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丨艺术教育家忻东旺:他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了无数学生
2024-09-23 20:20:59 未知
广大的艺术爱好者或青年学生们,我能有机会和大家讨论关于艺术的话题,是件很欣慰的事。不管有些孩子是否真的适合学艺术都没关系,首先我认为我们有机缘接触到艺术就是一件幸事。
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能多一份对艺术的感受力,就会远离平庸,就会使我们的生命维度加宽,因为艺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果我们能够欣赏到如同得到上帝的恩惠,否则就会白白的浪费掉。
生活中没有了艺术就好像失去芬香和水分的水果一样,或许有人还不太理解,但只有实用而缺失美感的心灵的确会影响整个民族的高贵。
......
——忻东旺《给青年学生的信》
现场合影
开幕式现场
2024年9月23日下午,“直面形象——忻东旺绘画教学研究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绘画系承办,并得到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评论专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展览由马赛院长担任总策划,杜大恺、刘巨德、王宏剑等教授担任学术顾问,展出忻东旺教授生前创作的38幅油画、27幅素描以及18页手稿等珍贵作品,这些作品大多以课堂示范和教学为基础,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观与教学理念。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杜大恺致辞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刘巨德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景波致辞
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致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致辞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致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董书兵主持开幕式
忻东旺不仅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群体中的优秀代表,更是当代中国画坛享有盛誉的艺术家。他的艺术作品深刻反映了他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执着探索,而他的教学风格则以言传身教著称,为无数学生开辟了崭新的艺术道路,展现了他对艺术教育的热忱与奉献。
忻东旺与清华的十年艺术生涯
2004年忻东旺被引进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绘画系任教。在此后的十年间,他的艺术创作进入了一个飞跃期,不仅在国内外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忻东旺的艺术,不仅仅是对“形象”的描绘,更是对“精神”的表达。
暗痕 布面油彩 160cm×80cm 2010年《给青年学生的信》手稿
暗痕(底稿)
2009年12月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课上创作《暗痕》
作为一位从底层生活中走出来的艺术家,忻东旺从未脱离社会现实的土壤,他通过对劳动者的描绘,深刻展现了他们的内在生命力和精神气质。他的作品超越了对人物表象的简单描摹,直抵灵魂深处,让观众不仅看到他们的身体,更感受到他们的心跳与呼吸。通过这些普通人的形象,表达了他对这些劳动者的深切关怀,生动地构建了当代中国社会普通人的精神群像。
穿税官服的农民 布面油彩 160cm×80cm 2006年
穿税官服的农民(底稿)
在城里我曾被突然多起来的称为“民工潮”的那些我熟悉的人们和那亲切的红脸膛触动过,但画村里我从小最熟悉的家乡人却是我近一段时候才日渐迫切的欲望。在这之前对村里人我根本没有任何与艺术相关的联想,因为我曾是那里的一丁,身边的人和事凝积了太多的恩怨,以至于我的感受这么多年都难以从记忆中挣脱出来。最近我突然觉得对自己来说这些经历是一笔绝对的“财富”。对生活我们通常会因距离而产生美,但这样的生活之美往往并不坚实。对于农民我们至今大概难以突破五十年代以来形成的那样概念中的朴实、善良和勤劳。然而我要以农民自身的角度、以肖像艺术对人性及社会文化关注的角度,来描述这一人群的精神与心理,这也是我多年以来坚持写生的现实冲动:我要画那几乎要被人忘却了的农民。
——忻东旺《辗回现实的记忆》
“言传身教”教育理念与“意象”造型观念
作为一位艺术家,忻东旺的艺术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但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教育领域的贡献。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期间,忻东旺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了无数学生。他的教学风格独具一格,常常亲自带领学生进行写生,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影响着学生的创作。
融冬 布面油彩 160cm×130cm 2006年
融冬(底稿)
2006年11月在北京平谷雕窝村创作《融冬》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当今恐怕早已认为是老掉牙的说教了,而无处不是生活的理念又使艺术过度平庸化。诚然,生活是每一个人都正在经历着的,然而萌发和滋养艺术的生活却是苦涩的。艺术之花只有在肥沃的泥土里才能茁壮成长。
农村人物写生课是我们绘画系在《新教学大纲》改制中,为低年级设置的课程,我们无意引导学生一定要表现农村题材,但不了解农民生活的中国青年就无法正确感受这个时代的文化。或许繁华的都市早已是你生活的全部,但构成中国当代文化格局的决不能缺失占有多数人口的农民生存情感。
——忻东旺《〈扩展生活 感受时代 丰盈艺术〉——绘画系二年级下乡油画人物写生总结》
他的课堂不仅是技术的传授,更是思想的引导。他强调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理解艺术,并以模特为载体进行教学。他的模特并不仅仅是绘画的对象,而是富有生命力的存在。通过与模特的交流,将客观观察转化为主观感受,传递给学生如何从生活的真实中捕捉艺术的真实。他的这种浸润式教学方式,使学生们更深入地思考如何通过绘画表达情感与思想。
金婚 布面油彩 160cm×80cm 2008年
金婚(底稿)
2008年6月在中央美术学院课上创作《金婚》
学院里上课,对教具室分来的模特儿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很不在意的样子,不慌不忙地准备着自己的画具。但对于教师来说,从模特走进画室的那一刻,课堂的构思就已经开始。
当我们面对要画的人,一旦有某种可以感应到的精神信息出现,那么他就不只是供我们写生训练技巧的模特。这时通过视觉感受到的应该是社会、是文化、是精神心理、是生命状态……这一切都将簇拥在你的笔端,任何你所掌握的知识与技巧都会极敏锐地解释图象的意义,直到使你的绘画挣脱自然因素的羁绊,拥抱生发于心底的“感言”,这样属于艺术的图象便已出现。
——忻东旺《绘画——自然物象的升华》
此外,忻东旺在课堂上尤其注重“意象”的表达。这一观念源于中国传统艺术,他将其与西方写实绘画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既具民族气质又具有时代精神的独特风格。忻东旺认为,“意象”并非“虚”或“空”,而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它依靠感受力,而不仅仅是眼睛的观察,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去理解生活中的本质,探索艺术创作中的精神≠内涵。
春寒 布面油彩 180cm×110cm 2010年
春寒(底稿)
2010年4月在中国油画院课上创作《春寒》
“得意忘象”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固有词汇,我常常借用“得意忘形”这个通俗的贬义词来形容我的造型观念。
如果说“意象”这个词儿用在我的画上有高攀之嫌的话,那就暂且用“变形”来说话吧!那么为什么变形?如何变形?我的回答也很简单:“变形”是为了更写实,只是我所追求的实是心理上的真实,而非客观视觉中的真实,以达到“去伪存真”的功效。如何变形?我的回答是:观察与捕捉人物的特征和联想、理解人物心理状态与表情及微表情的联系,或者说是基于表情、微表情的心理想象。
有一种优秀的艺术营养,在西方油画中是不明显的,那就是“笔意”。这是中国艺术的表现语境,与此对应的是西方油画的笔触,笔触与笔意的差别就在于笔触是客观自然的用笔行为,而笔意则是主观的表现意趣。
把东方艺术的“笔意”理念融入到油画的笔触塑造中是我的写实油画中的又一个重要的意识。
在塑造形体与结构当中关注微表情。微表情是常常被人忽略的,但它恰恰是激发笔触生机升华的笔意的关键所在。
——忻东旺《“得意忘形”——从“相由心生”说起》
传承与未来:忻东旺的艺术精神长存
虽然忻东旺教授已经离开我们,但他的艺术精神依然活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课堂上,影响着新一代的学生。他的作品不仅为当代艺术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为中国艺术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启发。在展出的作品中,观众不仅可以看到忻东旺教授的教学示范,还可以感受到他在创作过程中对于“意象”造型观念的探索。每一幅作品,都凝聚了他对生活、对艺术、对学生的深厚情感,展现了他在艺术创作和教育中的高度统一。
展览现场
正如忻东旺所言,艺术不是简单的技法训练,而是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他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和教学方式,展现了这种理念的伟大价值,在我们生活中如果能多一分对艺术的感受力,就会远离平庸,就会使我们生命的维度加宽。通过此次展览,能让更多人了解并感受到忻东旺教授对艺术教育的卓越贡献与不朽影响。
研讨会现场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在研讨会上发言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民安在研讨会上发言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孙建平在研讨会上发言
著名批评家、策展人高名潞在研讨会上发言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刘斌在研讨会上发言
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评论专业委员会主席陈池瑜在研讨会上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华祥在研讨会上发言
著名艺术家唐勇力在研讨会上发言
著名艺术家艾轩在研讨会上发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敢主持研讨会
开幕式后,嘉宾们就本次展览进行了深入研讨。研讨会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敢主持,主要议题围绕着忻东旺的教学思想与实践以及创作风格与艺术成就展开。在主题性发言结束后,大家又围绕忻东旺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启示进行了学术讨论。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8日。
(责任编辑:陈耀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