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澍:在浑河畔吹着晚风喝着冰啤画了一幅沈阳
2024-08-09 11:44:11 未知
在新立堡西路附近,有一座独立的二层小楼。推开一扇玄色铁门,走过一段布有竹栅栏、荷花池的蜿蜒小径,拾级而上一段不算宽的铁质外楼梯,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可染画院副院长、画家张宝澍先生的工作室就坐落在此。环顾四下,虽身处闹市,这片小楼却颇为幽静,像不沾尘世的桃源。
工作室里,不同时期、形态各异的小物件随处可见,绿植盈盈,充满生活气息。专业音响的低音炮里传来乡村民谣,女歌者的嗓音令人陶醉;一只名叫茉莉的八哥,长着一身黑羽,静立在挂在半空的笼子里,蹦蹦跶跶,用圆溜溜的眼睛打量着来访的人。然后就是不同风格的画作,瞪着双目的龙头、露着眼白的鹧鸪、仙气缭绕的远山、精细线条的街景……各种风格的作品贴了满墙,杂糅却又和谐。
性格内敛的张宝澍经常独自在画室笔耕不辍,一言不发,音乐、花鸟是他的陪伴。有时,觉得闷了,他也会找来好友小聚,大家在一起喝喝茶、聊聊画,既能静止又能欢乐。从拿起画笔的那一天起,张宝澍从未有过一刻松懈,一年365天,他几乎每天都在创作,不断地充实着自己。他说,这也是艺术的一种修养,“画家画家,就要不停地画。”
画家笔下的新方向,与家乡有关
这是记者第二次走进张宝澍的工作室。上一次是三年前,当时张宝澍创作了一幅巨幅国画《血战到底》,画中战火连天、悲悯厚重,直击心房。这一次,墙面上换了一幅新作,仍与沈阳有关。张宝澍说,这是他以家乡为灵感,最新创作的组画之一——《浑河外滩之夜》。
夜幕之下,浑河两岸灯火璀璨,河面“浮星点点”,那是河边的万家灯火,也是两岸的生活。画中,沈阳地标大钻石停在了深邃的蓝色,其背后,写意的摩天大楼耸入云端,既摩登又现代。不过张宝澍开创性地增加了现代的符号、元素还有西方油画中惯用的光影。见记者对画作感兴趣,张宝澍又从另外一间画室搬出该系列的其他几幅,中街、北市场、1905文化创意园……沈阳当下的都市繁华,绘声绘色地渐次铺开。
“现在城市正大力宣传推广文旅产业,作为土生土长的沈阳画家,我也就有了想把它们记录下来的想法。”张宝澍一边往外掏宝贝,一边说,“沈阳不只有‘一宫两陵’,我们还有美丽、美好的现代化体验。”这些画,便是画家眼中的靓丽风景、城市IP,“场景首先要打动我,比如那幅《浑河外滩之夜》,灵感涌上来时我坐在浑河畔的外滩夜市,吹着河边的晚风,喝着冰镇啤酒。”
张宝澍说,画家创作的内容,应该是内心的反射。
张宝澍笔下的中街
用力扎进去,再用力走出来
艺术讲究术业有专攻,通常,善山水的画者未必善于花鸟、人物。张宝澍却是个“杂家”。无论山水、花鸟、水墨还是工笔,在他笔下皆流畅自如,韵律十足。这与张宝澍的经历不无关系。
张宝澍是1955年生人。“我父亲那时在辽宁省文化部门工作,总能带回来一些连环画和小人书等读物。”没事时张宝澍就照着临摹,“把纸片贴在玻璃上,拿纸在上面透着画。”他还拿透的画和同学炫耀,说这是他画的。一些长辈见他爱好这个,也教一些技巧。
张宝澍系统学画是在1975年。他从农村考回沈阳,在印刷技校学装潢设计。“所谓装潢设计就是画商标,那时市面上所有的商标都是人工画的。”张宝澍脑子灵,一点就通,当年沈阳老龙口酒厂三分之一的商标都出自张宝澍之手。其中,他设计的陈酿酒商标还得了轻工业部颁发的金奖。1984年,张宝澍拜师郭西河先生,学习花鸟的画法。2002年,47岁的张宝澍又报考中央美术学院,师从李可染弟子贾又福先生。
中国画的传承,成就了张宝澍,让他既可以驾驭细致的线条,又能潇洒地画写意。更为重要的是,李家山水中对光源的融合,也开拓了张宝澍的视野和心境。
“贾又福先生有一句话非常形象,他说你要用最大的能力打进中国画的传统,学古人的笔墨,学古人的精神,当你掌握了那种原始的状态后,你就要用更大的功力打出来,不要徘徊于原始的状态。”实践了多年,张宝澍感触很深,“打进去容易、走出来难,每走一步都相当于上一个新台阶。”
游人镜头中,画家成了一景
艺术的修养,从生活中来
看过张宝澍笔墨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他的画作中不乏诙谐幽默的元素,近来更是妙趣横生。而且,从古到今有关文化生活中的日常痕迹,也在他的画中多有呈现。到苏州游玩,十几天里张宝澍画了三十多幅水墨写生,小桥流水、徽派白墙、银壶玉盏……栩栩如生。背着小包、带上小马扎,张宝澍一路走一路画。他的作品精选集,成为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学范本精选;他的人物小品集、山水画集、当代书画人物志等出版物,颇受画界认可。
在苏州时,因为张宝澍的画作精美、创作投入,所到之处还成了当地的一道风景,来自不同国度的男女老幼围拢在一起,看张宝澍写生,小路竟被围得水泄不通。当得知张宝澍来自北方,当地人竖起拇指:“北方画家竟能如此切中南方的神韵。”
“艺术就是要体验生活,所有好的艺术都是从生活中走来的。”成为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后,张宝澍多了一份责任,在了解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他把生活中的一些情趣、祖辈留下来的记忆,都化作自己的情绪,让作品更多元,更极致。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关彤
原文2024年8月5日刊载于沈阳晚报
(责任编辑:王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