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 | “辨物”立标杆 又出新成果 聚焦康熙时期的宣德炉
2024-09-27 03:09:24 王丽静
开幕式现场
2024年9月27日,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精品馆迎来了一场专注于康熙时期宣德炉的特别展览——“辨物·康熙时期宣德炉特展”。此次展览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与浙江省博物馆联合主办,中国收藏家协会明清宣德炉分会负责承办,展出了五十余件康熙时期的宣德炉。展品丰富多样,除了常见的宣炉制式之外,仿古韵味浓厚的炉式,以及纹饰繁复的品种,皆有所取。观众不仅能够近距离欣赏到宣德炉的精美,更能够通过他们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和社会风貌。
与此同时,《辨物·康熙时期宣德炉》一书的首发仪式和学术研讨会也与展览同期举行,为参观者和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和交流宣德炉文化的平台。
中国收藏家协会明清宣德炉分会 会长 张明 致辞
浙江省博物馆 党委书记 纪云飞 致辞
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长 刘铭威 致辞
国家文物局 原局长 励小捷 宣布展览开幕
浙江省博物馆 副馆长 刘建安 主持开幕式
众多宣德炉收藏委员会成员,宣德炉资深藏家、爱好者等齐聚西子湖畔的浙江省博物馆。见证了这本特别专著的新书发布仪式,同时也通过学术研讨会,现场观展,对于宣德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展览现场
中国收藏家协会明清宣德炉分会通过一系列综合性工作,为社会团体和收藏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源。协会会长张明表示:希望通过这些综合性的努力,为各类社会团体和收藏家提供一个参考和借鉴的平台。通过展览,展示收藏品的实物;通过学术梳理,系统地研究和总结收藏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通过研讨,促进专家和爱好者之间的交流和知识共享;通过出版,将研究成果固定下来并广泛传播。这一系列工作不仅有助于提升公众对宣德炉等收藏品的认识和兴趣,也有助于推动收藏文化的学术研究和普及,同时也为收藏家们在收藏、研究和展示自己的藏品时提供了一个可参照的模式。
展览现场
中国收藏家协会明清宣德炉分会副会长薛世清在对雅昌艺术网的分享中指出,该协会已成功举办三届宣德炉特展。这些展览均在国家级博物馆举行,展品由专家委员会经过深入讨论后精心挑选,确保了展览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呈现了优质民间收藏力量的严谨态度。通过与公立博物馆专业展览的良性结合,也使得更广泛的收藏爱好者和公众能够通过观览,对宣德炉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宣德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精神的体现。中国人历来有崇古、尚古的风尚和习惯,特别是文人群体对收藏有着浓厚的兴趣。清代尤其是康熙时期也热衷于铜炉的制造,这些铜炉不仅继承了明代和宋代的标准,还有着康熙时期的独特风格。他期望通过这次展览,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宣德炉,以及铜炉艺术。
▋康熙时期的宣德炉 承上启下
宣德炉自15世纪宣德年间起,其生产从未中断。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显著的特征。在历史长河中,宣德炉不仅承载着宗教、祭祀的文化意涵,更成为文房雅器,体现了文人墨客的审美情操。它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反映了社会变迁与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
展览现场
铜作为稀有材料,在历史上往往被国家严格控制,用于铸造货币或其他重要物品。清朝初年,铜的垄断不仅体现了国家对这一资源的管理,也反映了对铜器艺术的控制。康熙时期的铜器,尤其是官造的铜器,数量稀少,更显珍贵。
然而,这种珍贵性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尤其是在研究和展示方面。由于样本数量有限,研究者难以获得足够的实物进行深入分析,这无疑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在明清宣德炉的发展脉络中,康熙时期确实扮演了承上启下的角色。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丁孟在与雅昌艺术网的对话中,谈及康熙年间宣德炉的研究现状。他指出,尽管康熙时期并不长,但相关研究的难点众多,存在许多争议和误解,现存的只言片语的论述缺乏对康熙时期铜炉的全面综合研究,缺乏深入的专项论述和展示,如果系统性地按照类别、年代来开展这项工作,需要下很多功夫,且需要有很多样本。
他肯定了中国收藏家协会明清宣德炉分会在康熙时期宣德炉研究领域的贡献,在当前学术界和收藏界对康熙时期宣德炉研究存在困惑和需求的背景下,他们的工作为这一时期的宣德炉提供了基础性记录和参考样本,而且树立了一个研究标杆,有效填补了学术界的空白,同时也为其他艺术品研究领域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
▋《辨物·康熙时期的宣德炉》填补学术空白
中国收藏家协会明清宣德炉分会自成立之初,即致力于推进、细化明清时期宣铜器的断代工作。每一次展览都聚焦于宣德炉的断代与分类,展现了明清宣德炉分会在这一领域的专业与热忱。2019年出版的《辨物·崇祯时期的宣德炉》,2021年出版的《辨物·官作篆书款的宣德炉》这两部专著,备受关注,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肯定与好评。
“辨物”每一部的出版,都选择了宣德炉研究中的难点,同时积累了新的资料和发现。
《辨物·康熙时期的宣德炉》
经过两年多的筹备,中国收藏家会明清宣德炉分会的第三部专著《辨物·康熙时期的宣德炉》一书正式出版发行。这本书以谨慎的态度,对康熙时期的宣德炉进行了梳理和探索,依据器型、款识、段造工艺和风格特征等,进行了多方的考量、审定等,最终呈现给广大的读者。这本书的出版不仅为康熙时期的宣德炉提供了深入的分析,而且为进一步研究雍正、乾隆时期乃至明代的宣德炉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辨物·康熙时期的宣德炉》首发式现场
书籍图文并茂,图片拍摄质量高,在视觉呈现上具有优势,而且在信息的详细解读方面也做得非常完备,对每个宣德炉做了详细的文字解读和诠释,解释其为何能够代表该时期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在炉上的具体表现。通过这种方式,康熙时期的宣德炉研究,不仅为当前的学术界和市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而且为未来研究宣德炉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辨物·康熙时期的宣德炉》内页展示
▋宣德炉 充满机会的收藏领域
在《辨物·官作篆书款的宣德炉》新书首发式之后,多位宣德炉领域的专家和收藏家,他们从各自的研究和收藏实践出发,对宣德炉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讨论。
会上,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丁孟、中国收藏家协会明清宣德炉分会委员薛鸿鸣、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杨丹霞等专家学者发表了重要的专题演讲。他们从学术研究和个人收藏体验等多个角度,提供丰富的见解和深刻的洞察。
研讨会现场
这些专家学者的讨论涵盖了宣德炉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艺术特征、时代风格,以及收藏和鉴定的要点。他们的分享不仅增进了与会者对宣德炉多维度价值的认识,也为宣德炉的学术研究和收藏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发。
许多藏家表示,通过此类展览和学术研讨会,他们可以直接观察和对比不同时期的宣德炉,为收藏家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和研究康熙时期宣德炉的绝佳机会。
展览现场
企业家以及明清宣德炉的收藏家荆伟对简约风格的宣德炉情有独钟。他向雅昌艺术网表示,这类炉以其内敛和沉稳的特性,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深意的线条与气质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荆伟坚信,对于收藏家来说,多看多比较是提升鉴赏力的关键。
在他的收藏生涯中,虽然曾涉足多种品类,但逐渐意识到由于资金和资源的限制,一些顶尖藏品已经难以获得。与此相比,宣德炉仍然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收藏领域。
展览现场
荆伟在中国收藏家协会明清宣德炉分会举办的一系列展览中受益颇多,他认为这些活动是由真正的行家策划的,他们对宣德炉的选择和鉴赏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强调,一个好的宣德炉,其造型、皮色、款识和手感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只有当一件宣德炉在这些方面都表现出众时,它才真正值得收藏。
▋回顾与展望 持续“辨物”宣德炉
中国收藏家协会明清宣德炉分会会长张明回顾了这几年所取得的进展,他介绍到自协会成立以来已经汇聚了一群对宣德炉怀有深厚情感的收藏家。他们不仅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资金,更是对这一领域充满了热爱和奉献精神。为了实现创立初期的愿景,协会成功举办了多期展览,通过与国家公立博物馆联合办展,促进了民间收藏与博物馆藏品之间的良好互动。
协会致力于成为推动学术研究和系统化梳理民间收藏的专业团队力量。他提出,团队成员应具备以下标准:首先,他们应拥有具有重要价值的收藏品;其次,他们的收藏应达到一定的数量级,且拥有时间很长;最终,也是最重要的,他们应将个人收藏提升至学术层面,并与社会大众分享。
展览现场
为了推动收藏品的学术研究和公共教育,协会制定了系统梳理各个时期宣德炉的计划。这项工作不仅涉及对宣德炉进行时代上的断代,还包括对不同品类的整理等。同时计划通过持续的展览,集中展示优秀的宣德炉藏品,引导市场和收藏家对宣德炉的品类进行更细致的划分,从而从多角度了解宣德炉。
展品展示:
“大清康熙年制”款龙耳簋式炉
为康熙时期宫廷仿古兼创新之典型,其造型以商周青铜器为母本,对《宣和博古图》所载“商父丁彝”多有承继。
“大清康熙年制”款莲瓣纹鼎式炉
造型取鼎之形,将青铜器上肃穆狰猛的兽面变换为凸起且饱满的莲纹,三柱形足上装饰弦纹如竹节状。腹底落“大清康熙年制”款,该款识不仅与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戟耳炉底款(最下图)如出一辙,亦与清宫旧藏同时期瓷器、掐丝珐琅器等款识的书写风格及章法一致,保持着康熙官作款识雍容且不失力度的特质。
“康熙年制”款海棠式炉
器身、耳、足,轮廓线条彼此呼应,突出设计主题。除“大清康熙年制”款外,康熙时期宫廷铸造的年号款宣德炉还有落“康熙年制”四字款者,具上述两种款识的康熙朝官作宣德炉,故宫博物院皆有存世实例。
“康熙乙巳秋庆贺制”款蚰耳炉
为康熙早期的纪年款铜炉。“康熙乙巳”为康熙四年(1665),若底款之“庆贺”是指铸造原因,那便极易让人联想到是年秋康熙皇帝大婚一事。据《清实录》,康熙四年(乙巳)秋七月初七,“聘皇后何舍里氏,行纳采礼”;九月初十,“大婚礼成,颁诏天下”。
“康熙壬申甬吉氏家珍”款蚰耳炉
与“康熙乙巳秋庆贺制”款蚰耳炉器形相近,双耳富力度,内膛见旋痕。“康熙壬申”为康熙三十一年(1692),该炉底款不仅记录了具体的年份,也注明了藏者信息。
“康熙六十年制”款蚰耳炉
器形与“康熙乙巳秋庆贺制”款蚰耳炉、“康熙壬申甬吉氏家珍”款蚰耳炉相近。据《清实录》载,康熙五十九年(1720)十二月,群臣上奏恭请次年行庆贺典礼,康熙皇帝经再三推辞后最终同意。本展收录的两件“康熙六十年制”款炉便在此背景下问世。
“康熙六十年制”款筒式炉
器身浮雕篆体“万寿无疆”四字。器身与器底的两处款识将该炉的制作初衷展露无遗。据资料显示,故宫博物院今存康熙款铜炉中,亦有具“六十年制”款者。
“康熙己丑年桂月制”款鬲炉
无论造型、款识均不落窠臼。“康熙己丑年”为康熙四十八年(1709),“桂月”指农历八月。底款以“玉堂清玩”引首,以“奕”“书”二字压角。
“贻月斋”款冲耳炉
器形尚有明风,款识与明末文人斋号印有趋同的韵致。三字篆书款作右二左一排列,左侧“斋”字为适应布局而整体拉长。
“石漪珍藏”款蚰耳炉
器形秀雅。傅为霖(生卒未详),字世扬,又字石漪,号晦三,泉州南安人。活动于清康熙年间。据清《泉州府志》载,傅为霖所作诗文“秀骨逸气,饶于藻而沉于思,所著有《旸谷诗集》《文集》《别集》。”
“英度氏”款鬲炉
器身较大且厚重。三字篆书款作右二左一排列,“氏”字整体拉长填满开框左半部。右密左疏,对比强烈。《自珍集》所录“莫臣氏”款,风格与此款一致。
“施家古制”款压经炉
款识见柳叶篆之形态。作为“北铸”代表,施家铸炉最晚始于明代晚期,而施家以铸炉为业者不止一代,一直延续至清代尚有生产,故在康熙间,亦有施炉的制作。
“学海堂主人制”款钵盂炉
器身饱满浑圆。六字款整饬、规矩,笔画精准。“学海堂”,以清人阮元(1764-1849)创办的同名书院为最负盛名者,然其年代过晚,此炉之“学海堂主人”当于清早期求之。
“我是白石烂人”款马槽炉
炉身满布锈色,似青绿山水。底款布局开合自如。“白石烂”语出春秋时期宁戚《饭牛歌》(据南朝裴骃《史记集解》)。“白石烂”意指山石洁白耀眼,比喻贤者才识出众。
“大明宣德年制”款螭龙纹台几式兽钮熏炉
螭龙纹台几式兽钮熏炉,两耳线条上平下圆,腹壁起线开光,内减地浮雕螭龙纹,底落“大明宣德年制”款。原配覆斗形兽钮熏盖,盖面镂雕螭龙纹。整器形体硕大,气势颇雄壮,雕镂精缛,非宫廷不能办。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掐丝珐琅双螭捧寿纹暖砚(最下图),以螭龙为主题纹饰,纹饰风格与本炉相近
“大明宣德年制”款戟耳筒式炉
铜质极精,皮色匀净而不着纤尘。口沿、耳部、圈足线条棱角分明。款识规整,地子见刻痕。此类篆书款为清初宣铜器款识标准样式之一,本展有数件与此款识风格相近者。
“大明宣德年制”款点金象耳簋式炉
皮色古穆,通体点金,内膛见不规则放射状旋纹。双象首之刻画,与清代玉箸篆款象耳炉对象头简约、概括的塑造方式不同,此更为写实,眼、耳、鼻、牙之细节刻画及毛发之整齐点缀,精致入微。落“大明宣德年制”款,字表鎏金。附原配铜座。该炉具备官作特征,款识则与本展所录龙耳簋式炉之“大清康熙年制”款书风趋近。
“内坛郊社”款浮雕云龙纹象耳炉
器身两面浮雕龙纹各一,双象头环以卷曲的鬃毛。足底浮雕双龙环抱,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蚰耳炉有与该炉底部纹饰及款识一致者。另,南京博物院也有同类藏品。结合器型及装饰风格综合考量,该炉年代或早于康熙时期。
“大明宣德年制”款局部鎏金童子瑞兽纹熏炉
局部鎏金童子瑞兽纹熏炉,口沿攀二回首兽为耳,器身高浮雕童子四,手持莲梗,缠枝莲纹蔓延于炉壁,下承兽吞足四,四腿足又作兽腿状,筋腱分明,趾爪锋利。底落“大明宣德年制”款。原配熏盖,镂雕缠枝莲,呼应器身纹饰,兽钮比例略大,刻画精细,饰以嵌宝。器身纹饰繁复,局部鎏金装饰,颇显宏丽,与故宫博物院藏狮耳兽吞足长方炉(最下图)相类。
“大明宣德年制”款天鸡耳海棠式炉
炉身作四瓣海棠样式,口沿外撇,其下渐收,线条舒展流畅。两侧置天鸡耳,毛发上卷,刻画细腻生动。置四云头足,足壁云板刻饰如意纹。外底起三层阶,落“大明宣德年制”款,内壁两侧分别署“宫式内用”“玄字拾陆號”横排款。康熙时期因避康熙帝名玄烨讳,“玄”皆改作别字或缺笔。此炉虽具备康熙时期风格,但综合考量,其年代应略早。
(责任编辑:王丽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