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珊宁访谈
2024-08-28 17:06:25 未知
一、艺术经历
1.请您介绍一下主要的艺术经历。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绘画?期间跟从哪些老师学习?在您的艺术生涯中有哪些关键的转则点?
关于我的主要艺术经历,大概有以下这些经历。事实上,在小学阶段,我在我们班就是出了名的画画比较好的学生。因为我记得美术老师经常在班上表扬我的美术作业。同时,由于当时绘画,音乐,体育课在我国小学阶段属副课,班上就有同学叫我替他们画以完成作业任务。做过这种让美术老师不高兴的事心里一直记得。可能我从小模仿能力就比较好,能得心应手的完成美术作业。另外,在我初中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学校海报厨窗里不知道是谁用国画颜料画的一只栩栩如生的猫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一根根猫身上的毛茸茸的毛是那样的逼真。当时我在想如果我也能画出这样的画该有多好呀!那羡慕的心情至今仍保留着。
到了初中升高中的时候,由于我从小成绩平平,尤其是数学让我学的云里雾里,很多数学公式弄不明白。老师给我的建议是要找到学习方法,这一作业本上老师的批改语至今还记得。初中终考成绩自然不理想。现在想想大概是我上任何课时思维容易发散的原因,老师讲到一个点时,我的思维就发散到想别的问题了,回不到老师继续往下讲的内容,所以考试成绩一般,意味着无法进重点高中学习。后来,我爸帮我去联系了两个中专性质的学校。一个是农校,另一个是工艺美术学校。当得知可以学画画,当时高兴坏了。一个礼拜都在满怀激动,热烈的心情准备迎接我的中专生涯(湖北省荆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即荆州市东方红中学)。因为内心是渴望学画画的。也就是从那个时候我开始了重要的学习绘画的历程。三年的中专,头一年只有素描课,速写。第二年、第三年多是色彩课,包括静物色彩,人物头像色彩、半身人物着衣等色彩课。当时的色彩授课老师是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的本科生肖友法老师。在肖老师那里学到了比较初步的对绘画的理解。当学完一年的素描后第二年进入色彩的学习时,曾非常苦恼过,因为不会将素描的黑白灰关系转化成色彩关系,要考虑色相以及色彩纯度、明度三者关系。加上用一年时间学习素描的物体的造型,画面空间关系,虚实关系等诸如此类的这些画面关系与色彩混在一块时,我的脑袋里是一片混杂,理不清,也找不到重点要表达的,所以常常苦恼。但由于我出生于农村(今湖北省荆州市纪南镇即楚国国都的遗址),比起荆州城城市里出生的孩子更显得勤奋刻苦。别人慢悠悠,浑浑噩噩的混着。我却将所有时间视为珍宝的珍惜着。上午文化课(语文,政治,职业道德等),下午专业课。学校虽无安排晚自习,但我每晚不是在教室画画就是在复习文化课的课本。当时是班长,想带个好头吧。高三时虽然报考了美院但落榜,心里一直放不下曾经想报考美院的理想。之后4、5年在荆州市就业,比如图片社彩扩员,印刷厂彩印员,企业的产品设计部设计员等。直到1998年开年随男朋友一起到广州。头一年是在广州市花仙子动画公司做动画师以及原画师。
1999年2月,我和我先生领了结婚证。9月,一朋友约我去广州美术学院成教部看看招生情况。当看到招生细节后,之后几天经同家人商量后便毫不犹豫的报了"美术教育"专业属自学考试,即"宽进严出"。当然,能很快下定决心报读这一专业是离不开我先生的支持的。当重新能拿起画笔画画的时候,内心是无比开心,那个热情劲儿难以形容...当时主要的授课老师是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王肇明的学生陈海宁老师。这个两年期的大专,第二年本是要去学设计等方向的,但由于我一开始入学时选的是"美术教育"绘画班,到了第二年没有几个同学是想学纯绘画的,尽管那一届自考生有近两百名,同学们都愿意去学设计等方向专业。唯独我内心一直想学纯绘画,便大着胆跑去成教部办公室询问该怎么办?当时责任的老师叫我直接去成教部(非自考班)绘画班的大二报道。瞬间,那个心情简直无法形容...要知道,第一,这个班所有学生是考进来的。必须通过专业与文化课考试,考前准备至少半年。而我是自考生插班到这个绘画班;第二,可以与专业相当的同学为伍一起学习,别提有多开心了。大二这一年的授课老师是吴亦政老师,也是我们的班主任。大专毕业的时候知道了该如何初步的去创作作品。尽管有想创作的主题,但手头表达一般,无法将有限的绘画技术与观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画面生硬不自然。在两年期的全脱产专科学习中,虽然专业是在绘画班上课,但想拿大专毕业证书必须通过全国自学统考。即中国美术简史,西方美术史,艺术概论,语文,教育心理学,政治,哲学这些科目达到全国统考标准60分。对于我这个上课容易分心,发散思维习惯的人确实有挑战。比如难考过的中国美术史考了三次才通过。大专的最后一年即第二年全部科目都通过了,顺利拿到大专文凭。那个时候大概科班出生的本科生都会轻松自如的度完大学生活,而我们自考生却是紧锣密鼓的赶考每个科目。当然,同时我也绝不减轻自己真正喜欢的绘画课,包括美院所有与绘画有关的公共课。记得在之后几年的—次公共课,有幸听到陈丹青老师的公共课,受益匪浅。
2002--2003年年中,从备孕到小孩出生后半年,这期间在广州只要哪里有大型展览我都会去看。记得有一次大着肚子在广东省美术馆看画展碰到广美一校友(曾经一起画过写生,也一起学过日语),十分尴尬。同时,也会在家画画素描或者看看专业理论书。
2003年9月至2009年下半年我一直在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高级进修班求学。其中2003--2004年以及2007--2008年属于两整年全脱产进修。其他年份上半年继续在此进修班学画画(通常只交了半年进修学费),下半年备考油画研究生主攻日语,因为外语是我的弱项,当然,像政治,中外美术史论,美术理论这些科目也是每年必须复习的。这个考研事件一坚持就是跨度6年考了4次。那几年考研成绩主要是日语分数总是差几分。期间有两年的下半年外聘于广州大学科技贸易技术学院基础部老师,教授绘画基础,所以那两年就没参加"考研大军"。而在2010年再报考了一次研究生,外语分数(日语)终于通过了全国分数线,但意向导师却放弃了我,选择了另外两个年轻的学生,两位都是广美油画系高修班学生。在这持续5、6年的广美高修班求学中,是打下我绘画技法以及如何走向个人语言的关键阶段。因为这连接5、6年的授课老师是广美油画系的各位老师。比如学了谢楚余老师的伊维尔技法;郭润文老师的宾卡斯技法,尤其在如何处理画面色彩的稳定性方面给了我重要的影响;罗马美术学院桑德罗.特劳蒂老师的对画面大胆处理的思维影响;范勃老师具有个性语言的画面气质;邓箭今老师的明快的色彩应用及性格特征;区础坚老师的留美后对教学任务的重新审视;王维加老师在课上强调寻找绘画个性的关键性;何建成老师(曾留美华侨)传授画面整体的节奏,韵律与和谐的概括性;黄小鹏老师(英国伦敦大学斯莱德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在课堂上强调画面自由表达的意念;其主要探索现代化语境下文化复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误译”问题,以及相关的彼岸“错位”想象与全球化进程的困境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将尝试将语言和日常图像之间的关系推到极端来试探测意义的边界,以质疑日常经验的“正确性”。综上所述的各位老师给我专业的正确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老师们的教导不可能逐渐形成我目前的绘画语言与创作意识。
2009年9,一直在背后支持我学画画的我的先生突然因癌症去逝了。晴天霹雳的打击基本上摧垮了我生命的活力。当时唯一活下去的动力只有一个缘由:承担起一个家长的责任一个妈妈应有的责任。无论前面的路有多艰难多坎坷,路必须走下去。因为当时我小孩才6岁。这份坚定更是来自于多次的考研失败与承受力。在碰到人生转则点时才不至于慌慌张张,不知所措。尽管是战战兢兢的缓慢的度过之后的每—年,以至于很久很久。幸好,我先生留下一些财富,我和我女儿才不至于为经济发愁,才能继续我的绘画生涯。2011--2013年,我经高修班同学介绍在广州小洲艺术区签定了一个三年的工作室租赁合同。在这个工作室期间,我画了《韧》系列。
2013--2015年两年期间的每个周末两天在中山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就读,只拿到结业证书。班上只有我和另外一个来自湖南的同学拿的是结业证书,因为班上只有我们俩是大专学历进班的,由于学历低,没有资格参加全国统考。其他同学基本上都是拿的研究生毕业证,因为他们是本科学历进班,然后参加了全国统考。我的专业是油画。为什么又去进这个班学习呢?我认为文、史、哲、艺术等都是相通且互补的。尽管油画属于架上绘画,但只有从文化修为上进一步丰富思想,才能更好的表达我的作品内涵,所以在2013年9月进入这个半脱产班学习,为期两年。当时尽管无法参加全国统考,但每个周末每堂课都没落下,因为我是真真切切的喜欢这个专业,求知欲极强。
2015年10月至2021年11月,我陪我女儿去了澳大利亚墨尔本上学。这一呆就是六年,也就是我女儿从初一到高三毕业,我持陪读签证。在这期间,除了早晚接送女儿上下学,其他空余时间全部用来搞创作,当然有时也会花些时间学英文。要知道,之前在广美考研报考的外文是日文,连续学了4年考研前日文备考。我画了《瓶瓶罐罐》,《秋韵系列》。
2021年11月,我从墨尔本回到广州。直到目前在我的工作室创作了《秋韵.抽象系列》。
二、艺术创作
2.2011年至今,您先后创作了《韧》系列,《瓶瓶罐罐》系列,《秋韵系列》,《秋韵.抽象系列》。请问您创作的每个系列灵感来源分别是什么?是否存在具体的事件,观点促成您的创作?
2011年至今,我先后创作了《韧》系列,《瓶瓶罐罐》系列,《秋韵系列》以及《秋韵.抽象系列》。每个系列的灵感来源各不相同。
关于《韧》系列,灵感来源于我的生活状态发生了改变。创作这个系列时,当时由于我先生的突然离去,整个情绪是极不稳定的,尽管表面上我看起来无恙,但实则内心再也没有了往常单纯的笑容与幸福感。时常由于对亲人的思念而在工作室泪流满面,望着窗外野趣横生的杂草,似乎找到一点生活的本真夹杂着思念情结。那个时候的画面灰暗无色,沉重细腻又带着在高修班一直追求的中国传统精髓的本质(自我所理解的——通过大专期间《中国美术简史》的三次备考以及四次油画研究生备考复习)。画面具体内容多是反映儿时的快乐回忆。似乎只有这样的画面形式才可以稍微缓解一下内心的悲痛与伤痕。当时完成一幅画很慢,有时候两个月才画完一张,有时候需要一个月。
关于《瓶瓶罐罐》系列,是去了墨尔本之后才画的。在技法上,仍然延续着在高修班探索的感觉。绘画主题反映我自身的现实感受与伴随我成长的楚国文化。由于在广州美术学院成教部以及油画系高修班连续求学近7、8年,一直以来的课堂写生,不管是石膏像素描写生,静物写生,还是人物着衣与人体写生,自从去到广州小洲艺术区和墨尔本就突然中断了,心中对写生还留恋着。索性买了一些比较破旧的瓶瓶罐罐进行写生或者也可称创作吧。因为实际上这时候的画面主观因素明显。另一个原因是由于我出生于荆州古城的楚国遗址纪南镇,从小目濡耳染许多关于楚国古都留下来的文物包括不同时间出土的各种瓶瓶罐罐以及相关故事。加上常常去荆州博物馆观赏这些土胚陶器,青铜器,陶瓷以及木质器物等。这些因素一直伴随我的生活,从小学到高中,乃至成年后每年回荆州过年都会自然的去逛逛博物馆。
关于《秋韵系列》,绘画思想反映令人心旷神怡的墨尔本丹德龙山上秋天的枫叶。创作这一主题时正是新冠疫情开始的时候。令人窒息的疫情管控制度,与外面山上的金灿灿的,温暖的树叶形成极强的反差感受。若没有疫情,本应是爬山赏枫叶的好时节,然而现实却一边是冷漠的新冠疫情管控,一边是金灿灿的枫叶的温暖。如果连想象中的温暖都没有的话,那个阶段该如何度过?与其直面强硬的,非自由的,紧张的,令人焦虑的现实,倒不如将当下外在的美好带给几乎崩溃的全球以温暖的气息,热烈的情感以及祝愿全世界的和谐!让人看到曙光,看到希望,看到未来!这一系列在技术上,仍然在进一步探索个性语言,又不乏透露着中国大写意的绘画精神。怎样用恰当的语言形式去反映中国传统绘画精髓,是我一直在绘画中思考的一个问题。毕竟我画的是西洋画——油画。如何恰当的用油画材料反映我国文化以及中国画的精髓,又不失当代性,适当的绘画语言很关键。要知道,美术属于视角艺术,如果连基本的好的视角体验观者都无法感受到的话,那么这一视角艺术还有其存在的意义吗?由此,画面给人的观看感受比如体现审美价值观的基本要素真、善、美,这是首当其冲要考虑的一幅优秀美术作品应具有的关键要素。其次,作品的思想性。之前在美院求学时,看到有前辈老师将作品的哲理性思想反映油画画面上,其绘画形式与想表达的思想不是特别统一,总觉得画面技术上跟不上表达的主题。对于这一前辈们都还没有解决的绘画缺憾是我这个系列创作必须要考虑的现实问题。怎样画才贴切?如何画才能真正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一重要中国绘画精神认识上得以充分体现?对于这一问题一直是我作为一个创作者在思考的问题。当然,这个时候熟知中国美术史至关重要。如果连自己国家的美术史都不了解的话,谈何创新?如果不熟知美术史,有可能你将要走的路是古人早已走过的。同时,熟知西方美术史也是无可非议的,否则也是在重复西方绘画大师的路。
关于《秋韵.抽象系列》,这一系列也是近两年内获得各种国际奖项的一个系列。这一系列在技术上,画面形式上基本上在2022年一整年时间内完成。跨度50幅作品左右,从比较写意的画面过渡到完全抽象的画面。期间,挣扎的"表情",明显让观者可以感受到。当画面完全抽象的时候,我感觉表现力才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程度。画面比《秋韵系列》更概括,更简练,更富有哲理性,这些艺术形式的因素来自于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的绘画基础以及每个阶段该如何抽离出来是脱不了干系的。如果在适当的阶段不抽离,可能一直陷入其中"无法自拨"。这一系列灵感主要来源于自我的情感、情绪方面。当然这一系列也是对《秋韵系列》的创作主题的延续。只是在主要思想延续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伸,多了一些生活细节感受。就像建造一幢大厦一样,其地基,建筑框架是永恒不变且坚固的。仅是建筑物内的装修、装饰、或内部环境等发生了变化。敏感,脆弱,细腻的我继续记录着内心的深刻印象...
3.您在不同系列中投入与表达的情感,或者关注的兴趣点有何不同?
在所有系列作品中都是表达自我的真实情感,只是每个阶段及系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不同而已。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生活感受传递着不同的情感需求和体验。就像我的为人一样,为人真诚,爱说真话,做实事,反感一切不切实际的吹嘘。俗语说,画如其人。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绘画语言在作品中真实反映内心活动,内心世界,才能具有真实性,真情实感,有感而发。作品的表现力才有生命力或者说有着鲜活的视角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因为这种绘画语言里流淌着不世俗,不势利,不投其所好,不浮夸,脚踏实地的生活气息。同时,长年的绘画知识的积累,中外文化击起的碰撞等形成的自我认知,通过独特的画面形式得以呈现。
对于《韧》系列,我所投入情感主要来自于当时的经历。当时的经历带给我难以言说的痛苦。应该属于人生的一次大坎。俗话说: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早年丧父,中年丧夫,晚年丧子。我却碰到"中年丧夫"。画面的色彩直接的表达了内在感受,没有隐喻。正是有了这种经历,在生活中培养了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具有了独立思考问题的判断能力。为之后几个系列作品逐渐完善以及对中外美术史知识量的提炼能力,对绘画技术的概括,抽离,简化能力有着重要帮助。要知道艺术是讲求独创性,人云亦云的绘画那是重复,艺术最忌讳重复。这是普世价值观,无论中西方。
对于《瓶瓶罐罐》系列,情感经验来源于自己的出生地——楚国国都遗址纪南镇。从中学开始对荆州及周边出土的古代文物的关注,从而受到启发,意起这一系列作品创作的兴趣。
对于《秋韵系列》作品,情感表达方式部分来源于中国传统绘画的隐喻手法:借物抒情,借景怡情;而借物反向隐喻以及强烈的痛苦挣扎的心境的物及必反是发自自我的情感模式,与中国传统绘画手法无关。此系列情感主要来自新冠疫情引发的情感联想。
对于《秋韵.抽象系列》作品,情感是《秋韵系列》的延续,更是随着时间逝去,更细腻,更孤独的生活状态的—种呈现;更是一种经历了过多的人生不幸带来的艺术灵感。
4.您回顾这几个系列的作品,在区别之外是否有贯穿始终的线索和共同之处?
在这几个系列中,我认为是有始终贯穿的线索的。这个线索主要指我的绘画技术方面,即绘画语言。他们之间总是有不经意的用色习惯与中国传统绘画传统文化的表达。前期体现在画面形式,因为总是在寻找中国大写意的气魄与魅力,后期结合国际性当代艺术语境保留着中国文化底蕴和张力,力求表现自我个体内心世界的同时彰显民族精神。
5.您对未来的艺术创作有哪些计划或展望?
我对以后的艺术创作将会一如既往的继续追寻真实的内心世界与正确的三观认知。走出国门,放眼更广阔的世界,是我下一步想去探索绘画艺术的计划。油画发源于西方社会,加之全球当前核心艺术是当代艺术。对于西方绘画从14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一巴罗克美术——洛可可美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现代美术(象征派,原始派,野兽派,表现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超现实主义,抽象派,波普艺术,大地艺术等)。综上所述的所有流派包括了绘画从具象走向抽象的全过程。而当下全球主流艺术家拥戴的当代艺术为什么还有其活力绽放光彩呢?其缘由无非是这一艺术形式正如英国著名艺术史家和美学家罗杰.弗菜所说,"韵律是绘画中根本的,至为重要的品质,正如它在所有艺术中的重要性一样——再现则是第二位的,而且永远不能侵犯更为重要,也更为根本的韵律的要求。这是构成一件艺术品必须遵循的最后标准。"由此,中国画精髓强调"气韵","意象"及内在精神世界,与西洋画最终流派反映出的现象与内涵是有一致性的,那就是都注重精神世界的表达,从具象走向抽象。
三、艺术风格与观念
6.《秋韵系列》和《秋韵.抽象系列》相比其他系列的创作体量更大,您为这个系列投入的精力更多,评论家认为这两个系列作品“很明确地借鉴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方式”,以及中国画美学里追求的"气韵生动"与“写意"精神,对这个评价你是否认同?有何补充?
的确,这两个系列我确实一直保留着中国传统山水大写意的气韵生动的笔意流露。在《秋韵系列》的前期作品中,我一直在努力的体现我国随唐时期吴道子"吴带当风"的绘画意味。正如五代山水画家荆浩评论吴道子绘画时说"有笔而无墨"这一欠缺。由此,我常常尽量在画面中尝试在表现完苍劲有力、酣畅淋漓的树杆树枝之后会有意附上相应色块,将此"色块"当作"有笔而无墨"中的"墨"来理解。这样,显得画面更饱满更有韵味。荆浩也曾言"项容有墨而无笔",可能指的是项容用墨过于湿润甜俗,缺乏线条为骨。由此,在作画过程中对"笔"与"墨"的程度把握尤为注重。
另外,"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其中马远的山水构图沿承李唐剪裁经营的特点,将它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局部性山水体格,多以边角之景出之,有"马一角"之称。而夏圭的画风与马远相近而清淡含蓄,布局剪裁更为简约概括,有"夏半边"之称。正是受马远,夏圭的传统绘画影响,我的《秋韵系列》后期开始了在画面笔触间有明显的留白意识。到了《秋韵.抽象系列》更为彰显笔触留白的绘画形式。在中国画中,留白是一种常见的技法,通过留下空白来表现画面中的某些元素,如天空、水面、树木等,这种空白不是简单的没有,而是画家精心安排和构思的结果。知白守黑强调画面中的虚实关系,通过实与虚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深远和空灵的艺术效果。白色部分在规划时就应该被视为画面中的“有”的部分,而不是简单的空白。这种理念体现了中国画中“有无相生”的美学思想,即通过空白来表现画面的意境和情感。计白当黑不仅关注画面上的具体形象(黑),也关注这些形象之间的空间关系(白),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安排,使画面达到一种和谐与平衡。由于中国南方气候比北方四季炎热,留白的空间尤如透气的凉风一样令人清爽。正如中国传统画南方山水画派一样,反映真实的地理气候环境下画面给人细腻入微,轻快灵动,平淡天真,秀雅温柔的画风。如五代时期的南唐画家董源,五代、北宋画家巨然等。与中国北方画家反映雄浑壮观,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台阁古雅,严谨工整等美学特征不同。而我是长年定居广州作画。
另外,宋代的文人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绘画地位。如米芾的"米家山水",米芾、米友仁独创了一种以点染代皴、删繁就筒的笔墨技法,使笔墨从造型功能中解放出来而成为一种有写意性趣味的独立因素。这一传统技法我也毫不犹豫的应用到我的《秋韵.抽象系列》的绘画形式中。尽管笔意传达有区别,但这种"米家山水"的绘画精神将永远根深于骨子中。
尤其,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绘画理论。“外师造化”,认为现实是艺术的根源,艺术家应当从自然中汲取灵感。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在“中得心源”的层面上,这一理论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表达和感受,认为艺术创作不仅仅是模仿自然,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作品表达艺术家的心灵和情感,以达到艺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艺术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融合与统一;创新精神也是这一理论的核心之一,它鼓励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敢于突破陈规、勇于创新,不断追求艺术的新境界。这种精神促使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从而推动艺术的不断发展。很显然,当唐代中、晚期的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注重画家内心感受,内心情感表达时,西方绘画却是在1000年后的后印象派才开始注重。后印象派的代表画家塞尚,高更,凡高出生于十九世纪中叶。
特别是,南朝的谢赫提出"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法论"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整体。气韵生动是绘画的灵魂和最高追求,其他五法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手段和方法。它指的是作品要具有生动的气韵和生命力,能够传达出物象的神韵和作者的情感。气韵生动不仅关注物象的外在形态,更注重表现其内在的精神特质和气质,使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境界等等这些作画理论是我《秋韵系列》和《秋韵.抽象系列》的创作基石。
7. 您在艺术创作中经历了哪些风格上的转变?这些转变背后的思考是什么?有何取舍?
1. 在我的艺术创作中大致经历了三次风格上的转变。即从课堂具象写生——《韧》、《瓶瓶罐罐》、《秋韵系列》的意象画面——《秋韵.抽象系列》抽象画。关于这些转变背后的思考,由于从具象到抽象经历了连续25年绘画历程。25年前的具象绘画已经无法再满足内心对更高艺术境界的追求,走到今天的抽象画面才感到舒适且能解决内心问题。另外一方面,走向目前抽象画面更直接的原因应该得利于中西方美术史的演变过程。正如抽象派代表人康定斯基认为,要把现实生活中的观众从物质世界带到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就从具象逐渐走向抽象。
8. 您的作品似乎深受哲学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儒家思想和西方存在主义。您如何将这些哲学理念融入到您的艺术创作中?
儒家思想中,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强烈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生态平衡和永续发展的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意义。从个体来讲,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通过修身、齐身、治国、平天下的方法,提倡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美德。从社会层面上来讲,儒家关注社会秩序与伦理关系,提倡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文明和谐等原则,力求构建一个和谒稳定的社会秩序。
20世纪纪最有创见的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指出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孤独无依,永远陷于烦恼痛苦之中。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同他的自下而上条件相脱节,面对着的是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即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人永远只能忧虑和恐惧。正是忧虑和恐惧,才揭示人的真实存在。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忧虑、恐惧使人通向存在,只有存在,才谈得上自我选择的自由,与光明和快乐相遇。
儒家通过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来实现个人价值,而存在主义则通过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行动来赋予生活意义。这两种哲学思想都关注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生存状态,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来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
《秋韵系列》及《秋韵.抽象系列》正是通过以上东西方不同的哲理,不同的文化底蕴,将全球都在关注的社会问题等通过自身感悟,以恰当的画面形式,将社会现状及文化碰撞呈现出来。
(责任编辑:王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