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仝紫云:爱与眼

2024-08-04 09:56:13 未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d9dfb4f7731262b76aa06b332587c615.png

十二世纪的欧洲教士圣维克托的休格(Hugh of Saint Victor)曾说,“爱在哪里,眼就在哪里。” 从一位中世纪神学家口中说出的“爱与眼”,正如二十世纪下半叶意大利学者翁贝托·艾柯所评价的,对于中世纪人而言,这里的“眼”包含了智性与灵魂的双重关注,在面对可感的世界时,观看者所希冀看到的是对自在的明晰透视,与上帝的绝对统一引出的形而上情感相互联系。.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当观看仝紫云的画作,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他在画一种很“老派”的油画,他并不像一般意义上的当代画家那样,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回应当下的时代经验,而是反复地重温作为一种传统的油画。因为在仝紫云的眼中,油画的历史形象作为一种客体,既是欲望的,也是知识的,与可感世界中的其他事物一样,画家在与“客体”的对话中,爱作为一种向上攀升的欲望或精神动力,总是试图通过自己的眼睛发现与捕捉超越自我的价值。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9bd6e1d0d5d673920af9974ac1619b72.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eedbf6e44e8e65609431d0ea43d25ba8.png

仝紫云个展 爱与眼 展览现场

仝紫云热爱与“客体”对话,经常像塞尚那样,静默观察事物的变化,同样的,也喜欢画静物。只是,相比于塞尚开启的绘画时代,现在的绘画不再拥有一个可供描述、指导与归纳的形式方向,可以说,当“绘画终结”后,绘画从现代的线性时间概念中又回落到生活世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看,所谓的“当代”反而是一个容易引发“错时感”的情境。就像仝紫云笔下这些具有写实风格的绘画,虽然,在绘画风格上,她们确乎令人联想到中国现代美术某种体制化的形象,并且也能从仝紫云的求学经历中找到相关印证。然而,幸运的是,仝紫云有着作为画家的一种错时目光。

法国当代美术史家达尼埃尔·阿拉斯引用福西庸的观点:伟大的艺术作品中,总有不同的“时间性”重重叠摞、纵横交织于其上。或许,在学艺伊始,仝紫云所看到的只是一种依据再现逻辑的绘画范式,那么,对于现在的他而言,写实就不再是一种目的,而是区分、描绘与组合可感世界中的相似性与非相似性的方法。进一步说,他眼中的“时间性”,既有属于自身的生命经验,也有绘画传统中由一系列他者带来的超越性,但两者之间却又不是我们常说的主体与客体关系,在一篇对话中,画家本人描述了对一块偶然遇到的水泡过的树根的迷恋,买它与画它的理由是木头石化了,不再腐烂——他所看到的不再是死亡,而是发现了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6e17811c237e7d864df6c46f819dee93.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b8d8a184271beeb42913bfa2c175d7b4.png

仝紫云个展 爱与眼 展览现场

正如德里达曾说,现象学无法认真讨论死亡,因为其开创者胡塞尔需要将生命的观念与意识的经验相联系,这意味着,现象学是一种生命哲学,死亡在现象学中不占任何位置。耐人寻味的是,这何尝不是绘画的特征。可以想见,当仝紫云拿起画笔,再现那块树根时,他眼中闪烁的光,内心描绘表象的冲动,以上这些都曾显现在任何一位画家身上,如同食物穿过身体,主体享受着一种对于客体的吸收,而与之对应的,写实与再现所呈现的可见性,意味着画家与外物融为一体。

然而,对于仝紫云而言,他对于写实绘画的认知却不止如此。在此让我们回到之前的话题:仝紫云静默观察事物的变化,那他到底看到了什么?如果说,塞尚是在言说绘画真理,那么在他的绘画中呈现的同一性,显然是一种形式理论,换言之,画家以柏拉图的理念抗辩了柏拉图对于艺术模仿论的批判,也启发了之后画家关于绘画本体的争辩与实践。但同样我们知道,绘画之于人类的意义,更多源自过去与记忆,或者说,现在的绘画早已是一种时空交错后的结构性目光。就像仝紫云的静物画,写实作为一种语言表征,是画家本人与世界的肉身的共鸣点,无论是他目光的着眼点,还是他的笔尖,所表达的却是关于“同一性”的另一种观点:差异的差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0b0da5d8fcf36263f0415a5ec34b61a0.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af5630647f25e6d2606b00bcd834fddf.png

仝紫云个展 爱与眼 展览现场

首先是一种在时间中显现的差异。例如,仝紫云所画的土豆与瓜果,要么生出了绿芽,要么长出了藤蔓,原本蕴藏于果实中不可见的冗余能量,因为开放的时间,使得事物的形象生成出了“异化”——这里的异化,是人类基于实用利益的价值评判,但同时也让它们从日常生活的边缘位置,闯入到仝紫云的眼中。无疑,这是一种关于生命的审美,也是对“无限”所做的精微殊相式的解析,以至于仝紫云有时不得不脱离传统静物画的体裁限定,以人的意象与之对应。不同于十七世纪米兰画家朱塞佩·阿尔钦博托的果蔬肖像,仝紫云并非要在错觉中让他们看上去像人,而是通过图像的绘画物质所显示出的神秘力量,向我们传递一种经典绘画常常所赋予的人的气质,其中的经典意味固然可以视作一种绘画质感的图像性修辞,但它的生效机制并非全部建立于世俗和神圣之间的二元关系之上,更重要的是它将我们的目光从现实场域移开,引向一种时空交错,与他者相通的生命体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89ae3cbba8347356ee2754a0aefed4de.png

仝紫云,缠绕,布面丙烯,60×50厘米,2024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0c07c75a7eeb6786e7a7796f975f332e.png

仝紫云,过去、现在和未来,布面油画,100×80厘米,2022年

在仝紫云的绘画中,至少还有另一种差异,显现在画面内部的空间之中,并且有着两种不同的面貌。其中的一种,是一套赋予再现合理性的常规机制,即在《过去、现在和未来》(2022年)中所看到的,不同质感的物品形象被和谐地安置在各自的位置上,如同古希腊哲学家理想的宇宙模型“cosmos”:桌面上的瓶子、木块以及墙上的小画等等物品,不仅环绕着中心位置的人形木偶,并且物品之间各异的质感,被画家精巧的用在对于空间性的塑造。不止如此,画中关于形象符号的各种巧思,令人联想西方绘画传统中的道德寓意作品,虽然,这幅作品可以看作反思人类与灵魂关系的当代版本——尤其是在当下的人工智能潮流背景下,但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在一种恒定的状态下展开的叙事。而在2024年的一幅带有“自画像”主题的画作中,我们看到了仝紫云一种全新的空间表达,即一种在现代万物论(universe)框架下的空间叙事,画家本人的形象虽然依旧占据画面中心的位置,但他不再以事物之间的质感差异建立空间,而是通过事物给予他的能量感受,试图表现每个事物都将走向的无限空间。或许,这幅画作预示了仝紫云绘画实践新的开始,但对于人类而言,这何尝不是一个日久弥新的命题。

文/孙冬冬

仝紫云个展“爱与眼”目前正在上海瑀空间画廊展出,展览由孙冬冬担任学术主持,汇聚了艺术家仝紫云近十年的创作成果,呈现其基于传统写实绘画上的新视角。展期将持续至2024年9月18日。

展览开幕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d3a6c9d5f238949dec9ca3a7aa30adf8.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1f2c3e5f4b2fceb0a7e5e0be8bc0c5a3.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dd3e4d19dd1c5b782dbd89eb8cc59ded.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338dd455c384aa4bb2df0d2b5f707c7c.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2e115986ea9eccc71a795c70025615e5.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2625b89aba084ee621cceb9394f126f5.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5e13f8a2d570b71e5fbfddbc79d75732.png

艺术家仝紫云在开幕式现场讲解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900cc309514194210443a94fd5f8e9be.png

(从左至右)学术主持孙冬冬、画廊主理人莫涵瑀、艺术家仝紫云在开幕式现场发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75ff4199ea95c23aecc625aec63bb913.png

艺术家仝紫云在开幕式现场与观众交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4624dd4e469f0bbb1676c912c82b7d50.png

画廊主理人莫涵瑀向观众介绍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c1262d6b381bf7722d52b82f774569de.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d6e1ec0ee719862035082dc3eebbefb8.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c22991c90c79dd49916e0f076b1db00e.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d9d4e696c548620f521913938079c8b7.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89c2df00b26aa63579b7b80de5c622e1.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b54aa2bc37e0706897b13489d425936f.png

关于艺术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a6235041dc73a6286394fddf9df380f1.png

仝紫云,1987年生于河南省唐河县。201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2024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研修班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作品曾于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美术馆、上海中华艺术宫、江苏省美术馆、美国加尔文大学中心美术馆、法国Galere1618艺术机构、西班牙M.E.A.M现代艺术博物馆等机构展出,并被国家大剧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江苏省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近期个展:

2024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课题组个案研究展——仝紫云”,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北京

2023 “或许,如是——仝紫云个展”,芳草地画廊,北京

2023 “格物——仝紫云个展”,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北京

2022 “观物——仝紫云个人项目”,杭州小河公园,杭州

2020 “画室与直播间——仝紫云个展”,山艺术北京林正艺术空间,北京

2019 “时间与真实——仝紫云个展”,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北京

关于学术主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1677206da497267c6bffc7363f8cfdd0.png

​孙冬冬,1977年生于南京。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批评写作与展览策划,主要视野关注在“后奥运时代”中国当代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以及中国当代艺术的系统性构建。他曾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广东时代美术馆、成都A4美术馆、顺德和美术馆、“艺术长沙”等国内重要艺术机构策划展览,也是第五十九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的助理策展人。现工作与居住在北京。

关于展览

仝紫云个展 “爱与眼” Love and Eyes

展览时间:2024年7月27日-9月18日

开放时间:周二到周日 10:00-18:00 (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瑀空间 上海市静安区北苏州路1040号 JK1933 A104-A105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