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滚烫与麻辣,还有裹绕在火锅上的雪花——姚超的绘画与个体心理的评析
2024-10-11 15:18:34 未知
撰文 / 傅榆翔
姚超的系列黑白灰绘画,如同一道穿越时光的缝隙,在烈火与薄冰之间,将现代社会中的个体心理处境刻画在纸本的荒芜之上。那些看似随意的黑白灰笔触,充满弹性的线条跳跃,编织出人们心中那份迷茫与沉浸感。在这片灰白荒原上,姚超的笔触仿佛呼唤着我们面对世界的虚无与空旷,提醒我们寻求片刻的宁静与自省。
从哲学的视角来看,姚超的画作揭示了人与世界、人与自我之间的裂隙。这种裂隙不是瞬间生成的,而是在漫长的时间流逝中逐渐沉淀与扩展,缓慢地侵蚀着个体的心灵。正如海德格尔提出的“此在”(Dasein),人在这个世界中始终面对着无边的虚无与最终的消逝。姚超的绘画反映了这种存在主义的焦虑,那些模糊不定的线条,宛如荒野中的野草,摇曳在风中,象征着个体与世界之间的不可调和。画面不仅仅是表象,更像是对存在状态的深刻反思。
宗教的影子也在姚超的作品中时隐时现。佛教的无常观认为,世间万物皆为幻象。这种观念在他的画作中得到了视觉的呈现——景象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如同无法触碰的光影。这不仅是图像暗喻的象征,更是一种隐秘的感伤和释然。我们生活在喧嚣与欲望的麻辣世界中,感官被翻腾的现实淹没,但心灵却渴望逃离,渴望冷静与超越,渴望从飘散的雪花中获得片刻的升华与救赎。由此,可以说姚超的绘画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组精神的祷告,宛如为心灵举行的净化仪式。
历史的长河见证了人类社会的兴衰,艺术史则是这条河流中的一颗水晶球。姚超的极简主义单色系绘画,延续了20世纪初现代艺术的精神,尤其是马列维奇和罗斯科等艺术家对色彩与形式的极致探索。他的绘画色彩微妙,边缘模糊,形成了似象非象的独特风格。比如他的代表作《偶遇时沉默》,将黄绿灰和白色矩形在蓝黑底色上并列排列,形成了极简的灰色系画面。不同灰度的融合,产生出某种柔和而深沉的韵律感,仿佛是在低声吟诵一种无法言说的情感。
姚超并没有止步于形式上的追求。他通过作品的内在文化蕴涵,批判抑或探讨时代语境下个体无奈的焦虑、疏离,以及与社会的裂隙,从而将极简风格带入了社会文化心理的哲学层面。所以,他的作品不仅是形式的探索,更是深层次心理的拷问与揭示。那些黑白灰的基调,正是现代社会焦虑的映射,荒草般的线条象征着个体被束缚的思想与希望,抗争与无奈。在这些作品中,个体的迷失与困顿成为了集体心理的镜像。
层层究竟,从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姚超的作品是心理空间的显现。荣格曾言,艺术家是集体无意识的代言人,姚超的画作正是对现代社会集体焦虑的具象化表现。他的绘画不仅表达了个体的情感,还映射了集体心灵的焦虑与无措。那些荒野中的线条又仿佛是无形的屏障,禁锢着思想的自由与希望。黑白灰的色调如同心理投射,象征着个体在信息化社会中的迷失与疏离,这些视觉符号构成了一个无边无际的心理景观,让人无法逃避,也无法安放自我。
姚超的艺术还回应了后现代主义的核心议题:在高度互联的虚拟世界中,人类却变得更加孤独与疏离。火锅的滚烫是感官的狂欢,而飘散的雪片则是心灵孤独的隐喻。在这个繁忙且喧嚣的时代,姚超的作品提醒我们,冷静与内省或许是应对外界压力的唯一方式。
姚超的艺术是一场内心的漫游,一次对现代社会精神困境的深刻剖析。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视觉的补充,更是对人类存在、孤独、焦虑与超越的哲学思考。在火锅的滚烫与雪片的飘散之间,姚超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无声的持守,一种在现代生活快节奏中寻找心灵安宁的努力。
生活中的姚超,白天打理与他艺术家哥哥姚唯共创的火锅生意,那是两兄弟在俗世与艺术之间的修行场所。他们善于在艺术和现实生活中找到平衡,一三五是文学日,二四六是音乐日,礼拜天则是精神的超脱之时。
因此,姚超的绘画不仅是他内心的表达,更映射出我们在这个复杂多元世界中的存在与挣扎。在这些尺幅不大的画面中,我们看到了自己渐行渐远的心灵投影。
诗人纪伯伦有一句最温暖人心的词语:“再遥远的目标,也经不起执着的坚持。”
是为记。
2024.10.9. 重庆
作者简介:
傅榆翔,诗人、雕塑家、油画家,国际独立策展人、自由撰稿人,中国《雕塑》杂志编委,成都市美术家协会荣誉主席,胡润百富榜特邀艺术顾问,熊猫家园.首届成都世界大熊猫创意设计大赛评委会联合主席,曾在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任专职艺术家,现生活工作于成都。
艺术家姚超在泡火锅
姚超在泡火锅店打烊后开始绘画创作
(责任编辑:王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