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走过圪料街,人生不圪料
2024-08-05 17:45:57 未知
来源:指闻内蒙古
“圪料”是地道的内蒙古中西部方言,形容细长的东西曲曲折折。圪料街,因街巷弯曲而得名。在呼市玉泉区小召小学西南侧有多条小巷纵横交错、迂回环绕,当地老者称其“圪料街”。东起小召街北口,西至石头巷北口,长220米。1956年更名为有着吉祥寓意的兴盛街。
呼和浩特旧称归绥,是归化城与绥远城合并而成的城市,归化城建立时间早于绥远城,故称归化城为旧城,绥远城为新城。旧城的街道可以总结为“三湾四滩一圪料,大街十八零半道”,其中这“一圪料”就是指圪料街,今席力图召前门至小东街南口一带。外地人或者对方言不熟悉的人听到“圪料”难免会疑惑,但熟悉方言的朋友肯定能明白“圪料”的含义,“圪料”在呼和浩特方言中意为“歪歪斜斜、弯曲”,从街名就能得知,“圪料”街不是一条笔直的街道。圪料街从席力图召开始,向东北方向延伸,通向小召,街长220米,宽6.3米。圪料街两侧房屋全部为砖木结构,以四合院居多。据有关史料记载,圪料街形成于清中期归化城召庙建设的顶峰时期。呼和浩特的召庙之多,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这样的说法,这一时期,席力图召和小召周围的一些街巷民居多数为庙产,租给老百姓,每月由喇嘛上门收租。清末民初,一方面,战乱给召庙带来极大的冲击,一些召庙不得不变卖房屋地产,维持开销,另一方面,大批晋商“走西口”进入归化城,许多成功的晋商在繁华的召庙周围置地建房,尤其是在席力图召和小召之间,形成各自无规划的建筑,两端街道口处又南北错落,无法取齐,就成了一条好似轱辘把形,弯曲不直的街道,于是当地百姓就给它起了一个颇有情趣的名字叫“圪料街”。“圪料”也是山西方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来到草原地带,带动了北方地区的发展,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走西口”,他们带来了各自的语言与文化,历经数百年,这些语言、文化在呼和浩特的土壤上厚植,成为呼和浩特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相传,当时圪料街两侧商铺繁多,有剃头铺字号“喜顺堂”,有专门制作算盘、尺子、竹门帘的老字号“源福泰”,还有老药铺“元泰和”等等。1956年,“圪料街”更名为兴盛街。现在的圪料街周围,更为人们所熟悉的是“大盛魁文化创意园”,大盛魁商号是清代山西人开办的对蒙贸易的最大商号,极盛时有员工六七千人,商队骆驼近二万头。“圪料街”的名字诞生于山西方言,而今的“大盛魁文化创意园”的名字也脱胎于晋商的影响,这条街仿佛冥冥中完成了时代的交接。语言的改变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完成,而语言的形成和延续,则是几百上千年的过程。方言,作为植根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的土壤,它生动、形象,粗犷、幽默……以方言命名的地名街巷,保留至今,也给后人留下追溯历史的遐想。
来 源:内蒙古日报 新闻纵横
责任编辑:王建宇
审稿主任:刘 静
值班总编:唐一龙
(责任编辑:王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