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昌段生态建设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对策
2024-10-30 15:33:19 未知
作者丨李言阔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南昌市地处江西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鄱阳湖西南岸。全境以鄱阳湖平原为主,山、丘、岗、平原相间,水网密布,湖泊众多。境内的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每年冬季十多万只水鸟在南矶湿地越冬,是具有国际意义的候鸟越冬地。作为鄱阳湖在湖城市,南昌河湖水网发达,赣江、抚河穿城而过,玉带河、锦江、潦河纵横境内,青岚湖、金溪湖、瑶湖等数百个湖泊星罗棋布,形成了“一江十河串百湖”的生态格局景观。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南昌丰富的湿地资源及其与人居环境的和谐融合都是独具特色的。
本文在分析南昌市生态资源特色的基础上,结合鄱阳湖、赣江和抚河生态环境现状,探讨了加强鄱阳湖、赣江和抚河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强调了加强生态保护的必要性。然后,结合南昌生态资源特色,阐述了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和对策,就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昌段建设提供一些思路与对策。
一、生态特色
南昌,自古就是一座水城。“七门九洲十八坡,三湖九津通赣鄱”,作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在湖城市,鄱阳湖、抚河及赣江入湖水系形成南昌生态的“核心”。1300多年前,诗人王勃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描述了洪州文明,城市逐水而生,文明因水而兴。如今,广袤的鄱阳湖湿地、数以万计的越冬候鸟、世界上距离白鹤最近的地方、穿城而过的江豚湾、城郊茂密的梅岭森林,是这座生态城市的一张张名片。
1.鄱阳湖湿地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长江流域最大的通江湖泊。南昌市南矶湿地位于鄱阳湖主湖区的南部, 地处赣江北支、中支和南支汇入鄱阳湖开放水域冲积形成的三角洲前缘,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且独特的大型内陆三角洲湿地,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越冬水鸟及栖息地、蓄纳洪水、调节气候及保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并与鄱阳湖其他地区共同维持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平衡。
南矶湿地受鄱阳湖水系来水和长江水位的双重影响,独特的水文和生态过程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景观格局。该区季节性水位变幅显著,具有“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湿地景观格局。在丰水期,该地区与鄱阳湖主湖区的广阔水面相连,成为一个大湖;在枯水期,湖水消退归入河道和一些碟形洼地,区内大小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不同高程的洲滩相继出露,整个三角洲地区呈现河、湖、洲交错的自然湿地景观。
南矶湿地大面积的草甸、沼泽、湖泊组成的高品质湿地景观、壮观而独特的冬季候鸟场景、优秀的生态环境资源、良好的地理区位,以及湖区秀丽的湖滨风光、悠闲舒缓的生活节奏,使该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2.越冬候鸟
鄱阳湖南矶湿地是典型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为湿地生物提供了类型完备的栖息生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据南矶湿地科考记录,南矶湿地分布有浮游动物111种,底栖动物62种,水生昆虫168种,鱼类58种,两栖动物11种,爬行动物23种,哺乳动物22种,是鄱阳湖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广袤的湿地为越冬候鸟提供了充足的越冬食物和适宜的栖息地。
冬季的鄱阳湖,既有“草长莺飞腊月天,蓼子花开芦苇荡”的美丽,更有“万鸟翔集,遮天蔽日”的壮观。“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 这几句诗描绘的就是鄱阳湖湿地数万只越冬候鸟聚集时的壮丽景象。每年高峰时段有10多万只水鸟在南矶湿地越冬,其中不乏珍稀濒危物种,包括全球极度濒危物种、江西省“省鸟”白鹤,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东方白鹳、黑鹳、白头鹤和白枕鹤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琵鹭、小天鹅、鸿雁、白额雁、小白额雁等。
在南矶湿地,从公路两侧的草洲到一个个碟形湖的湖中心,随处可见草洲上觅食栖息的鸿雁、豆雁和白额雁,往往数千只甚至上万只雁聚集在一起觅食或休息,雁群飞起时的场面巍巍壮观;浅水区活动的白鹤、白头鹤、白枕鹤、东方白鹳往往群体较小,长腿纤细,气质优雅;数百只小天鹅在湖面游弋,形成白色长城。庞大的水鸟群、优越的交通条件、开阔的视野使南矶湿地成为鄱阳湖湿地最佳观鸟地之一。
3.白鹤小镇
鲤鱼洲位于南昌高新区东端,是国营南昌市五星垦殖场所在地。此处北临赣江南支流,南依抚河,与鄱阳湖一堤之隔。堤内是鄱阳湖湿地,堤外是垦殖场生产经营区,分布有大面积的稻田,也有藕塘、芡实塘、鱼塘等人工湿地。近年来,受鄱阳湖水文情势变化的影响,白鹤从2012年开始来此藕塘栖息越冬,从最初的30只逐渐增加到现在的数百只,近年来高峰时段在该藕田活动的白鹤超过2000只,超过全球白鹤种群数量的30%。
为了保护白鹤,南昌高新区建立了五星白鹤保护小区,经过多年的保护,鲤鱼洲白鹤保护小区已成为白鹤稳定的越冬地。目前,白鹤保护小区已成为“全世界离白鹤最近的地方”,是观赏白鹤和鄱阳湖湿地景观的极佳场所,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鸟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加之距离市区较近,已成为市民冬季出游的目的地,是市民周末亲子游、小假期短期旅游的理想地。
除了白鹤资源,鲤鱼洲还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厚的人文历史,香樟绵延不断,杉树高耸入云,稻田阡陌纵横,田园风光无限。历史上曾经的生产建设兵团、北大和清华的“五七”干校,使这片土地深深地印刻着20世纪中叶中国历史的烙印。生态与人文的叠加,白鹤的加持,使白鹤小镇声名鹊起,已成为南昌的一张崭新的名片,高质量发展已呼之欲出。
4.江豚湾
长江江豚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称为“水中大熊猫”。长江江豚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及与长江相通的鄱阳湖和洞庭湖两大湖泊中,鄱阳湖区域约有450头长江江豚,数量约占整个长江流域长江江豚数量的一半,历史上在鄱阳湖主要分布在湖口至龙口一带。
近年来,随着“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的顺利实施,长江江豚频现赣江水域。扬子洲镇地处赣江之心,随着禁捕退捕工作的稳步推进,扬子洲镇渔业村全体渔民均已退捕上岸。如今,鱼翔浅底、白鹭翻飞,阡陌交通、屋舍俨然,宛如一幅画卷。近年来,扬子洲镇通过成立江豚保护协会、组建护渔队、加强动态监测、开展增殖放流和宣传科普等多种形式,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赣江流域扬子洲段生态实现持续向好。在此安家的江豚数量达十余头,扬子洲镇渔业村的“江豚湾”保护区也随之成为打卡地,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在此云集。
5.梅岭山地
梅岭紧临南昌中心城区红谷滩区西部,有上百座山峰,各具特色,主峰罗汉峰海拔841.4米。区内的花岗岩地貌景观时代久远,形成倒石堆,构成了梅岭独特的自然景观,在国内外较为罕见。梅岭有乌井水库、观察水库、幸福水库和溪霞水库。水系主要有乌源港、铜源港等七条。沟谷纵横,形成无数处瀑布、湖潭。溪水潺潺、飞瀑重帘、潭水碧幽、泉水清冽,形成了清幽绝妙的自然风光,与周边山体、植被融为一体,营造了独特的山水格局和优越的生态环境。
梅岭区内四季分明,冬寒夏凉,春秋气候宜人,具有典型的山地气候特征;森林植被类型丰富,季相色彩斑斓,具有较高的景观价值。负氧离子含量高,是南昌市的“天然氧吧”“都市绿肺”,名列全国十三大避暑胜地。罗汉峰、“208”高地是登高览胜及观日出日落的极佳高地。登高远眺,纵览群山远景,俯视田野溪谷,山阜平林,都邑庐舍,江河轮廓,皆在青烟之中,令人心旷神怡。梅岭山区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森林植被,使梅岭成为开展森林旅游活动的理想场所。
二、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昌段建设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对策
1.加强鄱阳湖生态保护,守护“一湖清水”
(1)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系统性解决枯水问题。
应以“长江大保护”为先导,建立生态监测机制,科学调整江湖关系,提高鄱阳湖枯水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恢复鄱阳湖自然生态,促进鄱阳湖和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发挥供水、灌溉、航运等综合效益。
(2)做好碟形湖管理,加强湿地生态修复
应在遵循鄱阳湖自然水文节律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碟形湖已建的堤坝、闸门,科学调控碟形湖与鄱阳湖主湖、河流等地表水体之间的水文连通,做好干旱预警,制定科学的碟形湖水位调控方案,科学有效的调控碟形湖水位;在必要的时候,应积极采取生态补水、碟形湖保水等措施,维持湿地生态水量,缓解枯水期和特别干旱年份的湖泊干旱程度,确保候鸟顺利越冬。
2.加强赣江南昌段生态保护,确保入湖河道水质优良
为了确保赣江和抚河流入鄱阳湖的水质,应加强赣江、抚河南昌段的生态保护,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对于工业废水,沿岸企业须建立健全的废水处理设施,加强废水处理工艺控制,加强废水监测和数据记录,加强废水处理员工培训,注重与相关监管部门的沟通和合作,进而建立完善的废水处理工艺流程,严格控制废水排放标准,尽量减少废水的产生,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需加强对化肥和农药使用的管理,合理使用和控制使用量,减少农药和化肥进入江水和地下水。同时,相关政府部门也需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倡有机农业的发展。针对城市污水,城市建设部门应建立健全污水处理设施,并加大对污水处理厂的管理力度,确保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标准排放。
除了控制污染源外,还应采取积极的水生态环境修复措施,推进赣抚尾闾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通过兴建改建水闸、疏浚河道、水底清淤等,实现抚河、清丰山溪和南昌市城区湖泊水系连通,增强河湖补水动力条件,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根据河湖水质、水位变化,科学调配水流量,提高河湖水体流动性,改善水环境质量。
应高度重视南昌市城区生活污水治理,加强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确保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机制运行通畅,严标准、高要求,彻底解决生活污水污染环境问题。同时,还应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加强人工湿地建设、河岸带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恢复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实现其水质净化、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
此外,政府部门需要加大监管力度,强化环境执法,严厉惩处违反有关污染防治法规的企业,形成威慑效应。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水污染控制与治理。企业应该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改善生产工艺。公众也应加强环境教育,增强环境意识,主动行动起来,共同参与南昌市水污染的治理工作。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加强合作,形成合力,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赣江水质,保障人民的生活环境和健康。
3.发展候鸟经济,打造白鹤小镇
深入挖掘鲤鱼洲白鹤小镇候鸟资源禀赋,积极探索以“候鸟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在科学保护白鹤及其栖息地的同时,打造人、鸟、居、业的永续发展,走出一条保护与发展的“双赢”之路。
一是构建白鹤等湿地候鸟资源多方位保护体系。加大对湿地和候鸟的保护力度,在湿地修复、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方面探索建立更长效的保护机制和更有效的保护措施,为候鸟创建美好生活家园;打造智慧湿地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和湿地候鸟保护监控系统,加强湿地候鸟动态监测。
二是创新候鸟价值多元化发展模式。进一步高标准打造五星白鹤保护小区观鸟基地,丰富周边地区旅游项目,从“景点游”发展为“全域游”。
三是探索“候鸟经济”多业态实现路径。以白鹤保护小区为核心进行资源整合,推出四季皆可游线路;开展湿地生态科普教育等研学活动,形成以研促学、以研促宣、以研促护的良好氛围;引领当地农户实现“观鸟致富”,逐步形成“鸟导、餐饮、销售、民宿、康养、露营、采摘”一体化的旅游服务。
全力推进白鹤小镇建设运营,深度挖掘功能定位和区域特色。以“鄱阳湖国际观鸟季”为平台,以候鸟为媒介,全力拓展观鸟经济转换渠道。依托独具特色的白鹤资源,在品牌塑造、品质提升、市场运营上下功夫,创新候鸟价值多元化发展模式,加强配套支撑体系建设,打造集观鸟体验、湿地科教、文化感知、智慧农业于一体极具特色的国际观鸟旅居休闲小镇。
三、发展生态旅游
南昌自然环境优越,生态资源丰富,资源特色鲜明,决定了生态旅游是符合南昌实际。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
发展生态旅游关键是要统筹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发挥出南昌“生态产品”的特色优势。应统筹落实鄱阳湖、赣江、抚河、白鹤、梅岭森林等生态要素的保护利用,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在严格把控旅游对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创新生态旅游活动内容,突出生态旅游活动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生态康养、生态运动等功能,促进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的融合,创新生态旅游产品展现形式,开发湿地科教、观鸟体验、森林栈道、玻璃栈道、丛林穿越、野外露营、田园体验等体验型生态旅游产品,形成以教育、运动和康养为重点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在丰富旅游体验的同时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发展生态旅游应鼓励社区参与,推动当地社区的发展。生态旅游区居民由于具有强烈的乡土情感以及丰富的乡土知识,是当地生态旅游区域合适的管理者和保护者。生态环境优越的地区往往是一些自然保护地,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当地社区居民在保护生态环境中作出了很大的付出和努力,只有当地社区居民广泛深入地参与,从生态旅游中获得应有的收益,才能缓解生态旅游与社区发展的冲突,确保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居民能够为游客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各项需求。
(责任编辑:罗亚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