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自然隐现——罗晓冬个展”在上海叁柒贰叁美术馆开幕

2024-09-09 11:18:54 未知

2024年9月7日,“自然隐现——罗晓冬个展”在上海叁柒贰叁美术馆展厅B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由赵松担任策展人,将展示艺术家罗晓冬自2013年起对绘画中抽象语言探索的成果。据悉,展览将持续展出至2024年10月7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a9abc683dc78c787139aa3a447aeaf7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82c3f1e5e045b9d0e8a8382a3a2e8e9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fab6b99a75077040e1df4f16ed5bb885.jpg

展厅现场

此次展览对艺术家罗晓冬近十年来的绘画作品进行了一次的梳理。罗晓冬采用了一种图像形体相互推导的渐进式工作方法,构建了一种自我“控制论”。他将画面“语法化”,将艺术家的动作转化为自我表达的机制,从而分化并消解了绘画的自然属性,确立了“物”的客观存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746b99c27513be91e29e35f33fda77d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6ab73ed451602b682bf8f7334cdcf381.jpg

展览现场

艺术家罗晓冬介绍说:“《外物》系列是我最开始的抽象语⾔探索,带着之前具象绘画中的问题回到自身。对我来说,《外物》系列是主动借用绘画完成的自我蜕变,是观察与理解的转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0ea386315721d6f941246472e203728d.jpg

外物 External objects

纸面水彩 Watercolor on paper 65x73cm  2013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101ab7d52a92f93e97750f91e9c43abe.jpg

旧世界 The old world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100x80cm 2015(左)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65x65cm 2014(右)

《旧世界》是《外物》的延续。我试图在空间中发现与延展空间,在画面中我利用局部与片段穿插多重空间,组织与编排出形式自洽的叙事关系。它们组合在⼀起似乎构成了前世界的景观,旧世界是对于事物本质的思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93236c32ed94514fdfaf1152a8555194.jpg

平行状态 Parallel state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200×250cm 2016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93326844115c34916970957d14f26896.jpg

平⾏状态-追忆似⽔年华 Parallel state-In Search of Lost Time

布面油画Oil on canvas 230x600cm 2017

《平⾏状态》对应了平⾏宇宙的物理概念,是对于空间与时间的思考与表达。在画面中我运用了平⾏和垂直的线状分块形式,隐喻了多维度空间与时间节点在⼀个特定状态下的呈现。平⾏是描述空间的,状态是映射时间的,它们是现实与历史的交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563d990ba1c72c2ec8fc1549ffb47be5.jpg

⾃然⼒Natural Force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200x150cm 2023


与自然/世界的瞬间相遇

文/策展人赵松

很多年前,晓冬有个想法,我们找个偏僻所在,最好是个小岛,一起做个项目:他画画,我写作,互不干扰,但又因环境而有某种关系,过后做本书,把他的画和我的文字交置其中。然后。我们就等着合适的时机出现。十几年,就这样过去了。

很多年前,为了给晓冬写评论,我看了他的很多作品。当时写了什么,已想不起来了,但我记得,那些作品的画面多是灰白的,都有模糊的图景。而我还能想起的,是那些雾霭冰层般的画面图景,其实都很像是某种沉默。

其实,我还从中感觉到晓冬的内在困境,某种失语状态。那时我们聊过,还看过他写的一些札记。当时我从没跟他说起过,他的那些作品,其实也让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的内在困境。

看完晓冬梳理的十年创作线索,我觉得他的绘画理念与方式都已彻底改变了。他说过,“我在画面中不断否定以期望超越经验的束缚……”但我认为他只是说了一小部分。甚至他对自己创作诸阶段的命名,都只是为了言说方便而已。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4db7ad58b056afad1b06719efde09c7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4dd457ad2ff4179f55d00d5af7adc97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7beb8c63e9e520bff1377003a27deae3.jpg

影像作品《远峰》

当看到他“希望消除物体自身特点对空间叙事性的干扰”时,我想到的,却是他的影像作品《远峰》——他用手机拍摄的那些图像,探究了时间因素对空间视觉的微妙影响,以及可见与错觉的悖论。而“空间叙事性”,则正是我在小说写作中非常在意的理念。

晓冬的绘画是在不断抽象化吗?在其作品画面里,具象世界已然消隐,而脱离背景环境的那些事物则以更为简约的形象一起重构出新的画面视界。其实,晓冬画作的抽象也只是表象。关键在于,他对世界与自我的感知、认识与想象的方式,都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现在晓冬的绘画语言,更近乎某种重新编码的视界呈现。

他的眼里就像装有高速摄像机,能随时捕捉到自我与事物最细微的瞬间临界状态——因此,我们即可以说他在创作中将自我与自然/世界消隐于貌似抽象的画面图景里,也可以说他令自我与自然/世界在共振交融中生成了新的视界。

或许,目前晓冬所有的绘画作品,都是其对自我与自然/世界的诸多临界瞬间的重新发现与把握。而在此过程中,生成的不仅仅是画面图景,还有晓冬的自我精神与自然/世界的一次次前所未有的瞬间相遇。

2024年8月28日于上海


克制,客制:与罗晓冬的虚拟谈话

文/卞卡

当罗晓冬发来他最近更新的作品文档,我便放弃了和他做一次对谈的想法。罗晓冬应该是为数不多乐于也擅于以文字的形式来描述自己作品的艺术家,在这份文档中,罗晓冬梳理了十年间的绘画,并通过小段的阐释来对应特定标题和画面。对罗晓冬而言,写作(不止于文档中的文字,也包括他延续多年的写作习惯)和绘画构成了互文的关系,共同成为他的艺术表述。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半强制的阅读,我不能刻意回避这些文字。因此当我同样以写作的方式回应绘画,其实也是在回应他的文字,当然这也是一种“谈话”,而不是一篇所谓的艺术评论。

罗晓冬在谈论他2023年的作品,《物自体》系列中,他把绘画行为描述为“自我消耗的结果”。艺术家希望以偶发和被动生产的方式去形成经验之外的物,或者是超越自身逻辑认知的“东西”——也许是一个没有具体外形的客体,某种不存在的实体。尽管这种充满悖论的“物”的描述“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我们暂时可以认定的是,在艺术家那里,这个“物”是成立的。因为这个“物”一旦可以被解释、被描述、被“做实”,那就不是“超越认知”的“物”了,因此它应该处于悬置的状态。罗晓冬以绘画的方式实践了一种类似“现成品”(Readymade Art)的工作方式,他尝试着在绘画行动中构建“物体”,并以“物”自身形成表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65e19c8e166c407fb3b06330eb7d7954.jpg

物自体 Thing-in-Itself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95x95cm2023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269e2eb9581fd9bf35286e21b87f57ba.jpg

物自体 Thing-in-Itself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81x65cm2023

这种“现成品”的情结恐怕在十年前就已经成型, 2013年开始的“外物”系列中,我们已经看不到他更早期那种基于数码图像的绘画,而转变为一些漂浮的块状物体。重新理解罗晓冬早些年那些来自网络低像素图片的绘画,我们当时以为他的兴趣是图像,但也许今天看来,他厚重笔触(甚至直接用刮刀涂抹堆砌),其实是在刻画构成图像的电子像素(这让我联想到青年学者许煜的“数码物”)。这些许注定了罗晓冬的绘画会走向非具象,以抽象化的“物”取代自然物象。因此罗晓冬写道“‘外物’是‘物化’的结果…… 在分解与同步‘物化’中寻找自然的构成⽅式以及意识与经验的边界。”罗晓冬把这个过程解释为对早期现代主义理论的回顾。如果说“现代主义”是艺术家心目中的应许之地,那么罗晓冬的工作并非着意于此。在罗晓冬那里,理性思考超越了情感化的自由发挥,这决定了他的画面中的“克制”感,形体边缘线的勾画、笔触的叠加,都是一种经过“组织”的现成之物。这种主体的“克制”,是现代性之后,全球化背景下人的境遇和状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d05a6c8b856f0193faa4b7365015b9c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01892cc13e7e434714a0ac6f408cb9cc.jpg

空间修辞 Space rhetoric

布⾯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92x73cm 2019

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说“我们的思想是有控制的”,我们也许可以在控制论的角度理解这种“克制”,即建立一个控制框架,在这个框架中“被动”形成“观点”。罗晓冬以图像形体相互推导的渐进式的工作方法,便构成了这样一种关于自我的“控制论”。在罗晓冬的绘画行动中,他把画面“语法化”了,这种绘画的语法将艺术家的动作转化为一套自我言说的机制,它分化和取消了绘画的自然属性而形成“物”的客观事实。在2018年的创作中,罗晓冬说:“《空间修辞》其实就是空间的表现形式”,“我在画面中寻找空间关系以及空间的指代物”。罗晓冬以语言的组织逻辑去实践一个原本属于物理空间的关系,从而令推导和演绎成为可能。“绘画完成过程有时需要的不是理性和坚持,⽽是被有⼀种类似麦⾼芬的东西所牵引,有⼀部分是出现在调⾊板上的⽆意识和变幻莫测的意外”。“麦⾼芬”是罗晓冬借用的电影术语,指触发剧情的某个要素。

罗晓冬从自身的思绪、情感和观察投射到画布的过程中,建立了一套“客制化”的系统,为自身度身定制了关于绘画规程的控制体系。这个“控制系统”构成了艺术家自身的舒适区,也构成了画面和艺术家的疏离感,艺术家以此回应这个高度系统化的世界中看不到的本质,那种“构成‘物自体’的东西”(引自艺术家在2023年的笔记)。罗晓冬的绘画行为,其实也是一场经过语法客制化的自我/现成品,与自然的自我的对话,而这种对话关系,也可以影射我们的现实。

(2024年9月1日)


关于艺术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f44a629e133f168400ea5574f3a1d75f.png

罗晓冬,当代艺术创作与实践者。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生活工作于上海。曾在北京空间站、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艾可画廊、日本ZEIT-FOTO SALON等举办个展。并曾在上海美术馆、湖北美术馆、山中天艺术中心、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澳门当代艺术博物馆、韩国光州市立美术馆等机构参加群展。绘画作品围绕着空间与形态、意识与时间的观看和书写之间的辩证与博弈关系展开。主要代表作品系列有《平行状态》《空间修辞》与《自然力》等。

关于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df47ee1e5ed5484d6759f34856ee9ae5.png

赵松,作家、评论家和策展人。曾获首届“短篇小说双年奖”“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作品奖”,作品荣登“收获文学榜”2021年·短篇小说榜”和2022年“中篇小说榜”。著有《你们去荒野》《伊春》《隐》《空隙》《抚顺故事集》《积木书》《被夺走了时间的蚂蚁》《灵魂应是可以随时飞起的鸟》等。曾参与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的运营管理;策划了《袁石桃:一个非社会学研究个案》《海上新族》系列展等当代艺术展览。

(责任编辑:罗亚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