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联名了,还是有很多想说的
2024-10-30 15:03:39 未知
戴泽老先生与我们,这是第二次联名。
如果你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感兴趣的话,可以先点这里了解。
青年时期的戴泽正在作画
去年联名推出的撕拉明信片、纸杯,还有4款城市限定礼盒,受到了大家的喜欢。
这次的联名产品,会在11月陆续与大家见面。
戴泽老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一年多了。
负责第一次联名的鸡仔说,上次只展示了老先生的部分地域风貌画作,还是非常片面。
但我们和戴泽老先生长孙-戴梦先生一直保持着联系,他整理并陆陆续续分享了老先生在人生不同阶段、不同地方的画作,涉及人物、静物、风景、花卉以及历史画等。
我们在看画时,感觉对面的是依旧用书信往来的“忘年之交”,没有年龄与辈分,只有自己这一路走来的所观所感,没有用照片而是画成了画,分享给了你。
越了解越觉得,戴泽老先生就像是一座博物馆,逛完一遍以为了解了,再逛一遍时,又有了新的认知。
正如他自己说的:“我认为我的艺术,也应该是与自然同在的”。
自然在今日,也依旧能打动我们。
过了10月,北方有些地方就要开始下雪了。
戴泽老先生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带上了画笔到全国各地进行采风、写生,见过也画过了无数场雪。
我们这些茶颜的“小朋友”选了其中3张雪景,放在了保温杯身上,与朋友你相见。
喜马拉雅山下 · 负水的门巴族人
这幅画是1963年戴泽老先生所作,那时他41岁。
应中国美术协会的委派,老先生是第二批进藏写生创作的艺术家之一,第一批是吴冠中、董希文。
原生态的西藏几乎没有路,酒店、民宿、出租车、网约车,现在大家旅游中熟悉的一切都不存在。交通基本上靠骑马、走路,画具带不了很多,经常要住进游牧牧民的帐篷,外面就是漫天飞雪,吃的也是掺着沙子的青稞。
戴梦先生解释说:“在高原,沙子更导热,青稞要掺着沙子才能熟,没办法。”医疗条件差,戴泽老先生又长期发烧,医生也找不到,几乎人都要没了,在这样的条件下,画出这幅画。
你看,生死之间的笔触,也是如此的静穆平和。
颐和园 · 融雪
1979年作这幅画时,戴泽老先生已年过半百。
因1950年参观过苏联的油画修复工厂,也在徐悲鸿先生去世后,修补了代表作-《徯我后》。
所以应颐和园邀请,进行油画《慈禧像》的修复工作,但当时水平所限,只能进行临摹复制,供展出使用,让原画得以妥善保存。
在园内3个月的工作之外的休闲,也还是画画,带着学生在各处写生。
这是戴泽老先生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不以未能修复为憾,反而因感觉未来中国会越来越好,让他的画颜色愈加漂亮生动。
窗外 · 之一
2000年,进入新世纪,戴泽老先生在自家窗前画下此作。
这间煤渣胡同的宿舍,自他成为中央美院老师之后就一直住在这里,没有换过。
晚年无法出门写生之时,他就坐在自家窗前画窗外之景,一直到2016年因视力原因才搁笔。
取景看上去平常,却正是我们平常人可感知的“美感”。
很难想象,戴泽老先生在96岁之前,从没做过个人大型展览,出过个人独立画册。
漫长的艺术生涯,好像雪一样,是给自己的留白。
雪霁保温杯/泽日相见系列 11月1日上市
艺术,从不因时间流逝而遇冷
可能要保温些时间
与你相见的时机,才刚刚好
有种现象叫气象情绪效应:天气,会影响我们的心情。
10月长假期间,摸鱼出门了一趟,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没放松下来,因为一直在看天气、算时间、做安排,希望自己能够完美地看见最好风景、卡上所有行程,让自己“不虚此行”。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焦虑”。
因为天气,不会为你而改变。
不会因为你想看见缭绕峡谷,就起一场云雾,走进寨子要看表演时了,就云开放晴……
西藏牧民帐篷
拉萨街头
如果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会伴随着焦虑的问题
那么向上一辈的老艺术家学习,是不是就是一种解法?
戴泽老先生在日记中写到:“我随着潮流来,随着潮流去,离潮流是自讨苦吃,顺乎自然,心平气和。”
如前面的那3张雪景,既然原生态西藏条件不好,那么不必执著改变这些,顺乎自然,只管画画就好;
既然暂时无法修复画作,就临摹复制一张,空闲带着学生们写生也挺好;既然出不了门取景,画自己窗外风景,也是不错的选择。
面对我们无法掌控的事物,不必逃避,需要不过是一份:
“来了什么,就面对什么、解决什么的勇气和能力”。
天晴随行本/泽日相见系列 11月15日上市
我们的人生经历尚浅,远远达不到戴泽老先生境界,但可以尝试着去感受一下。
我们来世间一趟,由自己主导一切的习惯刻进骨子里,其实能真正属于自己的,不过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当下情绪感受。
所以,先只管出去走走吧,反正天自己会晴。
写到这里,戴泽老先生与我们第二次联名产品也就说完了。
联名的明信片和纸杯,在月初就已经在门店上线,有些朋友或许早就拿到了。
最后,摸鱼还记得戴泽老先生说的:
“我爱画花,因为不管何时的艰难困苦,人性不堪、潮起潮落,花一直都在开。我也喜欢画树,也许有一天我不在了,树在”。
或许未来,我们能继续以此「泽日相见」。
(责任编辑:王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