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求真者——纪念著名鉴藏家萨本介先生逝世五周年座谈会”回顾

2024-08-10 10:20:55 未知

来源:北京画院

​2019年8月9日,著名书画研究者、鉴藏家萨本介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1岁。

不觉之间萨先生已经离开了五年,生前他对北京画院有诸多帮助,多次来到院里进行讲座,和我们分享他所理解的齐白石、傅山和中国艺术的根脉,并将他的收藏捐赠给北京画院。

在萨先生去世五周年之际,北京画院举办了“求真者——纪念著名鉴藏家萨本介先生逝世五周年座谈会”,邀请萨先生的亲人、生前好友、同事共同回忆他真挚、执着的一生,并期待进一步推动萨先生鉴藏日记的梳理与研究,探索中国画的鉴藏方法。

因本次座谈会的内容较多,我们择其重要内容与大家分享: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30706bcb56f995b01cf93200b7444647.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d2631648e65725f9c0ce8b225a5f1ed6.png

2015年12月萨本介先生来到北京画院为画院的年轻人和艺术爱好者解读傅山的书法艺术

吴洪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

萨本介先生对于北京画院的贡献非凡,借此机会从北京画院的角度要表示感谢。我们已经做了很多艺术家的个案的研究,但是对于艺术生态的建构者、推动者,乃至文物鉴定的老师,包括做传播的这些前辈,我觉得美术界没有形成一个研究的大家的共识。所以,北京画院也试图从对萨本介先生的研究开始来建构这样的一个态度。

我们这些晚辈入行,萨先生给了特别多的指导,包括有些展览,前期给我们讲课。当我到北京画院工作的时候,认识萨先生以后,萨先生对我有很大的帮助,了解到他的工作理念后,我也在改变,在换一套思维方式在做。萨先生的工作方式是打七寸的方法,就是直击七寸,深思熟虑之后打完七寸就完成。

北京画院主要做20世纪的研究和展览,并由此往前追溯。做古代不是要做古代,而是做20世纪美术和当代艺术的前史,萨先生给我们提供了具有未来感的一些建议。

萨本壬(萨本介先生弟弟):

在我看来,我哥是一个非常真诚的人,很多事情其实并不是想到自己,他一个是想办法去看到事情的本质;另一个就是说他怎么认为的,他就是直接的去表达,这个是他的一个最本质的东西,而且他也是把这一条作为对艺术的一种看法,也是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和指标。因为他觉得人的真其实才能最反映对艺术的看法和表达,这是我所理解的萨本介对于艺术的看法。

刘烨(萨本介先生表妹):

关于萨本介的思想和艺术,在座的诸位挚友、学长、专家,可能比我们这些做家属的了解的都要多得多。我们可能也无从说起,更多的我想摘录一段他曾经的一段文字,这个非常契合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他对于艺术的态度,就是执着和真诚,刚才萨本壬已经说到了。

萨本介有这样一段文字,他说:你的艺术语言不被当时的人理解,也可以号称是白搭,但这种白搭从历史的角度上看绝不是白搭。……他人理解我,他人不理解我,不图什么理解才好。但要真,这很重要,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不真实,不发自本心,什么全完蛋,真善美,真在第一位,善在第二位,美在第三位,次序不能变更,不能颠倒,只要真,另外两条倒都好说。总之,真了,不被理解,早晚还是真的,总归是真的,真的绝不会是假的,总有一天要被人理解。人们暂时不理解,是因为还没有认识到这种真,真一旦被人们理解和发现就全解了,而且越不被众人理解的真,也有可能是真正的真,这种真正的发自内心的真才是最最感人的艺术。

田家青(萨先生生前好友,王世襄先生弟子,著名古典家具专家):

我跟萨先生认识的是81年,王世襄先生特别认真的跟我说,给你介绍一个好朋友,你们以后可能能互相帮助,一块提高,专门让我准备一个时间把我叫去,把萨先生也请去,就这么认识的。我在设计制作家具的时候,他还专门给我组织过一个研讨会,探讨从绘画艺术角度,家具设计怎么创新,给我很大的帮助。后来我陆续写了一些文字,怀念和萨兄交往的过程,很有意思的一些小故事。如果有可能的话,特别希望能出一本书吧,是我的一个心愿。

萨先生多少年来一直坚持随身携带的一个小笔记本,走到哪带到哪。这个笔记本就是当年最便宜的,非常常见的薄牛皮纸面子的小包,别个钢笔,聊天时遇到觉得有启发的话,他就把这些话记下来,回去以后慢慢分析总结琢磨,最后写出一个感悟或者是小文章。

他跟王世襄先生特别特别的亲,是给王先生请安去的最多的一个人,他非常关心王世襄先生的起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da030c3669cd42390853150f25a023de.png

萨本介先生正为田家青先生设计logo,用“凹凸”两个字来诠释古典家具中的榫卯结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998f62649a9747b7de835562a52c89f1.png

萨先生在大英博物馆展览现场与自己的作品合影,展板中是王世襄先生与夫人袁荃猷女士的照片。缘于母亲的介绍,萨先生刚到荣宝斋工作时就结识了王世襄先生和袁荃猷女士,这也令他对古典家具有了深刻的认知,并以独特的方式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

李向阳(《荣宝斋》杂志主编):

在出版社的时候,我常见到萨老在书画编辑室里,给年轻的同事讲很多知识和感悟,我感觉萨老讲的关于艺术的内容确实很有高度,也在无形中影响到我。老先生这样无功利的能去帮助年轻人,是老一辈人的一份豁达,一份对生命的极度热爱。他的真是以理为基础的一个真,他评画真伪的时候,就是从一个真字入手,真情、真感。

王可苡(《荣宝斋》杂志编辑):

我父亲和萨伯是至交,我父亲去世那时候,他前前后后忙活,帮着处理了很多的事情,这是对同辈的一种爱。还有对晚辈的,像我们这些年轻人,他时常去教导,去关心。还有一种我觉得对社会的大爱,像他把这些作品最后捐给北京画院,其实就是回馈给社会了。他去世之后,他没有办葬礼,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院。他对长辈,对同辈,对晚辈、对社会,都是体现了一种大爱。

闫纯雪(北京荣宝拍卖书画部经理):

先生应该说是给我打开了一扇窗,告诉我中国文化的传承,他希望把中国文化代代相传的,以这种形式能够对下一代,对年轻人有帮助。并且通过他,我才知道真正的传承不是说我去听一节课,或者是说听他讲几句就能够真正受益的,应该是融入到生活中的。

他做事情的执着、认真,也让我非常震撼,萨先生后期虽然生病,但他一直在做关良的研究,想做一本书,很可惜最后没有完成就走了。他实在是太认真了,要求完美,要做到最好。他一遍一遍地改,有的时候一篇文章他要改好几十遍,做到了一个字一个字,一个标点一个标点地去推敲,最后把它做到最简。

我偶然的机会知道先生他常年写日记,几十年来长期持续性的写日记,他的日记是一本大部头,对艺术的研究,他一条条写下来,这也让我觉得先生之所以有他后来的成就,那都是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他说读书不如实践,鼓励我要多实践,从实践,从生活中去理解才是最真实的。他告诉我们物质是初级阶段,还得有精神上的东西,还得有追求物质以外的东西,更高级的东西,这都是他跟我们这些年轻人的教导。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09367cac77bc5e14147883d1596fde38.png

萨先生孜孜不倦地研究书画艺术

黄群(《荣宝斋》杂志编辑):

我有一段时间放下了我自己理解画的认知方式,去想萨老师怎么看。他用了全方位,甚至说眼耳鼻舌身意可能都不足以表达萨老看画的角度和感觉。

有一次我和小闫在台北故宫看画,学习用萨先生的方式看画,早上一开门就进去看展,把感兴趣的一条条记录下来,发给萨老,他非常开心。一天比一天看得深入,等到四、五天以后走的时候就什么都看清楚了,都看得很明白。我觉得这个经历它不是一个看画的经历,可能你干什么事情都可以这个样子的,当你特别细的时候,特别认真的时候,特别在里面去找的时候,我能够感受到萨老所说的虚的部分,并且是有实作为支撑点的。萨老的帮助让我在虚实关系上搭了一个桥,不管是创作、生活,方方面面,包括我以后几年的创作都是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

周阳(北京荣宝拍卖近现代书画部经理):

萨老师是一个特别真的人,就是他身边所有的人。萨老每次打印了稿子,就骑着自行车送到每个人手上,而且每次改了稿子又送一遍。对于他的耐心,我非常的敬佩。他是生活各方面很节俭的一个人,很平凡,但又做了好多不平凡的事儿,这个不平凡就体现在萨老对每个人都很真诚,包括他做鉴定,做艺术,写文字,都很真切。

我最早的时候给萨老整理他的日记,感觉他每天写的文字都像是改了好多遍的,但是又是那么自然,我那时还理解不了那个高度。萨老刚去世的时候,我也有一个想法,就是把他的文字整理出来面世,毕竟这是他多年的研究成果。比如说写的关良的专著,虽然萨老推翻了他之前的对关良的理解,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给它完整的呈现,给大家作为一个思考的点,说不定会引起来大家更多的思考。

唐琼芳(荣宝斋党政办公室主管):

我刚到荣宝斋工作时,对萨老不是太了解,那时候他经常会带一些年轻人去美术馆看画,讲画,我就在一旁蹭听。萨老讲得很特别,他会讲人性,讲真,讲虚实等。后来萨老慢慢地了解到我的工作处境和一些挫折,很愿意帮助我,推荐我看各种的展览,把好的书籍买了送到我手上,讲述他自己各种的经历。每一个很小的不起眼的问题,我都能得到萨老最认真最真诚的回应。

有一次我就问萨老,怎么判断齐白石画作的年款?他就布置了一个作业:尽可能的把你能够接触到的齐白石比较肯定的那些有年款的作品,比如像白石或者白石山翁,或者是白石老人这些年款,你一一给它收集起来,然后进行对比。我也就按照他的方式去做了,确实做到一定份上有一些答案就自现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bc8b4cf39ecbf01888ed9da5dff86cad.png

萨先生一生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他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记录在纸上

吕晓(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

萨老师的研究的确跟我们好像这种学院体系的研究不一样,他是很有感悟性的。萨老师他的研究是从自己做鉴定,做收藏,真枪实刀的这样子积淀起来的,是真正去接触原作,他对齐白石研究很全面,他的那种角度是真正去体会到走进齐白石内心的。

他对这些艺术家有着真正的爱,比如说像傅山的展览,他看了很多遍,一定要来和我们分享,那个时候他身体已经很不好了,走路都很困难,约着我们,跟我们谈他的一种感想。这本《末代王风——溥心畬》还是我送去排版的,是我为萨老师做的最后一个工作,记得他当时是颤颤巍巍地走到那去校对稿子,非常的细致、严谨。今天我们再来怀念萨老师,的确希望有机会把他的那些成果,包括像关良的书等,让更多的人看到。

薛良(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

08年到北京画院工作了以后就跟萨老师有接触,萨老师对展览这块的帮助更多的是展前的把关工作。拍摄齐白石纪录片时去采访萨先生。编导跟我说萨先生讲得很生动有趣,观众肯定爱听。后来我们做齐白石诗歌的专题展时,还专门用过他这段采访视频,吸引了很多观众。

我工作中还常常用到的是萨老师编的《文化人影记丛书——齐白石》,里面有很多他个人化的感性的文字,他的这种方式可以称之为随笔式研究,这不是一种理性的逻辑性强的研究方式,他更多的是把看一幅画的感触记录下来,像写随笔。更像是延续了老一辈鉴定家的工作方式,萨先生其实是把鉴定的成果做成了研究。

萨先生不光是把他的研究的心得和成果分享给我们,实际上是把他研究的基础材料,艺术史上很重要的一些书画作品,也捐献给了画院,都是他精挑细选的,或者说对他产生过影响的这些作品。这些作品将来的逻辑线条如果梳理出来的话,我觉得对于后世是有帮助的。

罗元欣(北京画院宣传教育部主任):

萨先生在小册子“识真山”里,有这样一段话:“我看东西有毛病,这个毛病还挺大,我是用感觉来感,不是看他写的技法。我可以站到很远的地方感觉他的气息,这种气息给我的感动是从来我看书法没有感受过的。”“那么《十二条屏》给我的感受就是自然、自由、自信、真诚。”

自然、自由、自信、真诚,其实也是萨先生的追求,是他的本质。有时候和萨先生面对面聊天,谈傅山,谈白石,谈起艺术,他常常强调用“感”来看画,而不是用眼睛看画,那时候我经常迷惑于如何用“感”,它如此抽象,难以捉摸。后来慢慢我理解萨先生所说的感,是在对技法层面有了丰富的了解之后,从外向内的把技法与悟相结合的一种呈现,前提是必须有大量的图像信息,并对这些图像做过有效的分类和比对,犹如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巨大的数据库,萨先生从30岁进荣宝斋从事鉴定工作,过手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又多年流连于故宫的古代书画展,他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在建立属于他的数据库,并用自然、自由、自信、真诚这四个标准来确立数据库的维度,把艺术作品放在这四个维度进行比对,比对的方式就是感,感是把自己变成尺子,变成一个自然、自由、自信、真诚的人,赤子一般的心。例如对于傅山的艺术的认知,我感觉萨先生就是把自己镜像成傅山,去感受去体会。他与古人的纯粹如此相通。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7719ed7d378d73cb9421e8c76d868c33.png

萨本介先生著《最后的辉煌——走进齐白石晚年的艺术世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f052b542493b311d7a7011ee29b850b7.png

“在这里,齐白石的梦和我的梦叠在了一起,叠出了一个最后的辉煌”

许柏成(艺术中国主编):

其实特别抱歉,之前对萨先生不是很了解,查阅了一些资料,并听了大家刚才的所谈的内容,我想了这样几个点:

第一,我觉得是他的治学方法,我是把它叫做感性的历史,他是通过感觉来感。萨先生是以艺术为媒介去建构还原历史情境,去体会,能让人走进去,然后有启发的。

第二,我觉得他和他的研究对象之间是讲缘分的,你看他和齐白石,他和溥心畲都是由于某一种缘分,然后建立起了这种联系,最后我感觉他和他的研究对象就像是两个人面对面坐着,很随意、很轻松的一直聊天下去。

第三,他是一个极为独立,自我驱动力极强的一个人。他的思考从来没有停止过。只有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这种坚持和自我驱动,才能够导致他形成他自己的这种治学方法,形成他自己的观点。

第四个我觉得他是一个置身于时空之外,又置身于时空之中的人。他以超出于我们常人的时空维度的视角去看,很多事情看得比我们要明白。说他是一个时空之内的人,他会通过各种细微的线索,深入艺术家的生活和心灵的时空之内,所以才能够常常带给我们特别新颖和独到的观点。

王丽静(雅昌艺术网主笔):

通过刚才老师讲的这些跟萨先生的一些点点滴滴的故事,我觉得萨先生真的一生他都在追求这个真,这份真其实就是在我们今天的信息爆炸的时代和科技发展的时代,显得是尤为重要。我们如何把这种“真”传承下去,艺术的创作这种“真”是非常重要的,用真心去创作,真诚去创作非常重要。

崔芳歆(凤凰艺术记者):

我作为晚辈,很遗憾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我相信他的艺术精神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留存,然后我们一定作为晚辈也会继续传承他的真善美。

萨先生是一位求真者,他说:“真善美,真在第一位,善在第二位,美在第三位,次序不能变更,不能颠倒”。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8/955e501ab7e11604091d915b016b418b.png

(责任编辑:王丽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