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 “锦室意象”蔡锦个展由素画廊 X DG ART SPACE联合推出
2024-08-27 21:19:27 未知
艺术家蔡锦在展览现场
2024年7月11日至9月11日,“锦室意象”蔡锦个展由素画廊 X DG ART SPACE合作推出融·艺术分享季,在上海市徐汇区永嘉路617号洋房展出。展览以“锦室意象”为主体切入艺术家与作品、空间的内在意象和情感的关联。三位发起人孙杰、徐珊、陈素婷,分别来自设计、商业和艺术领域。期待这样的跨界融合,能够打通艺术和商业之间的沟通壁垒,呈现艺术与空间的自然交叠,让艺术真正进入到更多人的生活中!
【展 览 现 场】
对 话:邢宇 x 蔡锦
邢宇:您的老家来自安徽屯溪,皖南的风光与历史对您后来的一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蔡锦:皖南是一片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域,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对我的创作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里温润宜人的气候特征不仅塑造了这里独有的自然景观,旖旎的山水风光还孕育了丰富多元的文化生态。这种气候背景与徽州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巧的建筑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灵性与韵味的文化特征,这些就是我的创作源泉。山水间的那份宁静与和谐,以及四季更迭中展现出的自然之美,更是激发了我对生命、自然与宇宙间微妙关系的深刻思考,促使我在作品中不断探索与表达。
在我的创作过程中,明显感受到这些元素对我的灵感激发与风格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不是即时的,而是在后来回望过去的作品时才察觉。
邢宇:在这种环境中,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有机会学习美术呢?
蔡锦:我喜欢在静谧中与自己对话,所以绘画就顺其自然地成为了我与内心世界交流的桥梁。小时候大部分的寒暑假,都是在皖南乡村的外公外婆家度过的。那里的环境,特别是那座承载着岁月痕迹的老房子,虽在当时可能并未引起我过多的直接感知,但日常生活里所呈现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份氛围,都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我的感知体系,成为了我观察世界、体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房子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道光影,都逐渐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塑造了我后来的审美。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段在老房子中度过的岁月,不仅成为了我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更在无形中影响了我的艺术创作。多年后,当我回望自己的画作,尤其是那些描绘风景的作品时,惊喜地发现其中竟不自觉地融入了许多源自童年的记忆元素,那些曾经看似平凡无奇的场景与细节,在画笔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成为我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纽带。
邢宇:安徽一直是一个艺术氛围不足够的城市,在80年代的芜湖,您身处何种环境之中呢?在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读书的时候,当时的氛围是怎样的呢?那个时候大家也都会有想要以后当艺术家的想法么?
蔡锦:在信息传播工具匮乏的年代,我们获取信息最直接的方式是口口相传。在读大学前,我的认知也仅局限于省内。但好在在安徽师范大学学习期间,我接受到了严谨的教育体系,在两年基础训练后我们迎来了专业分流的时刻。出于对油画的深厚兴趣与热情,我选择了油画专业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这一阶段,同学们大多遵循着老师设定的学习框架,认真完成每一项作业,展现出高度的集体性与纪律性,但是个人风格并没有明显分化。
尽管日常学习紧凑而专注,我们内心对于艺术的追求与梦想依然是火热的。那时候同学们之间会相互传阅书籍、画册,通过这些等有限资源,我们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宝贵的艺术养分。那时候很流行印象派的作品,梵高、莫奈、莫迪里阿尼都是我喜欢的作品,也影响了我后来的创作理念与色彩运用。尽管当时自己未来的道路尚未形成清晰的认识,但我已经认定了对艺术的追求与探索。
邢宇:1985年,您参加了“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这是您参与的第一个比较大型的展览么?现在还记得当时的一些感受么?
蔡锦:这确实是我参加的第一个比较大型的展览,当时我还在读大学,就“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来说,地方层面的严格筛选机制是首要挑战。作品需先通过地方美术协会的评审,脱颖而出后才能晋级至全国性的评选。
我提交了一幅版画作品,我将创作所用的原版——包括木板基底、附着其上的纸壳乃至部分褪去的印迹——作为作品的一部分呈现,而非仅仅展示最终的印刷品。
幸运的是我成为了那年安徽省三个入选名额的其中之一,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种鼓舞,艺术好像离我更近了一些。
邢宇:您一路,从安师大到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学校的美术教师,再到中央美院第五届油画研修班学生,接着被聘在天津美院师范系任教,然后又被调入天津美院师范系,这一路都有者怎样的成长与机遇呢?
蔡锦:毕业后我选择了就近工作,身为美术老师的我还是对成为艺术家抱有想象。在安徽省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学校教书的三年中我并没有放弃创作,所以也很有幸能够再次回到校园。面对中央美院研修班高达两千人的激烈竞争,最后也只录取了二十人。
在中央美术学院的两年研修时光里,我感受到了艺术的无穷魅力与深厚底蕴,这里汇聚了众多我素来敬仰的艺术家,所以我努力的珍惜着每一分每一秒,全身心地投入到绘画创作中,那个时候的我感觉自己像一块海绵,每天都吸收着各种信息和滋养。
毕业之际,我有幸举办了个展,并在闻立鹏和潘世勋先生的引荐下我被天津美术学院接纳,成为其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在天津美术学院,我继续着教学与创作的双重探索。
邢宇:您的作品中常常从一个细节出发,任其自然延展,这种“始于微”的创作理念是如何形成的?
蔡锦:这种创作理念产生于在央美学习的过程中,传统素描教学中,学生往往倾向于迅速勾勒整体轮廓与大体关系,这种习惯性做法虽能高效构建画面框架,却容易忽视对象的微妙细节,导致作品趋于雷同,缺乏个性与深度。我在央美接受到的素描教学,挑战了这一常规路径,鼓励我们要去摒弃既有技法依赖,回归视觉本真,以一种近乎初学者的视角重新审视对象,通过剥离熟练技法带来的自动化反应,促使我们以更加开放和敏锐的目光捕捉对象的独特之处。后来这样的习惯竟然跟了我很多年。
邢宇:相较于同代艺术家,您应该不能算是最早一波闯入国外市场的艺术家,但也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一样,在新世纪之后又陆陆续续回国,这些年里您的创作是如何进行的?与国外市场如何交往的?是为什么出国又为什么归来?
蔡锦:我当时出国和回国的原因其实和同期艺术家有所不同的。在1994至1996年间,我的作品虽然已经走出国门,但均属短期交流性质,即展即返。直至1997年,这年在美国很多个城市我都有作品展出,大概举办的五项展览及一项活动,所以逗留时间显著延长。加之生活重心的转移,所以决定暂时留在纽约,又因为天津美院职位的原因,直到我的女儿徐丝易长大一点就回国了。
即便身处纽约,我的艺术创作未受地域转换和市场发展的影响,无论身处何地,我都想要随时捕捉灵感。所以尽管地理位置变更,我的艺术实践与生活节奏在本质上保持了连续性。
邢宇:美人蕉这一符号几乎贯穿着您的作品,它在这时候发生过变化么?
蔡锦:在完成中央美术学院进修期间,我的艺术创作重心逐渐转向对人物画的深入探索,课堂内的模特成为日常练习的重要对象。然而毕业后,我意识到在无模特参考的情境下,如何捕捉并表现生活中的灵感成为新的挑战。
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于合肥家里荒废院落中发现了它。冬季的干枯美人蕉独特的形态与质感触动了我,干枯叶片中蕴含的柔软与生命力仿佛在低语中传递着某种情感。我随手拍摄了照片准备作为创作素材,但当时其实并没有立即创作,而是过了段时间后再记起来又这么个素材。可能与自己当时的心境也有关,画完一幅画后觉得话没说完,所以在随后的日子里反复以此为主题进行创作。
在持续探索美人蕉这一主题的同时,我开始关注并尝试将柔软质感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之中,如软沙发垫、自行车座等。进入90年代中期,我开始尝试将美人蕉元素与现成品艺术相结合,希望能够创作出具有独特视觉与情感张力的作品,并希望将艺术与生活中细枝末节的现成品相融合,探索艺术的边界与表达的可能性。
1998年,在纽约的一次户外展览中,我再次受到环境的启发,将废弃浴缸这一元素引入创作之中,这一偶然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的创作素材库,也进一步验证了我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以艺术语言进行再创造的艺术理念。此后,浴缸、高跟鞋等更多生活元素逐渐融入我的作品之中,成为我艺术探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对人物画的专注到对自然细节的敏感捕捉,再到将生活元素融入艺术创作之中,每一步似乎到来的都刚刚好。这并不是所谓巧合,而是我的认知和实践在这时候匹配了起来。
“美人蕉这种原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植物因其中文名字而被赋予了美丽女性的意涵,蔡锦将它逐渐演变成非常私人化的女性经验的叙说……把花作为女性的象征,或者艳媚,或者加以性暗示,以讽喻和批判男权社会把女性视为玩物的权力话语,这是西方当代女性艺术家的一大特点。但是,蔡锦的花却主要关注美人蕉自身的生命过程,如果说有什么隐喻的话,也不是通过社会性语词去说明某种批判意义,而是通过刻画花自己的质地和变异过程。”
——摘自 高名潞《中国当代艺术史》第345页
邢宇:学界常常将您归属为女性艺术家,您是如何看待这种“女性艺术家”的身份的,您是否认为自己的女性身份对艺术创作有影响?这种创作思潮的出现是否也与当时兴起的女性主义思潮有关?是否也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有关?您怎样看待今天越来越多人将女性的艺术家等同于“女性主题艺术·家”(创作中具有一定的女性主义倾向的艺术家)的你这种现象,艺术中“女性”的意义和当年还是相似的么?
蔡锦:首先是我不否认这样的身份,但我也从来没有对性别进行口号似的追捧。在我的创作逻辑中,我从细微处观察起、落脚到日常中,只不过我恰好是一位女性而已,那我记录的也不过恰好是一位女性的自身而已。
邢宇:您现在在运营的蔡锦空间常常会邀请一些很年轻的艺术家,这样的初衷是什么呢?
蔡锦:年龄并不是我要刻意关注的问题,和性别一样,我只不过在寻找身边一些有趣的人和有意思的作品。蔡锦空间的运营和我的作品有一些相似的逻辑,前半生我用画布当做日记本,有了蔡锦空间我就有了更多的纸张,希望能够通过蔡锦空间能记录下更多好的艺术家和作品。
【参 展 作 品】
《红百合》80X60cm. 2023
《绿叶杆》100cmX80cm. 2023
《叶子1》80X60cm. 2023
《叶子3》80X60cm. 2023
《叶子7》70X50cm. 2024
《叶⼦4》80X60cm. 2024
|关于艺术家|
蔡锦 安徽屯溪人。1986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代表作《美人蕉》系列曾参加多项国内外重要展览,她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具代表性的当代女性艺术家之一。
个展
2023 花⾮花 蔡锦艺术展 安徽省美术馆 合肥
2023 ⼥人花 颂艺术中⼼ 北京
2022 蔡锦花园 博乐德艺术中⼼ 北京
2022 更多的花与更多的物 作者画廊 北京
2020 植物公园⾥的蔡锦 汉雅轩 香港
2020 ⻛蝶令 KENT ART 深圳
2018 阆苑仙葩 前波画廊 北京
2017 花仙集 蔡锦 艺凯旋艺术空间北京
2015 静态与流变 蔡锦 艺凯旋艺术空间 北京
2014 溯源 蔡锦 前波画廊 纽约
2013 溯源 蔡锦 前波画廊 北京
2012 蔡锦 中国美术馆 北京
2011 蔡锦 纸上作品 Hadrien de Montferrand画廊 北京
2008 蔡锦 红潮 PICI画廊 首尔
2007 蔡锦 九⽴方画廊 北京
2006 蔡锦 纽约798先锋画廊 纽约
2005 蔡锦 红⾊的诱惑 香港汉雅轩画廊 ⾹港
2003 美⼈蕉 蔡锦的艺术 Goedhuis Contemporary 纽约
2003 蔡锦 红色的声音 Fujikawa Gallery/Next 大阪
2000 蔡锦 纽约康乃尔⼤学画廊
1999 蔡锦 超越画布 四合苑画廊 北京
1999 蔡锦 美⼈蕉 柏林亚洲艺术画廊
1997 蔡锦 Chinese Hand Studies From Life Ethan Cohen 画廊 纽约
1995 蔡锦 Kiang画廊 亚特兰⼤
1991 蔡锦 中央美术学院画廊 北京
融·艺术分享季——锦室意象
日期:7月11日——9月11日
艺术家:蔡锦
出品人:孙杰&徐珊&陈素婷
策展人:邢宇
合作画廊:素画廊SukieGallery
合作空间:DG ART SPACE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永嘉路617号洋房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