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众口点赞巩德春之300期

2024-08-06 09:48:05 未知

双节期间,重磅推出《众口点赞巩德春》第300期,该期近万字评论文章《黑白交响 笔墨华章一一巩德春水墨画艺术解读》,历时数月完成,敬请赏读,并欢迎发表高见!

黑白交响 · 笔墨华章

——巩德春水墨画艺术解读

张志忠

本文提要:

打进去与走出来的成功式范

矛盾法则的成功运用

天地大美心象山水的成功之作

世界绘画艺术有两大代表:一是代表西方绘画艺术的油画,二是代表东方绘画艺术的中国绘画(简称国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国绘画,在文脉悠久,传承有序上,在对绘画本质的认识和创作理念及表现技法上,又比西方绘画更胜一筹。“中国艺术的发展早于欧洲一千多年,当中国艺术已经达到成熟圆满时期,欧洲的艺术还是萌芽襁褓之际(徐悲鸿——中国艺术的贡献及其趋向《中国画的艺术》一书第71页)”。早在盛唐时期,中国文人画水墨画鼻祖王维在《山水诀》中就揭示出绘画的奥妙真谛和圭臬:“夫画道之中,水墨为最上,启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中国水墨画”之称谓即肇始于此。宋元及以后,中国绘画由崇尚丹青色彩(丹青一词狭义专指颜色,广义为色墨画的代称)发展到崇尚黑白的水墨,由注重形似到注重神似,由注重师古人师造化到注重以心为师,把中国绘画从绘画技巧到绘画理念提升到了“道”的高雅的哲学的高度。这无疑是中国绘画发展的里程碑和一次次认识的飞跃。中国水墨画的核心价值就是意境写意和笔墨。意境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写意是中国绘画的矩䦆,笔墨是中国绘画的生命线。而笔墨的关键又在于笔法及水和墨的调和运用。著名画家巩德春在中国绘画的意境和写意上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在用笔用墨用水的技法上更是运用高手。他笔下的水墨作品,具有远取其势,近取其质,浩瀚宇宙,方寸之间的恢弘气势;具有神游艺海,笔唱大风的豪迈;具有天地大美心象山水的时代特征,具有诗的意境,舞蹈的线条节奏和黑白交响笔墨华章的交响旋律。

打进去与走出来的成功式范

传承与创新是推动中国绘画不断变革和发展的两驾马车,更是中国绘画的必经之路。一切新的都是从旧的里面诞生出来的,艺术复兴和创新只有和传统相结合才会硕果累累,观古鉴今,无古不今,没有传承,哪来的创新?其所谓创新也只能是无根之苗,无源之水,无基之厦。

巩德春深知师传统师古人的重要,深知钻研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他以敬畏虔诚之心,全身心投入到传统这座艺术宝山中,采摘果实,撷取营养,以与古人对话与古人交友与古人谈心的学习方式,在广泛涉猎古典画家传世之作的同时,又选择性的对适合自己的性情兴趣和绘画观念相近的古代画家作品,进行重点深研。他远祧北宋范宽、郭熙,近宗清代石涛、龚贤,甚至对明清两代大写意花鸟画代表人物徐渭、八大的绘画思想风格技巧也进行了深入探讨。他学习范宽作品的壮美之境和笔墨的雄奇强健,深悟师古人师自然师造化的相辅相成道理。细研龚贤作品由“白龚”到“黑龚”转变的成因与成就,尤其是龚贤积墨法的运用。他把徐渭、八大挥笔当歌泼墨当泣的创作状态和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画者,从于心者也”(《大涤子题画诗跋》《苦瓜和尚画语录》)的创新绘画理念及技法融会贯通,为己所用。他临摹范宽、龚贤作品,师其迹,酷其形,得其韵,重其神,形神兼备,达到了以假乱真之地步。多年来巩德春深扎在古典艺术这座宝山中,挣了个钵满盆盈,囊橐累累。

师古人之迹,这只是学习传统的初级阶段,巩德春更注重的是师古人之心,师古人之精神。在传统艺术这座宝山中,他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学传统但不被传统所囿,不做传统的奴隶。他认为深入传统越深,最后越要远离传统或背叛传统,越热爱越要远离,入古深,出古远,这才是对传统最好的传承与创新。有些画家,深入到传统艺术宝山中而迷失了方向,终其一生不能从传统宝山中走出来,这是学习传统的悲哀。传统对一般画家来说是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成为攀登艺术高峰的阶梯,也可以成为艺术创新的樊篱枷锁。关键在于是否真正的打进去和走出来,在于勤奋加悟性。对于传统这座宝山,巩德春既能以最大的毅力打进去,又能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是他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

观其作品,处处来自传统,但处处没有传统的尾巴,与传统彻底拉开了距离。他的作品有传统的深厚功力,但处处又放射着时代的创新的艺术光芒。他是传统艺术的饕餮者,又是创新艺术的实践者,正如他的恩师贾又福先生所说:“现代有作为的艺术家,一边吃着传统的美味佳肴,一边扫荡传统固垒的枷锁,这乃是对传统最好的继承”(《贾又福》中)。

矛盾法则的成功运用

世界万物是充满矛盾的,没有矛盾也就没有世界。天与地、阴与阳、黑与白、大与小、多与少、柔与刚、虚与实、强与弱、快与慢、祸与福、生与死、动与静、美与丑、明与暗、秽与净等等等等。世界处处充满着矛盾和对立,又处处保持着平衡与和谐。世界是这样,绘画亦然。画家的任务就是要在作品中善于制造矛盾,然后再想方设法去解决矛盾。艺术自身的法则则是对立统一之法,美学原理的表现形式正是矛盾双方对立和谐的统一。险中求稳,稳中求险,柔中寓刚,刚中寓柔,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实多虚之,重多轻之,聚多散之,大多小之,湿多干之,反之亦然。如果把中国水墨画的笔法喻为骨,墨法喻为肉,那么水墨中的水,即为血脉。太极笔法就是处理好曲直、粗细、刚柔、方圆、快慢、疾涩等关系。太极墨法,就是处理好浓淡、干湿、枯润、积破等关系。太极章法,就是处理好疏密、聚散、开合、主次、大小、虚实、前后、动静、隐显等关系。山水画大家贾又福先生说过:“艺术上追求最高规律是相反相成,最难的还是相反相成…… 艺术的最高层次是把两个极为难以配合的东西配合起来”(《贾又福画语录》)。巩德春牢记恩师的这段话,用矛盾这一艺术法则和美学原理指导自己的创作,他在制造和处理画面矛盾上,显示出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深厚功力。在画面上他能最大限度的制造矛盾,又能最大限度的求得平衡与和谐。世界辩证法的奠基人、希腊古典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美在于和谐,和谐在于对立的统一”(摘自《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举例为证:

巩德春的水墨作品《情系高原》,近景山坡的大块浓墨与空白之水形成鲜明的矛盾对比,远景山峦的虚与中近景的实形成对比矛盾,一群跑动的牦牛与整幅画面的岑寂形成对比。动静、虚实、黑白一组组矛盾却构成了一首和谐空灵的抒情曲。

下图:《情系高原》(33X66)2017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375d0011583029764bc09626610358ea.jpg

下图:《情系高原》(33X66)2017

《梦幻西域》作品,顶端最黑与最白的强烈的矛盾对比,是画作的经典之处和高潮。中间画面透着光和岚气的部分,是画作的点睛之笔。大泼墨和猛刷横扫的山脉走向,亦真亦幻、亦藏亦露的想象构思,把青藏高原的瑰丽雄壮展露无遗。此作与画家亲自到青藏高原体验生活、观察高原风貌的经历有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9f327c4e0173457886a1681f158b55fb.jpg

上图:《梦幻西域》66X33 2017

《西域古韵》作品,此作把三段式构图、S构图、三角构图、顶天立地式构图融为一体,动势强烈、险绝而又不稳定的画面上部和稳如泰山的中间三角巨峰形成矛盾对比。画面底部正在缓缓而行的一组骆驼队与周围环境的静形成对比。整幅画面充满着矛盾对比,但给人的感觉又是那么和谐自然,这就是高手过招,一招一式,皆有讲究。一位名家说过:绘画的杰作,就是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什么时候把矛盾处理好了,画作也就成功了,《西域古韵》正是这句话的最好的诠释。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f02c43d8db9c62ef720f98d2f9b1d0d8.jpg

《西域古韵》66X33 2017

巩德春的作品还有一个突出特点:他能把色彩的两极——黑白(最大的色彩矛盾),处理得恰如其分、和谐自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覃思与想象。黑与白是最本质的两种颜色,是众色的根源,是阴阳契合与指代,中国画家大都有水墨情结。中国现当代画坛百年巨匠潘天寿说道:“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间,干湿相成,则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有色矣。五色自在其中”(《听天阁画谈随笔》)。 黑白是色彩的两极,如果说黑为色彩之国王,那么白即为色彩之王后。画家的黑白之说,即为道家的阴阳之说。中国画的黑与白二字,不单指两种颜色,更要从哲学的高度去理解它。中国画最讲究对立和统一,而黑白两色,是最大的对立,能用最大对立的两色,画出最大和谐统一的画来,画出意境深邃、变化莫测、气势恢宏的水墨山水,没有几十年的硬功夫和超凡的悟性,是画不出来的。巩德春深谙创作中矛盾法则之无穷奥妙,而娴熟的把它运用到创作实践中,其作品就具有了超凡脱俗、耐人咀嚼、引人深思的艺术魅力和标尺意义,这是大家风范所为。

天地大美心象山水的成功之作

艺术永远在路上,没有归宿。艺术最可贵之处在于发展创新;艺术最难之处也在于发展创新。艺术没有发展创新,就没有了生命力,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中国绘画之所以能成为东方艺术的杰出代表,就在于中国绘画数千年来有序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几乎每一个历史时期,既有艺术的群山,又有艺术的高峰,其高峰就是创新艺术的代表。昨天的创新,就是今天的传统;今天的创新,又成为明天的传统,艺术就是在这循环往复中不断向前迈进的。时至当代,许多有志创新的画家,不甘寂寞,大胆尝试,形成了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的热闹局面,一些创新艺术主张或令人耳目一新,或令人瞠目咋舌。诸如“新时代水墨山水、”“新水墨山水、”“现代水墨山水、”“新现实主义山水、”“新语境山水、”“观念哲理山水、”“抽象观念山水、”“水墨工笔山水、”“超现实艺术”等等。对于这些名目繁多的创新主张和实践,时间会过滤一切、验证一切。在艰辛的艺术创新之路上,巩德春探索实践跋涉的身影是不可缺少的。他认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创新,首先要在深入全面把握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创新,要在精研传统和大自然,精研古典优秀文化基础上创新,要在师古人师造化师心象上创新,要在具有民族精神、中国气派、时代特征和表现正大气象上创新。离开了这些创新,其所谓创新也就是昙花一现或热闹一时。有些人在创新之路上迷失方向或误入歧途,不是找不到方向,而是方向太多。巩德春提出的四个创新,正是艺术创新的正道坦途。他对自己的创新理念不动摇、不旁骛,把自己的绘画理念践行于创作实践中,迎来的是硕果盈枝佳作连连。

近二十年来,他创作的纯水墨山水《自然生化》系列、《空山探道》系列、《开元之光》系列、《西域高原》系列等,在中国画坛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众多美评家、著名画家的撰文褒扬,许多国家重要媒体及专业报刊,不吝版面和时段,给予专题报道和推介。

在赞誉掌声和光环的背后,是艺术家的泪水和汗水支撑,是充满荆棘坎坷之路上的孤行跋涉和登攀。巩德春的艺术创作之路,更是靠褴褛筚路备尝艰辛走过来的,靠坚韧毅力执着勤奋拼搏走过来的,靠苦苦探索和超人的悟性走过来的。他经历了凤凰涅槃、化茧成蝶的艺术嬗变过程。他五十年的从艺道路,就是一部个人艺术奋斗史。他经历了由原来的以色墨为主水墨黑白为辅,到以水墨黑白为主色墨为辅(有许多作品甚至完全抛弃了色彩)的转变;经历了由实景山水情景山水向象外山水心象山水的转变。他的作品既能从宏观上探道,又能从微观上探真,其作品突破了传统山水那种可居可游、一应俱全的全景物质山水观,确立了一山一石思接宇宙和千古的大山水观。突破了传统山水常规那种“无树不秀、无云不灵、无水不活”的模式,确立了超越时空和地域的环宇意识。他已完全摆脱了具象的影响和束缚,用感悟天地之大美,写心中之山、心中之象。他作画犹如做上帝一般,山山水水任调遣,万景万物任驱使,有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天地与我同在,宇宙在我心中的正大气派和天人合一心象合一的深邃意境。他的画作,在色飞墨舞中,展现出大千世界的多姿多彩;黑白咫尺间,描绘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壮美。其画作,有法无法,法无定法,笔墨无形,变化莫测。具有胸藏丘壑、笔吞山川之力;沉雄奇崛、鬼斧神工之妙。具有“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宗炳《画山水序》)的磅礴豪迈气势;具有雕塑感、流动感、历史沧桑感;具有大宇宙、大视野、大胸襟、超越时空和地域的宏大气派;具有深邃的儒释道文化内涵和哲思心象。他用笔古、健、老、苍,各种皴法并用,滚擦拖拉,不拘一格。用墨积泼破结合,浓淡干湿兼施,层层交错,层层变化,层层联系,层出不穷。用笔时而大笔挥洒重如崩云,时而轻如蝉翼蜻蜓点水;时而实笔实画,实笔虚画,时而虚笔实画,虚笔虚画;时而混沌一团时而清晰可见。作品中常常有亦藏亦露,亦真亦幻,气贯神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来之笔。他用简单的不能再简的两件法宝——墨和水,用如意笔法,变戏法般的创作出一幅幅具有韵律感、节奏感、流动感、体积感、空间感的山水佳作。

巩德春作画善于把山当人来画,一座巨山就是一位巨人,山即人,人即山,山人合一,山是人的载体,人是山的灵魂,山承载着画家笔含哲理,墨藏天机的所思所悟和内心激情。他的一些作品,不但赋于大山人的性格人的精神和人的寄托,而且大山的形象酷似人。远看其作就是一座巨山巨石,细细观察,奥妙显现,完全是一位有着人的身躯人的五官和人的表情的一位巨人。如竖幅作品《自然至尊》,一位戴着男士帽的巨人侧面头像,占据整幅画面的大半部分和中间位置,十分突出。这位巨人昂首远望前方,给人一种坚韧不拔傲视群雄之感。但粗心的观者看到的这尊侧面头像就是一座大山,画作妙在于此。横幅作品《壁隐风堂好作秋》,整幅画面突出的是一位历尽磨难而不屈的披头散发的老人侧面头像,而头像就是一座巨山,长长的散发就是连绵起伏的群山。画作高明之处,把山当特指的老人来画,画出了山和老人的历史沧桑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ca6f52c32aed9e5741b8f4a582935a0d.jpg

《自然至尊》132x66 2013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28fa1a9ebb52e978a03af285c6394bf8.jpg

《壁隐风堂好作秋》32X65 2014

巩德春的作品在创作技巧上,还具有三个鲜明的独特的特点:一是他善于运用空白。画中之白,即画中之画,也是画外之画。“看画不但要看画之实处,并且要看画之空白处”(《黄宾虹画语录》)。“妙在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清·笪重光《画筌》)。这无画处的空白,正是老庄宇宙观中的“虚无”,它既是万象的根源,又是万动的根本。巧妙的留空白,比画实处更难,空白处虽虚而实。他的许多画作空白处,似山非山,似云非云,似海非海,似雾非雾,把答案留给观者,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二是他善于把随机分布的白而显现的光的效果运用到作品中。中国古代画家早就认识到物象受光的影响,而产生阴阳晦明变化,并在作品中有所表现。但这是不自觉的运用,还没有上升到理论上来认识,还没有自觉地把光的作用运用到作品中。到了清代金陵八大家之首龚贤,晚年作品由“白龚”到“黑龚”的转变,才认识到光在作品中的作用,他在《画诀》中说:“凡物之下面黑的是阴,上面白的是阳。”但龚贤遵循的是自然光,画中少了点心灵之光和万物本身的灵光。现代著名画家宗其香创造了“夜光”在作品中的表现技法。李可染创造了侧光逆光在作品中运用之法。“如果说李可染的逆光侧光吸收了西方印象画的东西,又进行了改造,这样的光已不是纯自然的光了。而巩德春作品中的光,更不是自然的光了,纯粹是心灵之光。他的光没有固定光源,它是一种随机分布的一种白。这种光,是他心中的一种光明,投射在他的山水画中,是发自心灵的一种对自然的追求,是进入宇宙洪荒的境界……”(王镛在“自然生化——巩德春画展作品展研讨会”上的演讲)。巩德春这种随机分布的光点,不但把整幅画面的空间感全部透视出来,而且使整幅作品充满了灵动气韵畅通和盎然生机。

三是在构图上出奇出新,匠心独运。他创作的巨幅作品《自然生化之十一·神圣》(550cm×215cm),是他几十年来创作的最大尺幅之作品,是调动一切艺术手段的集大成之作。作品历时数月完成后,他大病一场,可见他不是在玩艺术,而是在用生命作画,正如他自己所说:“一幅巨制完成的过程,就是生命在燃烧的过程,每幅画都是我的心血凝成”。该作的主题部分,是一座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巍峨坚硬的巨峰,巨峰的三面都透着不同的光源,与漆黑的背景形成极大地反差,给人以鸿蒙初辟混沌初开乾坤始奠之感。巨峰下面千姿百态的山石、溪流、瀑布等,都衬托着巨峰的高大。石分三面的巨峰,像一座圣山,令人朝拜;又像一位历史巨人,令人敬仰敬畏。整幅画作隐喻着画家对神圣大自然的讴歌和人类生生不息精神的高扬。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b13e98b332c666221279fde49aa7ceb1.jpg

《自然生化之十一·神圣》550X215 2014

好的画作,与尺幅大小无关。鸿篇巨制可流传千古,咫尺小品亦可画史留名。巨幅作品容量较大,能展现出作品磅礴的气势。如在盈尺之间也能画出有气势有容量的画来,更显画家实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协理事、著名美评家王镛先生在网上看到巩德春一组尺幅作品后曾说:“我原以为巩德春的这组作品都是大尺幅之作,因为作品不但容量大,而且都很有气势和张力。但观看到原作,才发现这组作品都尺幅不大,但气势很大……决定一个画面的气势也好,力量也好,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是结构,是画面的内在结构。巩德春的精品结构非常的讲究,你把他的墨色去掉,就留下几个简单的轮廓线,你可以看出它的结构很有张力”。这组尺幅作品代表作《啸音》、《高原情》、《晨潮》、《旋律》、《心潮》、《高音》、《雪域之光》、《高原雪魂》等,都是巩德春的呕心沥血之作,他把巨幅容量压缩到咫尺之间,呈现出来的却是千里之遥和大自然的壮美辽阔。

《铁山古韵》:此作散笔老毫、枯笔渴墨、浓淡干湿、拖拉滚擦等,无所不用其极。精彩之处在于两处岩岫的透光处理,不着一笔,尽得风流。画家善于在密云幽谷,峰峦叠翠中进行透气透光的处理,不落可染先生所创逆光山水之窠臼。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3e94088b2c77c5eb43dad13621c6591a.jpg

《铁山古韵》66X332017

《健笔雄墨写山魂》:此幅为心象大化之作,完全抛弃形似的束缚,借心中之山,抒胸中豪情。大泼墨展现的是大气势、大气魄、大胸襟。这神来之笔,小家子气画家还真玩不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26f23f3e83308e698e02d2d49a62e8b1.jpg

《健笔雄墨写山魂》66X33 2017

《山外青山流清泉》:近景两座浓黑的巨山,犹如两扇打开的巨门,顶天立地。两巨门之间,犹如长银幕,由远而近的山泉溪流穿过重峦叠嶂滚滚而来。远景是空白,代表着无边无际的群山和长空。造险造势的奇特想象,盈尺之间万里之遥的神奇构图,画面极强的纵深感,令人赞叹不已。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385355abf4c3c7ca5fd07cda65d492e2.jpg

《山外青山流清泉》66X33 2017

巨作《东岳雄魂》,以新颖的黑白灰艺术语言,以各种皴法、墨法、笔法交融使用的艺术技巧,创作出一幅与众不同的泰山作品。该作品不以泰山实景见长,而以泰山作为象征意义,运用一笔法(一笔生万笔、一皴生万皴等)来表现对泰山的礼赞和思考,来表现心中之泰山、来表现具有哲学和儒释道文化内涵的泰山,来表现大自然的壮美和永恒,来表现天地与我同在,万物与我合一的宇宙观和艺术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d9eeafbc59134f0b271cb7bd844b6377.jpg

《东岳雄魂》240X124 2019

《晨曦》和《夕阳无限好》是画家极少用色的两幅作品,一朝一夕,复合用色。他惜色如金,激情四射。以强烈的色彩对比,以晨曦为隐喻,表达了对祖国每天都是新的及蒸蒸日上的赞美和祝愿。《夕阳无限好》题目虽无新意,但画作构图却异常出新。两排浓黑的万仞群山脚下,是一条蜿蜒曲折激流奔腾的白色江水,江中一位“弄船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酒泉子·长忆观潮》宋·潘阆)”,这是对人类勇敢奋斗精神的

礼赞。尤其对美丽耀眼的夕阳刹那间定格,使作品擢升为经典之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bbaf739b2039821f8f4af6ce8ee21e0a.jpg

《晨曦》67X34 2019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83e26fda0de3b9752d19c6856de6300d.jpg

《夕阳无限好》66X33 2017

凡有成就的中国绘画名家,无不是绘画的多面手。巩德春不但在水墨山水画创作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而且在花鸟画、人物画上也有不俗的佳作。近期出版的《巩德春花鸟画画集》,是他在花鸟画领域探索与创作的成果结晶。他的花鸟画,出手不俗,集徐渭、八大、吴昌硕、齐白石等花鸟画之精粹,融会贯通,成自家面貌。其大写意花鸟画笔墨酣畅,朴拙老辣,以书入画,情趣盎然。构图以简胜繁,设色淡雅,色墨互助,富有文人画格调。

花鸟画《鱼乐图》是典型的咫尺小幅、逸笔草草之作。 画面主题是八条焦墨畅游之鱼,一大七小,形成矛盾对比。引领的大鱼斜跨中间大半个画面,主题交代清楚。七条紧随的小鱼聚散有致、疏密得当,又有不同变化。画面背景不着一笔一色一墨,全为空白,但观众感觉的不是空白,而是广阔的水面。鱼自由自在畅游的强烈动感与四周空旷寂静的水面空白形成对比,引人遐思。整个画作用笔用墨,可看出画家胸有成竹,千鱼在心,任我调遣的创作状态。他只用枯笔焦墨,寥寥数笔,鱼的形神律动感就活跃在画面上。如果画作就此而止,虽也算一幅不错的小品,但内涵的东西却显现不出来。此幅画作妙就妙在画面下面的款识上。好的文人画作,无不是诗书画印相得益彰相映生辉之作。画作下面的题款一下子提升了这幅画作的意义与价值,把整个画作的内涵做了无限的延伸。款识题道:“食鱼不如观鱼乐 观鱼不如钓鱼乐 钓鱼不如画鱼乐”,这是多么潇洒自在的人生观,这是借画鱼而诠释怎样对待人生和对待生活。三个排比递进句子,一步步把人生的意义提高拉深:由鱼想到人生,由简单的物质生活到高雅的精神生活。食鱼是人生的物质层面、观鱼、钓鱼上升到人的精神层面,而画鱼又上升到人生的艺术层面,我国漫画之父丰子恺把艺术视为接近宗教而高于精神层面,巩德春的《鱼乐图》就给了我们这样的人生提示。《鱼乐图》这幅小品,鱼是写出来的,字是画出来的。苦禅大师有句名言:“画至书为高度,书至画为极则(《李苦禅纪念文集》)”。用句通俗的话解释:画到顶点便是写,写到顶点便是画。看《鱼乐图》题款,那疾风走笔、动感强烈、错落有致、揖让呼应的书法,又像一条条鲜活的锦鲤在游动,书法已完全融入绘画之中,是整幅画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33b42a20a222a8683b921ddd22d56fbc.jpg

《鱼乐图》 33X66 2017

巩德春在人物画上也曾下过苦功并有所建树。他有很深的人物素描基础,早在1980年他创作的工笔人物画就入选山东省美术作品展览而获奖,后转入写意人物画。涉及人物画作如《高家庄》、《江南古城》系列、《沙漠记忆》系列、《高原风情》、《村外有条河》等,不管是复杂的人物群体还是单人,都是形神兼备,体态各异,组合得体,疏密得当,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

艺术虽然不是按照进化论的观念前进的,但艺术与进化论的优胜劣汰是相通的。在攀登艺术的征程上,命运之神为了不让艺术家们人满为患,而使大部分攀登艺术高峰的人知难而退。有的人终其一生,也只能遥望着高山巨峰无奈叹息而不能再向前跨一步。只有极少数人能到达高山之巅和攀登上艺术巨峰。艺术的饕餮者、孤行者、跋涉者巩德春没有停住攀登的脚步,他在不断的调整心态,抖擞精神,不断地战胜自我,完善自我,以丹青不知年犹有少年心的壮志和毅力,向着艺术的高山巨峰迈进!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