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提名篆刻家:谭文选
2024-10-25 15:53:59 未知
谭文选
谭文选,字质,号烜堂,别署文选楼,1980年生。200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获学士学位,保送研究生,201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获硕士学位。现任广州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教师、广州美术学院“千百十人才工程”培养对象、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访问学者。
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三届正书展、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展、全国第六届篆刻展、当代印坛新锐展、纽约中国国际书法大展等展览,并在省级展览中多次获奖,被瑞士联邦院、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浙江美术馆、广东省博物馆等国内外多家博物馆、艺术机构以及私人藏家收藏。曾参与2009全国美术院校博士生学术论坛、2010(杭州)高等书法教育高等论坛等学术活动的会务组织工作,现主持、参与多项全国、省级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广州美术学院科研课题,学术论文入选第十届全国书学讨论会。曾两次获得中国美术学院优秀毕业创作崇丽奖(最高奖)、浙江省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奖、中国美术学院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奖。作品发表于《书法报》、《美术报》、《西泠艺丛》等刊物上。《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美国侨报》、《加拿大商报》、《柬埔寨华商日报》、《日本留学生新闻》专题报道。
提名词
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评审团
王志敏执笔
基于对篆刻艺术的传统有着较深刻和全面的理解,在他的篆刻作品,运用写意的手法,既很好的把握住从战国鉨到汉印丰富的韵味,也表现出对流派印艺术的创作技巧,在作品形式上,更体现出不同历史时期作品高古的意境,谭文选的篆刻作品为岭南篆刻艺术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面貌和创作体验,特提名参加广东书法园· 嶺南霞光”——第三届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提名展之“篆刻十二家”作品展的展出。
作品欣赏
谭文选篆书《自作论印诗》四屏
创作手记:余好读印学史,尝翻阅古玺、汉印、流派诸家印谱,每有所获。遂作论印七律三首以记之。乙未岁夏,拟缶翁笔意,并参金文意趣为之。篆刻之成功,印书合一乃重要标志也。重视书法锤炼,篆书若写出面貌,篆刻亦自有面貌。此过程漫长,惟有力学、深思、守常方能至达变之境。
材质:纸本
尺寸:243cm X60cm X 4
篆书释文:遥知信玺自然师,岁月天工匠亦奇。五系缤纷分域异,四方错落合情宜?守常力学蹊途辟,达变深思古质遗。印外书文相比对,驱神化朽把群离。督侯巧铸铜司马,拙朴方平各见奇。玉琢翩跹思魏霸,将军急就野云披。新知培养加严密,旧学商量转厚滋。规步汉宗为正道,活姿妙转在多师。明清流派文何启,浙皖二宗各异姿。完白让翁撝叔妙,黟山苦铁寄萍痴。印书合一千秋范,技道不二万世师。工写兼优高帜立,诸家俱进贵与时。
谭文选 隶书《开张奇逸联》
创作手记: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教授章秋农先生曾言“清、奇、古、厚四者备而杰作出”,愚以为此四字最适合作为篆隶书之品评标准。是联出自洛阳龙门石窟石刻,沉雄大气,拟《好大王碑》拙朴一路摩崖刻石意趣,并融入大篆字法,不计工拙,但求避俗、强其骨、处其厚而已。
材质:纸本
尺寸:206cm X35cm X 2
隶书释文: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
《文选篆刻》创作手记:
愚以为习书作字治印立品为第一等事。余崇尚古厚拙朴一路风格,读书则以古典著作居多,老子即为其一者,感其博大精遂,惟有常阅方能日新启吾心智。乙未岁秋,余《篆刻老子百品》获国家基金立项,拟仿古玺样式创作此古老题材,以求内容与形式相合一之境。今择其中二十四方印作,求教于诸方家。烜堂外史文选识。
印书合一的自觉
谭文选
篆刻艺术不是简单刻几个字,需要有学科概念,需要系统地探究篆刻理论、美学及技法品位的问题。
古今大篆刻家,都有很强的艺术自觉性。通常他们对篆刻史、艺术史都有深刻认识,对于文字的演变、如何构建自己的艺术形式语言,独具识见,在追根溯源中,他们最终找到自己,因形式面貌的深处是传统的基因。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齐白石等,无不如此。历史上这样的篆刻家其实并不多。
青年篆刻家如何既见传承性,又有自己的形式语言呢?
我觉得要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它既高悬头顶七尺,又观照背后千年。胸有大志,对待篆刻的态度必与一般做法不同。如果仅仅是刻几个字好玩,也有好玩的办法。
观照过去,则是为了认真地对传统进行一番全方位的梳理、学习、模仿、重构,找方向。过程会很漫长,得耐住寂寞。
不薄今人更爱古人。现代人还得会利用现代丰富的资源,在古今篆刻图卷中自如穿越,不断重塑自己。
我还觉得要多和藏家接触,尽可能多接触名家名印,能够拿在手上观摩、品鉴,对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好处是书本学不来的。摸原印与看印花,有天壤之别。仔细观摩齐白石篆刻印面来理解他的冲刀法,跟看印花琢磨,效果怎么会一样呢?因此,我一向倡导多看实物,要经常看真东西、好东西。篆刻家用收藏来养眼界,一边玩收藏,一边提升自己,是很有道理的。这与艺术思维、心理状态,都有紧密的关系。
篆刻,说到底第一关键因素还是人,活生生的人,惟有这个人活了,通达了,他所创作的印章才会是鲜活的。
我一直有一个观念,学东西学得好坏与否,有一个重要标准,即学习的对象和做这件事本身有益于增长智慧。《老子》是一个哲学经典,很值得深读。我从读大一起尝试着诵读、书写、篆刻《老子》,深受其益。因此,一直坚持边读《老子》,边创作系列主题印章,追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以古玺的样式。我思考了多年,很喜欢。因为,古玺非常自由,而且非常古质。
我喜欢读印与比较。明清以及近现代流派印章,离我们很近,感觉很新,所以我刻意避开,但我常常学习一些明清篆刻名家的思维。比如吴昌硕,他的艺术很了不起,令人仰望,但你直接学他的面目就没什么价值和意义了,可以看看他是怎么学传统的,如何从金文、封泥、瓦当、汉印中汲古出新,他的印谱,要多看而不一定模仿。
对于汉印,规步汉宗为正道,须高度重视,这个基本功越深越好,尤其是学来平中见奇的功夫才是得到真髓。但学习汉印是对于形成面貌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容易学得板滞。
古玺则不一样,那种奇趣、独特的空间感,抒情,夸张、写意,充满了人性和惊喜。因此,回过头来看,我近年的创作选择古玺多一点。
古玺本身与文字学紧密相关,必须系统性学习和学术研究,没有这块功夫,就会流于浅薄。也不能停留在形的模仿上,还需要创新。以这样的标准反观自身,我目前也没有达到,要想走得远,其修远兮,必须解决根基问题,但只要方向对,不急。
篆刻的成功,印书合一是一个重要标志。重视书法功夫,篆书有面貌,篆刻也会自有面貌。这个过程会很长,但是古玺样式的篆刻创造有无限可能和空间,所以我愿意往前求索。
(责任编辑:王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