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赤水的丙安古镇:梁明作品
2024-09-20 10:10:34 未知
梁明《赤水丙安古镇》69x138CM 2024年
创作笔记:
山水画创作需要意境的营造,写生同样需要。它是诠释画面气质的重要因素,是艺术的灵魂、是感情的熔铸。那么如何在写生中把意境营造好,除了笔墨技术要过关,更为重要的是要透过自然表象挖掘物象的内在精神。苏东坡论画曾言:“世之工人,或能,至于其理,非高人逸士不能辨。”我在写生中始终追求一种返璞归真的轻松感、天真烂漫的稚拙感,这就需要笔墨语言塑造形象时更加概括,有时候单纯的语言更有说服力,写生时或心静如水、或激情澎湃,这种感受是景物反射给我的一种最为质朴、最为原始的体验,要把这种“真”以最简洁的方式表现出来,这里又涉及到书法线条的使用,要解决线条与造型之间的矛盾问题,线质的拙、朴、弹性、松紧的把控,要以实现“无意识的自然表达”为准绳。为赓续红色文脉,中国国家画院开展以"红色印记·壮丽史诗"写生创作活动的方式践行先贤精神,为期五天历经遵义、娄山关、乌江、土城、赤水丙安古镇等地,我被浩气长存的精神所感染,激发了创作灵感,作品以赤水丙安古镇为主题,该地曾经是红一军团夺取赤水县城的指挥中心,赤水之役是红军以弱胜强、灵活机动战略战术光辉军事典范,是镌刻在中国革命历史丰碑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物象随心,作品《赤水丙安古镇》在构图上的大胆取舍,画面既能“密不透风”,亦能“疏可走马”,构成形式感极强。写生中通过细节与远景的虚实处理对空间的有效经营,将景象结构、笔墨造型进行一个主观的整合,在意象表达中找到一个舒适的契合点,呈现出既有传统山水画之精神又有当代水墨之气象的意境。
其实早年对民间美术的研究,对我现在的写生影响很大,特别是剪纸这种平面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其高度概括的图形语言与线条造型,以及以无代有、以少胜多、黑白相称的特征,所形成的平面化视觉效果,一直是我所追求的山水画写生创作之基貌。将平面造型观念运用到写生中形成的剪影关系,增强了作品的视觉表现力与文化内涵,能将写生作品化自然而然推进了一步;我追求平面化的同时,厚重感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所以,我在中国传统汉代雕塑中提炼美学特征,其豪放粗犷、严谨大气、敦厚雄浑的造型和激情飞扬的浪漫色彩,也成为我作品中追求的一种美学性格。同时汉代雕塑中那种独特的体量关系与空间关系,应用在作品中,又增强了画面的质朴浑厚之感。
《赤水丙安古镇》整幅作品运用勾、勒、点、擦、皴、染的笔墨功力,在黑白、虚实、浓淡中赋予造型,以及动态和韵味,追求意境美,虚实得当,浓淡相宜,这种虚实相生正是其写生过程中“加减乘除”的成果定格。皴法与几何形组合画面的关系也是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所有这些应用一定要做到大胆且缜密,可染先生说“可贵者胆”,如何做到胆大心细,绝非易事。这些年我多做巨幅大场景写生,四尺、八尺整纸,甚至更大的尺幅,在更大的空间上追求新的尝试,充分感悟从无法到有法、再从有法到无法的过程。笔墨更加纯粹而厚重,而心境的天真使其构图恣意随性、趣味横生。传统的“三远法”被赋予新的生命,在自由之境当中纵逸奔放,苍茫雄浑、深秀阔大是我自身审美趣味的具现,这既属于人文精神在艺术家个体身上的浓缩,也是自身的艺术修养对于大自然有所领悟的结果。笔墨的繁简,墨色的浓淡,两相对比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既厚重又空灵,既丰富又雅致,很好地表现出革命的精神风貌,展现历史价值和诗性意味。
中国画的传统审美向现代形态转型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异质文化影响,我们作为时代中的一分子,在多重生态、文化氛围与艺术思潮的语境下,或多或少都会对中国画的创新融合、中西问题、民族性问题产生思考。比如我会从东方艺术视角去探索亨利摩尔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艺术思想。他的作品中所蕴含的“阴阳之道”“天人合一”“禅宗顿悟说”“应物象形”,都可以体会到中西艺术之间的那种贯通、交融的曼妙。他作品的空间营造方式,抽象圆润的块体、虚实相生的孔洞以及流动延绵的弦体,都使我在山水画写生中产生了一种新的视野。我画面中客体质量和周围空间之间的连续性,自由异化且富有节奏的空间形态都来源于此。我在作品中尝试使用相对空间表现时间、相对时间表现时间的时空观念来经营画面,与亨利摩尔以及很多现当代的西方艺术观念是分不开的,所以用一种包容理智的态度从各种艺术形式中汲取养料,会使写生作品蕴含一种独特的生命张力。
赤水河畔和远山的表现手法色墨交融,在用色上以随类赋彩为本,而强调浓墨重色的交织呈现,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前后的呼应,在统一中具有微妙的变化,这种画面效果不能不令人联想起欧洲后印象派画家的一些作品。在东西文化互鉴互融的当今,我尝试打破传统的设色手法,在中国画墨法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油画色彩,创立了一种色墨交融、浓丽深邃的艺术境界。
我们把这种精神传递到和自然的对话中,用心去体悟,用笔墨去传达万物生态、自然规律,形成山水之性即我性,在与自然山水情景交融乃至物我两忘的对话中,好的作品自然就出现了。我们在写生中因地域的不同,每每会遇到新鲜的、充满活力的客观事物,这就需要适合的笔墨方式加以呈现,而这些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形成,需要在写生的过程中反复锤炼,利用语言符号来组织传达视觉艺术形象。要在“变”中去追求语言的风格化、要在写生中研究个人风格与不同题材之间的矛盾问题。我经常用山水画的音乐性比喻这个问题,音乐的无形美和山水画的有形美,可以相互影响,并转化为最直接反映我们内心世界的艺术品。二者之间有通感,如听声类形、以耳为目、画形无象、造响无声。
在用笔上以传统笔意的纵横之势掌控赤水河畔历史画面“气格”,于干湿浓淡、勾斫砍削、点擦涂抹、金石书意等等各种手法无所不用,使其画面给人一种“粗服细凿”之感,平淡中见奇崛,厚重中见郁秀。笔性的自由,使画面充满灵动;线质的变化,亦使画面更富节奏、气韵生动。
在最后的题款上也十分讲究,枯湿得当,与画面形成连动,背景采用明朗清新的颜色,使作品赋予了当代视觉体验,推陈出新,突破传统,极富有构成感,对山水的体察和解构,尝试呈现了地域性美学的原生美感。画面构成与色彩运用之间迂回转折、相互辉映形成组合排列,渡口与古镇的描绘为写生作品增添了强烈的历史诗意感。
因之,我在长期的山水画写生实践中,将自然万象不断归纳化、条理化处理,把我的写生过程逐步变成了一个创作过程,既写眼前之山水,更写胸中之丘壑,努力生发出更多的精神内涵和人文高度,为时代赋彩,为山河立传。这个“红色文脉”就是文化精神,是源远流长,充满生机,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凝聚力,充满希望,目标坚定如一的革命文化精神。博大恢弘的家国情怀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在“可望、可居、可游”的“圣地山水”中得以体现,通过对丙安古镇元素的不断地提炼,整合个人的艺术语言,将当代写意完美诠释,从而深入挖掘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美学意蕴。写山川之精神、养浩然之正气的写生观,古今一也。
关于艺术家
梁明(石鼓山人)
祖籍广东梅州,1962年出身于福建龙岩,先后毕业于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中央美术学院,曾在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山水画高研班深造。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专业委员会成员(研究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美协山水画艺委会主任、福建省画院特聘画师、福建省艺术指导委员会美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龙岩市文联副主席、福建省龙岩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福建省龙岩美术馆馆长、李可染画院研究员、清华大学书画高研班导师。
作品曾获“全国第十届美展”优秀奖、“全国群星美术大展”优秀奖、“福建省当代美术晋京大展”优秀奖(最高奖)、“福建省第六届百花文艺奖”二等奖、“第三届福建省书画节”金奖等。作品入选“第五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第十一届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新中国美术家系列——福建省国画作品展”、“海峡墨韵——闽籍艺术名家(北京)邀请展”、“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海丝情怀’——名家画泉州美术作品展”、“第八届、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展”、“美丽南方——广西美术作品展览”、“翰墨丹青——献礼全国美展”、“中国艺术大展——当代中国画展”等。
2011年至2017年先后在中国美术馆、厦门美术馆、河南美术馆升达分馆、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水墨大同艺术馆、广东梅县文体中心举办个人画展,现有四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点击进入艺术家官网,查看更多精彩作品!
(责任编辑:罗亚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