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 | 隋建国:跬步与徘徊 回望与分享

2024-10-09 15:42:42 陈耀杰 

2024年9月28日,隋建国50年大型回顾展“跬步与徘徊:隋建国 1974-2024”在西海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李佳与乔·马丁·林·黑尔(美)担任策展人。作为隋建国50年艺术生涯的回顾,通过丰富的文献和作品,展现了艺术家创作历程的延续与转折。展览不仅呈现了隋建国对时间、存在和个体生命的深刻探索,也邀请公众参与创作,体验艺术与生命的共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0/bcd9d84333238c76c514c463612fb71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0/942bc46f20b8fd73618e9f5453fae81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0/55c874df76735b2941be927b9eb15f51.jpg

展览现场

没有终点,只是过程

李佳是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在她看来,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最早的参与者之一,隋建国和他的同代人的经历是特殊且不可复制的,这其中每一步都与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巨变息息相关,同时也塑造了他复杂和多重的身份、理念和工作线索,在不同创作序列和轨迹间往往显现为激变与重复的共存。

如艺术家所言,自己的艺术生涯正像是“跬步与徘徊”:没有终点,只是过程,没有绝对的抵达,只有无限的重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0/85193f7cc303da3ea61b95f0ac44802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0/7a43d75755795e87aac0f7fd7eb85aa4.jpg

展览现场

因此,李佳认为隋建国的艺术是复杂的,从中我们窥见的亦是一个复杂的个体:由历史情境和现实处境决定了他的社会性格与自我个性,以及二者之间的角力;学院训练、文化传统与新思潮和社会运动的碰撞,让他的艺术实践从开端便体现出一种紧张的内在性倾向;对现实的关注和伦理意识,同“无我”与“放弃个性”的追求在同一批作品中并行不悖;而在捏泥过程中逐渐形成对物质的思辨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既是青年时代思想底色的返照,更是五十年中艺术家不断进行自我清算和自我建构,确认主体性和追寻内在自由的结果。

所以,李佳表示此次展览所力图揭示的立体、复杂的生成情境中,无论是较为幽微的,还是更为显性的轨迹,都并非意在寻求一个藉以理解艺术家的支点,或重估其创作价值的框架,更多则是试图在当下的复合情境与当代的复合时间之中,重新辨认那些渗透了未来的过去,那些深缠于时代变动中的个体,以及那些被悬置或未完成的任务。

“时间”作为思考的核心

2006年,隋建国搬入新工作室,工人们在挖泥窑时意外掘出一具头骨。那一年,艺术家正好步入了他的50岁,他将这偶然的发现看作是命运在冥冥中送来的警示:生命有限,世事无常。自此,隋建国的艺术开始转为某种究极根本的探问:雕塑到底因什么而存在?时间在其中担负何种作用?个体有涯之生的终极意义究竟为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0/94811efec6069069f4f7716d3fefef96.jpg

展厅入口处作品

“我在工作室挖地窖的时候,挖出了一颗头骨,头骨的出现感觉是在提醒我,时间没有多少了,所以才有了时间的紧迫感。也就是在这一年,开始做《时间的形状》,这也成为我人生中的一个巨大的转折。”

在1号展厅,两件大型装置分立展览入口和出口处附近,一为序曲,一为尾声,于呼应中揭示出时间的洪荒之力。

入口前方的《时间咒语》(2024),以一个形如地球仪的铁球悬吊离地,巨大的铁球被内部马达驱策着绕中心轴缓缓旋转,伴有些微声响,提示出时间的无情流逝。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0/7f157161777229dbaad2f86ad61841f2.jpg

《时间咒语》(2024)

在铁球对面,出口处的《无常》(2006)将当年挖出的头骨根据原型放大10倍,头骨空洞的眼眶似在凝望对面不息转动的球体。这一幕亦是艺术家使命的比喻:以易朽之躯与时间对话,于瞬时中探问永恒。

在2006年,隋建国正式将时间作为一种创作方法,2008年之后这个线索变得更加明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0/dc5c59b101394d5e25131fde32247a6d.jpg

4号展厅

展览中的4号厅,“时间”变为一种显性存在,其中既包括《平行移动50米》(2006)或《运动的张力》(2009)等记录表演行为和作品渐进式发展的纪录式影像,也包括录像作品如《肉身成道》(2013)和《消逝的空间》(2015)。前者通过将时间放大(慢放)一百倍,捕捉了雕塑家在泥土中进行创作的原初姿态,后者展示了一堆冰块在十一天内缓慢融化与蒸发的过程。还有一些作品如《运动的张力》(2009)和《继续干》(2010)等展示了身体或物体的周期性运动,它们同时间的关系看似不太明显,但正是日常生活的周而复始为其赋予了意义,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0/c795cebf44f0be6110a3fc1e0e02e51c.jpg

《大提速》(2006)

展厅中央的多屏幕装置《大提速》(2006)是这个阶段的核心之作。到2006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隋建国敏锐地觉察到商业和资本所推崇的“时间”、“速度”、“效率”对于个体生存的挤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0/f8cf7b23c85a58b3518a01ac6fdaf2e0.jpg

《长桌》

展览5号展厅里有一个长桌,上面摆满了隋建国从2008年以来捏的1849个泥团和其他材料的原型,这件作品叫《长桌》。

“一是它确实长。这张长桌在我工作室里展开有19米多,搬到这里因为空间关系缩短了一些;二是‘长’在中文里还有个读音念‘zhǎng’,意味着它会随着时间慢慢生长,越长越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0/ee5784176da2815fbf6c0ee29e45444d.jpg

《云山》(2024)

在展厅上方,悬浮着高达十二米的立方体支架结构,内中汇集了五十件冷灰色雕塑,共同构成《云山》(2024)。这些雕塑单体由光敏树脂制作,表面密布艺术家的掌纹;它们均来自下面《长桌》上那些微小原型,经过精确扫描放大3D打印而成。

《长桌》的两边呈现着《手迹》和《盲者》系列作品,也都是从这个长桌上生长出来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0/d20270479a0535690226fb00fa16bf23.jpg

5号展厅

“通常概念认为雕塑是空间的艺术,但我觉得我已经用雕塑开始表达时间了,这也是我后期创作中的一个核心。‘时间’依然是我接下来创作和思考的核心。”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形式的创造者

同样是在2006年,因为感觉到时间紧迫,隋建国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创作。

“1989年到1996年这一阶段的创作,更多的是被情感裹挟;1997年香港回归,我开始创作《衣钵》,直到2005年,这期间,我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社会主义经验并置在一起进行反省,这一阶段可以看做是被社会、政治所裹挟;到了2006年自己五十岁的时候,我就在想,还没有真正考虑过个人感性经验与雕塑的关系。”

2008年创作《盲人肖像》系列作品开始,隋建国找到了一个表达自我感性经验的方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0/12ee07e87caad43219c9cf6e4941130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0/79270dcadf48920e326346518c2ed1e8.jpg

8号展厅

“就是我闭上自己的眼睛,放弃了思维、历史和所有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经验,现代形式与材料的经验,观念艺术以来的这种重视观念比作品本身更重要的经验,这样做之后,创作变成了一个最感性的东西。”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的创作回归到对个体生命探索和表现。

比起早期创作中对社会问题的直接介入,隋建国觉得这一时期的创作他在触及一个更深层次,也是更本质的问题——人是不是世界的主宰?

“我们瞪大眼睛工作,积累越来越多的经验,最终目的是要把控这个世界。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其实是在放弃对这个世界的把控。我不是中心,手中的泥才是,我围绕着泥在工作。”

此次展览中,隋建国将《盲人肖像》系列作品中关于“自我感性经验”的创作方法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展览的8号展厅,他邀请公众跟其一起捏泥、捏石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0/d5bf799612a327ed7569648e6ce4417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0/889bb2a524063fee2ec2d5793e030303.jpg

8号展厅

“在这里,我把我个人化的经验进行了公共化的转换。我想当我不想把控这个世界的时候,让我的手随着泥巴、石膏去运动的时候,主客体就平等了,而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手捏出来的东西才是最纯粹、最具形式感的状态。”

在隋建国看来,每个人生来都是独一无二的,哪怕是亲兄弟姐妹甚至双胞胎,在娘胎里孕育的经历已经不同,出生后在人世间成长,经历家庭、父母亲人的养育、教育各自不同。然后又有中、小学甚至大学成长的经历。所有这些不同通过每个人的外表和内心、精神与气质、身体和心理,从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显露出来。

参与者通过捏握泥巴和石膏来留下自己独特的手印和力度,这些作品被扫描放大后显示出每个人不同的气质和性格。这些泥团和石膏块不仅是参与者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下创造的生命印记,也是他们生命形式的直接创造。展览期间,所有参与者的作品将被收集并保存,强调了每个人形式创造的独特价值。通过这个活动,艺术家和参与者共同体验了创作过程,并吸收了艺术理念,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创造自己的生命形式和存在。

壶与镜

“近些年,我开始从对雕塑实体的研究转到产生雕塑实体的那个虚空,与时间的性质是相似的。时间不可见,虚空亦不可见,但它们都是切实存在的。我想做的,是用有形的雕塑将无形的时间和虚空呈现出来。”

此次展览还呈现了隋建国的最新作品《壶与镜》,这些作品被放置在西海美术馆7号展厅,在展陈上,空间设计借鉴了中国传统园林中移步换景的原则,开窗迎入海滨风光,邀请观众同时欣赏身边作品和远方美景。这个独特的展示空间将内与外、封闭与开敞、近观与远眺融为一体,恰好同这个命名为《壶与镜》的新作系列相呼应。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0/40d1342312dbf9b979a5d3154664a31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0/246aa3aa030b7a004208987008bfe18a.jpg

7号展厅《壶与镜》系列作品

《壶与镜》集中讨论了雕塑与世界、实在与“虚空”的关系,它集中了艺术家过去十年来对于雕塑本体的领悟和探索。

“《壶与镜》系列集中讨论了雕塑与‘空’的关系,也是我近两年的新作。一组作品同时包含了一个阳模和一个阴模。外表有格棱的阴模为‘壶’,代表一个装着虚空的瓶子。虚空究竟是什么样子?作为阳模的‘镜’,所反映出的,就是实体化的‘空’,是不可见的虚空的实体形象。”

当然,在这里隋建国强调,提到无和有的时候,大家很容易联想到传统的玄学,比如老子、庄子等等,他的创作与这些没有过多关联,而是对雕塑本体语言探索推进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

回望与分享

作为自己50年大型回顾展,此次展览对隋建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隋建国表示有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从1974年拜师学习绘画,到今年刚好50年,将1974年作为展览的开始,是因为他想将自己学习国画的经历纳入到他的艺术之中。

“我过去认为临摹学习并不等同于创造,但现在的看法已经改变了。我现在认为临摹和重复也是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希望在50年回顾展里,将这种认识融入到我的艺术探索过程中。”

其次,趁现在还可以,尽可能完整的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0/ee36f0723175154104b4aa150a8b159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0/e4b0e2daef20a461bc3140035d9273b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0/4b2abb739ed7e26f54dd73e95438b88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0/6110b84abf9ad7b79914dd06064c9521.jpg

6号展厅文献部分

举办此次展览,隋建国表示并不是想要证明他的作品有多出色,而是想表达,当初创作时并没有太多深思熟虑的意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回过头来看,发现作品呈现出了意想不到的样子。因此,他决定将它们展示出来,既作为自我回顾,也作为与大家分享的契机。

特别是在这次展览的第八个展厅,隋建国特别强调了分享的重要性。

“有些人可能会问,我是否是在将艺术赠予大众,但事实并非如此。我认为,我是在与大众分享,因为每个人都在创造自己的生命。艺术家并不比普通人更优越,只是许多人因为日常生活的忙碌而忘记了自己也是生命的创造者。”

他希望通过这个问题,我们能够相互分享和探讨。

虽然“每个人都是艺术家”的观点并不新鲜,但隋建国通过捏泥这一行为领悟到了这一点,并用这种方式来体现他的理念。这种方法既简单又实用。

结语

在隋建国的作品前,很难不会被触动到,他的创作聚焦时代与个体,聚焦时间与空间以及存在等根本性的问题,希望观众在欣赏其作品时,能够产生共鸣,并激发思考。

(责任编辑:陈耀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