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让庐乔捷浅谈伊秉绶书法

2017-01-09 12:12:44 乔捷

  

乔捷,1982年出生于河南沁阳,别署让庐、简斋。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大河美术展览部主任,出版有《让庐集》等。

隶书起源于战国,孕育于秦国,形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复兴于清代。纵观隶书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汉代隶书是其巅峰时期,到清代碑学的兴盛又燃起高峰,其成就要高出汉代至清以前的任何朝代。清代隶书在复古的同时,强调了书家的个性风格,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创造精神,而谈到清代隶书,伊秉绶就是一座绕不过的高山。

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清代书法家,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故人又称“伊汀州”。

乾隆四十四年举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嘉庆四年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昭雪后又升为扬州知府,1802年(嘉庆七年),伊秉绶54岁时,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乡,扬州数万市民洒泪送别。62岁病逝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在任期间,以“廉吏善政”著称。

伊秉绶出生于书香门第,喜绘画,工四体,其行楷有颜真卿之神韵,博采广收,兼师百家,自抒己意,为时人瞩目。其隶书成就最高,放纵飘逸,超绝古格,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康有为赞扬其“集分书之成”,将他与邓石如看作开启碑学的两个鼻祖。

伊秉绶的隶书从汉碑中摄取神理,自开面目,用笔劲健沉着,结体充实宽博,气势雄浑,格调高雅,劲秀古朴,典雅大方,自创新貌,树立了隶书新标杆。

我们在学习墨卿先生隶书的时候,首先要明确隶书之源在汉代,因此在学习伊秉绶隶书之前,要对汉代隶书能够有深入的了解、比较,总结其规律,体悟其变化,学习起来就会如鱼得水。

在临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几个特点:

  一是笔画圆劲粗壮。墨卿先生用篆书的笔法来写隶书,省却了汉代典型隶书的蚕头雁尾,省去了汉隶横画的一波三折,代之以粗细变化甚少的平直笔划。中锋铺毫,笔画饱满,横平竖直,粗细均匀,行笔迟缓,取逆涩之势,具有沉凝的金石味。

二是结体雍容大度。章法极有特色,字字铺满,四面撑足,给人方整严谨的装饰美感。汉隶的扁平结体也不复存在,只剩下因字赋形的或高或方。然而这不是技穷后的造作,而是在深入把握住汉隶神髓后的一次变异。方正之中巧作疏密聚散的变化,寓曲于直,寓直于曲,整而不呆,静而不板,达到动与静的协调、严肃与灵动的统一。

三是构成充实开阔。其作品多有上下顶天立地,左右不留空白,行密格满,四围充实之感。特别适宜远观,让人感觉字的气场很足、很展、很阔,巍峨如高山。

四是精于辩证谋划。墨卿先生曾自己总结为:“方正、奇肆、姿纵、更易、减省、虚实、肥瘦,毫端变幻,出于腕下……”。这些辩证关系的处理,正是其隶书的结字、用笔规律,是进入其艺术世界的光明大道,应多多体悟。

除此之外,每天都应定时、定量,按时完成。要常读帖、常思考,对帖上每个字,每一笔画都要分析透彻,既要知其怎么写,还要考究墨卿先生当初为什么这样写?比如临写《光孝寺虞仲翔祠碑》时,要认真解剖分析每个字,用笔要圆浑,横平竖直,不做波挑,在不变中求变,在变化中求统一,进而达到奇妙自在、气韵醇厚、神形兼备。

同时,从墨卿先生身上,我们更多的学习他的创新精神,学习他在深植汉隶之后不随波逐流的变化思想、革新意识,激励自我在熟练掌握笔法之后,走出范本,大胆尝试书写、勇于创作。

“宋元明三代,隶学几绝,……直至伊墨卿、桂未谷出,始遥接汉隶真传。墨卿能拓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 (梁章钜《退庵随笔》),伊秉绶这种大而壮、显碑味又有帖意的隶书,使古代隶书在其手中呈现了新的风貌。

  墨卿先生行书另有风貌,别出心裁金石之味盎然,显露隶意,依颜鲁公融会贯通,丰膄宽博,并以篆隶楷相结合,中锋用笔线条回盘,气脉相通,拙然古秀,线条与结体张扬惊险奇趣,逆笔裹锋从容不迫,提按分明,圆浑苍厚,气势开张,饶有汉唐古意。先生之书格高气古清贵大方此乃福瑞之象也,实在令人叹服,值得我们深思,常品长学。

(责任编辑:刘巧玲)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4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4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