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春:生命的礼赞,艺术...@艺术名家画吧的动态
2024-09-30 15:03:59 未知
当目光初次停驻于常树森的《惊春》作品,一种难以言表的强烈震撼瞬间直抵心头。这幅工笔花鸟画宛如一扇大门,引领着我们踏入一个满溢着生机与希望的艺术天地。
常树森自幼在东北这片广袤且魅力无穷的土地上成长。东北四季鲜明的更迭变化,尤其是冬季那苍茫的白雪与肃穆的大地,赋予了他无尽的创作灵感。他创作初始就选定牛、鸡、荷为题材,除了其文化内涵之外,在东北这块土地上,与人们的生活最近,更能凭借其独特的外形和顽强的生命力,成为了他艺术表达的关键载体。在这片熟悉的故土上,他用画笔记录下东北地域文化的独特韵味,将对家乡的深沉眷恋融入每一笔线条、每一抹色彩之中。他为画鸡这一题材,曾在冬天多次去乡村观察鸡在雪地上的活动,学鸡叫来引起鸡的共鸣,那些生动鲜活的场景化作了他创作《惊春》的重要素材。
常树森对于创作有着深刻且细腻的思索。他深知东北的冬季虽寒冷漫长,却蕴含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在这片土地上,生命于严寒中蛰伏,静候春天的唤醒。芦花鸡作为东北特有的禽类,它们在雪地中的身影,象征着生命对困境的不屈抗争。画家期望通过《惊春》传递出一种对生命顽强不息的赞颂之情。他坚信,即便身处最为艰难的环境,生命也从未舍弃希望,恰如画中的鸡群,在冰天雪地中始终坚守着对春天的渴盼。
常树森在创作过程中尤为注重对细节的雕琢,不仅是为了展现鸡的形态之美,更是为了传递生命的细腻与丰富。每一根羽毛的纹理、每一个眼神的流转,皆蕴含着生命的故事。他凭借细腻的笔触,使观者能够切实感受到鸡的蓬勃生命力,仿佛能听见它们的心跳与呼吸。同时,画家还巧妙地运用色彩和构图,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淡雅的色调与雪景相得益彰,既展现了冬季的宁静与肃穆,又隐隐暗示着春天的希望与生机。鸡群的分布以及木架、苞米的位置安排,不单是为了画面的美观,更是为了传达生命的秩序与和谐。
作品画面里,雪地上的群鸡成为了视觉的核心焦点。那只芦花大公鸡更是威风凛凛,仿若鸡群的领袖。它们有的静静伫立,仿若沉思;有的相互嬉戏,充满活力。一只鸡站在木栅栏上,像一个哨兵,仿佛听到了春的讯息。雪地上的木架和苞米,如同岁月的守望者,见证着四季的交替轮回。它们不只是画面中现实生活的写照,更是生命延续的象征。
在绘画技法方面,常树森展现出了卓越的技艺。细腻的线条如丝般顺滑流畅,精准无误地勾勒出鸡的每一处细节,从羽毛的纹理到眼睛的神采,皆栩栩如生。线条疏密得当,赋予了画面丰富的层次感,令鸡的形象愈发立体饱满。色彩的运用恰到好处,淡雅的色调与雪景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宁静且神秘的氛围。白色的雪花、斑斓的鸡羽、古朴的木架,共同构筑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妙景致。破墨技法的巧妙运用,让冰雪仿若拥有了生命,缓缓融化的过程充满动感,为春天的到来奏响了序曲。
构图布局上,《惊春》独具匠心。鸡群的分布自然天成又富有韵律,既不显拥挤,又充满张力。木架和苞米的位置经过精心安排,起到了平衡画面的作用。背景的银装素裹与前景的鸡群相互映衬,突出了主题,也拓展了画面的空间感。画家通过对鸡的姿态和神情的细腻刻画,巧妙地引导观者的视线在画面中流转,使整个作品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惊春》收获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89年它入选全国第七届美术展览,并编入《百年中国画》作品集,还编入中国各大美术院校的教材。同时,也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和专业人士的高度赞誉。这幅作品不仅成为常树森艺术生涯中的经典佳作,也为工笔花鸟画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其他同类作品相较,《惊春》以其独有的地域特色和深刻的生命感悟,展现出别样的迷人魅力。它不单是一幅美丽的画作,更是一部记录东北大地历史与文化的生动篇章。
《惊春》的艺术价值还在于其既具备极高的审美价值,以精湛的绘画技巧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彰显了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的独特魅力;又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反映了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和时代风貌。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它让我们驻足停留,回溯过往,感受东北大地曾经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同时,它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艺术的力量,在于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引发人们对生命、对世界的深度思考。 常树森的《惊春》是一幅兼具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优秀工笔花鸟画作品。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展现了对春天的向往和生命的活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美的享受。让我们在欣赏这幅作品之时,汲取生命的力量和艺术的启迪,用心去感受艺术的魅力,用行动去珍视生命的美好。
阳 西 2024.8
(责任编辑:王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