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个人项目《量子跃迁》|木星美术馆
2024-10-19 21:03:16 未知
为期一个月的袁隆个人项目《量子跃迁》展览于2024年9月25日在木星美术馆圆满落幕。本次展览自8月25日开幕以来,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参观,以其大胆的创新理念和独特的艺术表达,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
袁隆装置作品现场图片
作品局部
袁隆的艺术奥德赛:量子跃迁
文/顾振清
量子跃迁是微观世界的规律,光速不变则是宏观世界的规律。艺术家袁隆试图凭借对于全息宇宙的不断想象而把两者统一起来,实施一种弦理论创始人李奥纳特·苏士侃难以破冰的思想实验和话语冒险。
袁隆喜欢探讨物质、能量、信息与人的意识之间的链接与关联。近年来,他致力于通过一系列装置作品来回应各种特定的物理空间场域,构建沉浸式、互动式体验的场效应。他打破传统的传播学范式,强化观者的裁决权,让观者见证、反思自己与当今前沿科学家、哲学家共同认同的的全息宇宙观。在袁隆的艺术现场,他的一个个装置犹如一个个外置的量子大脑。它们往往拥有媒介材料与形式语言的复杂结构,其内置的硅基芯片及其算法程序犹如人工神经网络的一个个神经元,彼此之间通过在线连接和交流来处理和存储信息,甚至成为直通云数据库的一个个网关。如果宇宙中真的有特斯拉所说的某种核心数据库,那么袁隆的艺术现场不仅是一种致敬创造力、知识生产基因与美术史逻辑的道场,更是一种接受宇宙数据库中各种知识和灵感的量子信息场,甚至是一种接受无限宇宙能量的量子能量场。袁隆试图依靠量子跃迁的隐喻手法,来描述意识的本质和功能,揭示人的意识与宇宙意识相关联的信息矩阵。原来,艺术也可以是无形、无界的意识世界的一种显化、一种投影。
袁隆装置作品现场图片
在《量子跃迁》展览中,袁隆以其大胆的艺术实践,探索了量子世界和全息宇宙的边界。这场个展充分利用了深圳木星美术馆的黑盒子空间,以其独特的视角打破了物质、能量、信息与人类意识之间的壁垒,呈现出一个充满哲学思考与科学幻想的沉浸式艺术体验。
本次展览的核心是一组奇观化的巨型现场装置,由大量悬浮在空中的回收塑料制品构成。这些带有拾得物特征的现成品象征着现代文明分泌的一种遗存。它们无不闪烁着仿若星河般的光影,犹如宇宙中基本粒子与能量在作布朗运动的一个个定格瞬间。这一沉浸式环境模拟了一个全息宇宙。物体仿佛失重一般漂浮在空中,如同宇宙中游荡的星际碎片。装置中的有机形态和形象唤起了一种量子本质——充满动态性、相互关联且不断变化。当观众穿梭于这个空间时,他们的动态时时改变着作品的视觉和能量的存在状态,进一步增强了人与物的互动体验。
袁隆装置作品现场图片
巨大的装置反映了袁隆对人工神经网络的迷恋,发光的复杂结构让人联想到海洋生物——这些生物形象美丽且略带神秘,象征着艺术与科技交织互渗的未来生命体。空间内光影与反射的相互作用,让观众置身于一种二元感受的现场体验。镜面对装置及背景的倒影映照,仿佛将它们延展到多元时空、无限维度的宇宙之中。袁隆装置的视觉效果强化了全息宇宙的概念,促使观众思考物理与形而上、真实与想象的存在二元性。它们似乎映射了人类的量子意识和宇宙总体规律的微妙关系。
量子跃迁的隐喻,让袁隆的作品触及了人类意识的本质,从而披露了意识与外在宇宙时刻交互的关联、以及这些关联所带来的无限可能性。他的装置作品通过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质材料的有机集合,实现了媒介材料的范式转移。它们不仅从宇宙中汲取无限的能量和信息,而且建构起意识与宇宙交感互通的桥梁。也许,正是宇宙间那些看不见的、但又无处不在的力量,塑造了当下的现实。
袁隆装置作品现场图片
艺术家
袁隆
多学科数字生态艺术家,装置艺术家,联合国UNEP Forest for Life合作艺术家,Plastic Era和Sustainability Resonator可持续共鸣体全球共创艺术项目发起人,伦敦艺术大学坎伯韦尔艺术学院纯艺硕士。主要致力于跨文化背景下,通过各种跨学科的研究和整体艺术实践,不断地探索将动态的人类文明作为遗迹放置在宇宙的无限维度中去探讨和研判当代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人文环境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对称性未来。此外,他致力于将传统中国文化的美学和精髓,深入融合至现代艺术表达的结构之中。
其作品在西岸艺术中心、中华艺术宫、上海科技馆、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重庆时代美术馆、深圳木星美术馆、威尼斯军械库、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开罗双年展、伦敦设计节2022、法国凡尔赛Carre a la Farine、英国汉娜·佩沙尔雕塑公园、英国利物浦伯肯海德公园、南伦敦画廊、英国萨奇美术馆等国际标志性公共展地广泛展出。
策展人
顾振清
策展人/批评家,1964年出生于中国上海。198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2003年至2005年任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总策展人,2004年任中国当代艺术奖总监。2005年任台湾台中东海大学美术系助理教授。2006年至 2007年任朱屺瞻艺术馆总策展人兼执行馆长,2006年至2008年任艺术杂志《视觉生产》主编。2008年任天津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台新艺术奖评委。2009年至2011年任北京798白盒子艺术馆艺术总监。2009年至2016年任北京荔空间文化艺术中心艺术总监。2014年至2016年任西安贾平凹文化艺术馆学术总监。2017年至2018年任中国厦门瞐美术馆学术馆长。2018年至2020年,担任台湾艺术大学雕塑系客座副教授。2021年起任中国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深圳木星美术馆顾问。目前作为策展人工作生活在北京和深圳。
(责任编辑:罗亚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