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C Exhibition 2024 Q3 - 生活重构/Life Reimagined

2024-07-24 15:17:20 未知

文/景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7/68010f08c5d06900ac7c0d882fb54740.png

Foreword:

生活,是我们每个人都熟悉的日常和体验,而观察生活则近乎成为一种本能。在7月6日开幕的群展“生活重构/Life Reimagined”中,洛杉矶4C Gallery邀请观众一同探索八位艺术家的作品,深入感受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敏锐观察和对现实的重新构想。在他们的作品中,生活几乎被放置在线性的时间维度下,成为一个持续演变的永恒过程,不断经历着重塑与再造,远非一成不变的例行琐事和严丝合缝的惯例日程。他们同宏观概念上的“生活”对视,回望与人类经验、身份、时间、记忆、空间和自然有关的种种,在重新构建现实与经验中寻找新的理解、联系和共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7/e7b7a2fea73b4fbb3d46b23e9b381b01.png

本次群展不仅落脚于对日常生活的艺术诠释,更直面人类生存状态的混沌。在艺术家对自我、他者以及社会之间复杂联系的思考与自省之中,观众得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当下的生存状态,以及我们与周围生活的世界的关系,进而挖掘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当我们呈现出一种对现实的审视和对生活的思索,是否能启发我们对生活的更深层次体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7/aa4e27f84f1795cd8dd1700e94031461.png

陈延慈(Yanci Chen)是一位在美国从事建筑设计的建筑师,探索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设计理念和对人工智能在设计领域应用。在她的作品《Architecture of AI Language digital art》中,艺术家运用了生成对抗网络(GANs)和AttnGAN等机器学习模型,通过文字输入生成图像,并在这些图像的基础上进行空间设计。2020年,人工智能图像处理软件还处于初期阶段,生成的图像模糊不清,人类难以理解机器的思维。艺术家通过提取图像的数字信息,将这些模糊图像转化为可用的设计元素,尝试用AI来实现空间设计。尽管当时的技术无法完全转化为3D模型,她依然在图像和文字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为建筑设计开辟了新路径。她的作品不仅展示着人工智能在建筑设计中的巨大潜力,还提出了关于语言与图形、机器与人类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7/e76b7fe5417aea49fd8c6582dffd7d4e.png

在潘智(Oscar Pan)为实验性时装影像作品《HÓNG》创作的配乐中,艺术家巧妙地将传统中国乐器如古琴、京胡,与现代音乐技术和特殊音效处理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充满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的音乐世界。这部影像作品关涉着一个宏大的历史命题:中国1949年以来的历史变迁以及女性身处其中的身份变革。在影片的高潮部分,通过巧妙融合打击乐与战斗场面中的哀嚎、中国戏曲唱腔,艺术家使音乐不仅仅作为对影片氛围的衬托,更为影像作品注入了强大的叙事力量,潜伏变幻于背景之中,保持着叙事的紧张和悬念,唤醒观众的时代记忆和情感共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7/2531e6db88490d3402d86ff176faa557.png

刘恩希(Enxi Liu)的创作以行为、摄影和影像为媒介,探索感官时间与身体之间的多种可能性。她本次展出的每个作品都将个人身体的体验与漫长的时间感结合,体现了身份、记忆和感知在细微且持久的存在循环中的交织。从《Walking With Water》起,艺术家通过慢速的视觉体验探索了时间的无限绵延。《Elevated》继续了这种对时间的探索,但更侧重于如何在日常生活的枯燥和惩罚式劳动中寻找意义。艺术家将西西弗斯式的困境与社会推动的压力结合起来,试图通过作品发问:在人类生命的荒诞本质中,我们是否能够通过重复的行动找到意义?《Loom》则通过多重时空的叠加表现了时间的复杂性。艺术家在墙壁上的多次投影,结合蜡烛的象征,创造了一种塔可夫斯基式的视觉效果。蜡烛作为信念的支撑,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相结合,引发了对真实影像和感知的思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7/d531ae536b02be9737cfa33d6018b64e.png

李宇昂(Yuang Li)的《索尔顿湖》以丝绸为载体,呈现了一幅大画幅的彩色负片扫描影像。在这片奇异的画布上,梦幻般的水面纹理仿佛将观众带入一个超现实的梦境。然而,这种迷人的美感并非来自自然的纯净,而是隐含着南加州索尔顿湖地区长期的环境困境。作品通过对比的方式,将自然的独特美与人类环境的负面影响结合在一起,唤起观众对这片土地上深远生态问题的反思。艺术家用他那细腻的艺术笔触,探讨了美如何在困境中显现,以及通过艺术的视角揭示现实的复杂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7/1b1ce9debbc69e1cdeb74cb40faf4f34.png

钭雅楠(Rosaline Dou)的作品《What is my vehicle》探讨了日常行为和情感的微妙维度,通过重新解读和诠释习惯性行为,揭示其背后的复杂情感。作品使用透明胶带和半透明纸,将深夜驾驶中的仪式性对话贴在汽车轮胎上。通过胶带积累的树叶、石头和雨水等痕迹,作品展现了一种充满诗意但不完美的记录方式。更为特殊的是,艺术家将这些记录复述给不识字的奶奶,让奶奶通过“摹仿”文字的方式再现对话片段,增添了一个似乎更为客观的视角。作品既是记忆的构建、消散与追寻,也是“理性”与“非理性”摹仿智慧的对比。在以“what”为题的追问中,强调着对具体经验的直接呈现,也通过保留所有可能性,展现出艺术家一种平衡圆融的艺术关照。通过对日常行为的诗意观察和独特记录方式,挑战着我们对记忆和现实的理解,并试图重新诠释这些熟悉的仪式以达成潜在的生活的新陈代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7/6f8b5895fb341390d630b966cdfeedbb.png

尹思桐(Sitong Yin)的艺术创作在纤维艺术与纯艺术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探讨了材料、地点和文化之间的转译关系。她的作品通过编织、刺绣、陶瓷等工艺技术,融合传统与现代,将自然图像再现与重塑。如在《窥》系列中,她利用数码提花编织和数码刺绣等技术,将山水、岩石等自然元素转化为细腻的艺术形式,展现了自然材料的物质性与虚拟现实之间的微妙关系。通过对自然的模仿与转译,她试图在现实与虚拟之间找到一种非在场的存在状态,营造出诗意的流连空间。这种对自然的重新诠释,不仅回应了环境与文化迁移背景下的乡愁,还触及了对空间、时间、生死的哲学思考,揭示了科技和工艺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相似性与互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7/5c46f0e17e82a4fc723805507d62c4d8.png

邵银森(Yinsen Shao)油画作品的灵感源自于广泛的图片收集,包括杂志、照片和电影截图,通过色彩、形态、线条和空间的切割,结合抽象元素,探索了人物与场所之间的独特视觉关系。尽管他的作品具有叙事感,但更关注的是人物在运动中的瞬间状态,而非情绪的表现。在《Man on the Horseback》《in the woods》等作品中,艺术家利用线条、颜色和抽象元素重构了一个欧洲场景,通过简化的主体和丰富的背景肌理形成对比。尽管人物在画面中被简化为运动中的瞬间,但其细腻的刻画与背景的细致纹理之间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压迫感。艺术家这种注重视觉逻辑和对比的创作手法,捕捉了场景中的剥离感和陌生感,呈现了一个既具个人化又充满神秘幻想的视觉世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7/46f5b5eea8d399d53bf4864496d10c65.png

杨可可(Keke Yang)的艺术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存在的流动性,挑战物质性和感知的边界,通过摄影、视频、装置和表演,创造出反思和质疑身份与性别的微妙空间。她的创作常常充满偶然性和不可控的元素,比如通过不断吹气球直至碰到墙上的针爆破,用气球制作高跟鞋的鞋跟,象征着性别和身份的流动性;以及通过身体摩擦形成的肥皂泡泡,展现存在的柔软性和变化。她的作品不仅仅是对材料的再造,更是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在或通过重新语境化熟悉物品,或通过表演行为突破社会期望的过程中,通过重新定位和再创作日常物品,使物体和身份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新的诠释和象征空间。

(责任编辑:陈耀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