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学术共同体
2015-12-30 10:52:16 谭文选
书法从有艺术自觉起,便与精英知识群体共同存在,从这点上说,割裂地讨论书法的器与道、艺术与学术问题,有标题党或玩噱头之嫌。
在漫长的传统时代,如秦汉至新文化运动之前,大学问家几乎个个都是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李白、苏轼、陆游、阮元、吴大澂等。
考察中国书法史和学术史甚至科技史,我们也可以看出,它们都有着天然的联系,就像DNA的双螺旋结构,彼此交织,一起合成中华文化的基因,每个时代的学术思维、学术成果和审美趣味直接影响到书法艺术的表达。书法艺术发展越趋成熟,时代越趋晚近,书风与学风之间的联系也就越清晰明确,尤其是到了清代。清代考古学、文献学的发展,与书法形式的拓展,篆隶书的复兴,都大有关联。
以吴大澂为例,他同时兼具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行政官员多重身份,一生喜爱金石,工诗文书画,善画山水、花卉,书法精于篆书,这些都得益于金石修养。他又精于审释古文奇字,著有《说文古籀补》、《古玉图考》、《权衡度量考》、《愙斋集古录》、《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愙斋文集》等,学术上颇有建树。
纵观整个清代,吴大澂绝非孤例,如明末清初的傅山,是书法家、学者、医学家;姜宸英,明末清初书法家、史学家,与朱彝尊、严绳孙并称“江南三布衣”;高士奇,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境界很高;郑板桥,官员、学者、书法家;姚鼐,清代文学家,书法造诣很深;包世臣,身兼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林则徐,政治家、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何绍基,诗人、学者、书法家;俞樾,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杨守敬,清末民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和大藏书家;沈曾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是书法家也是大儒;康有为,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书法理论家;曾国藩、翁同龢、张之洞、吴荣光等也是书、学皆通,技道俱进,人生丰盛。
因此说,书法是艺术还是学问,根本不是问题,从来不是矛盾,学问做到家,对艺术的理解也常常超越常人,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界,那么技近乎道,对学术的间接影响往往也非常人能及。
艺术与学术,或曰科技的发展进程同样也密不可分。比如说,造纸术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书写历史,梳理书法史,书写的载体从甲骨到青铜、刻石,到竹木简、丝绸、纸张,以及五花八门的新材料,到现在电脑的广泛使用,书法在顺应潮流中,活色生香。因此说,书法家又何惧时代之变迁,书法艺术又何必拒绝学术与科技之砥砺促进,并肩同行?
就说现在电脑上可以将书法真迹图片随时放大吧,也比以前拿着放大镜时代要好得多!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美学内容的拓展与表达,都是前人所无法想象,也将是后来者所司空见惯的。
注:此为2015年参加“回到书斋——当代中青年书法12人展”(第一回)所作议题文论。
(责任编辑:王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