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 | 走进“认知图绘” 感受王晓东的艺术无边&墨象无间
2024-09-27 10:17:00 未知
“认知图绘:缘起苏州的六种艺术形态”展览,作为苏州工业园区三十周年的文化献礼,特别邀请了六位在苏州求学成长的艺术家:管怀宾、沈建国、王晓东、叶鸿平、张岚军、周啸虎。他们在各自的艺术领域中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同时也是苏州工业园区艺术生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这场展览汇聚了艺术、科技与人文精神,展现了城市文化空间的多重意涵,也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别具特色的艺术庆典。
“他说”系列访谈将每期推出一位艺术家,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和我们一起走近这场展览吧!
作为一个兼具学术情怀和丰富造型技艺的艺术家,王晓东在实验过程中练就了对艺术媒介的取用自如,近年来,王晓东不断尝试突破水墨的艺术表达边界:从架上绘画到摄影,再到全新的互动装置,他以创作实践向人们展现着当代实验水墨艺术的想象力。从典雅抒情的景象绘画到对笔墨与影像的本体性探究,变化的不止是表达媒介、创作视野和语言深度,更是观念上的超越与创新。
溯及王晓东艺术语言中的文本故乡,是碧波万顷、波光粼粼的阳澄湖,是随风飘摇的芦苇、柔软湿润的沼泽、随波摇曳的水草,是江南水乡中的水域旷野,如此静谧却拥有极强的生命力的地理空间,宛若卢梭的“瓦尔登湖”般源源不断地供给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思想养料。早年间从苏州美专的拙政园、狮子林校区陶冶出的艺术思想,在湖畔骤风的吹拂下,也带有几分坚韧和强劲,给艺术家的创作带来非一般的清新,正如河道里肆意生长的野草,艺术家也在实验水墨的领域四处探索、开拓未知,不间断地尝试新的艺术形式。
本次展览共展出了王晓东的绘画、影像、装置作品共计19组,既有能展示艺术家多年来水墨实践历程的《泽》、《围》等架上绘画系列,也有作为其实验水墨从二维走向三维立体的新作品《重生》,还有艺术家持续多年的手机影像系列作品《光阴》《静观》《路上》《众生》,同时展出的,还有王晓东今年才开始的全新丙烯系列。这些作品在平面与立体交相辉映的复杂空间叙事,展示了他对于场景塑造在形式连通的探索,映射了其理想技法与实现形式在现实间的磨合与重建,是他对于生活与艺术之关系的辩证思考。
墨象无间:水墨图式的重生
C厅中最醒目的互动装置就是王晓东的最新作品《重生》,是王晓东探索实验水墨近15年的阶段性实践成果。《重生》远看是无数个不规则的丰富形态联动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场域:近看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而灵动的存在,由透明渔线悬在半空,既像蝌蚪“皆似空游无所依”,又如墨迹般“星星点点”,由水墨的笔触灵感生成的立体切片仿佛凝固了无数创作瞬间,悬于半空的切片在旋转、跳跃、乃至坠落时,都是对创作探索的拟像。这件同时具备抽象思维力、可感造型力与空间想象力的作品,打破了尺幅框架,重塑了水墨艺术的表现手法,生动地呈现了水墨艺术创作的生命力所在。
早年间以雕塑和油画创作为主的王晓东在尝试创作了第一幅《泽》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开启了围绕水墨本体进行创作的艺术探索。作品《重生》是从《围》中提取出了最具代表性、最富于生命力的笔墨,用雕塑的创作构想与方法去重塑,《重生》是《围》的重生,也是水墨的重生。展厅中《重生》与《围》《泽》等系列纸本水墨作品并置,它们见证着艺术家对实验水墨艺术样态的思考与探索过程,从框架内的秩序到空间内的和谐,王晓东不断突破创作方法与媒介形式,逐渐进入到关于笔墨与影像的本体性探究。
随着实验水墨创作中将“应物象形”的水墨笔触不断抽离,对“水与墨”、生态与介质、场域与符号的关系的探讨也在逐步敞开,王晓东突破常规,一步步接近心中的水墨新图式,逐步构建起丰富完善的自我体系,为当代水墨的破局提供了一种新可能。
艺术无边:身体作为艺术的容器
“所见”系列是王晓东持续了多年的手机摄影作品,此次展出了《光阴》《路上》《众生》等多主题作品,这些作品是艺术家在每年一次的“西北大环线之旅”和“川藏探索线”中进行采风时拍摄的,其中既有代表诗意远方的连绵雪山、高山上自由散步的牛羊,也有寻常巷陌里的一扇门、一面窗。他的创作意愿往往具有前瞻性,却排斥预置性,向一切意外和可能性敞开。王晓东旅行时几乎从不写生,而是以最大限度调度感性逻辑去感受、体验,捕捉记录最真实、鲜活的当下。
王晓东还擅长在当下场域中找到可生效的视觉语言沟通方式,他常将日常在朋友圈分享的摄影照片作为“所见”手机摄影系列创作的补充和延伸,并按年度制作成册即作品集,赠送给亲朋好友。在艺术家看来,我们的身体作为艺术的容器,所见所闻和生活的风霜留下的刻印都是对于生命而言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这既是他对于生活的态度,更是他对待艺术的态度。“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在王晓东看来是苏州这座园林城市自古便带来的启示:园林中的山水植物、亭台廊榭、瓶盆器皿既是生活,也是造物的美学,生活与艺术本就没有边界,如何对待生活便是你的艺术态度。
心境无穷:艺术与城市共生长
本次展览还展出了王晓东的布面丙烯系列《淼》和布面油彩系列《般若》,其中,丙烯作品是王晓东今年创作的最新系列,创作灵感同样来自于阳澄湖湖畔的自然景观。如作品《淼》,一笔笔铿锵有力、一挥而就的笔触,在画布交叠相覆,此起彼伏、错落缤纷,画面中心亮光熠熠,像晨光下追逐的潮头,又像夕阳下波心荡漾的湖面,充满无限生机。
《般若》则以绘画的笔触试图构建雕塑般建筑,尽管画面看起来枝蔓丛生,却处处充满着流动和指引,或许这就是艺术家在实验水墨的创作道路上不断冲破、重塑、突围、碰撞,一遍遍经历创作思想的淬炼、蜕变与重生的拟像写照。画面中微弱模糊的背光和星光点点又何尝不是“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王晓东说,能让人解读的作品是好的,能让人“误读”的作品是艺术品,作品即是观者和艺术家之间的触发器。
多年来,王晓东同时拥有艺术家、美术馆馆长、策展人等多重身份,在社会工作与艺术创作中巧妙平衡、游刃有余,其中“艺术家”是他最钟爱的身份,因为艺术始终带来自由与愉悦。回顾艺术家王晓东的艺术创作形式,从最初的油画、雕塑到后来十余年间的水墨实践,他不断尝试不同的媒介语言,创新创作语汇,在“川藏线西北行”的途中,他都在探索新材料、学习少数民族的古老技法,他不但对生活有着朴素的热爱,还对艺术创作保持着最赤诚的思考。“做一个真正好玩的艺术家”是王晓东为自己定的职业个性,而书写时代的自觉性和使命感,则让他对生活、对社会保持着审慎的思考与呈现。
苏州是一个文化与艺术资源都十分丰富的城市,文化中既有积淀深厚的传统的一面,也有包罗万象的当代的一面。在苏州工业园区建立30周年以来,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正是公共文化建设探索的方向所在。土生土长的苏州籍艺术家王晓东从苏州美专走出,汲取这座城市中的艺术灵感和养分,也以创作回馈、滋养着市民,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生长,相互成就。
本期艺术家名片:
王晓东,1964年生于江苏苏州, 1985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1997年就学于中央美院。苏州市油画雕塑院执行院长, 苏州雨村美术馆馆长,苏州市雕塑协会副会长,2007-2009执教于苏州工艺美术技术学院。长期从事油画、雕塑和当代水墨的创作,并从事于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组织、推广工作。
8月24日至12月1日
更多精彩作品
在金鸡湖美术馆
等您来欣赏~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