耄耋之年的黄宾虹,依旧身板硬朗,毫无91岁的状态,走路也不需要拐杖,每日坚持读书作画。他常说书画是治疗身体的特效药,可以修身养性。也就在这年,他的弟子李可染从北京来看望他,还亲眼见他一晚上在灯下勾画出八张山水画轮廓。
1955年1月,黄宾虹染了风寒,从此一病不起,但他心中依然放不下绘画,他在床头上准备着纸和笔,因为患有眼疾,便借助放大镜创作一些小幅山水画,以解心中的枯燥之情。3月25日,一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不幸病逝,享年92岁。
题识:潭潭草阁帶湾碕,山木苍苍结夏帷。最是晚凉初睡起,坐听渔笛送斜晖。丙寅春日黃宾虹画。
签印:黄质之印(白)
出版:《黄宾虹作品展》,香港艺术中心包兆龙 画 廊,1980 年;《 浙江四大家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陆俨少作品四集》P113-114,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 年。
黄宾虹的作品生前不为人所重视,曾被讥为“黑墨一团的又黑又丑的穷山水”,他却不为所动,仍坚持自己的艺术探索,在追摹古人之后,以自然为师,足迹遍至神州大地,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有这样的胸襟学养,他的艺术作品不同寻常。他不仅是一位书画家,还是一位具有传统士大夫精神,兼具现代意识的艺术探索者。他自信“我的画三十年后才能为艺林所重”。
正因有那份自信,对艺术的寂寞之道,黄宾虹才悟得透彻:“古来画者,多重人品学问,不汲汲于名利;进德修业,明其道不计其功。虽其生平身安淡泊,寂寂无闻,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他循着古来画之圣者的足迹,在寂寞中探寻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无论是他的艺术作品,还是绘画理论,都对如今的画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天惊地怪见落笔——潘天寿
潘天寿(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雷婆头峰寿者等,浙江省宁海人。现代画家、教育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原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擅画花鸟、山水,兼善指画,亦能书法、诗词、篆刻,一生致力于传统书画的创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
潘天寿自幼聪慧好学,7岁入私塾,课外善习书画,14岁时入宁海县城国民小学读书,购得《瘗鹤铭》《玄秘塔碑》《芥子园画传》,朝夕临摹,爱不释手。19岁高小毕业时,父亲因家计累顿,要他回家助耕,但他决意求学,得父亲同意后,不久考入浙江第一师范。求学期间,得识经亨颐、李叔同等诸多学者,并在人生品格、治学态度诸方面受其影响弥深。
题识:颐者。
签印:寿先生(朱)、大颐(朱)
1918年潘天寿正读师范三年级。一天,李叔同突然跑到虎跑寺出家当了和尚。一位可谓功成名就的艺术家,也是深受学生爱戴的奇才老师,忽然舍弃荣誉皈依佛门,这使潘天寿大为震惊,他陷入了对人生苦苦的思索中。潘公凯在回忆他父亲时说:“潘天寿一生淡泊、寡欢、宁静、超脱、洁身自好,固然是出于先天的本性,但更重要的是出于后天的颖悟。他从这些尊敬的师长身上,尤其是从李叔同身上,解悟了世俗虚荣的浅薄、精神寄托的久远。”
1923年,潘天寿来到上海,任教于民国女子工校。在沪期间,广结画坛名手,并得到了吴昌硕的教诲,成为忘年之交。因好友诸闻韵是吴昌硕孙儿的家庭教师,潘天寿得以拜会大师。吴昌硕不愧为艺术大师,第一次见到潘天寿的画作,就慧眼识珠,认为潘天寿画格不低,落笔不凡。两人第二次见面,就意趣相投,谈诗论画,无话不谈,引为知己。吴大师对潘天寿这位新秀感觉好极了,第二天忍不住挥毫泼墨,集古人诗句用篆书写了一副对联,派人给潘天寿送去:
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
题识:寿者。签印:潘天(朱)、寿(朱)来
源:嘉德 2023 年秋拍作品。
潘天寿注定要做开国画风气之人,学吴昌硕是学其神,不是学其形,所谓的“师其心不师其迹”,他一头扎进去,又决然地拔出来。这一进一出间,潘天寿完成了自身艺术的第一次蜕变,增强了自身的特色。
1928年国立西湖艺术院创办时,潘天寿任该院教授,定居杭州。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画坛同许多领域一样,学苏联,崇尚苏联现实主义绘画写实之风。中国画遭到前所未有的批评。人们说国画不能作大画,潘天寿就架梯、铺巨纸作二十尺长的大画;人们不赞成边角部分作为画面主体,他故意违反常规,把表现的主体放在画幅的边角上造成险境,又巧妙地化险为夷,人们主张文人画清雅萧逸,他却以“一味霸气”,追求一种浩大、磅礴、犷悍之美。他甚至时常丢开画笔,以手为笔,作别具一格的指墨画,画面呈现超然的艺境。这一次,前人所忌讳的、非国画所长的地方,都成了潘天寿的突破点,居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让最不可能之处迸发出艺术的奇迹,传统国画在潘天寿的手里开辟出新天地。
▌丹青所贵标新意——陆俨少
陆俨少,学名同祖,号宛若,曾任中国美术协会理事,浙江画院院长,浙江美院教授,著有《陆俨少画集》《山水画刍议》《中国名山胜景图》等。
陆俨少生于1909年,上海市嘉定人,父亲是小业主。陆俨少在未识字时便喜爱绘画,中学时期,常和擅长金石书画、古典文学的师友接触,并开始学习中国画。18岁从苏州王同愈先生学诗文书法,19岁从常州冯超然先生学画山水。
题识:重到江南更千里万山深处一孤舟,写杜樊川诗句陆俨少写于京华。
签印:陆俨少(白)、宛若(朱)、庚申七十二(朱)
出版:1.《陆俨少绘画精品选集》P22,长城出版社,2004 年。
2.《陆俨少现代山水画》P4,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2001 年。
陆俨少自少年时代就酷爱绘画,几乎一日离不开丹青。与世无争的个性曾促使他购买浙江武康上柏山二十亩地,自办农场,归隐山林,修身养性,一边过着隐居的生活,一边安静地研习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过着五柳先生般的田园生活。在外人看来他不可理喻,但他却自得其乐,还写了两副对联,悬挂在房间里,以作明志。一副集杜诗:“修竹不受暑,红梨迥得霜”;另一副集陆放翁句:“野老逢年知饱暖,山家逐日了穷忙。”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和家人迁往重庆居住。解放后,上海开始筹建中国画院,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力邀陆俨少,他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到中国画的创作中去。他还放下“架子”,创作了一系列的连环画,给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无限欢乐和艺术灵感。
题识:黄山松云,一九八○年一月,陆俨少写。
签印:陆俨少(白)、宛若(朱)、穆如馆(朱)、嘉定(朱)
1957年“反右运动”中,由于陆俨少禀性耿直,言论不当,被打成“右派”,沦落为上海画院的“编外人员”,不让他画画。但他不被命运的逆境所击倒,唯一担心画艺荒疏,因此他白天闲时用手指蘸茶水,在桌面上作画,夜晚挑灯夜读,精心研读古人画论。在“左倾”思想泛滥的那段时间里,唯与一盏枯灯为伴,潜心读书。
1961年,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正急需聘用一位山水画老师,许多画家闻讯毛遂自荐,时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的潘天寿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肯降低要求,在江浙、上海等地几经寻觅,却无功而返。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陆俨少,对他的作品赞誉有加,多方打听,深入了解陆俨少的为人处世、人品才情。当时陆俨少被打成“右派”,所以来此任教阻力很大,潘天寿力排众议,据理力争,终于得到浙江美院党委的支持。由于潘天寿的提携和知遇,改变了陆俨少后半生的命运。粉碎“四人帮”后,陆俨少得以彻底平反,从而正式调入了浙江美院,成为中国画的专职教师。
题识:板桥有云:“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风影之中。”我取其意,作此,但不袭其貌。吾行吾法。俨少并识。
签印:嘉定陆氏 (朱文)、俨少书面(白文)、穆如馆(朱文)
出版:《浙江四大家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陆俨少作品四集》P279-280,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 年。
对于潘天寿的知遇之恩,陆俨少铭记于心。1971年秋,陆俨少得知潘天寿离世的噩耗,感慨万分,悲伤至极,回到家里,他仰天长叹:“知我者潘翁也。他去世太早了,这是国家的重大损失,我也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他的恩德,我终生难忘!
(责任编辑:李保兴)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