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 | 走进“认知图绘”:感受叶鸿平的澄心求变 怡然自如
2024-10-24 10:03:05 未知
“认知图绘:缘起苏州的六种艺术形态”展览,作为苏州工业园区三十周年的文化献礼,特别邀请了六位在苏州求学成长的艺术家——管怀宾、沈建国、王晓东、叶鸿平、张岚军、周啸虎,他们在各自的艺术领域中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同时也是苏州工业园区艺术生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这场展览汇聚了艺术、科技与人文精神,展现了城市文化空间的多重意涵,也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别具特色的艺术庆典。
“他说”系列访谈将每期推出一位艺术家,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和我们一起走近这场展览吧!
作为六位参展艺术家之一,艺术家叶鸿平以其丰富的创作主题、精细的画面布局和兴味十足的创作表现力享誉业内。他的艺术风格之创作根植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精髓,又从当代水墨大写意中旁逸斜出,杂糅了东方和西方的绘画技法,又具有十分强烈的自身特色,笔力茁壮、笔性遄飞,汇聚能量又四下消逝,在有形与无形间游离——利用色彩与留白的巧妙周旋,呈现纸上乾坤。
叶鸿平曾在苏州接受非常正统的传统国画教育,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选择了舞台艺术,后来陆续接触了油画、版画,最终又回到了中国画。谦虚如叶鸿平,面对高频率的创作更新,他说:“所谓的超越自己,我觉得只是形式变一变,整体来看还是自己的风格,就像一棵树上长很多小枝丫,但它还是那棵树。不可能完全脱胎换骨,有个承上启下的过程,那些与生俱来的东西是变不掉的。”也骄傲如叶鸿平。似乎他涉猎过的艺术形式都有他独树一帜、鲜明的艺术风格,当下的气息悄然无声地融合在沁着古意的画作中,在温婉细腻的苏州又续写了新时代风采下的“吴门风韵”。
颂:游走在“笔性”与“心性”之间
《颂》 纸本/336×840cm/2024
在主厅入口处展出的巨幅作品《颂》即是艺术家叶鸿平专门为本次展览而创作的,既是书法,也是装置。远远看去,顶天立地的尺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笔画间充满了勃勃生机与变幻之气。移步至作品前可见,艺术家将纯粹的线条转化为点、线、面的结合,放大了书法的结构与笔墨之美,横竖撇捺点,浓淡干枯湿,笔意真趣跃然纸上。纵情游心而又回味如醇,作品在“笔性”与“心性”当中找到了独特的语汇和空间感知,表现出“笔墨当随时代”却又“不必拘于时代”的气魄与格局。
《颂》局部
该作品也可以视为叶鸿平近些年实践“半抽象”的阶段性成果。在传统书画方面本就拥有扎实功底的他,每天花两小时以小楷抄经的方式,在苦练笔法的思索线条与线条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将书法意蕴贯穿于水墨笔触之中。
论及天分和勤奋,坦荡如叶鸿平,“天分是必须的,没有天分大概也成不了大家。我说的天分是一种‘笔性’,艺术家拿起笔用墨和纸接触就有的与生俱来的东西,有了这种笔性,再加上后天的投入,就可能会有建树。而画家的天分我觉得有两种,一种是视觉上的,用笔的笔性,像任伯年那样;还有一种是文学修养的天性,是一种文人的内涵,腹有诗书的天赋,比如金农。如果两种天分都没有的我觉得还是不要画了。”
雪:融化了“心意”与“情意”的美
《 雪》 绢本/412.5×141.5cm/2022
自然相关题材的创作是叶鸿平最多涉及的创作主题了,或花叶亭亭,或彼岸重重,或长夜深深,或白雪絮絮,与画相对,总能在自然的静谧中寻得心灵栖息地。石涛曾在山水诗中说,“白云自是如情物,随我枯心飘渺中。”山水有情,可托心志,可述相思。中国画最讲求情意韵味,讲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水自然即为本真,难怪石涛被称为一代山水画宗师,只因参透世理,早悟真情。
当谈及创作灵感,叶鸿平以刹那花火举例,说往往“妙笔生花”是在三分醉意时,清醒了再想模仿当时的笔墨都是不可能的。明朝还初道人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言,“花看半开,酒饮微醺”,或许正是那恰到好处的迷离与清爽才是叶鸿平收获源源不断创作灵感的不二法门。“顺其自然”也是他常挂在口头的一个词,如何在有规律的技法前提下,呈现事物的变化是他艺术探索的追求。在叶鸿平那些因物兴起或随情畅叙的笔墨际会中,周庄与蝶物我一体,古意幽悬之寂寥、绵延深远之隐妙,皆是性情之作,充盈着东方气韵与万物丰盈的生机。
叶鸿平在不确定中寻找志趣内核,在反复犹疑中进行审美实践,在秩序章法中寻求破局之变与不拘一格,在笔墨中传递率性与真诚。叶鸿平将传统绘画中的秩序、古朴与雅致融合现代审美的纯粹与剥离感,使艺术创作达致协调与平衡的境界,在笔走龙蛇间,旨意若隐似无迹渐消,唯有兴味而已矣。叶鸿平创作的弥合了客观与主观,隔开了随性与审慎,融化了“心意”与“情意”,是一种对于心相的聚焦——灿若明镜。
印象、冬、夏、夜:在“变”与“不变”中不断进取
《 印象 》 绢本/297×143cm/2024
叶鸿平曾在苏州成长,北上求学,后因工作的关系走南闯北,在四海漂泊的经历,也让他将四时地理见闻化作画中沟壑。叶鸿平的画作风格恬静婉约、清丽秀逸,素雅古媚,洁净透亮,形成这样的艺术创作实践自然是与苏州的文化底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影响之深远或许已至浑然不觉。温婉和煦的画风之下却是强健刚劲、清新爽朗的笔性,或许艺术家在气定神闲静处时,也在酝酿着求新求变的万钧之势。在中国绘画史上,从“明四家”到“吴门画派”再到近现代的书画大家,苏州之地盛出极富革新精神的文艺先锋,今天,叶鸿平也是其中一员。
《 冬》 绢本,彩墨/145×70cm/2023
《 冬》 局部
在叶鸿平看来,如同文艺复兴让欧洲艺术达到了顶峰,但作为后来者的马蒂斯、毕加索、安迪沃霍尔等人则用新的艺术带来了新的高峰;苏州历来就是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巅峰之地,但新的时代和焕新之城也期待着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
《夏》 绢本/140×186cm/2022
叶鸿平在最近的七八年里,叶鸿平一直致力于将传统与现代进行糅合再创造。将自己目之所及、当下心中所感进行准确而迅速地记录和呈现,是叶鸿平始终贯彻的创作方法。保持输出不限于创作,哪怕随手拍下记录的日常。每天都会有新的让人愉悦的想法产生,而瞬间感受既无法逾越,也无法复制,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素之“流”,与大部分人经过深思熟虑后进行取舍不同,叶鸿平采用了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工作方法——去做,去尝试。“迸发”是他形容自己创作时使用最多的词,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他都期待笔墨能如泉水喷涌般“迸发”,追赶上水流般的“变化”。
《夜》 绢本/140×186cm/2022
《夜》局部
叶鸿平不满足于重复既有的模式和风格,总是努力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并从各种艺术门类中汲取养分,包括他持续多年的古玩收藏。这些代表了中国工艺最好水平的精美器物,也在审美上展示了独特的东方美学,尤其是工匠们代代传续的“天人合一”,以及寻求与自然的和谐、尊重材料本身等特性,让叶鸿平在“不变”中备受滋养。
叶鸿平的笔墨意趣盎然,他笔墨下的春夏秋冬,静物场域,都蕴含着古韵情致。他将传统画的古典韵味与现代审美相融合,在画中绽放着别样的生命力,“澄心求变,怡然自如”便是对他创作状态的真实写照。
本期艺术家名片:
1962年生于江苏苏州,1980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绘画系,1986年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设计系。现为职业艺术家,作品多次参与国内外重要展览并被不同机构和个人收藏。
8月24日至12月1日
更多精彩作品
在金鸡湖美术馆
等您来欣赏~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